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密码公司?
中超公司成立后,谢亚龙表示足协正式交出了联赛经营权。但是这个公司从官员构成和股份构成来说,却有一点“足协派出机构”的意思,“有一点”而不是“完全”给各俱乐部以信心。对后者来说,占有4%的股份,总比不占好。
最穷的张曙光对这个公司十分看好,“惟一值得商榷的地方”是,足协10%的分红被用来成立青少年女足培养基金。张感到困惑是有道理的,男足赚钱,女足花钱,说不过去。但那是足协的利润,足协作为一个股东,有权自花自钱。不过就我看来,也正是这一值得商榷的地方,展示出足协的下棋能力并不差。这10%的红利你可以看成是政绩投资基金,也可以看成是扶贫款。你看到了明棋看不到暗棋,你看到了暗棋又奈何不了明棋,所以“商榷商榷”。
但足协如果热爱中超公司的话,它理性的选择应该是.将分红继续投放在公司的扩大再生产上。如果状况确如足协自己说的,联赛无形资产巨大,中超公司无需太多启动资金,那么这样一个聚宝盆为什么我们没有看到?为什么我们在甲A没看到“裸奔”,倒在中超看到了“裸奔”?或有人说,因为没有成立中超公司嘛。但因为开了个公司就能把投资商和消费者请回来也太容易了,人家凭什么要专门出钱捧你的场?
目前还有一种论调,是说要想真正得到好的投资,还要靠联赛提高自身能力水平。这句话少了一个前提:要想真正提高联赛水平,还得靠代表足协和俱乐部利益的中超公司好好运作。国家队成绩的确可以刺激球市,但联赛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必须依靠自己的良好运作。中超联赛的没落,与其说是中国队和黑哨败坏的,不如说是足协、俱乐部没有寻找到自我造血的密码。现在,中超公司就是密码吗?
真要这么简单,这个公司也就不必难产一年了。所以,我总觉得那10%的红利去向,和那200万元的微弱本金是没有信心的表现。
关于公司这件事
最后一枪 二 吼
以前,东南沿海比较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天上掉块砖下来,砸死十个人,有九个是经理,还有一个是副总经理。”人民总结的语言往往是透着智慧的真幽默,因此,我对诸如此类的俗语深信不疑。
话说回来,经理也不需要多么严密的资格认证。我有一朋友,才在中关村给“资本主义”企业打了两年的短工,就已经跃跃欲试地要与老牌列强同饮一瓢长江水。据他在无数场合有意无意地透露,他们未来的公司只要三个人一部电话就能把事业搞成,8万块钱的注册资金只是为了在某某写字楼的电梯旁戳个牌子。他们之间分工极其简单,两个投资者不分年龄、经验和人脉,统统是经理;编外只召一个接电话的女大学生,对外宣称是销售经理,手下有精英若干正奔波在大江南北。这种“玩生意”的气魄让我心潮澎湃,所谓IT这样的朝阳产业在他们眼里不过是名片姓名后多加两个字而已。
现在二年级的中超也开始玩经济实体,南勇任董事长,总经理是福特宝公司瞿郁明,联赛部主任郎效农成了董事。新成立的中超公司本金200万元,足协一家控股36%,其他1 6家中超俱乐部控股64%。具体分摊下来每家俱乐部出资不过8万元,这个价格和港台二流歌星的出场费差不多看齐。
关于中超公司这件事,任何人都明白这应该是16家中超俱乐部内部间的事情,人家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但现在足协不仅插手进来,还成了最大的股东。手伸得可真够长的!
这事让我想起我所住的塔楼上开电梯的大妈,她对坐电梯的任何人都是横眉冷对的表情,仿佛她才是这个空间的主人,只有她才能掌管这个很有难度的工作。一个就业岗位永远能催生一位占有欲很强的“主人翁”,看来这是习惯思维。
各自蹲好各自的坑
无故呻吟 田 西
“卖药,卖药,三毛钱一包,五毛钱两包……”当年常听到卖老鼠药的这样叫喊。可是那个年代假药太多,老鼠吃药大抵是象征性地呕吐一下,相当于免费给它们做了个洗肠。
事物之间总是有相似性的,比如说卖老鼠药和搞个公司卖中超的行头。当年“五鼠”闹灾,已经表明足球联赛充满了恶臭,几年过去了,作为消费者的球迷就差去12315投诉他们了。越来越空旷的足球看台证明,中国足球联赛已经成为一个不被信任的品牌。
现在他们想到了开办中超公司这样的经济实体。在中超公司这个“甜枣”的诱惑下,俱乐部老总们高高兴兴地瓜分了“董事”和“监察”之职,有了官差,就一股脑儿把当初“夺权”言给忘了。新成立的中超公司本质上有改变吗?虽说是大家合伙在一起做品牌,做生意,但是大权却仍在足协手中。
照此下去.这样的公司不倒闭才怪呢!也不是没有发达的希望.一是让人们相信中超是个新生或改良的产品,如果还是粗制滥造,鱼目混珠,假冒成堆,谁还愿意去和你做生意。二是希望足协官员还是去干该干的事情,经验告诉我们,又当官又经商是绝不能做好事情的。
中超公司的事情,还是让那些有商业头脑和管理经验的人去搞吧。
责编/马玉星
中超公司成立后,谢亚龙表示足协正式交出了联赛经营权。但是这个公司从官员构成和股份构成来说,却有一点“足协派出机构”的意思,“有一点”而不是“完全”给各俱乐部以信心。对后者来说,占有4%的股份,总比不占好。
最穷的张曙光对这个公司十分看好,“惟一值得商榷的地方”是,足协10%的分红被用来成立青少年女足培养基金。张感到困惑是有道理的,男足赚钱,女足花钱,说不过去。但那是足协的利润,足协作为一个股东,有权自花自钱。不过就我看来,也正是这一值得商榷的地方,展示出足协的下棋能力并不差。这10%的红利你可以看成是政绩投资基金,也可以看成是扶贫款。你看到了明棋看不到暗棋,你看到了暗棋又奈何不了明棋,所以“商榷商榷”。
但足协如果热爱中超公司的话,它理性的选择应该是.将分红继续投放在公司的扩大再生产上。如果状况确如足协自己说的,联赛无形资产巨大,中超公司无需太多启动资金,那么这样一个聚宝盆为什么我们没有看到?为什么我们在甲A没看到“裸奔”,倒在中超看到了“裸奔”?或有人说,因为没有成立中超公司嘛。但因为开了个公司就能把投资商和消费者请回来也太容易了,人家凭什么要专门出钱捧你的场?
