谬妄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q3q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人的知识结构与知识视野都是有局限性的:我们有限的生命长度,我们的兴趣爱好的偏颇,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等等,都决定了我们是不可能如古典小说中的智慧人物诸葛亮之类那样,真的天文地理无所不知的;也不可能真的无所不知,而且假如我们在面对相对陌生的事物的时候,太过单纯与粗心,是有可能出现诸多错误——甚至于荒诞不经的错误的。
  宋人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谬误(谲诈附)”一章中,说到晚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一书“记事多诞”之时说:该书之中记叙奇花异草、珍贵树木尤多错误和歪曲,大抵记别国所出者几乎没有根底。比如该书中说,有一种树能产五种香料,它的根是檀香,枝节是沉香,花是雞舌香,叶是藿香,流出的胶是薰陆香。然而,檀香与沉香两种树木原是不同的。鸡舌香就是现在的丁香,今日药品中所用的鸡舌香也不是真正的鸡舌香。藿香自是草本植物,叶也是草叶,南方极为多见。薰陆香是小木本而大叶子,海南也有,所谓“薰陆”指的是它的胶,现在叫做“乳头香”。这五种植物迥然不同,原不属于同一类别。
  段成式犯下的错误,我以为也不用说沈括这样的博物学家,就是普通百姓也有可能发现。这真正是十分低级的错误,仅仅是凭我们所掌握的一些常识就能够质疑与发现的错误。然而,我们不禁又要问,既然如此,那么,毫无疑问比起普通百姓掌握的知识要多很多的段成式,为什么又会犯下这类低级错误呢?我以为,原因或许在于他对于别国的东西的了解十分有限,甚至可能仅仅是道听途说。相对于今天十分发达的交通,古代之时人们很少有我们今天“周游世界”、了解域外的机会;因此,对于域外的很多事物的认识与了解很多情况下只能是道听途说。对于道听途说得来的东西,假如当事人还又不动脑筋加以辨析或者说是批判,而是偏听偏信、想当然,那么,出现这样的情况,自然就不足为奇了!
  也不要说古代,就是在四十多年前,在我读高中时的课堂上,也曾出现过跟段成式十分相类的荒谬愚妄的说法。比如说,我的一位语文老师,在说到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十分严重的时候,就说到这样的事:因为水污染,发达国家的人想喝纯净一些的水,只能到商店去购买装在瓶子里的水;因为空气污染十分严重,所以,想要呼吸一口新鲜空气,那么,只有花钱购买——把嘴巴凑到输送工厂生产的新鲜空气的管道上去。对于我们老师的这类说法,当时我与我的很多同学深信不疑:因为“帝国主义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的说法深入人心;还因为我们这方面的知识非常有限——没有出过国、真正见识过外面的世界是一个方面。更何况说,在我们那个年纪,对于老师太过迷信了,把他当做了真理的化身。
  当然,今天的我们都知道了,美国与其他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虽然确实也曾遭遇环境保护方面的一些问题,但是,诸如瓶装水、管道空气之类无疑是误解:瓶装水或许是可乐与纯净水;而管道空气或许与“氧吧”之类东西有关。它也可能是一种夸张,为了诠释某种观点而演绎出来的类似今天的段子的“故事”。
  假如不是喜欢较真也爱动脑筋的沈括认真地予以指正,那么,段成式有关域外的那种能产出五种香料的神奇的树,是不是可能一直“以讹传讹”?假如不是改革开放,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正常化了,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诞生,电脑的普及,以及今天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也可以时不时地走出国门溜达几步,那么,关于瓶装水与管道空气的故事,是不是依然可能在我们的课堂上继续流传?
