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实践、实习一体化职业指导体系是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职业指导,提高其就业能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挖掘企业潜在就业能力,为企业输送高素质、专业对路的人才,以实现高校与实习单位双赢。
一、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需要创新高校职业指导体系
1 随着国家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已经形成,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在多数高校蓬勃开展起来。职业指导工作不仅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培养择业能力,还帮助学生培养从业能力,进一步实现人职匹配,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实现这一目标,阶段性的、短期的职业指导是不能奏效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一个完善的职业指导体系。
2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剧增,而社会总体需求不足,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难度加大。笔者对高校近两年就业调查表明,大学生就业率低、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符;二是大学生自我定位不准,期望值过高;三是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四是高校缺乏科学化、专业化的职业指导体系。而以就业为导向,构建科学的职业指导体系是解决前三个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完善的职业指导体系一方面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转换能力、创业能力以及促进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作为高校和社会建立反馈联系的纽带,它对学校调整办学方向,加强学科建设、改革与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创新职业指导体系成为摆在各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教学,实践、实习一体化职业指导体系的内容
1 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构建职业指导体系的主体工程。课堂教学包括专业课教学和职业指导课程教学,按教学计划分年级、分阶段、分重点进行,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课堂教学培养专业素质、树立职业意识,并在职业思想、生涯规划、政策信息、心理调适、就业技能等方面进行深入指导。其中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是构建职业指导体系的主渠道。实施过程中应从学生入学开始,在各个年级开展职业指导:一年级主要侧重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向学生展示专业前景,明确今后发展方向和前进道路,二年级侧重于学生素质教育,通过向学生提供就业市场需求,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及求职能力;三年级重点开展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四年级主要对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求职技巧及就业权益保护知识的指导。要围绕学生个人发展在不同阶段进行不同内容的指导,进而形成系统的职业指导体系。另外,通过开展各项专题报告进一步补充课堂教学内容,邀请不同领域的人士就不同的就业问题给毕业生作专题报告。如聘请上级领导、学者专家、人力资源经理、优秀校友等做报告,讲就业政策、技巧等,使指导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2 以实践活动为重点,增强大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笔者认为,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可以对学生职业规划设计、职业道德养成、职业技能锻炼起到促进作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一方面将所学理论知识放到实践中去体会,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巩固职业技能,学会沟通、合作,为今后进入职场打好基础,在实践中检验、培养职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增加实践环节,要把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主动投身社会实践,把实践作为自己择业锻炼的机会,有目的的寻找一些有益于将来就业的社会实践岗位,积累工作经验,增加就业机率。实践教育环节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利用兼职、走访用人单位等实践机会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需求状况,锻炼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让学生在多种社会实践中学会进一步发现自己的职业潜能和职业兴趣。
(2)有针对性组织大学生进行就业模拟实践,开展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活动,感受就业市场氛围,观摩招聘应聘的过程,以此体验就业市场的各个方面。
(3)模拟面试。这种实践演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紧密结合就业市场实际,力争再现就业招聘的全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得到面试的感性认识和体验,通过模拟招聘环境来弥补实践经验的不足。
3 以就业实习为手段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就业实习对大学生将来成功选择职业提供了感性认识。通过实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接触职业,不仅能学到实践知识,更能学会如何正确择业以便找准自己的位置,还可以开阔视野和知识面,积累一些经验,使其就业后能迅速适应社会的需要,尽早为个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
4 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协调好就业与课堂教学、就业与实践实习的关系。通过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把职业氛围带入校园。一是以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为出发点,适当调整教学计划,满足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一方面,把核心课程安排在前六个学期开出,将毕业班的教学计划适当提前;另一方面,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完成教学计划前,允许部分毕业生提前就业。二是要处理好实践实习与就业的关系,对以实习形式安排就业的毕业生,在实习过程中要加强实习指导,实现从实习到就业的顺利过度。三是做好就业与实践实习的管理工作,做好毕业生实践及实习时期的业务指导工作,管理好毕业生的行为,协调好用人单位与学生、用人单位与学校的关系。
三、教学、实践、实习一体化职业指导策略
1 加强职业指导内容建设。职业指导是根据大学生特点实施的教育过程,一般应涵盖职业理想和职业观教育、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辅导、就业能力培养等多方面的内容。结合大学生培养实际情况,职业指导教育应包括以下内容:
