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飞速发展的中国,过快的城市节奏引起了人们对“慢生活”的向往。在我国当前能源供应紧张,城市交通拥堵加剧,城市污染严重的背景下,慢行交通系统因其包含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规划高品质的慢行交通系统能够引导市民形成全新的出行观念,通过对国外慢行系统成功案例的借鉴,浅析我国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发展要点。
【关键词】慢行交通系统;慢城;低碳出行
定居或是迁徙,旅行或是路过,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完全陌生到逐渐熟悉,生活在城市中,每天都会有不同的际遇。放大到时间的坐标中,一座城市在你抵达之前就已存在,在你离开之后继续流转,而它能与你分享的,是每一处为人知或不为人知的细节,是远古流传下来的文明,这才是人与城市之间的默契。
随着城市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快的城市化进程导致了一个城市趋同化,地域感渐渐消失的世界。高强度的城市生活让人们疲惫不堪,人们渐渐失去了放慢脚步去体味城市的自由。“慢城”就是在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热烈渴求中应运而生的。慢城是起源于意大利的慢食运动,是从慢食与慢生活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概念,慢城运动是强调放慢生活脚步的城镇建设运动,提倡保护全球化背景下的地域特色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在笔者看来,慢城运动除了强调精神层面的放松之外,在物质层面上的核心支撑即是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建立。
国内外城市发展经验表明,过去几十年中,以机动车交通为主体的交通发展方式带来了很多问题。汽车普及的同时也导致了尾气污染、交通事故、交通拥堵等城市问题。为了缓解这些问题,国际上许多国家与地区开始提倡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建立完善舒适便利的慢行系统,以期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从而改善由于车多导致道路拥挤,由于道路拥挤导致路面拓宽,由于路面拓宽吸引更多车流的恶性循环,而事实证明这确实是一条能够解决问题的可行之路。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由步行系统与非机动车系统两大部分构成。在我国当前能源供应紧张,城市交通拥堵加剧,城市污染严重的背景下,慢行交通系统因其包含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应被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
慢行系统在国外发展早于国内,整个系统从规划到实施相较于国内也更加完善。早在公元一世纪,罗马时代的建筑师维特鲁威就在他的《建筑十书》中描绘了三种街景:“庄严的”、“欢快的”和“激情的”。庄严的街道景观通常适用于国家和公共典礼的需要,欢快的景象展现出私人聚会的祥和气氛,激情的景观描绘了城市外自然地风光。这三种形式的街道特征基本可以概括此后欧洲都市的各类街道景观意象。哥本哈根作为当今国际知名的慢行城市,谁又曾想到半个世纪前它还是一个以汽车主导的城市。为了城市的品质,当地政府改变了城市发展策略,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才使得哥本哈根成为了一座充满人性和美丽的慢行城市。从1962年的第一条步行街开始,政府通过对汽车的合理化限制,使人、车、街道、环境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从而建立起来覆盖整个中心的步行网络,并且街道保存完好,能顺应城市的发展并从中得到延伸,它们将城市中各类广场串联起来,提供给市民美好的步行体验。同时,哥本哈根作为世界闻名的自行车城市,其自行车交通系统也相当完善。其自行车路网的特点在于不仅提供较宽的自行车道,还往往附有步道并在选线上注意利用绿化隔离地区以增强休闲性,并尽量减少与其他机动车道的交叉以减少延误。哥本哈根“慢行城市”实践的成功,证明在高度城市化、机动化的时代,建立车与人和谐共处平衡发展的模式是完全可行的。
