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思维导图具有将知识可视化的特性,它凭借图形、线条、符号等方式的连接,将复杂的知识体系以结构图的方式清晰直观地表现出来。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思维发展
思维导图是按照人脑的思维方式由一个点出发引出无数个分支,以联想和想象为中介来不断地发散和拓展思维的工具。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的模式和概念去指导教学,可有效引导和培养学生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效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
一、思维导图运用于课前预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每个教师进行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之一。”思维导图中的图形、符号、色彩都能极大地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激发孩子学习的内驱力,让孩子真正去爱上学习。
预习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但却容易被教师和学生忽略的环节。我是这样操作的:我让学生准备了一本大号的美术本作为“思维导图本”。课前,我指导学生将课题写在中间,通过几个一级分支来预习课文:1、需要注意字音的字;2、需要注意字形的字;3、需要注意字义的字;4、不理解的词;5.课文的主要内容等;这样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学生思维的过程也很清晰地呈现在纸上,教师也可以通过快速的检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比如在语文S版五年级第二单元预习中,我班一个学生画的思维导图如下:
檢查时,老师针对学生没有说到的再进行点拨指导。经过练习后,有的学生还加上了“写作背景、不明白的问题”等分支。
这样的预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想、画等能力得到锻炼,发散思维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二、思维导图运用于阅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课文的内容主要是分为人类的伙伴、经典人物、人物故事三大块,下面我就这几方面谈谈思维导图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1.运用于写动物的记叙
写物的文章一般有三个一级分支:外貌、性格特点、典型事例。教学时,我就从三个一级分支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开头怎么写,中间如何具体展开,结尾如何写等。比如: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猫》一课,开头的关键词是:古怪。中间有八个二级分支:尽职、老实、贪玩、高兴、不高兴、胆小、勇敢、可爱。我引导学生学习了尽职、老实、贪玩这个二级分支,分析完后,剩下的内容我让孩子们依照这个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抓住关键词,再抓住关键词来背诵课文,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好思维导图,最后在自己的小组分享自己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综合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孩子们也养成了抓住关键词学习和理解课文的习惯。
2.运用于写人、写事的记叙文
对于写人、写事的记叙文,一般有三个一级分支:事情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也可以是起因、经过、结果)。我利用文章的这一结构特点,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和理解课文。如五年级下册《体育课》一课,有三个一级分支:事情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起因、经过、结果)。起因:母亲担心瘦弱的涅利不能上体育课;经过:体育课的经过,它有两个二级分支:1、同学们的表现2、涅利的表现。结果:涅利找到了自信。我让学生按照课堂上的学习方式自学。学了之后进行小组汇报交流。通过交流,发现很多学生能找到描写每一个分支的关键词,并能说出感受,读出感受,有的还能背诵。
用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在课堂上能抓住关键词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背诵课文等。课后自主完善思维导图给了学生很多自主发挥的空间,也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清晰明了的理解和整体的掌握。
三、思维导图运用于语文学习的复习阶段,可提高复习的效率
从单元复习到专题复习,从平时复习到期末复习,教师常感叹复习效果不够好,学生掌握知识点不牢靠。如果让学生自己复习整理,学生又无从下手,复习效果也不好。
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复习中来,有针对性地完成专题复习任务,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共同绘制同一主题的思维导图。在绘制过程中,大家集思广益,形成“头脑风暴”,并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合作的品质。
四、思维导图运用于作文教学,可理清写作思路和丰富写作素材
通过平时的阅读教学,学生已经形成了开头、中间、结尾等这样框架分支概念。在习作时就容易多了,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思考开头怎么写,中间怎么写,结尾怎么写。写作思路特别清晰,而且写作素材很丰富,学生的习作不会千篇一律,而是个性鲜明的。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是对现有的课堂模式的一种革命,解决了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问题,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孩子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思维发展
思维导图是按照人脑的思维方式由一个点出发引出无数个分支,以联想和想象为中介来不断地发散和拓展思维的工具。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的模式和概念去指导教学,可有效引导和培养学生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效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
一、思维导图运用于课前预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每个教师进行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之一。”思维导图中的图形、符号、色彩都能极大地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激发孩子学习的内驱力,让孩子真正去爱上学习。
预习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但却容易被教师和学生忽略的环节。我是这样操作的:我让学生准备了一本大号的美术本作为“思维导图本”。课前,我指导学生将课题写在中间,通过几个一级分支来预习课文:1、需要注意字音的字;2、需要注意字形的字;3、需要注意字义的字;4、不理解的词;5.课文的主要内容等;这样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学生思维的过程也很清晰地呈现在纸上,教师也可以通过快速的检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比如在语文S版五年级第二单元预习中,我班一个学生画的思维导图如下:
檢查时,老师针对学生没有说到的再进行点拨指导。经过练习后,有的学生还加上了“写作背景、不明白的问题”等分支。
这样的预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想、画等能力得到锻炼,发散思维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二、思维导图运用于阅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课文的内容主要是分为人类的伙伴、经典人物、人物故事三大块,下面我就这几方面谈谈思维导图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1.运用于写动物的记叙
写物的文章一般有三个一级分支:外貌、性格特点、典型事例。教学时,我就从三个一级分支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开头怎么写,中间如何具体展开,结尾如何写等。比如: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猫》一课,开头的关键词是:古怪。中间有八个二级分支:尽职、老实、贪玩、高兴、不高兴、胆小、勇敢、可爱。我引导学生学习了尽职、老实、贪玩这个二级分支,分析完后,剩下的内容我让孩子们依照这个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抓住关键词,再抓住关键词来背诵课文,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好思维导图,最后在自己的小组分享自己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综合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孩子们也养成了抓住关键词学习和理解课文的习惯。
2.运用于写人、写事的记叙文
对于写人、写事的记叙文,一般有三个一级分支:事情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也可以是起因、经过、结果)。我利用文章的这一结构特点,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和理解课文。如五年级下册《体育课》一课,有三个一级分支:事情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起因、经过、结果)。起因:母亲担心瘦弱的涅利不能上体育课;经过:体育课的经过,它有两个二级分支:1、同学们的表现2、涅利的表现。结果:涅利找到了自信。我让学生按照课堂上的学习方式自学。学了之后进行小组汇报交流。通过交流,发现很多学生能找到描写每一个分支的关键词,并能说出感受,读出感受,有的还能背诵。
用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在课堂上能抓住关键词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背诵课文等。课后自主完善思维导图给了学生很多自主发挥的空间,也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清晰明了的理解和整体的掌握。
三、思维导图运用于语文学习的复习阶段,可提高复习的效率
从单元复习到专题复习,从平时复习到期末复习,教师常感叹复习效果不够好,学生掌握知识点不牢靠。如果让学生自己复习整理,学生又无从下手,复习效果也不好。
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复习中来,有针对性地完成专题复习任务,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共同绘制同一主题的思维导图。在绘制过程中,大家集思广益,形成“头脑风暴”,并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合作的品质。
四、思维导图运用于作文教学,可理清写作思路和丰富写作素材
通过平时的阅读教学,学生已经形成了开头、中间、结尾等这样框架分支概念。在习作时就容易多了,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思考开头怎么写,中间怎么写,结尾怎么写。写作思路特别清晰,而且写作素材很丰富,学生的习作不会千篇一律,而是个性鲜明的。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是对现有的课堂模式的一种革命,解决了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问题,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孩子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