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阐述了盐城农民工心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对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缓解盐城农民工心理问题对策措施。
【关键词】农民工;心里状况;盐城;调查
自废灶兴垦后,盐城就是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农业大市、人口大市。现有农业人口456.09万人,占总人口的55.46%。其中,农村劳动力303.21万人。2003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盐城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中心,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世纪工程,截至2013年末,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92.31万人,其中在盐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68.43万人,加上外来就业人员19.28万人,盐城现有农民工87.71万人,这些农民工为盐城城市化和工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制度不完善、政策不均等、权益不平等、自身素质低等问题,盐城农民工心理素质未能跟上转移步伐,心理问题比较突出,普遍存在生活、工作、人际关系不适应。
一、盐城农民工心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2013年11月16日至23日,盐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市区组织开展了农民工工作生活情况调研,走访了江苏悦达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农民工比较聚集企业,与78名农民工进行座谈,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调研问卷289张,其中有效问卷269张。根据访谈和问卷调查显示,在盐城农民工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偏低。
1、城市生活不适应。这主要体现在进入城市不久的农民工身上,家庭条件、教育环境、成长经历和生活基础等方面和城市相差很大,自我认识不准确,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不足,滞后于城市生活,他们没有将城市居民作为他们的参照群体,在心理上仍然将自己定位为农民,否则他们会产生强烈的相对剥夺感,生活水平的提高低于期望值,需求得不到满足。参加访谈的大部分农民工反映,刚来城市的几年里,感觉生活很不方便、不适应,甚至连简单的生活器具都不会使用,享受社会生活权益与城市居民相比存在诸多不平等,使他们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容易产生自卑、孤独受挫、紧张烦躁等情绪。调查问卷也显示,63.6%的农民工缺乏城市归属感,多种需求得不到满足。
2、城市工作不适应。参与访谈的农民工,基本都是从事建筑工人、餐饮服务员、生产工人等层次低工作,较高的劳动强度、较低的经济收入、较差的工作环境,较弱的职业技能,使得他们很难适应工作需要。他们尤其是青年农民工普遍表示,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工资低,收入只能满足基本生存需要。部分中年农民工表示,他们现在从事的工作,都是城里人不愿意干的活,付出的是比城里人多得多的劳动,而工资却是最少的,再加上技能的缺乏,使他们会产生焦虑、苦闷等情绪。调查问卷显示,平均1周休息2天的农民工占5.9%,1周休息1天的占41.6%,2周休息1天的占13.8%,基本不休息占到32.7%。在工资水平方面,仅7.8%的农民工对工资收入感到满意,不满意的占72.4%。
3、人际关系不适应。访谈过程中,几乎所有农民工都表现为自卑、羞赧,不愿多发言,对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基本需求表达不清,甚至表达不出来,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提示,其中女性农民工的交际障碍比男性更为严重。调查问卷显示,50.6%的农民工选择看电视打发业余时间,47.2%选择上网和聊天,仅有8.2%选择阅读。农民工生活空间狭窄,很少参加社会交际活动,总认为自己属于城市圈子以外的人,与城市居民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二、盐城农民工心理存在问题原因浅析
农民工心理问题的产生,既有体制、政策等客观历史原因,又有农民工素质、技能等主观原因。
1、中国特有城乡二元体制及其衍生出来的相关制度是造成农民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盐城正处于农业大市向工业化城市转型关键期,城乡二元体制使农民工即使进入城市,也难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就业、生活等待遇。物质生活和精神情感上的不平等,给农民工带来心理困惑,产生自卑感、受剥削感、失落感。虽然盐城在2003年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农业户口,向城乡统筹发展迈进了一步,但其隐性影响依然存在,使城市和农村存在精神隔膜,发挥着负面效应,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城乡一体化。
2、公共就业服务政策不完善是造成农民工心理问题的又一大因素。虽然盐城一直努力实现普惠均等,实施城乡统一的政策。但政府公共服务投入依然不到位。就业政策上,城乡分割的劳动就业制度虽已打破,但为农民工就业服务扶持政策不健全,城乡一体就业制度尚未形成;服务体系上,虽然从国家到行政村六级就业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但乡镇、村两级基层服务平台条件查、力量薄、经费少;培训体系上,省定点培训机构相对集中在县城,少部分在乡镇,农民参加培训不方便,培训内容中心理素质培训与辅导不足;资金投入上,市、县(市、区)两级对农民工就业服务资金投入少。
