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让空间观念的培养过程“可视化”

来源 :天津教育·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yleeDak_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课在涉及空间观念内容的教学中,可以直观展示抽象的内容,让学生反复学习微课,培养空间观念。教学中,可以将培养过程细分为几个步骤,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一步步引导学生学习,发展空间观念。在《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我利用微课让学生提前学习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及公式推导的过程,沟通了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深化了对“面积”概念的理解,构建了数学模型。
  一、形成猜想:从测量长度到度量面积
  学生对于长度,有比较充足的生活、学习经验,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中,能不能充分借助有关长度的学习经验呢?在微课中,通过度量物品的长度,引发学生产生“长方形的面积也能通过测量得到”的猜想。有了猜想,就能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这样也让学生学习长度拓展到面积,从一维空间发展到二维空间。
  二、验证猜想:面积的度量
  度量长度我们使用尺子测量,用到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能有专门的测量工具吗?没有这样的工具,测量面积可以用什么我们使用“面积单位”帮忙。微课中,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单位)作为测量的工具,动态展示面积单位“摆满”整个长方形的过程。这个动态展示过程,又让学生对“面积”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构建“面积”的空间观念。
  三、优化度量:从摆满度量到只摆一行一列
  在测量面积时,微课中引导学生思考:需要将整个长方形都摆满面积单位吗?其实不需要摆满,只需要将长和宽各摆一行,其余不摆放面积单位的地方,用虚线标注,让学生想象出摆满面积单位的样子。不摆满面积单位是一处教师设置的“留白”,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这里的每行5个面积单位,一共4行,其实就是暗合长方形的长和宽,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长短有密切关系,为下一步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埋下了伏笔。
  四、找准联系:由度量到计算面积
  经历了不摆满面积单位的过程后,微课中会引发同学这样的思考:一个面积单位都不放,只给出长方形长和宽的数据,能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吗?我们通过给出直尺测量,得到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这时候就让学生想象一下:沿着长可以摆放5个面积单位,沿着宽摆4个面积单位,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面积单位?一行5个,一共4行,也就是一共可以摆放:5×4=20(个)。 可以摆放20个面积单位,也就是面积是20平方厘米。这样处理,将求面积单位的个数与长方形的面积建立了联系,面积公式呼之欲出,学生对面积的“積”会有进一步的理解。
  五、建立模型: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在之前摆放面积单位度量的基础上,再过渡到通过测量出长和宽的数据,通过计算数据,得到了面积单位的个数,也就得到了长方形的面积。那么,我们能不能不用摆放面积单位,而利用长和宽的数据直接计算得到长方形的面积呢?通过刚才几步骤的猜想、验证和思考,学生较容易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就是长和宽的乘积。通过以上步骤,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模型构建水到渠成。
  六、巩固模型:解决问题中提升空间观念
  学生得到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后,就在微课中给出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进行巩固。微课中有看图计算面积的练习,也有用来解决生活中问题的题目。至于正方形的面积,则将长方形的图形进行变换,当长变得和宽一样长时,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就转换成了“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虽然文字不一样,但是从图中看,数学模型并没有改变,只是称呼变了而已。
  本节课通过这样的教学,微课能够将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分成五个步骤可视化地展现出来,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突破难点,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地方高校数学师范生的教学技能现状,找出了数学师范生教学技能不足的原因,并给出了几点建议,期望对于地方高校数学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数学;师范生;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是任何一名师范生都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水平不仅关系着自身就业的水平,也关系着中小学的教学水平,更关乎我们祖国下一代的教育,所以认清并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非常重要.本文以湘南地区高校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而云课堂是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产物,因其教育模式的特殊性,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和学生的青睐。云教学平台不仅提供了海量的教学素材,还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文以《显微镜的使用》教学为例,将云课堂与小学科学教育相结合,讨论云课堂教育模式下,给小学科学教学所带来的诸多优势。  【关键词】云课堂;小学科学;小学四年级科学;有效性  
【摘 要】我们知道“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基础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良好的身心素质,在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小学数学学习具有复习面广、内容多、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又极易引起两极分化的特点,“步步反馈,逐层提高”复习法是一种有的放矢的复习教学,使复习课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从而可以用较少的时间达到较好的复习
俗话说,“高考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学生若要打赢这场“无可避免的战争”,除了学生自身拼搏奋斗外,教师与父母的帮助不可或缺。本文从毕业班班主任的角度,试论班主任德育工作在高考备考中的实践路径。  一、科学备考:贯彻落实学校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原为工程学术语,此处引申统为统揽全局,指引方向。国家发展需要顶层设计,学校发展亦是如此。一个学校的顶层设计,包含了学校发展的愿景,指明了通向目标的路径,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生活化教学作为一种被广泛运用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还能讓学生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本文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展开探讨,以期促进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离不开生活.小学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概念性和抽象性,教师要想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就要将数学知识和生活中的现象、问题有
学生在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的相关知识后要学习圆柱与圆锥的知识,是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的最后一部分内容。纵观立体图形学习的整体结构,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长方体、正方体,还是圆柱与圆锥,都从特征、表面积和体积三个维度展开。基于合理整合、有效优化的观点,我将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认识与表面积计算进行整合,以立体图形的认知结构为背景,以大任务驱动为主线,引领学生走近圆柱与圆锥。  一、合理整合,以表面积计算为
陶艺是我国传统艺术文化之一,将陶瓷艺术应用在校本课程中,是延续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我国美术课程为实现学生艺术修养提升,达到美学教育,正在积极探索陶艺在校本课程中的应用途径,以期将陶瓷艺术的优势作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让学生在校本课程学习中走进传统文化,让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实现素质教育。本文从陶瓷艺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探讨如何将陶瓷艺术应用到校本
【摘 要】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快乐成长离不开道德与法治的滋养,教师要不断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学生正确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个人行为准则都是小学道德与法治需要引导的方向。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策略  一、加强学生体验式教学,丰富学生道德情感  小学生有着充沛的感情,对这个世界抱着善意和好奇心,道德与法治教师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和道德养成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小学生亲身体验,与自身
【摘要】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多维掌握,更强调学生自己来提高自己的多重数学能力。在具体的教学措施上,采用创造情境化课堂,培养观察能力;营造活动化课堂,培养探究能力;激发竞争性课堂,培养计算能力;开创合作化课堂,培养数学审美能力;创设朗读化课堂,培养阅读能力。在多种课堂生成中,不断促进初中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数学;核心素养;能力培养  初中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课例研究背景  数学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教会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以理性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实际问题,成为一个问题解决者.而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往往始于问题,问题与教学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教学围绕问题展开,问题在教学中得以解决,教学中又发现新的问题,就这样周而复始,推进教学活动逐步深入.  从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出发,课堂教学中提倡设计一些“大”的问题,问题越“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