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长跑训练的首要问题是方法问题。现在训练的方法可以罗列出很多,每当一种新的训练法被认知和采用后,必然会带来新的成绩突破。中长跑运动成绩的演进史和马俊仁教练的训练都证明了这一点。他敢于传统突破,创立了“三氧”训练法,将量、强度、恢复与人体的适应与控制科学地结合起来,把反差很大的速度与耐力两大素质紧紧融于一体,既达到高速又达到持久之目的,使中长跑训练方法产生了新的变革,加速了训练过程的科学化,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女子中长跑运动成绩。
但是,一种新的训练方法诞生后仍有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问题。在实践中,许多教练员对有机体结构、机能和制约中长跑竞技能力的关键因素没有充分认识和挖掘,不知其因,只会效仿,只会照搬模式,未敢越雷池半步。这无疑对中长跑训练设置了障碍,限制了教练员的训练思路。本文就训练中影响运动成绩的主要人为因素进行探讨。
一、中长跑训练的实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虽然人们对自身的结构、机能认识越来越深化,中长跑训练的观念、训练结构、训练负荷、训练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但对中长跑训练的真正实质却缺乏应有的认识。中长跑训练实际就是如何使运动员各器官、系统对训练负荷与强度的生理的适应,对体能、技能、智能、心能的适应,以及对运动员训练方法、手段、负荷、能量产生的科学调控。
从实践中得知,制约中长跑竞技能力的关键是人体能量的产生和动员,体内能量输出快而持久,就能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长时间高速跑进,取得优异成绩。运动中能量产生和动员是由遗传资质和训练所决定。遗传因子使人体具备产生一定能量的能力,竞技能力的提高和保证能量的充分供应,则霈耍教练员科学的训练与控制。如何充分挖掘和控制运动员潜在的产生能量的能力,并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这是中长跑训练的发展趋势,突破了对中长跑项目原特征的界定,使训练理论产生了新的质的飞跃。
二、中长跑训练中影响成绩的主要因素
1.身体素质训练
运动训练学指出: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是制约其运动水平高低的主要因素。身体素质训练是各个运动项目训练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不同的运动专项要求运动员具备不同特点的身体素质。因而对于身体素质训练方法、内容和手段也要求具有鲜明的项目特征和个人特点。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中长跑运动员要达到世界水平,仅仅依靠某一种特别强的能力还是不够的,必须具备全面发展的身体素质和扎实的专项身体素质。如专项的基础耐力、强劲的冲刺速度及柔韧、协调和力量素质,专项身体素质扎实了,专项基础才稳定,高水平的专项训练才能得到保证。
过去人们往往只注重对训练方法、训练负荷量、强度、密度及训练手段组合的研究上,却轻视或者忽视了身体训练的作用,尤其是忽视了与专项运动能力融为一体的专门身体素质训练。
实践证明,大负荷跑的练习,虽然是运动员整体的综合训练手段,能改善和提高人体各组织、器官、系统的运动机能能力,能促进身体素质的改善和提高。但是,当大负荷的练习持续到一定时间后,运动员的机能能力和身体素质水平就失去了生物体自然协调配置的平衡。滞后的身体素质功能必将直接制约运动机能能力的改善和专项运动能力的提高。这是由于人体参与运动的各个因素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身体素质的功能始终伴随着人体机能能力和专项适动能力的变化而波动地变化。因此,只有将不同代谢机制的专门身体训练纳入不同代谢机制跑的练习系统,严格遵循身体素质与运动机能能力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规律,才能有效地达到逐步提高专项运动成绩的目的。
2.速度与耐力训练
速度与耐力既矛盾又统一互相制约。一旦安排不当,必定会产生对抗。运动生化理论告诉我们,速度的能量来源于三磷酸腺苷(ATP)快速分解和磷酸(CP)的再合成,是磷酸原的无氧代谢。耐力的能量来源于糖无氧酵解。在训练中如果过分强调耐力训练,会使糖酵解供能能力受阻而抑制速度素质的提高。二者比例要因人、因项、因时而定。
在过去,人们普遍认为中长跑是耐力性项目,因而对速度的训练很不够,中长跑成绩一直徘徊不前。自上世纪90年代后,把速度与耐力提到同等位置上,认为中长跑优秀运动员不光是耐力型的运动员,同时,也是百米速度较好者,决定中长跑成绩的因素主要是速度和耐力水平,强调在有氧代谢训练后进行有氧—无氧混合训练,最后进行ATP、CP和无氧糖酵解代谢为主的大强度高速度训练,以发展快速的能力和速度耐力能力。