3、用人单位对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不高。近几年来,盐城新型工业化飞速发展,形成了以汽车、化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等为支柱的产业结构,大部分乡镇在其所属工业园区、开发区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但这些产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多数规模不大,成熟度不够,不少用人单位为了索取高额利润,没有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缺乏人性化管理措施,招聘门槛高、工资价位低、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对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关注不够,使农民工感受不到关怀,缺乏自信,产生自卑情绪。
4、城市居民对农民工认可度不高。城市居民的歧视和排斥是农民工无法摆脱的心理阴影。盐城城市居民与农民工矛盾相对缓和,很少农民工会采取极端行为与城市居民对立,但也有不少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缺乏信任和尊重,有强烈排斥感,见到农民工常常避之唯恐不及。其原因主要是城乡文化、教育、生活习惯等差异和少数农民工缺乏道德观念,从而以偏概全。这不利于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和思想道水平。在这些负面心理暗示下,农民工心理易发生扭曲。(下转第188页)
(上接第185页)
5、农民工自身问题导致其心理问题。首先是文化水平偏低,盐城大部分农民工只有初中甚至是小学文化,文化素质薄弱,缺乏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其次是技能水平偏低,难以适应城市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产生自卑心理。再次是缺乏合理安排闲暇时间的能力,更多农民工会采取打牌、赌博和酗酒等方式来消磨业余时间,缺乏外界沟通能力。 三、缓解盐城农民工心理问题对策措施
1、政府层面
首先,逐步取消城乡二元体制及其衍生出来的相关制度。巩固完善户籍制度改革,明确盐城现有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利益分配上的差别,采取有效措施让农民工获得的利益和权利逐步增加,避免一步到位式制度骤变,把制度改革焦点放在缩小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待遇差别上,加大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及对农民工子女教育保障等,努力使城市化、市民化进程平稳进行。
其次,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完善农民工就业服务制度。梳理盐城现有农民工就业创业政策,清理废止对农民工的各项歧视和限制政策,消除政策壁垒,使其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扶持政策;加大对农民工就业创业扶持资金投入,使农民工就业创业政策能够真正落实到位;明确社区和村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平台工作经费和人员经费来源渠道,使农民工基层工作有人做事、有钱做事;加强农民工培训管理,在强调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增加心理引导培训比重,将农民工心理健康培训作为职业技能培训必修课。
再次,充分发挥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功能。盐城市、县(市、区)、乡镇三级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要向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增强农民工法律意识。内设农民工心理咨询机构,提高农民工心理素质,消除心理不和谐,让农民工有一个沟通桥梁,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并重。积极开展各类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如在中心建立免费图书馆、观影室等,让农民工休闲娱乐有着落。
2、用人单位层面
用人单位要增强改善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意识。首先,做到严格遵守劳动法律法规,不克扣农民工工资,不损害农民工权益。其次,建立与农民工内部沟通平台,关心农民工闲暇生活,抚慰农民工受挫心理,鼓励农民工阅读健康书籍,陶冶情操,缓解农民工迷茫心理。再次,加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心理指导,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和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自信,消除自卑情绪,改善不安心理。
3、社会层面
新闻媒体和城市居民应给予农民工更多帮助。新闻媒体发挥舆论宣传和导向作用,从公平、公正角度去宣传农民工群体,引导城市居民正确对待农民工,增进城市居民与农民工的了解。城市居民应对农民工持以更加友好态度,尊重其人格尊严,创造与农民工正常交往、融洽相处的社会氛围,消除农民工心理障碍,营造良好的社会“敬工”风气。
4、农民工自身
农民工应树立文化和技能学习意识,提高文化素养,增强竞争和技能学习意识,提高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农民工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寻找适当宣泄途径,学会寻求健康的生活乐趣,培养多种兴趣,积极进取,有计划的支配闲暇时间,丰富务工生活。要学会与城市居民进行感情交流和沟通,积极主动地与城市居民交往,争取城市居民的尊重和理解,消除两者之间的鸿沟。
