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了解医学院校大学生抑郁现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大学生抑郁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某医科大学1826名本科学生,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自制问卷进行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1826名本科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抑郁状态的为30.78%(其中轻度抑郁占21.74%,中度抑郁占5.75%,重度抑郁占3.29%);女生抑郁率显著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理科生抑郁率显著高于文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城镇生与农村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就业前景、专业满意度等与发生抑郁相关。结论 医学院校大学生抑郁现状值得关注,应重视和加强相关健康教育措施,改善心理素质,以防止或降低抑郁症的发生。
【关键词】 大学生 抑郁 心理社会因素 学生保健服务
当前,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个普遍的健康问题,它是一种心理障碍,并伴有思维和行为异常的常见精神疾病,是机体对挫折情景产生一种自我保护或防御性的反应。研究表明,大学生抑郁患病率范围为20%~80%,其加权平均患病率为30.6%,并且大学生罹患抑郁症的概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 [1]。医学院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肩负着人类身心健康的重任,其身心健康程度尤为重要;研究发现,医科大学生的抑郁水平约为22.9%(95%CI:20%-25.9%) [2]。为深入了解医学院校大学生抑郁状态在男生与女生、城镇与农村、文科与理科学生之间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及差异,本研究对1826名本科学生进行抑郁量表测评,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或治疗抑郁症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文献报道大学生抑郁症现患率,取其最低值0.20,确定样本量大小N=400*(0.8/0.2)=1600。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按年级分层,一、二年级随机各抽取10个班,三年级抽取8个班,四年级抽取6个班。发放1950份调查问卷,回收1890份,回收率为96.92%,剔除漏答问卷64份,获有效问卷1826份,有效率为96.61%。1826名调查对象中,男生803人,女生1023人;大一学生571人,大二学生558人,大三学生395人,大四学生302人;农村学生736人,城镇学生1090人;文科生317人,理科生1509人,平均年龄(20.62±2.28)岁。
1.2 方法
1.2.1 测评工具
(1)Zung抑郁自评量表[3](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该表共为20个题目,每一题根据最近一周的感觉分1~4级评分,累计各条目得分为总分,得分标准分50分以下为无抑郁(1级),50-59分为有抑郁症状(2级),60-69分为中度(3级),70分以上为重度抑郁症状(4级),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4]。(2)参考文献[5-6]自制问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容,①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是否单亲家庭、生源地、父母文化程度和家庭收入等项目;②个人性格因素(个人性格类型):包括生活事件(是否经历过负性生活事件)、学习压力、恋爱问题及对专业的满意度和就业前景评价等项目。
1.2.2 测试方式
在调查前做了定性调查及问卷预调查,并根据相关调查结果对问卷内容进行相应修改,且对参与现场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在调查人员统一指导下,以班级为单位,统一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并说明自愿参与调查及相应调查结果仅用于科学研究。
1.2.3 统计学分析
采用软件Epi Data3.0,建立数据库,由没参与实验设计及实施的第三方双重录入并进行逻辑性核对,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数字变量以均数±标准差表示(x±s),组间差异行方差分析,样本率之间比较用x2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医学院校大学生抑郁状态检出率及构成
本次调查中1826名医学院校大学生SDS的总均分为(41.85±10.89),SDS标准分≥50分(2~4级)562人占30.78%,其中轻度抑郁(2级)397人占21.74%,中度抑郁(3级)105人占5.75%,重度抑郁(4级)60人占3.29%,且女生抑郁率显著高于男生(x2=10.28, p<0.01),理科生抑郁率显著高于文科生(x2=15.68, p<0.01),农村生与城镇生抑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经方差分析,医学生抑郁在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三年级学生明显高于一、四年级学生(表2)。
2.2 医学院校抑郁大学生父母文化程度差异情况
从医学院校抑郁大学生的父母文化程度看,SDS≥50分者在其父母文化程度组的分布率从高到低排序:大专组、本科及以上组、小学及以下组、初中及中专组,并且大专组高于本科及以上组(p<0.01),小学及以下组高于初中及中专组(p<0.05)。
2.3 医学院校抑郁大学生就业前景和专业满意度的差异比较
由表3可知,医学院校抑郁大学生在对就业前景及专业满意的程度上看,对就业前景表示比较悲观的SDS得分较高,对专业满意度表现为不太满意及不满意的SDS得分较高,这与其抑郁比率有较高相关性。
3 讨论