【组稿编辑:赖敏斌】
(作者单位:①341404江西省南康市浮石中学②341411江西省南康市平田中学)
但是,一种新的训练方法诞生后仍有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问题。在实践中,许多教练员对有机体结构、机能和制约中长跑竞技能力的关键因素没有充分认识和挖掘,不知其因,只会效仿,只会照搬模式,未敢越雷池半步。这无疑对中长跑训练设置了障碍,限制了教练员的训练思路。本文就训练中影响运动成绩的主要人为因素进行探讨。
一、中长跑训练的实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虽然人们对自身的结构、机能认识越来越深化,中长跑训练的观念、训练结构、训练负荷、训练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但对中长跑训练的真正实质却缺乏应有的认识。中长跑训练实际就是如何使运动员各器官、系统对训练负荷与强度的生理的适应,对体能、技能、智能、心能的适应,以及对运动员训练方法、手段、负荷、能量产生的科学调控。
从实践中得知,制约中长跑竞技能力的关键是人体能量的产生和动员,体内能量输出快而持久,就能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长时间高速跑进,取得优异成绩。运动中能量产生和动员是由遗传资质和训练所决定。遗传因子使人体具备产生一定能量的能力,竞技能力的提高和保证能量的充分供应,则霈耍教练员科学的训练与控制。如何充分挖掘和控制运动员潜在的产生能量的能力,并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这是中长跑训练的发展趋势,突破了对中长跑项目原特征的界定,使训练理论产生了新的质的飞跃。
二、中长跑训练中影响成绩的主要因素
1.身体素质训练
运动训练学指出: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是制约其运动水平高低的主要因素。身体素质训练是各个运动项目训练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不同的运动专项要求运动员具备不同特点的身体素质。因而对于身体素质训练方法、内容和手段也要求具有鲜明的项目特征和个人特点。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中长跑运动员要达到世界水平,仅仅依靠某一种特别强的能力还是不够的,必须具备全面发展的身体素质和扎实的专项身体素质。如专项的基础耐力、强劲的冲刺速度及柔韧、协调和力量素质,专项身体素质扎实了,专项基础才稳定,高水平的专项训练才能得到保证。
过去人们往往只注重对训练方法、训练负荷量、强度、密度及训练手段组合的研究上,却轻视或者忽视了身体训练的作用,尤其是忽视了与专项运动能力融为一体的专门身体素质训练。
实践证明,大负荷跑的练习,虽然是运动员整体的综合训练手段,能改善和提高人体各组织、器官、系统的运动机能能力,能促进身体素质的改善和提高。但是,当大负荷的练习持续到一定时间后,运动员的机能能力和身体素质水平就失去了生物体自然协调配置的平衡。滞后的身体素质功能必将直接制约运动机能能力的改善和专项运动能力的提高。这是由于人体参与运动的各个因素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身体素质的功能始终伴随着人体机能能力和专项适动能力的变化而波动地变化。因此,只有将不同代谢机制的专门身体训练纳入不同代谢机制跑的练习系统,严格遵循身体素质与运动机能能力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规律,才能有效地达到逐步提高专项运动成绩的目的。
2.速度与耐力训练
速度与耐力既矛盾又统一互相制约。一旦安排不当,必定会产生对抗。运动生化理论告诉我们,速度的能量来源于三磷酸腺苷(ATP)快速分解和磷酸(CP)的再合成,是磷酸原的无氧代谢。耐力的能量来源于糖无氧酵解。在训练中如果过分强调耐力训练,会使糖酵解供能能力受阻而抑制速度素质的提高。二者比例要因人、因项、因时而定。
在过去,人们普遍认为中长跑是耐力性项目,因而对速度的训练很不够,中长跑成绩一直徘徊不前。自上世纪90年代后,把速度与耐力提到同等位置上,认为中长跑优秀运动员不光是耐力型的运动员,同时,也是百米速度较好者,决定中长跑成绩的因素主要是速度和耐力水平,强调在有氧代谢训练后进行有氧—无氧混合训练,最后进行ATP、CP和无氧糖酵解代谢为主的大强度高速度训练,以发展快速的能力和速度耐力能力。
【组稿编辑:赖敏斌】
(作者单位:①341404江西省南康市浮石中学②341411江西省南康市平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