反观我国众多城市,街道空间逐渐失落,如何才能重新回到城市街道,在城市中“悠然漫步”呢?首先要有完善的慢行系统规划,这是人们是否能够“城市漫步”的关键。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交通体系都是重点为机动车考虑而很少考虑步行及其他非机动出行方式的需求。近几年珠三角率先进行“绿道”的建设,全国各地纷纷效仿,但效果并不理想。大部分城市的绿道规划流于表面且形式过于单调,空间营造千篇一律缺少特色,并非真正为市民出行的需求及身心感官所考虑。慢行空间是以非机动车和步行方式线状连接空间,完善的慢行系统规划不仅需要完善的慢行路网,还需要与公共交通有机结合,同时将城市不同功能的公共空间有机串联,满足行人不同的活动需求,提供给人们方便快捷舒适的出行方式,从而减少机动车出行,鼓励人们更加低碳有机的出行。对慢行道路与机动车车道的交接点需进行拓宽或采用立体交通方式,增加慢行的可达性、舒适性、安全性和生态性。
其次,就是对空间环境精心设计,提高街道的步行乐趣。街道作为城市的骨架,连接各种城市空间。除了最基本的交通功能,街道还是人们交流活动的户外空间。作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所,街道肩负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塑造城市个性的责任,富于魅力的街道空间往往能成为一座城市的符号与标志。街道的便捷性、可达性、舒适性、趣味性直接关系到居民对于城市生活的满意程度。若街道只有单一的交通功能而缺乏人文关怀,很可能导致城市文化记忆的集体缺失。例如成都的宽窄巷子,保留历史的痕迹,融入不同的功能需求,将过去与现在完美融合,已然成为了成都的名片之一。
最后,就是加强环保理念的宣传,鼓励人们低碳出行。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改变势在必行。可持续发展的口号早已深入我们的思想,低碳出行的生活方式也逐渐被大家所接收,但关于环保理念的宣传却时刻也不能放松。建立足够完善的慢行交通系统,才能让民众变被动为主动,发自内心的爱上低碳出行。放慢脚步,放松心情,漫步城市,给自己一次重新爱上这座城市的理由。
【参考文献】
[1]余伟,钱科烽,高奖,等.杭州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指引[J].城市交通,2009,7(2).
[2]吴小洁,张韧柘.基于慢城理念的休闲城镇城市设计要素探析[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设计)[C].2012.
[3]朱晓清,甄峰,蒋跃庭.国外慢城发展情况及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启示[J].城市规划,2011(4).
【关键词】慢行交通系统;慢城;低碳出行
定居或是迁徙,旅行或是路过,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完全陌生到逐渐熟悉,生活在城市中,每天都会有不同的际遇。放大到时间的坐标中,一座城市在你抵达之前就已存在,在你离开之后继续流转,而它能与你分享的,是每一处为人知或不为人知的细节,是远古流传下来的文明,这才是人与城市之间的默契。
随着城市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快的城市化进程导致了一个城市趋同化,地域感渐渐消失的世界。高强度的城市生活让人们疲惫不堪,人们渐渐失去了放慢脚步去体味城市的自由。“慢城”就是在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热烈渴求中应运而生的。慢城是起源于意大利的慢食运动,是从慢食与慢生活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概念,慢城运动是强调放慢生活脚步的城镇建设运动,提倡保护全球化背景下的地域特色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在笔者看来,慢城运动除了强调精神层面的放松之外,在物质层面上的核心支撑即是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建立。
国内外城市发展经验表明,过去几十年中,以机动车交通为主体的交通发展方式带来了很多问题。汽车普及的同时也导致了尾气污染、交通事故、交通拥堵等城市问题。为了缓解这些问题,国际上许多国家与地区开始提倡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建立完善舒适便利的慢行系统,以期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从而改善由于车多导致道路拥挤,由于道路拥挤导致路面拓宽,由于路面拓宽吸引更多车流的恶性循环,而事实证明这确实是一条能够解决问题的可行之路。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由步行系统与非机动车系统两大部分构成。在我国当前能源供应紧张,城市交通拥堵加剧,城市污染严重的背景下,慢行交通系统因其包含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应被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
