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辛集中学 河北 辛集 052300)
【摘 要】高中生无论从生理、心理来说,都比初中生成熟,自制力也较强,学习相对主动。我觉得,要教好高中数学,首先,要求自己对高中数学知识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其次,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再次,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缺乏的是实践层面课堂教学行为有针对性的引领。本文重点探讨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教师行为的跟进与改善,寻找有效教学的路径,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下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具体看法。
1. 精心的教学设计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心打造课堂教学设计,创设合情合理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效率。设计数学课堂时,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面对数学概念、规律、实验,教师和学生应如何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即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首先在情境的创设上,要把握好通俗易懂、切合实际、学生易接受三个原则,从实际生活、相关学科、数学史、类比猜想等各方面中创设情境。创设良好的情境有助于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例如:“函数单调性第一课时”教学情境引入:先是教师和学生一起举出生活中描写上升或下降的变化规律的成语:蒸蒸日上、每况愈下、波澜起伏……再请学生根据上述成语分别给出一个函数并画出其大致图像;然后观察学生绘制的图像,指出图像变化的趋势。其次,在例题和习题的选取上,也要注意三个标准,第一要具有典型性、梯度性、新颖性;第二要针对目标,难度不宜过大,解法最好多种;第三是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目标明确、新颖有趣、难易适度的问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教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和线索,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并掌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2. 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复数的引入》这一课是整个复数这一章的第一课,在备课时应注意,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复数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解决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引伸到现实生活中,就是当我们遇到矛盾时,也要勇于面对矛盾,要有解决矛盾的决心和信心,促进矛盾的转化和解决,同时也就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4. 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
5. 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尽管教师对每一堂课都作了充分的准备,但有时也可能遇到一些预料不到的事情。如一次我在讲授《复数的概念》第二课时时,有“两复数不全是实数时,不能比较大小”这一结论,但没有证明。教学计划中也没有证明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当带到这个问题的时,有一位成绩较好的学生要求我写出解答。我就因势利导,向学生介绍了数的大小比较的原则,并利用这一原则说明了“i>0”不能成立的原因。然后,话锋一转,对那位同学说,关于详细的证明的过程,我在课后再跟你面谈。这样,虽然增加了课时的内容,但也保护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
6. 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众所周知,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浮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
7. 渗透教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条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在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摘 要】高中生无论从生理、心理来说,都比初中生成熟,自制力也较强,学习相对主动。我觉得,要教好高中数学,首先,要求自己对高中数学知识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其次,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再次,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缺乏的是实践层面课堂教学行为有针对性的引领。本文重点探讨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教师行为的跟进与改善,寻找有效教学的路径,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下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具体看法。
1. 精心的教学设计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心打造课堂教学设计,创设合情合理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效率。设计数学课堂时,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面对数学概念、规律、实验,教师和学生应如何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即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首先在情境的创设上,要把握好通俗易懂、切合实际、学生易接受三个原则,从实际生活、相关学科、数学史、类比猜想等各方面中创设情境。创设良好的情境有助于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例如:“函数单调性第一课时”教学情境引入:先是教师和学生一起举出生活中描写上升或下降的变化规律的成语:蒸蒸日上、每况愈下、波澜起伏……再请学生根据上述成语分别给出一个函数并画出其大致图像;然后观察学生绘制的图像,指出图像变化的趋势。其次,在例题和习题的选取上,也要注意三个标准,第一要具有典型性、梯度性、新颖性;第二要针对目标,难度不宜过大,解法最好多种;第三是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目标明确、新颖有趣、难易适度的问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教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和线索,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并掌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2. 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复数的引入》这一课是整个复数这一章的第一课,在备课时应注意,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复数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解决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引伸到现实生活中,就是当我们遇到矛盾时,也要勇于面对矛盾,要有解决矛盾的决心和信心,促进矛盾的转化和解决,同时也就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4. 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
5. 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尽管教师对每一堂课都作了充分的准备,但有时也可能遇到一些预料不到的事情。如一次我在讲授《复数的概念》第二课时时,有“两复数不全是实数时,不能比较大小”这一结论,但没有证明。教学计划中也没有证明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当带到这个问题的时,有一位成绩较好的学生要求我写出解答。我就因势利导,向学生介绍了数的大小比较的原则,并利用这一原则说明了“i>0”不能成立的原因。然后,话锋一转,对那位同学说,关于详细的证明的过程,我在课后再跟你面谈。这样,虽然增加了课时的内容,但也保护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
6. 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众所周知,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浮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
7. 渗透教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条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在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