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犯比受害者在价值上更高一等吗

来源 :中学生百科·文综理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a19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是妇孺皆知的中国古训。宣称要实现或体现正义的法律其实就建立在“一报还一报”的古老观念上:你欠了别人什么,你就要还什么。
  不过发展到现代,法律好像越来越背离这一古老的正义观念。比如,杀人者无端地剥夺了他人的生命,却可以不死了。这还不包括那些可以请得起巧舌如簧的律师利用法律的漏洞逃过一死逍遥自在的有钱人——比如曾经轰动美国、至今仍有争论的辛普森“杀妻案”。
  一个叫贝卡利亚的意大利学者在1764年第一个起来鼓噪要废除死刑。那时西方已经进入工业革命。虽然还在干贩卖奴隶到美洲和在本国掠夺农民、剥削工人的勾当,但已经认为自己很文明了。贝卡利亚认为,死刑实在是一种非常野蛮的刑罚。只有原始人和中世纪的粗野农夫才干这种事情,在文明人扎堆的社会还这样干实在是一种耻辱。贝卡利亚的厉声疾呼在很长的时间并没有在西方社会造成一呼百应的效果。但时间进入20世纪中叶,他的声音获得了如雷般的响应。很多具有“绅士风度”的人开始起劲地抨击存在死刑以威慑杀人越货的犯罪行为的死刑制度。各种民间和半民间的组织纷纷起来痛斥死刑的野蛮,为废除死刑而奔走呼号。一时间,这样的呼声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废除死刑最有名的推手当属一个叫“大赫国际”的超国家组织。这个组织呼风唤雨,能量无法小觑。1961年,这个组织出版《大赦国际报告》和《死刑新闻》,积累了世界死刑发展状况的第一手资料,联合其他人权组织向联合国大会提交声明。呼吁和敦请所有政府停止死刑的使用。一时间这些声音给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造成了巨大的舆论压力。
  废除死刑开始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1976年,葡萄牙对所有罪行废除了死刑。很快。其他国家纷纷跟进,或在所有罪行上废除死刑,或在普通罪刑上废除死刑。或在法律上、实践中废除了死刑。据相关统计,到2005年10月4日止,世界上已经有一半以上的国家在法律上或实践中废除了死刑。而保留死刑的国家只剩下75个。
  废除死刑好像是好事。但问题在于用什么经得起理性检验的理由证明它确实是好事。认为死刑野蛮的人当然并不是只会喊口号。他们所提出的最大的一个理由就是认为死刑没有考虑到犯罪分子(即使他们罪大恶极)的人权。这真是不错的理由。在这个人权得到高扬的时代,几乎在世界上获得共识的一个观念是:人天赋地拥有人权,包括得到尊重,不被杀死。
  每个在社会上生活的正常人都需要这样的人权。但是,鼓吹废除死刑的人并不在此止步,他们还认为,不仅普通人有人权,犯罪分子也有人权,犯罪分子的人权也应该得到尊重。他们指出:不错,犯罪分子当然应该惩罚(要不然还要法律干吗),但是,对他们的惩罚不能运用“肉体消灭”的方式,因为这样是侮辱犯罪分子,并进而侮辱到每一个人,甚至人本身。
  这听上去好像不错。但是,这一“人权”的观点并没有解释清楚:如果说犯罪分子因人权而可以不死,那么他凭什么杀人,他凭什么要剥夺一个人的生命?难道他的是命,别人的就不是命?或者他的命就比被害人的命值钱?
