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任CEO一年以后,杨元庆给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2010-2011财年,联想集团连续两个季度保持高速增长,如果按照这一势头增长,全年业绩将超200亿美元,增幅25%以上。
如果把时间回溯到2009年2月,杨元庆接替阿梅里奥担任CEO的时候,却很少有人相信联想能如此迅速的摆脱窘境。
在更换CEO前的数月之中,柳传志费尽心力与外资董事沟通,希望他们能够听取他的意见,让杨元庆出任CEO,但联想业绩的下滑以及巨额的亏损,让外籍董事们对此颇有顾虑,也因为此,当决定换帅时,外籍董事依然提出了由柳传志来担任联想集团董事长,“杨柳配”再次登上历史的舞台。
“让国际董事信任管理层,支持管理层的工作,这是比较难的。如果不信任,很多东西未必能够给予那么大的支持。”柳传志告诉《英才》记者。
在柳传志心中,“在中国打的就是国际战争”,联想集团能够在中国市场一直保持领先,同时能够并购IBM PC业务,说明联想集团管理层本身对行业就有深刻的理解和认知。
当时,之所以用外国人当CEO,一是考虑跨国公司的形象,二是让杨元庆能有时间“了解国际市场上水的深浅”。“虽然杨元庆对业务很娴熟,但跟那些大资本打交道的时候,对如何把控董事会,有些经验不足。”
但这或许并不应该是杨元庆的承担的责任,在联想集团引入外资股东的时候,出于投资目的的迥异,早就埋下了日后可能存在的问题。
即使有柳传志作保,业绩已经有大幅改善,2009年9月9日,TPG、GA和新桥三家联想外资股东依然选择了财务性出售,以每股约3.56港元出售了2.915亿股联想集团股票,套现约10.4亿港元。受此影响,联想股票当日大跌5.7%。
在市场日见起色的今年2月,联想集团股东TPG依然以每股5.35-5.45港元的价格出售1.008亿股联想集团股份,套现额约为7000万美元。
其实,外资股东套现也并非针对中方对管理层的渊整,三大外资股东最早的一次套现是在2007年11月,那时正是原CEO阿梅里奥执政联想集团的业绩鼎盛期,TPG等三家私募基金以每股8.16-8.33港厄的价格出售了3.5046亿股联想股票,套现约28.56忆29.15亿港元。此后联想集团股价受到次贷危机的冲击,在2008年累计下跌达到了70%。
财务投资者退出并无可厚非,但是对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来说,如何能够更好的借助国际投资者的力量,拓展国际市场,则成为未来更深入的话题。
和“野蛮人”握手
通过并购IBM,通过与TPG的第一次握手,联想和柳传志也开始与国际私募基金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年竞购IBM PC业务的不止联想一家,TPG也是其中之一,甚至势在必得。
TPG全称是TEXAS PACIFIC GROUP,中文译为德州太平洋集团,成立于1992年,是美国知名的私募基金,其资产管理规模达到480亿美元。TPG的创始人有三人:David Bonderman、JamesG.Coulter、William S.Price,其中的James G,Coulter就是联想集团的董事之一。
与知名的K KR和黑石相似,作为驰骋美国资本市场的知名国际私募基金之一,TPG喜欢冒险,特别喜欢在市场低迷时进行收购,其目标往往盯住高风险的棘手公司。一旦收购成功,TPG往往引入新的管理团队,对公司进行“换血”式改造,当公司运转良好以后,再高价卖掉,这种收购型私募基金也因此被称为“野蛮人”。
对于IBM PC业务的收购,TPG非常感兴趣,据其他媒体报道,当时TPG的最初报价为2亿美元。但是由于联想的加人,TPG低价收购的计划未能实现。作为联想集团的竞购对手,TPG最后报价抬高至10亿美元,最终无力再出更高的价格,而联想集团以1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IBM的PC业务。之所以联想可以报更高的价格,在当时联想集团的谈判代表马雪征看来:作为战略投资人,联想集团购买IBM的PC业务具有协同效应,但是TPG没有,联想集团并购后,从采购成本中每年就能省下1.3亿美元。
虽然TPG没能收购成功,但是作为深谙资本市场运作规律的老手,TPG并没有放弃,TPG计划通过中间人找到马雪征,希望进入联想集团的这项收购,即参股联想集团,借联想集团来获得收购IBM的溢价效应。所以,竞购出局后,谈判对手一下变成了合作伙伴,这种迅速的转变正体现了资本的利益诉求。之后,TPG的创始人David Bonderman和James G,Coulter专程从三藩市飞抵北京,目的就是会见柳传志,据马雪征回忆:“在谈判间隙的午饭中,董事长级别的David Bonderman对其他人说:我看就是他了,柳传志这个人不简单,是值得合作的,下面你们慢慢谈吧。”
