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园交通与绿地是外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出行留滞时间最长的地方。本文基于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出行特点——集聚性、目的性与爆发性,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为例,旨在探讨高校校园交通与绿地系统优化中的微环境的塑造,以人体尺度为标准,学生的行为心理模式为目标进行的空间微环境设计。
关键词:微环境;高校;交通;绿地;设计
引言:
现代大学校园作为培养高端人才的摇篮,学习文化知识的海洋,不仅具有教学、学习、生活等使用功能,同时也是环境育人、文化形象的重要载体。因此“美化校园环境,建设绿色校园” 同样成为当代大学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从现实情况来看,全国大多数院校为解决长远的建设问题,纷纷新建校区,在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和校园扩展的同时,扩张的校园面积使得校园的交通与绿地布局受到极大挑战,科学处理校园交通与绿地环境非常必要。校园微环境的稳定是保证师生正常生活、学习、交流以及游憩等功能活动的重要条件,微环境的异常变化影响着人的行为模式的改变。
一、高校交通与绿地系统空间环境现状问题
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东校区为例,该校位于郑州市东大学城,于2009年全面竣工,最初方案由天津大学规划,经过多次修订与调整后,校园建设基本完善,功能分区良好、道路网线清晰,景观系统完善。而该校校园空间环境问题也是诸多新建高校校园的共同问题——落实规划的同时,缺少对校园环境的自我完善与更新,未及时对校园内的交通与景观系统进行优化,缺乏对细节的塑造。具体问题如下:
(1)校园交通组织混乱,以步行为主导的交通空间路权逐渐被机动车所占领,校园步行的舒适性与便捷性不断降低。
(2)校内绿地景观系统总体种植凌乱,植物配置缺乏层次,景观环境的集聚作用不强,景观环境荒芜,草地践踏严重。
(4)空间使用不符合学生的人体尺度,公共空间浪费,缺少满足私密性的交往空间、便捷方便的交通空间、集聚性的开场空间。
(5)校园空间环境缺乏特色,整体校园文脉得不到凸显与传承。因此,校园微环境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影响校园整体风貌及校园功能的完整性。
由于校园的发展严重超出了校园预期环境容量,使得校园资源越发紧缺,校园内的环境处理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式。“微环境”指的是以人为主体及其周围的空间成分,参与构成人类行为活动的微环境,涉及到人们的生活、工作、活动等多方面。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手段和措施来改善校园交通与绿地系统中的微环境,合理布置交通流线,完善校园开放空间。
二、校园环境设计原则
校园是学生和老师学习、科研及生活的地方,对其进行校园交通与绿地系统优化建设时应根据“以人为本”的基本指导思想,尊重场地、因地制宜,根据地形及生态环境条件选定具体的设计手法与尺度。
2.1地域性原则:结合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原本的校园规划,尽可能的保留原有格局,应与现有的绿地、水系、道路相连。明确校园景观环境的用途、性质,反映地域特色,突出学院历史文脉和学科特性,营造独具特色的校园空间与文化氛围,将环境育人的设计理念渗透到空间设计和建设过程中。
2.2生态性原则:强调校园景观与自然生态相融合,注重现有资源的合理利用,尽量避免和减少盲目人工改造、破坏自然生态。令人愉悦舒适的微环境空间是与生态环境密切结合的产物,具备着一种生命的活力。
2.3交往性原则:校园环境在满足教学科研功能要求的同时,应该为师生提供各种社会的交往信息和知识汇融的交往空间。但大学校园的交往空间又不同于公园,在追求私密性的同时,更要有优雅宁静、书斋气息、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的学习空间。
2.4文化性原则:校园是传授知识和发展知识的地方,除了教育、研究学问、追求真理,还应有创造性的文化生活,它影响着大学的风格、氛围,影响学生的气质品位。校园空间环境应当具有鲜明的个性,表达价值取向,提高文化上的底蕴性,将有助于文化活动的参与性以及校园历史文化的传承。
