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洱海是一泓高原碧水,它的美,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智红说:“写一篇洱海的散文吧,要快!”我说:“那我要去游泳了,去洱海的水波里找找感觉。”
认识智红是在三十多年前,在洱海边,在苍山饭店举行的一次笔会上。那时,他给我们读了一首诗,带着他走出来的那座大山的气息,很抒情,很唯美,大家说:“像情窦初开的少女!”
那时的我很年轻,年轻得见了女人就会脸红,就不自在。这个时候,偏偏就有年轻的女人走了过来。笔会结束的那天下午,天气奇热,大家便相约着去不远处的洱海出口处,西洱河的上游游泳。途中,一位年轻貌美又优雅的女人问我:“你叫刘绍良吗?”我惶恐地回答:“对。”她又说:“你能把我的衣服拿过对岸吗?”我说:“试试吧!”她再说:“不能试试,一定要干的!”此时,一群人中有人在看我和她了。我惶恐着又奇怪着,便大着胆子问了一句:“你为什么要把衣服拿过去?”她微笑着,很轻松地回答说:“我家在对面的干休所里,我游过去就回家了。”
在水里,一身衣服加上鞋袜,似乎是一个人的全部重量,压得我身体直往下沉。我自南向北仰游着,高高地举着她的一个布包。布包鼓鼓的似一枚稍不留意就会爆炸的炸弹,我在炸弹的摇晃中晕眩起来。幸好,在这之前我每天游泳,为被一枚二等军功章弄垮了的身体恢复体力,泳技也一天天地娴熟起来。如此,我的双腿快速而节奏分明地蹬动着,保持着身体倾斜而双手高举的姿式。速度虽然很慢,却也稳当当地缓缓地向彼岸移动着。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意念高度集中,那就是:彼岸,彼岸。我的头终于触到彼岸沙土的时候,双腿停止了蹬动,垂在浅滩的泥沙里。如此,我完成了举着布包,大半截身子仍然沉在水里的彼岸造形。这应该是一种胜利者的姿式,这应该是年轻女人眼里的英雄形象。
这位年轻貌美又优雅着的女人叫邓英樱。她游过岸来,从我手中拿走她的布包的时候,只对我说了两个字:“谢谢!”
后来,后来的后来,她成了我在大理师专文专四班读书时写作课的老师和班主任。并且,还在我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地给我委了个班长的职务。
那时,我的原始学历是高小五年级。
二
“他下海啦!”许多人为我的大胆发出了由衷的惊叹。当我离开大理师专,返回原单位下关汽车运输总站几天之后,我选择了下海。不过,这是从国企的大船上纵身的一跃。为着一个作家梦,我相信我双脚一点,离开大船进入水面的那一瞬间,我的姿势一定很美。
不过,这是从国企跃入商海,与洱海无关。
那时的洱海静静的一片蔚蓝。那时的洱海边热情似火一片金黄。这是上世纪一九八四年的秋天。
年轻真好!年轻能让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那时,年轻的我在商海里也感觉到了与洱海一般的柔情蜜意,这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缘份,这是一种击浪在洱海波峰上的惬意。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完成了赖以生存的资金的原始积累,进入了一个完全属于我的任我白由飞翔的时间和空间。
我想,成立于一九七九年的大理州文联以及《大理文化》编辑部,注定成为了我的另一种生命的摇篮。我的植根于灵魂深处的作家梦,非常需要这个被摇篮摇动着祝福着的美妙过程。一九八五年秋天,我非常幸运地被州文联副主席、《大理文化》主编施立卓老师破格录用,以临时工的身份,参与了我梦寐以求的文字工作。这是一段幸福的时光,同时,还为我在洱海里大展风姿作了最有效的铺垫。
