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几起有关性侵害儿童的热点事件,再次将性教育这个话题推到了家长和公众面前。大众对于儿童性教育有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对性教育的理解仍停留在防范性侵害这样一个狭窄的层面上。事实上,性教育的主题很多,涵盖生理学、心理学、医学、美学、伦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法学等各个领域的内容。
性教育不是狭义的“性行为教育”
“性”从古至今都是人类社会及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法回避的话题,与我们生命存在的状态密切相关,避而不谈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身心伤害。因此,性教育不是狭义的“性行为教育”,而是关注生命成长与人格养成的全人教育。与孩子谈性,谈的绝不仅是性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以价值观为基础的性观念与道德。
我们可以从“性别教育、爱与生命的教育、情感与责任的教育、道德与法制的教育”这四个层面为孩子构建科学的性价值观,从不同的角度培育孩子的品格能力、责任感和管理自己性冲动的精神力量,帮助孩子拥有爱的能力,学会爱自己、爱父母、爱人类、爱世界,懂得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情感、性隐私、性权利,学会保护自己,防范性伤害,进而学会悦纳自我,与自己和谐相处。
父母是孩子性教育的第一任老师
性健康教育有多种途径,如家庭性教育、社会性教育、学校性教育。尽管父母是孩子性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对孩子实施性教育的最佳场所,但由于很多父母缺乏科学的知识与理念,大多数人与子女仍然是“谈性色变”,不具备谈性的能力。
家长实施性教育的两个原则
作為家长,我们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性教育?如何把握尺度?需要遵循哪些原则呢?
原则1:问什么答什么,不问不答,有问必答
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认知水平不同,家长应该提供适合孩子身心发展的性教育。家庭教育良好、性心理与性生理发育正常的孩子,通常只提出符合自己年龄认知的问题,家长只要以正常的心态坦然大方地回答就可以。回答孩子的问题时,不多不少,不夸张、不退缩,不阻拦、不引申,只回答孩子问到的问题就可以了。
比如,3岁左右的孩子总是问“我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家长直接告诉孩子“是妈妈生的”就可以了,孩子也会对这样的答复比较满意,不会再追问。家长不需要告诉孩子“从性交、受孕到分娩”这个过程。有些父母一听到孩子问“从哪里来的”,第一反应是一阵紧张,心里迅速盘算着该如何绕过性生活这个环节。因此,有些家长就编造出“垃圾桶里捡来的、石头里蹦出来的、天上掉下来的、河里捞出来的”等答案。现在社会发展了,妈妈们的“神回复”也在与时俱进,给出的答案甚至有“充话费送的”。
当孩子到了四五岁,可能又会问到“我是怎么进入你肚子的”,家长只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结婚了就会有你。当孩子再大一点,可能提问会逐渐深入,家长只要按照孩子的问题一步一步回答就可以了,无须给孩子解释太多。
所以,性教育的一个原则是:孩子问什么,家长答什么,不问不答,有问必答。
原则2:答案要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
对于孩子的问题,家长的答案要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比如,有一个4岁的孩子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结果妈妈告诉孩子“你是试管婴儿”,孩子又追问“什么是试管婴儿”,搞得妈妈非常被动,因为连妈妈自己也讲不清楚试管婴儿的原理,所以孩子就更懵了。因此,性教育还有一个原则就是:答案要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否则就会带来更多困扰,不仅会把自己绕进“坑”里,还会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性教育的内容应不同,既不滞后于孩子的性发展,也不提前唤醒孩子对性话题的关注。
恰当的性教育才能真正保护孩子
常常有家长对性教育持有极端认知,认为性教育会引起孩子的好奇心,会让孩子提前关注性,甚至过早尝试性行为。其实不会。成年人往往将孩子看成一张白纸,认为孩子还小,还不懂性。事实上,我们低估了孩子对性的认知和对性知识的渴望,很多孩子掌握的与性相关的知识已远超成人对他们的想象。性教育方面,家长不作为或回避,恰恰给孩子传递了“这个话题很尴尬”的信息。
性教育绝非通过一个几分钟的自我保护视频和一两堂性教育课程就能完成,而是要融入日常的养育与教育中。性教育应该成为学校、家庭、社会的—项系统工程,全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关爱孩子身心健康,不回避谈性,给孩子恰当的性教育,这样才能真正保护孩子。相反,如果学校、家庭、社会都不能及时为孩子提供他们身心发展所渴望得到的性知识,孩子就会通过网络、同伴等途径探索性知识,那些未经筛选、充满色情暴力、不实两性活动情景的信息,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提前激发起他们对性的好奇心而导致过早尝试。