(1)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职业生涯规划是职业指导过程的主线,其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教育,指导学生运用各种职业测评手段客观认识自我,正确分析自己,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不断挖掘潜能,主动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变化,努力实现兴趣、性格、能力、气质与职业的吻合,指导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特点,不断获取职业发展知识,并能结合自身情况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凭借实力在就业竞争中达到预定目标;指导学生设计职业生涯,并帮助其实施生涯规划。
(2)形势政策教育。向学生介绍国家就业形势、政策和行政法规等。使大学生在择业时把自身发展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以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3)就业能力培养教育。就业能力除了包括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外,还包括了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协调应变能力、交际能力等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就业能力才会更顺利求职。
(4)求职择业技巧辅导。培养学生求职的各项技能,指导学生掌握具体的择业技巧和方法。
(5)创业教育。引导学生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既是就业形势的现实需要,也是大学毕业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要求。不断通过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团结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素质,为日后实践做好准备。
2 丰富职业指导形式,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职业指导内容的复杂性和指导对象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形式的多样化。因此要采取各种手段,利用各种形式开展职业指导,可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体形式有职业指导课、实践活动、网络平台、个体辅导等。
3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高校要加强对实习工作的组织与指导,争取实习单位支持,提高实习实效性。为满足学生实习需求,各高校要根据本学校专业设置,在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的实习基地。要把学校教学与实习单位要求和学生兴趣有机结合,融洽一致,加强信息交流,提高实习效果。实习基地是高校和社会建立联系的纽带,加强对实习基地调查,及时把握社会需求变化,不断调整和检验学校办学方向、深化和完善学校教学改革。对于企业来说,实习基地是获得符合要求人才的重要途径,建设好实习基地是高校和用人单位双赢的重要举措。
4 加强职业指导队伍建设。各高校要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实践经验又精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掌握科学测评手段的职业指导专家,为大学生提供职业指导,帮助大学生实现人生目标。学校相关部门要及时成立职业指导教研室,配备专职教师;抓好相应的教学管理工作;加大职业指导课师资建设的力度。一是职业指导队伍应全员化。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要构建以各校就业指导中心为核心,各系思想教育工作者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职业指导队伍体系,努力实现全员化。二是职业指导队伍专家化。对职业指导人员进行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人力资源学科等知识培训,使其精通职业辅导有关理论,掌握咨询辅导技巧,对形成具有特色的职业指导模式十分重要。
一、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需要创新高校职业指导体系
1 随着国家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已经形成,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在多数高校蓬勃开展起来。职业指导工作不仅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培养择业能力,还帮助学生培养从业能力,进一步实现人职匹配,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实现这一目标,阶段性的、短期的职业指导是不能奏效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一个完善的职业指导体系。
2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剧增,而社会总体需求不足,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难度加大。笔者对高校近两年就业调查表明,大学生就业率低、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符;二是大学生自我定位不准,期望值过高;三是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四是高校缺乏科学化、专业化的职业指导体系。而以就业为导向,构建科学的职业指导体系是解决前三个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完善的职业指导体系一方面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转换能力、创业能力以及促进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作为高校和社会建立反馈联系的纽带,它对学校调整办学方向,加强学科建设、改革与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创新职业指导体系成为摆在各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教学,实践、实习一体化职业指导体系的内容
1 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构建职业指导体系的主体工程。课堂教学包括专业课教学和职业指导课程教学,按教学计划分年级、分阶段、分重点进行,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课堂教学培养专业素质、树立职业意识,并在职业思想、生涯规划、政策信息、心理调适、就业技能等方面进行深入指导。其中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是构建职业指导体系的主渠道。实施过程中应从学生入学开始,在各个年级开展职业指导:一年级主要侧重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向学生展示专业前景,明确今后发展方向和前进道路,二年级侧重于学生素质教育,通过向学生提供就业市场需求,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及求职能力;三年级重点开展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四年级主要对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求职技巧及就业权益保护知识的指导。要围绕学生个人发展在不同阶段进行不同内容的指导,进而形成系统的职业指导体系。另外,通过开展各项专题报告进一步补充课堂教学内容,邀请不同领域的人士就不同的就业问题给毕业生作专题报告。