柳传志也没有参与下午的谈判,但临走时,柳传志留给马雪征一句话:“雪征,谈判你照谈,但是别给我谈跑了。”
从联想集团的利益来说,能够通过股权融资,获得收购资金,这对于缓解联想集团的收购压力,不失为明智的选择。因为,联想的报价为12.5亿美元,其中6.5亿美元现金,6亿美元的联想股票,但此外需承担5亿美元的债务,同时未来三年还要支付给IBM共计7.05亿美元的服务费用。从现金流的角度来说,通过增发股权融资,获得并购资金,能够保证日后整合充足的现金供给。此外,借助TPG在美国的影响力,并购IBM也更容易通过美国政府的审批。
当时除了TPG之外,美国的GA私募基金也有意参与此次融资,但TPG不仅在声望和资金实力上超过GA,而且TPG作为全球科技领域主要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其投资的企业还包括硅谷晶元厂商MEMC Electronic Materials、安森美半导体、希捷技术公司等。对于联想集团在美国市场的拓展和获得美国商业订单,会有更多的帮助。
在马雪征看来:“TPG成了3.5亿美元投资的Leader,GA就跟了”。
而同时进人的另一家私募基金新桥,其实也受控于TPG。新桥成立于1994年,由TPG和另一个私募基金Blum Capital共同发起,管理的资本约为17亿美元。
作为中国公司成功收购美国公司第一宗案例,私募基金特别是TPG的进人,美国媒体给予肯定,称之为“信心的一票”。而且事后证明,TPG的经验对于改善联想供应链和降低成本也发挥了作用。
而由此,通过并购IBM,通过与TPG的第一次握手,联想和柳传志也开始与国际私募基金结下了不解之缘。养猪还是养孩子对于联想集团来说,柳传志只有一个选择,不仅仅是
养“孩子”,那更是他的“命”。
对于今天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不可小觑的柳传志来说,恐怕不难理解当初TPG等私募基金加盟联想时的想法。
对于联想控股来说,未来弘毅投资和联想投资两 驾资本马车所投资的数百家企业,大部分都会通过股份卖出的方式实现资本的增值获利。关于财务投资和战略投资的不同,柳传志有很形象的比喻:“这就是养猪和养孩子的区别”。
对于联想集团来说,柳传志只有一个选择,不仅仅是养“孩子”,那更是他的“命”。
在2008-2009财年联想集团巨亏2.26亿美元的最危急的时刻,柳传志再次扛起了联想的大旗。对此,柳传志举了一个简单而又形象的例子:如果你的孩子在马路上玩,汽车开过来,你是冲上去拉他一把,还是先考虑清楚万一自己被撞死怎么办?
联想集团就是柳传志的命根子,已经65岁的柳传志甚至不顾身体的疾病,义无反顾地复出了。对于曾经创业起家的地方,谁又能割舍和放弃呢?
但是对于TPG等私募基金来说,联想集团并不是孩子,而是一笔投资,业绩改善之后,终归要获利了结,这也无可厚非。
根据投资协议,联想集团向三家私募基金发行共2.730,000股非上市A类累积可换股优先股,以及可用作认购237,417,474股联想股份的非上市认股权,总计3,5亿美元。这些优先股共可转换成1.001,834,862股联想普通股,转换价格为每股2.725港元。
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2.725港元一股的价格并不低。截至2005年3月24日(包括该日)止连续30个交易日联想普通股平均收市价2.335港元溢价约16.7%。但也正像马雪征所说:如果没有钱赚,TPG也不可能进入这笔交易。
整合后的联想集团具有一个庞大而多元化的董事会,董事会成员为:柳传志、杨元庆、朱立南、马雪征、阿梅里奥、JamesG,Coulter、GA执行董事Williamo,Grabe以及]amesG,Coulter替任董事张桐以(JustinChang)。独立董事则包括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前霍尼韦尔国际CFO约翰-巴特(JohnW,BaKerIII)、前惠普全球副总裁丁利生以及中国宽带产业基金董事长田溯宁等人。这些董事会成员代表着2005年以来新联想所形成的股东组合:中科院、联想创始人、美国的私人股权投资者以及公众投资者。
按照国际私募基金一般的惯例来说,3-5年是一个投资周期,之后就要套现。因此对于联想和三家私募基金来说,其间几次减持套利的动作也在情理之中。投资者获得了资本回报,那么联想获得了什么?
联想得到了什么?