其他文献
有很多人,对专家的意见深信不疑。不过,时下有些专家的意见却让人坠入云雾。  譬如有专家说,多喝牛奶对人体有益,日本有“一瓶牛奶救活一个民族”的说法(指战后日本政府,每天在课间免费为中小学生提供一瓶牛奶)。因此,现在日本的年轻人,普遍比他们的父辈长得高大。  可又有专家说,牛奶中的某些激素会增加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因此,为了要减少发病率,那就要鼓励多吃西红柿。但西红柿残留的农药较多,因此,可加服阿托品
期刊
“毒”,《说文解字》解释:厚也。  厚,相对于生命体,有害成分浓度厚,则“害处”集中。任何东西高度聚集,极易成为“毒害”。  万物离不开水,但水一旦高度聚集,形成气势汹汹的洪水,便成了灾害。  生活中,正规药厂生产的药品,上面都会有服用说明书,注明服用方法,每天服几次,每次服多少。明明规定每次只能服一粒,如果误服了十粒,有害成分浓度厚了,再好的良药,恐怕也难免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  人的兴趣,也存
期刊
“南黄海边上有一个小镇,小镇有一块上万亩的桃园,桃园游人如织,但他们却不知道桃园源起何时。”接着,作者缓缓道来:  “话说若干年前,这片荒无人烟的灘涂,来了一户夏姓人家,在这里割草盖房,垦荒种地。几年后,附近一些渔民们也相继来此安家,渐成村落。一天,夏家儿子去海边割草,草丛里忽然窜出一条白蛇。惊奇间,白蛇幻化成妙龄女子,求夏大哥救命。原来,此乃龙王的七公主,她难耐龙宫寂寞,偷偷溜出游玩,竞为一马妖
期刊
西汉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董仲舒有句名言:“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春秋繁露·对胶西王》)意思是,贤明之士,应当遵循正道,不应急于取利;应当恪守理性,不应急于求成。反言之,急于取利者,多走邪道;急于求成者,多悖理性。然而,在董仲舒死了2120年之后,某些地方官员却不懂这个道理,偏要“急功近利”。  对一个地区来说,特别是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发展工业需要一个过程,发展农业也需要
期刊
爱读书的人对书总有特殊的感情。古往今來,热爱读书的人不计其数,对读书的说法也有种种,列宁说“书籍是巨大的力量”,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陈寿说“一日无书,万事荒废”,孟子则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书籍帮助许许多多的人获得了智慧,走向了成功,但是,也有一些读书人没能真正认识到读书的意义,自己没长进,反而厌恨书籍坑害了自己。南北朝时,梁朝的梁元帝就是这么一个。  梁元帝萧绎是个爱读书的
期刊
人生在世,谁都有可能遇到困难。至于临时经济短缺,更是难免的事情,所以,亲朋邻里之间相互借个钱,乃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有借有还,人之常情,正当交往,无可非议。但是,对于官员尤其是手握一定权力者的借钱,那可就要另当别论了。首先要打个问号,有所警惕。我不是说,当官的都富有,不会碰到囊中羞涩的时候。问题是,有些官员玩的是明“借”实“讹”的把戏。在现实社会中,这已经成为贪官的一种敛财手段。  譬如,新华社
期刊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现代人的学历越来越高了,知识越来越多了,“不认字”的却也是越来越多了。  有一位领导,自称是全国的书法大家,博士生导师,一家文化单位请他题字,他拉过一张八尺长条的宣纸来,拿大提斗笔醮饱墨,一气呵成,龙飞凤舞,跃然纸上。  当时围观的人很多,等他老人家放下笔盖完大印,一片热烈的掌声,都大喊好好好!  我写得怎么样?  看掌声停了,领导问大家。  写得好!写得好!  又是一阵热烈的
期刊
我有个文人圈子。说它是文人圈子,是因为圈子里男女老少几十号人个个都能舞文弄墨、吟诗作文。有人还出了几本书,堪称作家。去年建了个微信群,大伙儿常在里面聊天、发信息、晒文章,很是热闹。  都说文人相轻,可我觉得无论是圈里、群里大家都是客客气气、彬彬有礼。有的还称兄道弟亲热得很。你如果晒晒自己的文章或诗词,马上就能引来一片赞扬声。  偶尔也有批评的声音。前不久一位作家的文章被人品头论足地批评了一通,也许
期刊
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不平凡的彪炳史册的光辉历程。  一辉煌40年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艰辛进行伟大实践的40年。其历史成就、历史功勋、历史价值、历史意义,不仅得到了中国人民的认可,而且得到了全世界广大人民的普遍认可。经过了40年,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生活与事业,对党、国家、民族的进步与未来,更加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二探索奋斗取胜  中国改革开放40年,
期刊
我熟悉不少45至65岁的人,应该说,这个年龄段还没到颐养天年之时。但是,这些年来,不管是收到的微信,还是相聚时的聊天,大家谈的多是养生和健康。有些说的更到位:只要活着就好。崇尚“好死不如赖活着”。这不,前几天朋友又发来个段子:“夕阳不会无限好,快乐一秒是一秒。”连续轰炸般“忠告”,引起了我的思考:“夕阳”应该怎样“红”?  先说说我对“夕阳”的定位。50岁左右,窃以为不能算作“夕阳”,应是“下午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