2.5安全性原则:体制的改革,招生规模的扩大,使校园内活动人口骤增,机动车保有量增多,导致校内交通人行与车行矛盾尖锐,课间高峰道路拥堵,交通事故时有发生。而担学生休息娱乐功能的绿地,则植被单调稀疏、硬地与交通流线不合理,空间场所不能充分利用,易滋生危险。环境设计与校园安全问题是息息相关的。
三、校园交通与绿地系统优化中的微环境处理的方法和建议
3.1道路交通方面
道路是供通行的基础设施,而校园道路不同于一般道路,连接了不同的功能性建筑以及公共空间,划分着校园的不同功能区域,其步行交通为主的特点决定应以人行为主体来进行道路的环境处理。
(1)出行方式上应变“以车为本”为“以人为本”,打造宁静的生活性街区。综合考虑学校内出行方式比例,从优化道路分幅设计上,适当控制机动车道,加宽步行和自行车道,达到减慢校内机动车车速、加强慢行交通路权的目的。
(2)道路尺度上应明确学生交通出行的目的性,从而定位道路的职能属性,优化道路尺度环境。校园绿地中的道路系统既是师生的出行空间也是嬉戏游乐的交往空间,因此某些绿地道路往往承担着支路的功能。如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02教学楼北侧绿地道路,由于尺度与定位的不合适,该路段人流拥挤,绿地践踏严重。在此考虑人行步道的设置,解决抄近路、破坏生态的问题。
(3)道路交通的情景营造,一定是基于道路产生的,空间环境是根据人的活动路线和视野安排的。如在做景观设计的时候不应将雕塑等景观设置在行人较少的位置,更不应放置于需要专门道路到达和观赏的空间。
(4)创造出更加舒适的交通空间,那就要更多的考虑道路的遮阳、小憩以及保证行人安全问题。如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公共空间中留滞时间最长的是道路,而体验感最差的也是道路,因此沿留滞时间较长的南北轴线道路设置一些休息、景观、谈话区域、景观路标和公告系统无疑将增加人们的舒适感以及趣味性。 3.2私密空间方面
校园中以交往为主要功能的公共空间,已不能满足师生们多样化的需求。外部空间环境应实现功能复合化,除了具有健身、交流功能的空间外,还须兼有为师生提供静思、独处、放飞思想并使个人隐私得到保护的私密空间。
(1)创造领域性空间环境中为师生提供适于交流、学习的交往空间场所,如竖向设计上采用变换高差的手法,将某地面抬高可为人们带来丰富的空间体验,创造出具有特殊感受的空间。将一块区域抬高70~100cm,坐在上面的人会明显感觉到该区域与环境的分离感;当抬高到超过成人的视线1.5m时,这个区域会给人带来强烈的隔离感与私密感。
(2)尺度性空间环境应符合学生的出行特点,大而空的环境无法使人长留,空间的小尺度适于学生的休憩、交流。如通过植物的遮挡效果来限定空间的界面,从而营造私密空间环境。
(3)在进行校园绿地系统优化时应注意将交往空间与交通空间相独立,创造符合学生交往的微环境,避免绿地内的交往环境受交通系统交通流的影响。如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多在水域等景观视线良好区域布置休息石凳,可由于石凳放置道路一侧,过于开敞,受来往人流干扰,在此休憩、交流的人们的领域性与私密性空间遭到影响,导致利用率不高。
3.3铺装地面方面
铺装地面作为校园内微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不同材质、不同铺装造型以及不同的铺装尺度来营造不同的空间环境感受,装饰精美、满足功能需求的铺装材料,往往会受到师生们的欢迎。
(1)在材质上,铺装的选择取决于所营造的空间效果。比如,木质铺装地面相对于石材来说会比较柔软,而采用鹅卵石铺装,则可拼成有趣的图案,还有按摩的功效,增加趣味性。
(2)在造型上,通过细部的符号、文字、图案等表达空间环境的个性或者特色。如通过铺装材料拼接出传达校园文化的符号、图案等,增加空间的趣味性与识别性,且经过设计的铺装能有效的引导人流流线。
(3)在尺度上不同的铺装尺度给师生带来不同的空间体验。如采用尺寸较大的铺装,会有开阔、大气之感,而尺度较小的铺装密集铺装,会给人以亲切、小巧之感。
3.4植物造景方面
植物设计在空间环境中,除了可供人们观赏、改善环境、保持水体、调节空间小气候等外,还可以限定空间,引导人流流向,作为空间边界围合物来使用。
(1)可以运用修剪整齐的绿篱、矮灌木等植物代替墙体来创造空间;
(2)采用不同疏密程度、不同树形或 不同高度的植物来营造需要的空间效果;
(3)在空间的边界采用孤植、群植等不同种植方式,进行空间限定,具有暗示空间范围不同的作用。植物造景与交通布置相结合能有效的对人流流线进行引导,对绿地交通能有效减少踩踏的发生。
四、结语
优化交通与绿地系统微环境将帮助形成具有标志性和凝聚力的校园中心,创造多层次的空间环境气氛,健全完善校园交通系统,克服规划设计中绿地内部设计的缺陷,努力创造一个渗透开放、融合的校园环境。