  在现代社会,人们已经把保护自己的一部分权利交给了法律,所以禁止私人报复而必须诉诸法律。但是,如果一个人被杀死了,法律却让杀死他的人不死,这又如何让人佩服法律的公正?旁人当然可以喋喋不休地大谈杀人者的人权,可如果他们是被害人,他们会怎么想?同时,只是关注杀人者的人权,对于被害者来说是不是很冷血很不公平?还有一种为废除死刑辩护的观点,就是既然被杀的人已经死了。人死不能复生,何必再杀一个人,这对于社会来说是一种损失。但这一观点几乎无法成立,因为法律的存在不仅要对犯罪行为进行惩戒,同时也有威慑潜在犯罪的作用。
  简单地赞同或反对死刑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最重要的是对这一政治法律和社会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得出最佳结论。
  
  编辑 姚 晟
其他文献
美国气象学家洛伦滋首先提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在美国得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后多被引用于经济学领域,这种不可思议的连锁反应,其实在历史上也不少见。  明末历史上发生了两件小事。公元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辽东总兵李成梁率兵攻打建州女真部的古勒城。明军遭到激烈抵抗,久攻不下,于是女真人塔克世和父亲两人冒险进城劝降。没
期刊
他是一个青葱少年,智商却等同于一个三四岁的孩童,不会表达感情,不会与人沟通,不会与人相处,甚至不会微笑。他的人生哲学里没有给予和接受的概念,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别人无法进入。  他什么都不会,生活上哪怕是基本的小事情都做不好,但他却会抢包。在街上,他看到一个美丽的女孩背着有斑马纹图案的皮包,忍不住过去动手抢。母亲赶来的时候,他已经被女孩扭送到警察局。被指控为抢钱的小偷。母亲气得浑身哆嗦:“他不是小
期刊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一直有六大灵珠之说,分别是“避风”、“避雷”、“避火”,“避尘”、“避水”、“夜明”。传说身上装配了“避火”灵珠,就可以烈火不侵,无论是穿越火山还是横行火海,都可以来去自如、毫发无损。  在通常条件下,人是不能耐受高温或者烈焰的炙烤的。科学家曾对人体在干燥的空气环境中所能忍受的最高温度做过实验:人体在71℃环境中,能坚持整整1个小时:在82℃时,能坚持49分钟;在93℃时,能
期刊
放弃还是存在    何老师你好,我想把我的烦恼告诉你,希望你能听到。  步入了高中,习惯了现在的学习和生活,但是,在感情上,我很迷惑。我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子,向她表白了,可是,她却很直接地拒绝了我,我问过很多次理由,她都只是一种答复:高中我不会谈恋爱的。然后,她让我别涉入她的生活。后来,我们又约定,必须在九门功课里我有五门比她强,她才会考虑。这次期中考,我有四门比她强了。可是,我觉得她已经忘记这个约
期刊
十八岁是青春的分水岭,未成年时的张扬与恣肆,在这刻逐渐沉淀,在余华先生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文中,我看到一颗年轻的,积极向世界证明自我的心脏。每个人用来纪念这场成人礼的方式都不一样,有人平淡度过,有人懵懂度过,同样还有一个人,有万人关注着他的成人礼,他的名字叫刘若曦。    初印象:18岁少年的壮语豪言    “还有十天,我便成为一名成年的中国公民。经与父母商讨,我已决定参选今年深圳市福田区人大代表
期刊
不论中学生谈恋爱是一件多么让家长们沮丧的事,就整个人类历史来看,与其说现在中学生谈恋爱是“早恋”,毋宁说是激烈的社会竞争强迫人们“晚恋”,以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将自然的快乐定为非法的同时,人们也为之增添了一层不自然的快乐。很难想象。如今一个关于“早恋”的故事。不涉及社会压力、婚前性行为、未婚先孕、堕胎等细节,也还能成为一个“故事”。当然,对社会现实的过多依附,本身亦是想象力匮乏的表现。  法国
期刊
午夜低吟的细雨敲打着玻璃窗,潮湿的窗边。点着蜡烛翻看故事书的女孩。拉开了《墨水心》的序幕,邀请我们进入魔幻的世界,一起探险。  本书的主人翁美琪是个酷爱书籍的小姑娘。虽然仅仅十二岁,读过的书早就超过了她的身高。父亲莫从事书籍的装帧修复工作,家里随手可见的便是一本本散发墨香的书。一个雨夜,名叫脏手指的家伙带着头上有犄角的小貂来到了美琪的家,父亲严肃不置可否的态度让美琪感到惊慌。果然父亲又一次悄悄带她
期刊
娃娃脸和爱流泪是福原爱的两大标志。她个性直率,球技精湛,还很好强,就是太爱流泪了。爱到什么程度呢?赢球也哭——高兴,输球也哭——郁闷。这位充满着明星气质的可爱女孩。在一次接受采访时也不好意思地承认以前两天一小哭,三天一大哭,可是现在好多了。  1988年,乒乓球正式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也就是那一年,福原爱出生了。2岁就被父母带到球馆的乒乓球桌下睡觉——只因父母皆是乒乓球爱好者,不忍心将她独自留在家
期刊
一个男孩要经历多少事才能成为男人?  两件,血汗和头脑。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1992年到1996年之间度过的。我原本想把它们从历史的记忆中挖掘出来,但最终的结局却是将它们再次埋葬。上大学的时候,我路过当初参加奥数培训的一个教学点,突然想为那个逝去的年代写点东西。结果东西还没写完,西南地区就传出了消息,数学奥林匹克不适合大多数学生,被一刀切,取消了。  我很早就盘算过我在数学方面的前途问题。我喜欢
期刊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名臣、湘军统帅、理学大师,为师为相,立德立功立言,在崇拜者眼中近乎完人。自曾国藩开始,才有“无湘不成军”之说,毛泽东称这位老乡为“办事兼传教之人”,又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功成名就,位极人臣,荣耀无人能及,而他一生经历的艰难挫折,同样无人能比。  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并迅速席卷江南数省。清政府内外交困无力应付,只好命令各地在籍官员组建团练,就地阻击太平军。当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