医学院校大学生作为高等院校特殊的群体,他们面临与其他专业更为复杂的各种矛盾和压力,如现实与理想的冲突、繁重的学业、择业与就业等问题。本研究调查表明医学院校大学生抑郁率较高,1826名医科大学生中562人(占30.78%)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女生抑郁显著高于男性,这与王涛[4]、翟德春[7]等研究结果类似;与高海燕等用Beck抑郁自评问卷(BDI)对大学生抑郁状况调查结果45.2%[5],有一定差异,这可能与研究对象以及使用的评定量表不同有关[4],提示检测抑郁的相关量表要与事实相符还需进一步研究规范。 大学生发生抑郁的可能因素较多,如高海燕等研究显示个人性格类型,家庭内关系融洽程度,遗传因素,自身经济状况及自身当前的身体健康状况等有关[5]。本研究发现与学生的专业背景有一定关系,如表1中理科生抑郁率显著高于文科生,并且与父母的学历背景有关。抑郁医科大学生在其年级分布上有显著差异,心理咨询中心受调查的老师经验认为大一进校对高校环境较新鲜,但对自己专业认识不足,很多学生是远离家人独自生活容易产生抑郁情绪,大四学生面临考研或找工作压力也容易产生抑郁,但本研究显示大二、大三显著高于大一、大四,这可能与不同年级所曾担学习任务不同有关[5]。由表3可知,抑郁医科大学生在对就业前景及专业满意的程度与抑郁有高度相关性,这可能与大学生功能失调性态度、日常应激及其维度有关[8]。
医学院校大学生抑郁问题值得关注,应重视医学生中存在抑郁情绪问题及生活事件的相关性,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节,如心理疏导及举办社交活动等以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锻炼其综合能力,增强其自信心,以降低或消除学生抑郁。
参考文献
[1]Ibrahim AK, Kelly SJ, Adams CE, etal. A systematic review of studies of depression prevalence in university students [J].J Psychiatr Res. 2013, 47(3):391-400.
[2] Xu Y, Chi X, Chen S, et al.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depression among college nursing students in China [J]. Nurse Educ Today.?2014; 34(6):e7-12
[3] ZUNG WW. A?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 [J].Arch Gen Psychiatry.?1965, 12:63-70.
[4]汪涛,王乃文,胡鸿群,等.医科大学抑郁情绪与自动思维、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29(5):422-444
[5]高海燕,门伯媛,殷妍,等.高校大学生抑郁状况调查[J].疾病控制杂志,2005,9(3):228-230
[6]金喆,翟德春,潘秀丹,等.医科大学生抑郁和焦虑情绪调查[J].中国校医,2006,20(6):559-600
[7] 翟德春,潘秀丹,李慧英,等.医科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心理社会因素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4):392-393
[8] 郑昕月,玄莉,杨露露,等. 大学生功能失调性态度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日常应激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5):808-811
基金项目:重庆市体育局科研课题资助项目(B201418)
作者简介:王冬梅(1983-),女,讲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与健康。
通讯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医学院路1号重庆医科大学体育工作部,邮编400016。
通讯作者:秦启忠(1983——),男,汉族,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流行病学研究
【关键词】 大学生 抑郁 心理社会因素 学生保健服务
当前,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个普遍的健康问题,它是一种心理障碍,并伴有思维和行为异常的常见精神疾病,是机体对挫折情景产生一种自我保护或防御性的反应。研究表明,大学生抑郁患病率范围为20%~80%,其加权平均患病率为30.6%,并且大学生罹患抑郁症的概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 [1]。医学院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肩负着人类身心健康的重任,其身心健康程度尤为重要;研究发现,医科大学生的抑郁水平约为22.9%(95%CI:20%-25.9%) [2]。为深入了解医学院校大学生抑郁状态在男生与女生、城镇与农村、文科与理科学生之间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及差异,本研究对1826名本科学生进行抑郁量表测评,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或治疗抑郁症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文献报道大学生抑郁症现患率,取其最低值0.20,确定样本量大小N=400*(0.8/0.2)=1600。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按年级分层,一、二年级随机各抽取10个班,三年级抽取8个班,四年级抽取6个班。发放1950份调查问卷,回收1890份,回收率为96.92%,剔除漏答问卷64份,获有效问卷1826份,有效率为96.61%。1826名调查对象中,男生803人,女生1023人;大一学生571人,大二学生558人,大三学生395人,大四学生302人;农村学生736人,城镇学生1090人;文科生317人,理科生1509人,平均年龄(20.62±2.28)岁。
1.2 方法
1.2.1 测评工具
(1)Zung抑郁自评量表[3](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该表共为20个题目,每一题根据最近一周的感觉分1~4级评分,累计各条目得分为总分,得分标准分50分以下为无抑郁(1级),50-59分为有抑郁症状(2级),60-69分为中度(3级),70分以上为重度抑郁症状(4级),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4]。(2)参考文献[5-6]自制问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容,①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是否单亲家庭、生源地、父母文化程度和家庭收入等项目;②个人性格因素(个人性格类型):包括生活事件(是否经历过负性生活事件)、学习压力、恋爱问题及对专业的满意度和就业前景评价等项目。