优越的校园环境能够使人感到轻松愉快,无形之中促进学生的性格发展,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他们对人生价值观有正确的认识和思考。这就是所谓的环境育人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校园环境优化中,应以人的心理模式为目标点,创造适宜人体尺度和需求的微空间,科学地利用规划学科特点,努力为在校学生提供便捷的交通路线,创造生态休闲的环境空间。
关键词:微环境;高校;交通;绿地;设计
引言:
现代大学校园作为培养高端人才的摇篮,学习文化知识的海洋,不仅具有教学、学习、生活等使用功能,同时也是环境育人、文化形象的重要载体。因此“美化校园环境,建设绿色校园” 同样成为当代大学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从现实情况来看,全国大多数院校为解决长远的建设问题,纷纷新建校区,在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和校园扩展的同时,扩张的校园面积使得校园的交通与绿地布局受到极大挑战,科学处理校园交通与绿地环境非常必要。校园微环境的稳定是保证师生正常生活、学习、交流以及游憩等功能活动的重要条件,微环境的异常变化影响着人的行为模式的改变。
一、高校交通与绿地系统空间环境现状问题
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东校区为例,该校位于郑州市东大学城,于2009年全面竣工,最初方案由天津大学规划,经过多次修订与调整后,校园建设基本完善,功能分区良好、道路网线清晰,景观系统完善。而该校校园空间环境问题也是诸多新建高校校园的共同问题——落实规划的同时,缺少对校园环境的自我完善与更新,未及时对校园内的交通与景观系统进行优化,缺乏对细节的塑造。具体问题如下:
(1)校园交通组织混乱,以步行为主导的交通空间路权逐渐被机动车所占领,校园步行的舒适性与便捷性不断降低。
(2)校内绿地景观系统总体种植凌乱,植物配置缺乏层次,景观环境的集聚作用不强,景观环境荒芜,草地践踏严重。
(4)空间使用不符合学生的人体尺度,公共空间浪费,缺少满足私密性的交往空间、便捷方便的交通空间、集聚性的开场空间。
(5)校园空间环境缺乏特色,整体校园文脉得不到凸显与传承。因此,校园微环境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影响校园整体风貌及校园功能的完整性。
由于校园的发展严重超出了校园预期环境容量,使得校园资源越发紧缺,校园内的环境处理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式。“微环境”指的是以人为主体及其周围的空间成分,参与构成人类行为活动的微环境,涉及到人们的生活、工作、活动等多方面。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手段和措施来改善校园交通与绿地系统中的微环境,合理布置交通流线,完善校园开放空间。
二、校园环境设计原则
校园是学生和老师学习、科研及生活的地方,对其进行校园交通与绿地系统优化建设时应根据“以人为本”的基本指导思想,尊重场地、因地制宜,根据地形及生态环境条件选定具体的设计手法与尺度。
2.1地域性原则:结合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原本的校园规划,尽可能的保留原有格局,应与现有的绿地、水系、道路相连。明确校园景观环境的用途、性质,反映地域特色,突出学院历史文脉和学科特性,营造独具特色的校园空间与文化氛围,将环境育人的设计理念渗透到空间设计和建设过程中。
2.2生态性原则:强调校园景观与自然生态相融合,注重现有资源的合理利用,尽量避免和减少盲目人工改造、破坏自然生态。令人愉悦舒适的微环境空间是与生态环境密切结合的产物,具备着一种生命的活力。
2.3交往性原则:校园环境在满足教学科研功能要求的同时,应该为师生提供各种社会的交往信息和知识汇融的交往空间。但大学校园的交往空间又不同于公园,在追求私密性的同时,更要有优雅宁静、书斋气息、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的学习空间。
2.4文化性原则:校园是传授知识和发展知识的地方,除了教育、研究学问、追求真理,还应有创造性的文化生活,它影响着大学的风格、氛围,影响学生的气质品位。校园空间环境应当具有鲜明的个性,表达价值取向,提高文化上的底蕴性,将有助于文化活动的参与性以及校园历史文化的传承。
2.5安全性原则:体制的改革,招生规模的扩大,使校园内活动人口骤增,机动车保有量增多,导致校内交通人行与车行矛盾尖锐,课间高峰道路拥堵,交通事故时有发生。而担学生休息娱乐功能的绿地,则植被单调稀疏、硬地与交通流线不合理,空间场所不能充分利用,易滋生危险。环境设计与校园安全问题是息息相关的。
三、校园交通与绿地系统优化中的微环境处理的方法和建议
3.1道路交通方面
道路是供通行的基础设施,而校园道路不同于一般道路,连接了不同的功能性建筑以及公共空间,划分着校园的不同功能区域,其步行交通为主的特点决定应以人行为主体来进行道路的环境处理。