【关键词】农民工;心里状况;盐城;调查
自废灶兴垦后,盐城就是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农业大市、人口大市。现有农业人口456.09万人,占总人口的55.46%。其中,农村劳动力303.21万人。2003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盐城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中心,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世纪工程,截至2013年末,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92.31万人,其中在盐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68.43万人,加上外来就业人员19.28万人,盐城现有农民工87.71万人,这些农民工为盐城城市化和工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制度不完善、政策不均等、权益不平等、自身素质低等问题,盐城农民工心理素质未能跟上转移步伐,心理问题比较突出,普遍存在生活、工作、人际关系不适应。
一、盐城农民工心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2013年11月16日至23日,盐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市区组织开展了农民工工作生活情况调研,走访了江苏悦达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农民工比较聚集企业,与78名农民工进行座谈,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调研问卷289张,其中有效问卷269张。根据访谈和问卷调查显示,在盐城农民工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偏低。
1、城市生活不适应。这主要体现在进入城市不久的农民工身上,家庭条件、教育环境、成长经历和生活基础等方面和城市相差很大,自我认识不准确,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不足,滞后于城市生活,他们没有将城市居民作为他们的参照群体,在心理上仍然将自己定位为农民,否则他们会产生强烈的相对剥夺感,生活水平的提高低于期望值,需求得不到满足。参加访谈的大部分农民工反映,刚来城市的几年里,感觉生活很不方便、不适应,甚至连简单的生活器具都不会使用,享受社会生活权益与城市居民相比存在诸多不平等,使他们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容易产生自卑、孤独受挫、紧张烦躁等情绪。调查问卷也显示,63.6%的农民工缺乏城市归属感,多种需求得不到满足。
2、城市工作不适应。参与访谈的农民工,基本都是从事建筑工人、餐饮服务员、生产工人等层次低工作,较高的劳动强度、较低的经济收入、较差的工作环境,较弱的职业技能,使得他们很难适应工作需要。他们尤其是青年农民工普遍表示,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工资低,收入只能满足基本生存需要。部分中年农民工表示,他们现在从事的工作,都是城里人不愿意干的活,付出的是比城里人多得多的劳动,而工资却是最少的,再加上技能的缺乏,使他们会产生焦虑、苦闷等情绪。调查问卷显示,平均1周休息2天的农民工占5.9%,1周休息1天的占41.6%,2周休息1天的占13.8%,基本不休息占到32.7%。在工资水平方面,仅7.8%的农民工对工资收入感到满意,不满意的占72.4%。
3、人际关系不适应。访谈过程中,几乎所有农民工都表现为自卑、羞赧,不愿多发言,对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基本需求表达不清,甚至表达不出来,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提示,其中女性农民工的交际障碍比男性更为严重。调查问卷显示,50.6%的农民工选择看电视打发业余时间,47.2%选择上网和聊天,仅有8.2%选择阅读。农民工生活空间狭窄,很少参加社会交际活动,总认为自己属于城市圈子以外的人,与城市居民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二、盐城农民工心理存在问题原因浅析
农民工心理问题的产生,既有体制、政策等客观历史原因,又有农民工素质、技能等主观原因。
1、中国特有城乡二元体制及其衍生出来的相关制度是造成农民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盐城正处于农业大市向工业化城市转型关键期,城乡二元体制使农民工即使进入城市,也难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就业、生活等待遇。物质生活和精神情感上的不平等,给农民工带来心理困惑,产生自卑感、受剥削感、失落感。虽然盐城在2003年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农业户口,向城乡统筹发展迈进了一步,但其隐性影响依然存在,使城市和农村存在精神隔膜,发挥着负面效应,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城乡一体化。
2、公共就业服务政策不完善是造成农民工心理问题的又一大因素。虽然盐城一直努力实现普惠均等,实施城乡统一的政策。但政府公共服务投入依然不到位。就业政策上,城乡分割的劳动就业制度虽已打破,但为农民工就业服务扶持政策不健全,城乡一体就业制度尚未形成;服务体系上,虽然从国家到行政村六级就业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但乡镇、村两级基层服务平台条件查、力量薄、经费少;培训体系上,省定点培训机构相对集中在县城,少部分在乡镇,农民参加培训不方便,培训内容中心理素质培训与辅导不足;资金投入上,市、县(市、区)两级对农民工就业服务资金投入少。