1.2.2 测试方式
在调查前做了定性调查及问卷预调查,并根据相关调查结果对问卷内容进行相应修改,且对参与现场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在调查人员统一指导下,以班级为单位,统一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并说明自愿参与调查及相应调查结果仅用于科学研究。
1.2.3 统计学分析
采用软件Epi Data3.0,建立数据库,由没参与实验设计及实施的第三方双重录入并进行逻辑性核对,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数字变量以均数±标准差表示(x±s),组间差异行方差分析,样本率之间比较用x2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医学院校大学生抑郁状态检出率及构成
本次调查中1826名医学院校大学生SDS的总均分为(41.85±10.89),SDS标准分≥50分(2~4级)562人占30.78%,其中轻度抑郁(2级)397人占21.74%,中度抑郁(3级)105人占5.75%,重度抑郁(4级)60人占3.29%,且女生抑郁率显著高于男生(x2=10.28, p<0.01),理科生抑郁率显著高于文科生(x2=15.68, p<0.01),农村生与城镇生抑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经方差分析,医学生抑郁在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三年级学生明显高于一、四年级学生(表2)。
2.2 医学院校抑郁大学生父母文化程度差异情况
从医学院校抑郁大学生的父母文化程度看,SDS≥50分者在其父母文化程度组的分布率从高到低排序:大专组、本科及以上组、小学及以下组、初中及中专组,并且大专组高于本科及以上组(p<0.01),小学及以下组高于初中及中专组(p<0.05)。
2.3 医学院校抑郁大学生就业前景和专业满意度的差异比较
由表3可知,医学院校抑郁大学生在对就业前景及专业满意的程度上看,对就业前景表示比较悲观的SDS得分较高,对专业满意度表现为不太满意及不满意的SDS得分较高,这与其抑郁比率有较高相关性。
3 讨论
医学院校大学生作为高等院校特殊的群体,他们面临与其他专业更为复杂的各种矛盾和压力,如现实与理想的冲突、繁重的学业、择业与就业等问题。本研究调查表明医学院校大学生抑郁率较高,1826名医科大学生中562人(占30.78%)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女生抑郁显著高于男性,这与王涛[4]、翟德春[7]等研究结果类似;与高海燕等用Beck抑郁自评问卷(BDI)对大学生抑郁状况调查结果45.2%[5],有一定差异,这可能与研究对象以及使用的评定量表不同有关[4],提示检测抑郁的相关量表要与事实相符还需进一步研究规范。 大学生发生抑郁的可能因素较多,如高海燕等研究显示个人性格类型,家庭内关系融洽程度,遗传因素,自身经济状况及自身当前的身体健康状况等有关[5]。本研究发现与学生的专业背景有一定关系,如表1中理科生抑郁率显著高于文科生,并且与父母的学历背景有关。抑郁医科大学生在其年级分布上有显著差异,心理咨询中心受调查的老师经验认为大一进校对高校环境较新鲜,但对自己专业认识不足,很多学生是远离家人独自生活容易产生抑郁情绪,大四学生面临考研或找工作压力也容易产生抑郁,但本研究显示大二、大三显著高于大一、大四,这可能与不同年级所曾担学习任务不同有关[5]。由表3可知,抑郁医科大学生在对就业前景及专业满意的程度与抑郁有高度相关性,这可能与大学生功能失调性态度、日常应激及其维度有关[8]。
医学院校大学生抑郁问题值得关注,应重视医学生中存在抑郁情绪问题及生活事件的相关性,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节,如心理疏导及举办社交活动等以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锻炼其综合能力,增强其自信心,以降低或消除学生抑郁。
参考文献
[1]Ibrahim AK, Kelly SJ, Adams CE, etal. A systematic review of studies of depression prevalence in university students [J].J Psychiatr Res. 2013, 47(3):391-400.
[2] Xu Y, Chi X, Chen S, et al.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depression among college nursing students in China [J]. Nurse Educ Today.?2014; 34(6):e7-12
[3] ZUNG WW. A?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 [J].Arch Gen Psychiatry.?1965, 12:63-70.
[4]汪涛,王乃文,胡鸿群,等.医科大学抑郁情绪与自动思维、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29(5):422-444
[5]高海燕,门伯媛,殷妍,等.高校大学生抑郁状况调查[J].疾病控制杂志,2005,9(3):228-230
[6]金喆,翟德春,潘秀丹,等.医科大学生抑郁和焦虑情绪调查[J].中国校医,2006,20(6):559-600
[7] 翟德春,潘秀丹,李慧英,等.医科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心理社会因素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4):392-393
[8] 郑昕月,玄莉,杨露露,等. 大学生功能失调性态度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日常应激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5):808-811
基金项目:重庆市体育局科研课题资助项目(B201418)
作者简介:王冬梅(1983-),女,讲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与健康。
通讯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医学院路1号重庆医科大学体育工作部,邮编400016。
通讯作者:秦启忠(1983——),男,汉族,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流行病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