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新课程改革的起点出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初中语文新课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个人对初中语文新课改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课改
我校实施课改以来,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课改实验,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逐步确立,民主和谐的气氛得以形成,互动探究的形式不断丰富。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形式应更加丰富多彩,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方面,我想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语文课改应以调动学生学习为前提
“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在任何事务上都是绝对平起平坐,更不是说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尊重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又是高于学生的,他们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要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 “动”。相反,如果学生在热闹的形式下思考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样的“动”也无益。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二、语文课改应在遵循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行
语文教学是~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自有其本身的教学规律,而学生认识也有一定的规律。好的语文课应该体现两种规律的有机统一。
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具有相应的结构。学生接触某一文章必须经历初步感知、思考钻研、解惑体验、总结升华的过程。如果形成类似于“自读——质疑——讨论——点化——小结”的课堂教学结构,使课堂教学环节与学生认识规律同步,则学生不但能积累知识、体验学习过程,而且能在学习过程中学得方法。虽然一些教学细节应根据学生反应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其基础认识规律是不变的。譬如:我们读一篇小说或散文,绝对不会先看1—2小节,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再看3—7小节,细嚼慢咽,辗转思考,最后再读8小节到最后,而总是一口气从头读到尾,先有个整体感知。如果觉得此文不错,再从某一局部(即部分)获得深层次的认识,然后把各个部分的认识统一起来,最后得到对整个文本的全面认知。这种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逐步深化的过程,就是语文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律之一。
三、语文课改也要关爱不同的学生群体
语文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进行不同的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学生的群体不同,就要有所不同地进行点拨。如: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还有的老师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这样,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就会使他们比较自如地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学生,他们的感受是不同的,必须尊重学生合理的见解。
四、语文课改应追求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有的课片面追求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活动频繁而热烈,又是读,又是说,又是讨论,又是评议,又是放录像,又是作表演。但一堂课到底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师生双方恐怕都不甚了之。如:一位老师上《天上的街市》,开头放一支歌曲,然后让学生选读关于牛郎、织女的文字,再问学生喜欢哪一段,继而小组讨论、学生回答谈体会。课上了31分钟,学生也没能很好地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哪个地方让自己受到震动,一堂课自始至终未能从整体上确立教学目标。如果语文教学仅为展示一系列活动而陷于目标的缺失,仅为活动而活动,“活动”本身似乎成了一节课的目标,教学过程被异化,那绝不是课程改革的方向。
追求学生心智、感情发展的同步,但丝毫也不能否定知识与技能的养成,它们应该也仍然是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东西。如果过分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某些课就会失去语文学科应有的本质特征,忽视学科教学的要求。有的语文课片面突出德育功能,语言文字训练被丢在一边,语文课成了思想教育课,有的语文课甚至成了美术或综合实践活动课。新课标与旧大纲相比,明确指出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我们不能由此而走向极端,因为强调人文性而抛弃工具性。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既要追求形似,更要追求神似。我们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以适应新课程的各种要求。
五、语文课改教学建议
1、把导读、复习、练习都纳入课堂。教师指引,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实践,教师的主导作用则画龙点睛地突显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指导和解决。
2、把握好课堂讨论。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常见“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教师面对学生的讨论时要注意适时调控。
3、朗读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朗读是品味文章的一个重要手段,好的朗读是建立在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语言和体会文章情感基础之上的,这样在教会了学生朗读方法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情感。
以上是我在语文课改中的点滴感悟。实行课改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这是一个涉及思想、观念、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语文课是知识积累课、方法培养课、情感体验课、思维训练课。实施新课程,语文教学需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变革、升华和提高。继承传统、改革守旧、不断创新,才是我们应该走的路。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更新、不断突破,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课改教师。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课改
我校实施课改以来,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课改实验,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逐步确立,民主和谐的气氛得以形成,互动探究的形式不断丰富。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形式应更加丰富多彩,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方面,我想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语文课改应以调动学生学习为前提
“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在任何事务上都是绝对平起平坐,更不是说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尊重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又是高于学生的,他们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要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 “动”。相反,如果学生在热闹的形式下思考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样的“动”也无益。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二、语文课改应在遵循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行
语文教学是~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自有其本身的教学规律,而学生认识也有一定的规律。好的语文课应该体现两种规律的有机统一。
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具有相应的结构。学生接触某一文章必须经历初步感知、思考钻研、解惑体验、总结升华的过程。如果形成类似于“自读——质疑——讨论——点化——小结”的课堂教学结构,使课堂教学环节与学生认识规律同步,则学生不但能积累知识、体验学习过程,而且能在学习过程中学得方法。虽然一些教学细节应根据学生反应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其基础认识规律是不变的。譬如:我们读一篇小说或散文,绝对不会先看1—2小节,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再看3—7小节,细嚼慢咽,辗转思考,最后再读8小节到最后,而总是一口气从头读到尾,先有个整体感知。如果觉得此文不错,再从某一局部(即部分)获得深层次的认识,然后把各个部分的认识统一起来,最后得到对整个文本的全面认知。这种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逐步深化的过程,就是语文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律之一。
三、语文课改也要关爱不同的学生群体
语文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进行不同的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学生的群体不同,就要有所不同地进行点拨。如: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还有的老师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这样,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就会使他们比较自如地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学生,他们的感受是不同的,必须尊重学生合理的见解。
四、语文课改应追求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有的课片面追求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活动频繁而热烈,又是读,又是说,又是讨论,又是评议,又是放录像,又是作表演。但一堂课到底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师生双方恐怕都不甚了之。如:一位老师上《天上的街市》,开头放一支歌曲,然后让学生选读关于牛郎、织女的文字,再问学生喜欢哪一段,继而小组讨论、学生回答谈体会。课上了31分钟,学生也没能很好地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哪个地方让自己受到震动,一堂课自始至终未能从整体上确立教学目标。如果语文教学仅为展示一系列活动而陷于目标的缺失,仅为活动而活动,“活动”本身似乎成了一节课的目标,教学过程被异化,那绝不是课程改革的方向。
追求学生心智、感情发展的同步,但丝毫也不能否定知识与技能的养成,它们应该也仍然是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东西。如果过分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某些课就会失去语文学科应有的本质特征,忽视学科教学的要求。有的语文课片面突出德育功能,语言文字训练被丢在一边,语文课成了思想教育课,有的语文课甚至成了美术或综合实践活动课。新课标与旧大纲相比,明确指出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我们不能由此而走向极端,因为强调人文性而抛弃工具性。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既要追求形似,更要追求神似。我们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以适应新课程的各种要求。
五、语文课改教学建议
1、把导读、复习、练习都纳入课堂。教师指引,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实践,教师的主导作用则画龙点睛地突显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指导和解决。
2、把握好课堂讨论。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常见“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教师面对学生的讨论时要注意适时调控。
3、朗读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朗读是品味文章的一个重要手段,好的朗读是建立在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语言和体会文章情感基础之上的,这样在教会了学生朗读方法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情感。
以上是我在语文课改中的点滴感悟。实行课改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这是一个涉及思想、观念、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语文课是知识积累课、方法培养课、情感体验课、思维训练课。实施新课程,语文教学需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变革、升华和提高。继承传统、改革守旧、不断创新,才是我们应该走的路。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更新、不断突破,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课改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