性教育不是狭义的“性行为教育”
“性”从古至今都是人类社会及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法回避的话题,与我们生命存在的状态密切相关,避而不谈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身心伤害。因此,性教育不是狭义的“性行为教育”,而是关注生命成长与人格养成的全人教育。与孩子谈性,谈的绝不仅是性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以价值观为基础的性观念与道德。
我们可以从“性别教育、爱与生命的教育、情感与责任的教育、道德与法制的教育”这四个层面为孩子构建科学的性价值观,从不同的角度培育孩子的品格能力、责任感和管理自己性冲动的精神力量,帮助孩子拥有爱的能力,学会爱自己、爱父母、爱人类、爱世界,懂得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情感、性隐私、性权利,学会保护自己,防范性伤害,进而学会悦纳自我,与自己和谐相处。
父母是孩子性教育的第一任老师
性健康教育有多种途径,如家庭性教育、社会性教育、学校性教育。尽管父母是孩子性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对孩子实施性教育的最佳场所,但由于很多父母缺乏科学的知识与理念,大多数人与子女仍然是“谈性色变”,不具备谈性的能力。
家长实施性教育的两个原则
作為家长,我们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性教育?如何把握尺度?需要遵循哪些原则呢?
原则1:问什么答什么,不问不答,有问必答
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认知水平不同,家长应该提供适合孩子身心发展的性教育。家庭教育良好、性心理与性生理发育正常的孩子,通常只提出符合自己年龄认知的问题,家长只要以正常的心态坦然大方地回答就可以。回答孩子的问题时,不多不少,不夸张、不退缩,不阻拦、不引申,只回答孩子问到的问题就可以了。
比如,3岁左右的孩子总是问“我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家长直接告诉孩子“是妈妈生的”就可以了,孩子也会对这样的答复比较满意,不会再追问。家长不需要告诉孩子“从性交、受孕到分娩”这个过程。有些父母一听到孩子问“从哪里来的”,第一反应是一阵紧张,心里迅速盘算着该如何绕过性生活这个环节。因此,有些家长就编造出“垃圾桶里捡来的、石头里蹦出来的、天上掉下来的、河里捞出来的”等答案。现在社会发展了,妈妈们的“神回复”也在与时俱进,给出的答案甚至有“充话费送的”。
当孩子到了四五岁,可能又会问到“我是怎么进入你肚子的”,家长只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结婚了就会有你。当孩子再大一点,可能提问会逐渐深入,家长只要按照孩子的问题一步一步回答就可以了,无须给孩子解释太多。
所以,性教育的一个原则是:孩子问什么,家长答什么,不问不答,有问必答。
原则2:答案要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
对于孩子的问题,家长的答案要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比如,有一个4岁的孩子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结果妈妈告诉孩子“你是试管婴儿”,孩子又追问“什么是试管婴儿”,搞得妈妈非常被动,因为连妈妈自己也讲不清楚试管婴儿的原理,所以孩子就更懵了。因此,性教育还有一个原则就是:答案要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否则就会带来更多困扰,不仅会把自己绕进“坑”里,还会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性教育的内容应不同,既不滞后于孩子的性发展,也不提前唤醒孩子对性话题的关注。
恰当的性教育才能真正保护孩子
常常有家长对性教育持有极端认知,认为性教育会引起孩子的好奇心,会让孩子提前关注性,甚至过早尝试性行为。其实不会。成年人往往将孩子看成一张白纸,认为孩子还小,还不懂性。事实上,我们低估了孩子对性的认知和对性知识的渴望,很多孩子掌握的与性相关的知识已远超成人对他们的想象。性教育方面,家长不作为或回避,恰恰给孩子传递了“这个话题很尴尬”的信息。
性教育绝非通过一个几分钟的自我保护视频和一两堂性教育课程就能完成,而是要融入日常的养育与教育中。性教育应该成为学校、家庭、社会的—项系统工程,全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关爱孩子身心健康,不回避谈性,给孩子恰当的性教育,这样才能真正保护孩子。相反,如果学校、家庭、社会都不能及时为孩子提供他们身心发展所渴望得到的性知识,孩子就会通过网络、同伴等途径探索性知识,那些未经筛选、充满色情暴力、不实两性活动情景的信息,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提前激发起他们对性的好奇心而导致过早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