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带学生们逛一次街或上一次公园游玩,回到学校,他们之间总能说个没完没了;可是,一旦让他们将自己的观感写下来,脑筋却像突然生了锈,就是转不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形呢?难道作文就真的如某些同学所说的那样是一件“痛苦”的事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我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跟老师缺乏对学生的心理了解不无关系。目前的许多作文课,尽管各有不同的教法,可大都远离学生的实际,致使学生厌倦作文、惧怕作文。更有甚者,为了应付老师,很多学生竟然从很多的作文辅导书中摘抄,说假话、抒虚情。
怎样将学生从作文的“痛苦”中解救出来,让作文还原到贴近孩子的本性,使他们喜欢写、不怕写、学会写,能从作文中获得快乐呢?
一、唤起学生自觉的作文意识
现在的中学生思维活跃,对某些问题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都希望把自己心中对生活的观点、认识和感情表达出来。可我们的老师制定的条条框框却束缚了他们的创作欲望,使他们欲说还休,哪怕是说,也总是磕磕绊绊。因此,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们说自己想说、说自己愿说、说自己会说的话。出作文题,不应该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应用贴近他们情感的话题去唤醒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自学的作文意识。叶圣陶先生说过:“希望我们的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生活,能够设身处地地想象学生内心的意识和情感,然后选出学生能够作的、愿意作的题目给学生作。如果这样,教师出的题目等于唤起了学生的作文动机。”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应试教育成长起来的学生,由于交往圈子太窄,课外阅读少,生活缺乏体验,因而作文缺乏创作灵感,很难有“下笔如有神”的时候。为此,老师应该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活跃起来,放下架子、走下课堂去与孩子们一起玩,玩学结合,将大语文的理念引入到课堂中,用一些常见的事物或生活现象来开启同学们的发散思维。同时,老师要认识到,教作文不是为教而教,学生们写作文也不是为写而写,老师的课堂不应只局限在教室里,公园、乡村野外等都应该成为教学的课堂,借景移情,多方互动,启发同学们真正融入到思考、观察、体验、阅读之中,借助于自然之物,最大限度地拓展同学们的思维空间,提升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让他们感到作文的素材无处不有。另外,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听报告会、看展览、阅读中外名篇、观赏一些健康向上的文艺节目等。有了这方方面面的知识准备,一旦写作冲动到来,学生们就会有不吐不快的感觉,写作起来也如行云流水,得心应手,信手拈来,妙笔生辉。
三、指导学生的写作技巧
有了冲动,有了材料,还必须具备好的写作技巧,否则很难创造出美的形象来。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应大力加强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教学和训练,包括如何选材,如何立意,如何构思,材料又如何安排,语言怎样推敲,怎样设置悬念、暗下伏笔、前后照应等等。学生们掌握了这些写作技巧,就会肯写、会写、善写,在写作的过程中获得快感。
四、坚持训练
无论是从观察和调查中得来的第一手材料,还是阅读得来的第二手材料,光凭大脑的记忆是远远不够的。可能今天能记住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大脑信息储量的增多,有些东西必然会有所遗忘。因此,要借助笔记的形式,将平时的观察和感受记录下来。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勤记笔记,当你需要某方面的素材时,它才能给你“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惊喜。
激发兴趣 让学生乐写
丁 琼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初学作文,但一写起作文,他们却提笔就抓耳挠腮,笔杆似有千斤之重,半天写不出一个字,引用他们的话就是:“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其实,这两点正是作文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下笔有神,乐写、善写作文呢?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充实积累,为“会写”打基础
“为学之道,厚积薄发。”“积”就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积累和吸收;“发”就是语言文字的倾吐和表达。先有“积”后有“发”,只有“厚积”才能达到较高水平的“薄发”。平时,要引导学生多看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社会阅历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都可以阅读;要鼓励学生读报、看新闻,知晓国家大事,观察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让学生看适合儿童观看的电视节目,丰富生活;指导学生随时将自己喜欢的各种文章、美词佳句记录下来。我要求学生每周写两篇日记,养成勤写多练的好习惯。这样,写作文时就可以进行筛选,为“会写”打好基础。
二、例文引路,为“会写”铺路搭桥
教学开始,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分析与教学目标相关的例文,用课件将重点片段、写作要点或提纲显示出来,以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如: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有《葡萄沟》一文,在指导写秋天的水果时,我就在文中找范例:“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红的、白的、紫的、睹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让学生体会出这个句子之所以写得好是因为作者把颜色写得很清楚(如:“红”就分为红的、暗红的,说明作者观察得细致)。再如:写秋天的落叶,我出示这样的句子:“树叶落在地上,小虫爬过来躲在里面,把它当作房子。树叶落在水沟里,蚂蚁爬上去,把它当作船。树叶落在河里,小鱼游过去,把它当作伞。树叶落在院子里,燕子低声说:‘信来了,催我们到南方呢。’”学生明白比喻的手法使文中的句子不那么空洞,可归纳出“抓住事物特点,用总分总的结构,用对比、拟人、比喻等手法描述事物、抒发感情”等写作方法。在这里,例文是一个台阶,帮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渐渐克服文章的空洞和平淡。
阅读是习作的基础,小学生的习作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习作开山引路,让学生不断丰富知识、开拓思路、积累习作素材,让学生在阅读例文中感悟,领悟方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会写。
总之,“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相信:只要学生长期持之以恒,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勤劳的“小蜜蜂”,多思考、多练笔,就一定能培养出对作文的浓厚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我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跟老师缺乏对学生的心理了解不无关系。目前的许多作文课,尽管各有不同的教法,可大都远离学生的实际,致使学生厌倦作文、惧怕作文。更有甚者,为了应付老师,很多学生竟然从很多的作文辅导书中摘抄,说假话、抒虚情。
怎样将学生从作文的“痛苦”中解救出来,让作文还原到贴近孩子的本性,使他们喜欢写、不怕写、学会写,能从作文中获得快乐呢?