除了与TPG更广泛的合作之外,柳传志领导下的联想控股在中国资本圈里风生水起。
谈及联想集团收购IBM PC业务,清华同方总裁陆致成对老友柳传志的评价是:“我佩服他有长远的战略性眼光,这一点我不如他。”
陆致成此言并非帮老友“抬轿子”的话。
“即使经历了2009年初的业绩阵痛,联想集团依然从一家中国公司成为了一家世界级的公司,联想集团从并购之初的年营业额30多亿美元,跃升至160亿美元。
更为重要的是,联想品牌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在政府心中的地位,收购前后有着天壤之别。
收购还给联想以更为广阔的事业平台,同时,收购也逼着联想团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无论柳传志和杨元庆。
即使国际私募基金从中赚了钱,能够为别人获得价值也说明了自身的能力。如果从这个高度上来看,联想不仅没亏,而且赚了很多。
这或许就是资本的魔力所在,也是对被称为“野蛮人”的私募基金存在合理的解释。
对于联想集团至今仍然较低的毛利率来说,规模变大难道就是收益? “联想可以把利润率做高,比如在新型市场,但是根据我们多年的经验,这个时候,市场占有率是第一位的,有了一个大的市场份额,产生规模效应,利润率跟着就会提升。”柳传志如是说。
除了联想集团规模的扩大之外,在联想控股平台上,柳传志也与TPG有过深入的合作,甚至也包括人才的融合。
2007年,在双方在商讨的基础上达成一致,58岁的马雪征加盟了TPG。而在2009年8月,TPG领衔,携手弘毅和联想控股共同注资物美商业2亿美元,占物美总股本的10.9%,其中TPG独占6.17%。而这桩生意是马雪征介绍给柳传志的。
在注资物美的新闻发布会上,柳传志还开玩笑地说:“你们看,Mary(马雪征的英文名)不是还在替我们工作么?”
除了与TPG更广泛的合作之外,柳传志领导下的联想控股在中国资本圈里风生水起,旗下弘毅投资和联想投资两驾马车更成为联想控股的先头部队,也成为整个联想控股的现金奶牛。而在经历过2009年联想集团的重振之后,柳传志还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联想控股的变革之中。2009年9月,联想控股召开盛大发布会,宣布了公司的新战略,未来几年,联想控段将以资本为平台,通过价值创造,在多个行业内打造出类似于联想集团那样的核心运营资产。
如果把时间回溯到2009年2月,杨元庆接替阿梅里奥担任CEO的时候,却很少有人相信联想能如此迅速的摆脱窘境。
在更换CEO前的数月之中,柳传志费尽心力与外资董事沟通,希望他们能够听取他的意见,让杨元庆出任CEO,但联想业绩的下滑以及巨额的亏损,让外籍董事们对此颇有顾虑,也因为此,当决定换帅时,外籍董事依然提出了由柳传志来担任联想集团董事长,“杨柳配”再次登上历史的舞台。
“让国际董事信任管理层,支持管理层的工作,这是比较难的。如果不信任,很多东西未必能够给予那么大的支持。”柳传志告诉《英才》记者。
在柳传志心中,“在中国打的就是国际战争”,联想集团能够在中国市场一直保持领先,同时能够并购IBM PC业务,说明联想集团管理层本身对行业就有深刻的理解和认知。
当时,之所以用外国人当CEO,一是考虑跨国公司的形象,二是让杨元庆能有时间“了解国际市场上水的深浅”。“虽然杨元庆对业务很娴熟,但跟那些大资本打交道的时候,对如何把控董事会,有些经验不足。”
但这或许并不应该是杨元庆的承担的责任,在联想集团引入外资股东的时候,出于投资目的的迥异,早就埋下了日后可能存在的问题。
即使有柳传志作保,业绩已经有大幅改善,2009年9月9日,TPG、GA和新桥三家联想外资股东依然选择了财务性出售,以每股约3.56港元出售了2.915亿股联想集团股票,套现约10.4亿港元。受此影响,联想股票当日大跌5.7%。
在市场日见起色的今年2月,联想集团股东TPG依然以每股5.35-5.45港元的价格出售1.008亿股联想集团股份,套现额约为7000万美元。
其实,外资股东套现也并非针对中方对管理层的渊整,三大外资股东最早的一次套现是在2007年11月,那时正是原CEO阿梅里奥执政联想集团的业绩鼎盛期,TPG等三家私募基金以每股8.16-8.33港厄的价格出售了3.5046亿股联想股票,套现约28.56忆29.15亿港元。此后联想集团股价受到次贷危机的冲击,在2008年累计下跌达到了70%。
财务投资者退出并无可厚非,但是对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来说,如何能够更好的借助国际投资者的力量,拓展国际市场,则成为未来更深入的话题。
和“野蛮人”握手