慢行系统在国外发展早于国内,整个系统从规划到实施相较于国内也更加完善。早在公元一世纪,罗马时代的建筑师维特鲁威就在他的《建筑十书》中描绘了三种街景:“庄严的”、“欢快的”和“激情的”。庄严的街道景观通常适用于国家和公共典礼的需要,欢快的景象展现出私人聚会的祥和气氛,激情的景观描绘了城市外自然地风光。这三种形式的街道特征基本可以概括此后欧洲都市的各类街道景观意象。哥本哈根作为当今国际知名的慢行城市,谁又曾想到半个世纪前它还是一个以汽车主导的城市。为了城市的品质,当地政府改变了城市发展策略,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才使得哥本哈根成为了一座充满人性和美丽的慢行城市。从1962年的第一条步行街开始,政府通过对汽车的合理化限制,使人、车、街道、环境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从而建立起来覆盖整个中心的步行网络,并且街道保存完好,能顺应城市的发展并从中得到延伸,它们将城市中各类广场串联起来,提供给市民美好的步行体验。同时,哥本哈根作为世界闻名的自行车城市,其自行车交通系统也相当完善。其自行车路网的特点在于不仅提供较宽的自行车道,还往往附有步道并在选线上注意利用绿化隔离地区以增强休闲性,并尽量减少与其他机动车道的交叉以减少延误。哥本哈根“慢行城市”实践的成功,证明在高度城市化、机动化的时代,建立车与人和谐共处平衡发展的模式是完全可行的。
反观我国众多城市,街道空间逐渐失落,如何才能重新回到城市街道,在城市中“悠然漫步”呢?首先要有完善的慢行系统规划,这是人们是否能够“城市漫步”的关键。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交通体系都是重点为机动车考虑而很少考虑步行及其他非机动出行方式的需求。近几年珠三角率先进行“绿道”的建设,全国各地纷纷效仿,但效果并不理想。大部分城市的绿道规划流于表面且形式过于单调,空间营造千篇一律缺少特色,并非真正为市民出行的需求及身心感官所考虑。慢行空间是以非机动车和步行方式线状连接空间,完善的慢行系统规划不仅需要完善的慢行路网,还需要与公共交通有机结合,同时将城市不同功能的公共空间有机串联,满足行人不同的活动需求,提供给人们方便快捷舒适的出行方式,从而减少机动车出行,鼓励人们更加低碳有机的出行。对慢行道路与机动车车道的交接点需进行拓宽或采用立体交通方式,增加慢行的可达性、舒适性、安全性和生态性。
其次,就是对空间环境精心设计,提高街道的步行乐趣。街道作为城市的骨架,连接各种城市空间。除了最基本的交通功能,街道还是人们交流活动的户外空间。作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所,街道肩负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塑造城市个性的责任,富于魅力的街道空间往往能成为一座城市的符号与标志。街道的便捷性、可达性、舒适性、趣味性直接关系到居民对于城市生活的满意程度。若街道只有单一的交通功能而缺乏人文关怀,很可能导致城市文化记忆的集体缺失。例如成都的宽窄巷子,保留历史的痕迹,融入不同的功能需求,将过去与现在完美融合,已然成为了成都的名片之一。
最后,就是加强环保理念的宣传,鼓励人们低碳出行。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改变势在必行。可持续发展的口号早已深入我们的思想,低碳出行的生活方式也逐渐被大家所接收,但关于环保理念的宣传却时刻也不能放松。建立足够完善的慢行交通系统,才能让民众变被动为主动,发自内心的爱上低碳出行。放慢脚步,放松心情,漫步城市,给自己一次重新爱上这座城市的理由。
【参考文献】
[1]余伟,钱科烽,高奖,等.杭州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指引[J].城市交通,2009,7(2).
[2]吴小洁,张韧柘.基于慢城理念的休闲城镇城市设计要素探析[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设计)[C].2012.
[3]朱晓清,甄峰,蒋跃庭.国外慢城发展情况及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启示[J].城市规划,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