3、用人单位对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不高。近几年来,盐城新型工业化飞速发展,形成了以汽车、化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等为支柱的产业结构,大部分乡镇在其所属工业园区、开发区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但这些产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多数规模不大,成熟度不够,不少用人单位为了索取高额利润,没有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缺乏人性化管理措施,招聘门槛高、工资价位低、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对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关注不够,使农民工感受不到关怀,缺乏自信,产生自卑情绪。
4、城市居民对农民工认可度不高。城市居民的歧视和排斥是农民工无法摆脱的心理阴影。盐城城市居民与农民工矛盾相对缓和,很少农民工会采取极端行为与城市居民对立,但也有不少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缺乏信任和尊重,有强烈排斥感,见到农民工常常避之唯恐不及。其原因主要是城乡文化、教育、生活习惯等差异和少数农民工缺乏道德观念,从而以偏概全。这不利于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和思想道水平。在这些负面心理暗示下,农民工心理易发生扭曲。(下转第188页)
(上接第185页)
5、农民工自身问题导致其心理问题。首先是文化水平偏低,盐城大部分农民工只有初中甚至是小学文化,文化素质薄弱,缺乏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其次是技能水平偏低,难以适应城市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产生自卑心理。再次是缺乏合理安排闲暇时间的能力,更多农民工会采取打牌、赌博和酗酒等方式来消磨业余时间,缺乏外界沟通能力。 三、缓解盐城农民工心理问题对策措施
1、政府层面
首先,逐步取消城乡二元体制及其衍生出来的相关制度。巩固完善户籍制度改革,明确盐城现有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利益分配上的差别,采取有效措施让农民工获得的利益和权利逐步增加,避免一步到位式制度骤变,把制度改革焦点放在缩小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待遇差别上,加大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及对农民工子女教育保障等,努力使城市化、市民化进程平稳进行。
其次,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完善农民工就业服务制度。梳理盐城现有农民工就业创业政策,清理废止对农民工的各项歧视和限制政策,消除政策壁垒,使其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扶持政策;加大对农民工就业创业扶持资金投入,使农民工就业创业政策能够真正落实到位;明确社区和村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平台工作经费和人员经费来源渠道,使农民工基层工作有人做事、有钱做事;加强农民工培训管理,在强调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增加心理引导培训比重,将农民工心理健康培训作为职业技能培训必修课。
再次,充分发挥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功能。盐城市、县(市、区)、乡镇三级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要向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增强农民工法律意识。内设农民工心理咨询机构,提高农民工心理素质,消除心理不和谐,让农民工有一个沟通桥梁,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并重。积极开展各类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如在中心建立免费图书馆、观影室等,让农民工休闲娱乐有着落。
2、用人单位层面
用人单位要增强改善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意识。首先,做到严格遵守劳动法律法规,不克扣农民工工资,不损害农民工权益。其次,建立与农民工内部沟通平台,关心农民工闲暇生活,抚慰农民工受挫心理,鼓励农民工阅读健康书籍,陶冶情操,缓解农民工迷茫心理。再次,加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心理指导,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和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自信,消除自卑情绪,改善不安心理。
3、社会层面
新闻媒体和城市居民应给予农民工更多帮助。新闻媒体发挥舆论宣传和导向作用,从公平、公正角度去宣传农民工群体,引导城市居民正确对待农民工,增进城市居民与农民工的了解。城市居民应对农民工持以更加友好态度,尊重其人格尊严,创造与农民工正常交往、融洽相处的社会氛围,消除农民工心理障碍,营造良好的社会“敬工”风气。
4、农民工自身
农民工应树立文化和技能学习意识,提高文化素养,增强竞争和技能学习意识,提高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农民工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寻找适当宣泄途径,学会寻求健康的生活乐趣,培养多种兴趣,积极进取,有计划的支配闲暇时间,丰富务工生活。要学会与城市居民进行感情交流和沟通,积极主动地与城市居民交往,争取城市居民的尊重和理解,消除两者之间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