目前还有一种论调,是说要想真正得到好的投资,还要靠联赛提高自身能力水平。这句话少了一个前提:要想真正提高联赛水平,还得靠代表足协和俱乐部利益的中超公司好好运作。国家队成绩的确可以刺激球市,但联赛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必须依靠自己的良好运作。中超联赛的没落,与其说是中国队和黑哨败坏的,不如说是足协、俱乐部没有寻找到自我造血的密码。现在,中超公司就是密码吗?
真要这么简单,这个公司也就不必难产一年了。所以,我总觉得那10%的红利去向,和那200万元的微弱本金是没有信心的表现。
关于公司这件事
最后一枪 二 吼
以前,东南沿海比较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天上掉块砖下来,砸死十个人,有九个是经理,还有一个是副总经理。”人民总结的语言往往是透着智慧的真幽默,因此,我对诸如此类的俗语深信不疑。
话说回来,经理也不需要多么严密的资格认证。我有一朋友,才在中关村给“资本主义”企业打了两年的短工,就已经跃跃欲试地要与老牌列强同饮一瓢长江水。据他在无数场合有意无意地透露,他们未来的公司只要三个人一部电话就能把事业搞成,8万块钱的注册资金只是为了在某某写字楼的电梯旁戳个牌子。他们之间分工极其简单,两个投资者不分年龄、经验和人脉,统统是经理;编外只召一个接电话的女大学生,对外宣称是销售经理,手下有精英若干正奔波在大江南北。这种“玩生意”的气魄让我心潮澎湃,所谓IT这样的朝阳产业在他们眼里不过是名片姓名后多加两个字而已。
现在二年级的中超也开始玩经济实体,南勇任董事长,总经理是福特宝公司瞿郁明,联赛部主任郎效农成了董事。新成立的中超公司本金200万元,足协一家控股36%,其他1 6家中超俱乐部控股64%。具体分摊下来每家俱乐部出资不过8万元,这个价格和港台二流歌星的出场费差不多看齐。
关于中超公司这件事,任何人都明白这应该是16家中超俱乐部内部间的事情,人家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但现在足协不仅插手进来,还成了最大的股东。手伸得可真够长的!
这事让我想起我所住的塔楼上开电梯的大妈,她对坐电梯的任何人都是横眉冷对的表情,仿佛她才是这个空间的主人,只有她才能掌管这个很有难度的工作。一个就业岗位永远能催生一位占有欲很强的“主人翁”,看来这是习惯思维。
各自蹲好各自的坑
无故呻吟 田 西
“卖药,卖药,三毛钱一包,五毛钱两包……”当年常听到卖老鼠药的这样叫喊。可是那个年代假药太多,老鼠吃药大抵是象征性地呕吐一下,相当于免费给它们做了个洗肠。
事物之间总是有相似性的,比如说卖老鼠药和搞个公司卖中超的行头。当年“五鼠”闹灾,已经表明足球联赛充满了恶臭,几年过去了,作为消费者的球迷就差去12315投诉他们了。越来越空旷的足球看台证明,中国足球联赛已经成为一个不被信任的品牌。
现在他们想到了开办中超公司这样的经济实体。在中超公司这个“甜枣”的诱惑下,俱乐部老总们高高兴兴地瓜分了“董事”和“监察”之职,有了官差,就一股脑儿把当初“夺权”言给忘了。新成立的中超公司本质上有改变吗?虽说是大家合伙在一起做品牌,做生意,但是大权却仍在足协手中。
照此下去.这样的公司不倒闭才怪呢!也不是没有发达的希望.一是让人们相信中超是个新生或改良的产品,如果还是粗制滥造,鱼目混珠,假冒成堆,谁还愿意去和你做生意。二是希望足协官员还是去干该干的事情,经验告诉我们,又当官又经商是绝不能做好事情的。
中超公司的事情,还是让那些有商业头脑和管理经验的人去搞吧。
责编/马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