通过并购IBM,通过与TPG的第一次握手,联想和柳传志也开始与国际私募基金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年竞购IBM PC业务的不止联想一家,TPG也是其中之一,甚至势在必得。
TPG全称是TEXAS PACIFIC GROUP,中文译为德州太平洋集团,成立于1992年,是美国知名的私募基金,其资产管理规模达到480亿美元。TPG的创始人有三人:David Bonderman、JamesG.Coulter、William S.Price,其中的James G,Coulter就是联想集团的董事之一。
与知名的K KR和黑石相似,作为驰骋美国资本市场的知名国际私募基金之一,TPG喜欢冒险,特别喜欢在市场低迷时进行收购,其目标往往盯住高风险的棘手公司。一旦收购成功,TPG往往引入新的管理团队,对公司进行“换血”式改造,当公司运转良好以后,再高价卖掉,这种收购型私募基金也因此被称为“野蛮人”。
对于IBM PC业务的收购,TPG非常感兴趣,据其他媒体报道,当时TPG的最初报价为2亿美元。但是由于联想的加人,TPG低价收购的计划未能实现。作为联想集团的竞购对手,TPG最后报价抬高至10亿美元,最终无力再出更高的价格,而联想集团以1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IBM的PC业务。之所以联想可以报更高的价格,在当时联想集团的谈判代表马雪征看来:作为战略投资人,联想集团购买IBM的PC业务具有协同效应,但是TPG没有,联想集团并购后,从采购成本中每年就能省下1.3亿美元。
虽然TPG没能收购成功,但是作为深谙资本市场运作规律的老手,TPG并没有放弃,TPG计划通过中间人找到马雪征,希望进入联想集团的这项收购,即参股联想集团,借联想集团来获得收购IBM的溢价效应。所以,竞购出局后,谈判对手一下变成了合作伙伴,这种迅速的转变正体现了资本的利益诉求。之后,TPG的创始人David Bonderman和James G,Coulter专程从三藩市飞抵北京,目的就是会见柳传志,据马雪征回忆:“在谈判间隙的午饭中,董事长级别的David Bonderman对其他人说:我看就是他了,柳传志这个人不简单,是值得合作的,下面你们慢慢谈吧。”
柳传志也没有参与下午的谈判,但临走时,柳传志留给马雪征一句话:“雪征,谈判你照谈,但是别给我谈跑了。”
从联想集团的利益来说,能够通过股权融资,获得收购资金,这对于缓解联想集团的收购压力,不失为明智的选择。因为,联想的报价为12.5亿美元,其中6.5亿美元现金,6亿美元的联想股票,但此外需承担5亿美元的债务,同时未来三年还要支付给IBM共计7.05亿美元的服务费用。从现金流的角度来说,通过增发股权融资,获得并购资金,能够保证日后整合充足的现金供给。此外,借助TPG在美国的影响力,并购IBM也更容易通过美国政府的审批。
当时除了TPG之外,美国的GA私募基金也有意参与此次融资,但TPG不仅在声望和资金实力上超过GA,而且TPG作为全球科技领域主要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其投资的企业还包括硅谷晶元厂商MEMC Electronic Materials、安森美半导体、希捷技术公司等。对于联想集团在美国市场的拓展和获得美国商业订单,会有更多的帮助。
在马雪征看来:“TPG成了3.5亿美元投资的Leader,GA就跟了”。
而同时进人的另一家私募基金新桥,其实也受控于TPG。新桥成立于1994年,由TPG和另一个私募基金Blum Capital共同发起,管理的资本约为17亿美元。
作为中国公司成功收购美国公司第一宗案例,私募基金特别是TPG的进人,美国媒体给予肯定,称之为“信心的一票”。而且事后证明,TPG的经验对于改善联想供应链和降低成本也发挥了作用。
而由此,通过并购IBM,通过与TPG的第一次握手,联想和柳传志也开始与国际私募基金结下了不解之缘。养猪还是养孩子对于联想集团来说,柳传志只有一个选择,不仅仅是
养“孩子”,那更是他的“命”。
对于今天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不可小觑的柳传志来说,恐怕不难理解当初TPG等私募基金加盟联想时的想法。
对于联想控股来说,未来弘毅投资和联想投资两 驾资本马车所投资的数百家企业,大部分都会通过股份卖出的方式实现资本的增值获利。关于财务投资和战略投资的不同,柳传志有很形象的比喻:“这就是养猪和养孩子的区别”。
对于联想集团来说,柳传志只有一个选择,不仅仅是养“孩子”,那更是他的“命”。
在2008-2009财年联想集团巨亏2.26亿美元的最危急的时刻,柳传志再次扛起了联想的大旗。对此,柳传志举了一个简单而又形象的例子:如果你的孩子在马路上玩,汽车开过来,你是冲上去拉他一把,还是先考虑清楚万一自己被撞死怎么办?