一、唤起学生自觉的作文意识
现在的中学生思维活跃,对某些问题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都希望把自己心中对生活的观点、认识和感情表达出来。可我们的老师制定的条条框框却束缚了他们的创作欲望,使他们欲说还休,哪怕是说,也总是磕磕绊绊。因此,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们说自己想说、说自己愿说、说自己会说的话。出作文题,不应该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应用贴近他们情感的话题去唤醒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自学的作文意识。叶圣陶先生说过:“希望我们的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生活,能够设身处地地想象学生内心的意识和情感,然后选出学生能够作的、愿意作的题目给学生作。如果这样,教师出的题目等于唤起了学生的作文动机。”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应试教育成长起来的学生,由于交往圈子太窄,课外阅读少,生活缺乏体验,因而作文缺乏创作灵感,很难有“下笔如有神”的时候。为此,老师应该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活跃起来,放下架子、走下课堂去与孩子们一起玩,玩学结合,将大语文的理念引入到课堂中,用一些常见的事物或生活现象来开启同学们的发散思维。同时,老师要认识到,教作文不是为教而教,学生们写作文也不是为写而写,老师的课堂不应只局限在教室里,公园、乡村野外等都应该成为教学的课堂,借景移情,多方互动,启发同学们真正融入到思考、观察、体验、阅读之中,借助于自然之物,最大限度地拓展同学们的思维空间,提升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让他们感到作文的素材无处不有。另外,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听报告会、看展览、阅读中外名篇、观赏一些健康向上的文艺节目等。有了这方方面面的知识准备,一旦写作冲动到来,学生们就会有不吐不快的感觉,写作起来也如行云流水,得心应手,信手拈来,妙笔生辉。
三、指导学生的写作技巧
有了冲动,有了材料,还必须具备好的写作技巧,否则很难创造出美的形象来。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应大力加强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教学和训练,包括如何选材,如何立意,如何构思,材料又如何安排,语言怎样推敲,怎样设置悬念、暗下伏笔、前后照应等等。学生们掌握了这些写作技巧,就会肯写、会写、善写,在写作的过程中获得快感。
四、坚持训练
无论是从观察和调查中得来的第一手材料,还是阅读得来的第二手材料,光凭大脑的记忆是远远不够的。可能今天能记住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大脑信息储量的增多,有些东西必然会有所遗忘。因此,要借助笔记的形式,将平时的观察和感受记录下来。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勤记笔记,当你需要某方面的素材时,它才能给你“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惊喜。
激发兴趣 让学生乐写
丁 琼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初学作文,但一写起作文,他们却提笔就抓耳挠腮,笔杆似有千斤之重,半天写不出一个字,引用他们的话就是:“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其实,这两点正是作文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下笔有神,乐写、善写作文呢?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充实积累,为“会写”打基础
“为学之道,厚积薄发。”“积”就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积累和吸收;“发”就是语言文字的倾吐和表达。先有“积”后有“发”,只有“厚积”才能达到较高水平的“薄发”。平时,要引导学生多看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社会阅历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都可以阅读;要鼓励学生读报、看新闻,知晓国家大事,观察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让学生看适合儿童观看的电视节目,丰富生活;指导学生随时将自己喜欢的各种文章、美词佳句记录下来。我要求学生每周写两篇日记,养成勤写多练的好习惯。这样,写作文时就可以进行筛选,为“会写”打好基础。
二、例文引路,为“会写”铺路搭桥
教学开始,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分析与教学目标相关的例文,用课件将重点片段、写作要点或提纲显示出来,以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如: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有《葡萄沟》一文,在指导写秋天的水果时,我就在文中找范例:“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红的、白的、紫的、睹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让学生体会出这个句子之所以写得好是因为作者把颜色写得很清楚(如:“红”就分为红的、暗红的,说明作者观察得细致)。再如:写秋天的落叶,我出示这样的句子:“树叶落在地上,小虫爬过来躲在里面,把它当作房子。树叶落在水沟里,蚂蚁爬上去,把它当作船。树叶落在河里,小鱼游过去,把它当作伞。树叶落在院子里,燕子低声说:‘信来了,催我们到南方呢。’”学生明白比喻的手法使文中的句子不那么空洞,可归纳出“抓住事物特点,用总分总的结构,用对比、拟人、比喻等手法描述事物、抒发感情”等写作方法。在这里,例文是一个台阶,帮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渐渐克服文章的空洞和平淡。
阅读是习作的基础,小学生的习作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习作开山引路,让学生不断丰富知识、开拓思路、积累习作素材,让学生在阅读例文中感悟,领悟方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会写。
总之,“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相信:只要学生长期持之以恒,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勤劳的“小蜜蜂”,多思考、多练笔,就一定能培养出对作文的浓厚兴趣,提高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