如聘请上级领导、学者专家、人力资源经理、优秀校友等做报告,讲就业政策、技巧等,使指导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2 以实践活动为重点,增强大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笔者认为,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可以对学生职业规划设计、职业道德养成、职业技能锻炼起到促进作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一方面将所学理论知识放到实践中去体会,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巩固职业技能,学会沟通、合作,为今后进入职场打好基础,在实践中检验、培养职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增加实践环节,要把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主动投身社会实践,把实践作为自己择业锻炼的机会,有目的的寻找一些有益于将来就业的社会实践岗位,积累工作经验,增加就业机率。实践教育环节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利用兼职、走访用人单位等实践机会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需求状况,锻炼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让学生在多种社会实践中学会进一步发现自己的职业潜能和职业兴趣。
(2)有针对性组织大学生进行就业模拟实践,开展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活动,感受就业市场氛围,观摩招聘应聘的过程,以此体验就业市场的各个方面。
(3)模拟面试。这种实践演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紧密结合就业市场实际,力争再现就业招聘的全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得到面试的感性认识和体验,通过模拟招聘环境来弥补实践经验的不足。
3 以就业实习为手段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就业实习对大学生将来成功选择职业提供了感性认识。通过实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接触职业,不仅能学到实践知识,更能学会如何正确择业以便找准自己的位置,还可以开阔视野和知识面,积累一些经验,使其就业后能迅速适应社会的需要,尽早为个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
4 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协调好就业与课堂教学、就业与实践实习的关系。通过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把职业氛围带入校园。一是以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为出发点,适当调整教学计划,满足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一方面,把核心课程安排在前六个学期开出,将毕业班的教学计划适当提前;另一方面,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完成教学计划前,允许部分毕业生提前就业。二是要处理好实践实习与就业的关系,对以实习形式安排就业的毕业生,在实习过程中要加强实习指导,实现从实习到就业的顺利过度。三是做好就业与实践实习的管理工作,做好毕业生实践及实习时期的业务指导工作,管理好毕业生的行为,协调好用人单位与学生、用人单位与学校的关系。
三、教学、实践、实习一体化职业指导策略
1 加强职业指导内容建设。职业指导是根据大学生特点实施的教育过程,一般应涵盖职业理想和职业观教育、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辅导、就业能力培养等多方面的内容。结合大学生培养实际情况,职业指导教育应包括以下内容:
(1)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职业生涯规划是职业指导过程的主线,其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教育,指导学生运用各种职业测评手段客观认识自我,正确分析自己,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不断挖掘潜能,主动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变化,努力实现兴趣、性格、能力、气质与职业的吻合,指导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特点,不断获取职业发展知识,并能结合自身情况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凭借实力在就业竞争中达到预定目标;指导学生设计职业生涯,并帮助其实施生涯规划。
(2)形势政策教育。向学生介绍国家就业形势、政策和行政法规等。使大学生在择业时把自身发展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以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3)就业能力培养教育。就业能力除了包括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外,还包括了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协调应变能力、交际能力等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就业能力才会更顺利求职。
(4)求职择业技巧辅导。培养学生求职的各项技能,指导学生掌握具体的择业技巧和方法。
(5)创业教育。引导学生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既是就业形势的现实需要,也是大学毕业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要求。不断通过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团结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素质,为日后实践做好准备。
2 丰富职业指导形式,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职业指导内容的复杂性和指导对象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形式的多样化。因此要采取各种手段,利用各种形式开展职业指导,可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体形式有职业指导课、实践活动、网络平台、个体辅导等。
3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高校要加强对实习工作的组织与指导,争取实习单位支持,提高实习实效性。为满足学生实习需求,各高校要根据本学校专业设置,在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的实习基地。要把学校教学与实习单位要求和学生兴趣有机结合,融洽一致,加强信息交流,提高实习效果。实习基地是高校和社会建立联系的纽带,加强对实习基地调查,及时把握社会需求变化,不断调整和检验学校办学方向、深化和完善学校教学改革。对于企业来说,实习基地是获得符合要求人才的重要途径,建设好实习基地是高校和用人单位双赢的重要举措。
4 加强职业指导队伍建设。各高校要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实践经验又精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掌握科学测评手段的职业指导专家,为大学生提供职业指导,帮助大学生实现人生目标。学校相关部门要及时成立职业指导教研室,配备专职教师;抓好相应的教学管理工作;加大职业指导课师资建设的力度。一是职业指导队伍应全员化。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要构建以各校就业指导中心为核心,各系思想教育工作者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职业指导队伍体系,努力实现全员化。二是职业指导队伍专家化。对职业指导人员进行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人力资源学科等知识培训,使其精通职业辅导有关理论,掌握咨询辅导技巧,对形成具有特色的职业指导模式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