(1)出行方式上应变“以车为本”为“以人为本”,打造宁静的生活性街区。综合考虑学校内出行方式比例,从优化道路分幅设计上,适当控制机动车道,加宽步行和自行车道,达到减慢校内机动车车速、加强慢行交通路权的目的。
(2)道路尺度上应明确学生交通出行的目的性,从而定位道路的职能属性,优化道路尺度环境。校园绿地中的道路系统既是师生的出行空间也是嬉戏游乐的交往空间,因此某些绿地道路往往承担着支路的功能。如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02教学楼北侧绿地道路,由于尺度与定位的不合适,该路段人流拥挤,绿地践踏严重。在此考虑人行步道的设置,解决抄近路、破坏生态的问题。
(3)道路交通的情景营造,一定是基于道路产生的,空间环境是根据人的活动路线和视野安排的。如在做景观设计的时候不应将雕塑等景观设置在行人较少的位置,更不应放置于需要专门道路到达和观赏的空间。
(4)创造出更加舒适的交通空间,那就要更多的考虑道路的遮阳、小憩以及保证行人安全问题。如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公共空间中留滞时间最长的是道路,而体验感最差的也是道路,因此沿留滞时间较长的南北轴线道路设置一些休息、景观、谈话区域、景观路标和公告系统无疑将增加人们的舒适感以及趣味性。 3.2私密空间方面
校园中以交往为主要功能的公共空间,已不能满足师生们多样化的需求。外部空间环境应实现功能复合化,除了具有健身、交流功能的空间外,还须兼有为师生提供静思、独处、放飞思想并使个人隐私得到保护的私密空间。
(1)创造领域性空间环境中为师生提供适于交流、学习的交往空间场所,如竖向设计上采用变换高差的手法,将某地面抬高可为人们带来丰富的空间体验,创造出具有特殊感受的空间。将一块区域抬高70~100cm,坐在上面的人会明显感觉到该区域与环境的分离感;当抬高到超过成人的视线1.5m时,这个区域会给人带来强烈的隔离感与私密感。
(2)尺度性空间环境应符合学生的出行特点,大而空的环境无法使人长留,空间的小尺度适于学生的休憩、交流。如通过植物的遮挡效果来限定空间的界面,从而营造私密空间环境。
(3)在进行校园绿地系统优化时应注意将交往空间与交通空间相独立,创造符合学生交往的微环境,避免绿地内的交往环境受交通系统交通流的影响。如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多在水域等景观视线良好区域布置休息石凳,可由于石凳放置道路一侧,过于开敞,受来往人流干扰,在此休憩、交流的人们的领域性与私密性空间遭到影响,导致利用率不高。
3.3铺装地面方面
铺装地面作为校园内微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不同材质、不同铺装造型以及不同的铺装尺度来营造不同的空间环境感受,装饰精美、满足功能需求的铺装材料,往往会受到师生们的欢迎。
(1)在材质上,铺装的选择取决于所营造的空间效果。比如,木质铺装地面相对于石材来说会比较柔软,而采用鹅卵石铺装,则可拼成有趣的图案,还有按摩的功效,增加趣味性。
(2)在造型上,通过细部的符号、文字、图案等表达空间环境的个性或者特色。如通过铺装材料拼接出传达校园文化的符号、图案等,增加空间的趣味性与识别性,且经过设计的铺装能有效的引导人流流线。
(3)在尺度上不同的铺装尺度给师生带来不同的空间体验。如采用尺寸较大的铺装,会有开阔、大气之感,而尺度较小的铺装密集铺装,会给人以亲切、小巧之感。
3.4植物造景方面
植物设计在空间环境中,除了可供人们观赏、改善环境、保持水体、调节空间小气候等外,还可以限定空间,引导人流流向,作为空间边界围合物来使用。
(1)可以运用修剪整齐的绿篱、矮灌木等植物代替墙体来创造空间;
(2)采用不同疏密程度、不同树形或 不同高度的植物来营造需要的空间效果;
(3)在空间的边界采用孤植、群植等不同种植方式,进行空间限定,具有暗示空间范围不同的作用。植物造景与交通布置相结合能有效的对人流流线进行引导,对绿地交通能有效减少踩踏的发生。
四、结语
优化交通与绿地系统微环境将帮助形成具有标志性和凝聚力的校园中心,创造多层次的空间环境气氛,健全完善校园交通系统,克服规划设计中绿地内部设计的缺陷,努力创造一个渗透开放、融合的校园环境。
优越的校园环境能够使人感到轻松愉快,无形之中促进学生的性格发展,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他们对人生价值观有正确的认识和思考。这就是所谓的环境育人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校园环境优化中,应以人的心理模式为目标点,创造适宜人体尺度和需求的微空间,科学地利用规划学科特点,努力为在校学生提供便捷的交通路线,创造生态休闲的环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