联想集团就是柳传志的命根子,已经65岁的柳传志甚至不顾身体的疾病,义无反顾地复出了。对于曾经创业起家的地方,谁又能割舍和放弃呢?
但是对于TPG等私募基金来说,联想集团并不是孩子,而是一笔投资,业绩改善之后,终归要获利了结,这也无可厚非。
根据投资协议,联想集团向三家私募基金发行共2.730,000股非上市A类累积可换股优先股,以及可用作认购237,417,474股联想股份的非上市认股权,总计3,5亿美元。这些优先股共可转换成1.001,834,862股联想普通股,转换价格为每股2.725港元。
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2.725港元一股的价格并不低。截至2005年3月24日(包括该日)止连续30个交易日联想普通股平均收市价2.335港元溢价约16.7%。但也正像马雪征所说:如果没有钱赚,TPG也不可能进入这笔交易。
整合后的联想集团具有一个庞大而多元化的董事会,董事会成员为:柳传志、杨元庆、朱立南、马雪征、阿梅里奥、JamesG,Coulter、GA执行董事Williamo,Grabe以及]amesG,Coulter替任董事张桐以(JustinChang)。独立董事则包括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前霍尼韦尔国际CFO约翰-巴特(JohnW,BaKerIII)、前惠普全球副总裁丁利生以及中国宽带产业基金董事长田溯宁等人。这些董事会成员代表着2005年以来新联想所形成的股东组合:中科院、联想创始人、美国的私人股权投资者以及公众投资者。
按照国际私募基金一般的惯例来说,3-5年是一个投资周期,之后就要套现。因此对于联想和三家私募基金来说,其间几次减持套利的动作也在情理之中。投资者获得了资本回报,那么联想获得了什么?
联想得到了什么?
除了与TPG更广泛的合作之外,柳传志领导下的联想控股在中国资本圈里风生水起。
谈及联想集团收购IBM PC业务,清华同方总裁陆致成对老友柳传志的评价是:“我佩服他有长远的战略性眼光,这一点我不如他。”
陆致成此言并非帮老友“抬轿子”的话。
“即使经历了2009年初的业绩阵痛,联想集团依然从一家中国公司成为了一家世界级的公司,联想集团从并购之初的年营业额30多亿美元,跃升至160亿美元。
更为重要的是,联想品牌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在政府心中的地位,收购前后有着天壤之别。
收购还给联想以更为广阔的事业平台,同时,收购也逼着联想团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无论柳传志和杨元庆。
即使国际私募基金从中赚了钱,能够为别人获得价值也说明了自身的能力。如果从这个高度上来看,联想不仅没亏,而且赚了很多。
这或许就是资本的魔力所在,也是对被称为“野蛮人”的私募基金存在合理的解释。
对于联想集团至今仍然较低的毛利率来说,规模变大难道就是收益? “联想可以把利润率做高,比如在新型市场,但是根据我们多年的经验,这个时候,市场占有率是第一位的,有了一个大的市场份额,产生规模效应,利润率跟着就会提升。”柳传志如是说。
除了联想集团规模的扩大之外,在联想控股平台上,柳传志也与TPG有过深入的合作,甚至也包括人才的融合。
2007年,在双方在商讨的基础上达成一致,58岁的马雪征加盟了TPG。而在2009年8月,TPG领衔,携手弘毅和联想控股共同注资物美商业2亿美元,占物美总股本的10.9%,其中TPG独占6.17%。而这桩生意是马雪征介绍给柳传志的。
在注资物美的新闻发布会上,柳传志还开玩笑地说:“你们看,Mary(马雪征的英文名)不是还在替我们工作么?”
除了与TPG更广泛的合作之外,柳传志领导下的联想控股在中国资本圈里风生水起,旗下弘毅投资和联想投资两驾马车更成为联想控股的先头部队,也成为整个联想控股的现金奶牛。而在经历过2009年联想集团的重振之后,柳传志还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联想控股的变革之中。2009年9月,联想控股召开盛大发布会,宣布了公司的新战略,未来几年,联想控段将以资本为平台,通过价值创造,在多个行业内打造出类似于联想集团那样的核心运营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