一九八六年春节前几天,大理坝子里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雪深盈尺。放眼望去,只有洱海还睁着蔚蓝的眼睛。这时,有一个外省的作家团到了大理。在那个阴霾着又飘着雪花的早晨,我骑白行车先到州博物馆去联系白族“三道茶”的礼仪事宜。完了,我便到团山公园去等待由原因带来的团队。在这个团队里,有着我当时最仰慕的诗人唐大同等前辈,以及部分在报纸杂志上早已知名的作家。
我独自站立在南北向的既陡直又绵长的那道石阶前,放眼眼前无尽的雪景,领略着萧萧寒风,想象着客人们将为此发出的赞叹。忽然地,没有一丝涟漪的海面,以及倒影在海面上的苍山雪峰,对我,发出了无言的却又强烈得不可抵御的诱惑,让我在雪地里脱去了衣服,换上总是随身带着的泳裤。
我下水了,向着洱海的纵深处游去。
我下水了,身体的几个部位,刀割般地痛。额头上似孙悟空戴着唐僧的法器,正被慈悲的师父一遍遍地念着紧箍咒语。
这是为着诱惑必须接受的考验,这是为着骄傲必须付出的代价。
我拼命地向前游去,在身体与雪水的快速摩擦中,渐渐地,二者达到了空前地和谐。我放慢了速度,呼吸白如,抬头,我看见了苍山的雄姿;低头,我看见了被我击碎的苍山的倒影。忽然地,我觉得我该回头了,我记起了我此时的使命。
回头,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回头,石阶上站立着一群人,全都面朝北方看着我。还有,我穿的是红包的国标游泳裤,在蓝白的背景里,一定是最醒目的一点。
转过身来,往回游,我听见了原因的呼唤,我看见了他挥动的手臂。
日后,我为此写了《洱海四季歌》。在写冬景的诗行里,我还记得最后几句:“在冬天的洱海里,我就是一方风景;游泳在雪峰之上,回过头来,用黑白分明的眼睛看你。”
三
看你,在洱海里看岸上的你,你也成为我眼中的风景。洱海的岸上,总有匆匆的四季过客,总有拨动田园牧歌琴弦的长住于此的农民。我有如此感觉是乘坐在一条运输船上,由洱海西南角的州府下关驶向东北角的渔村双廊的途中产生的。这是一段四十余公里的水上行程,是一片鸥鸟翻飞,浪花璀灿的风景。
同行者是同事朱洪东,从省城来的已具建树的诗人于坚和云南小说界的旗手姚霏。我们刚从东北方向的泸沽湖笔会回来,胸中还充溢着寂寞千年的泸沽湖的静美和神秘。几天前,在那块女性的土地上,许多新鲜的意象扑面而来,震撼着激动着我的心胸。因此,在洱海的运输船上,我白然地联想到另一泓碧水,想到那几只一半沉在水里,一半翘首盼望的猪槽船,渐渐地,我在联想和对比中运思了一首长诗,还记得的诗句如下:“也许艋舸船的白帆,折射着摩梭人的阳光:也许猪槽船的木桨,应和着自家人的歌唱;一个在东北,一个在西南,两个湖畔的民族,一样地勇敢。” 双廊是个静谧着美丽着的渔村,它是梦中的太阳白天的月亮,它是《诗经》《蒹葭》里的那位伊人,对我来说,总是在水一方。
在任何一个个体生命中,有些情绪的产生和隐伏,微妙得连白己也说不清楚。模糊些好,模糊能产生等距离的朦胧美。
四个小时之后,我们踏上了朦胧美的土地。
五个小时之后,我在半岛的礁石林旁游泳。
六个小时之后,我们在海边,在木船上照相。
七个小时之后,我们在一户渔民家中吃酸辣竹丁鱼。
九个小时之后,我们在海边简陋的乡政府招待所入住。
双廊很美。朦胧美是一种精神取向,清晰美是一种生活真实。这两种的美,在那个年代,已被一位独具慧眼的电影导影看中,因此,在一部讲述云南的植物学家蔡希陶的纪录性影片中,就第一次大量地出现了双廊的大青树镜头、渔村镜头和海景镜头。这是把双廊美景向世界展示的先导,是对人文环境的肯定,是人类和自然界和谐共荣的赞歌。
那时我们都年轻,在枕着波涛入睡的过程中,我想我们都会有了婴儿般的感觉,在摇篮里被母亲轻轻地摇动着。摇动着的,还有我们的与洱海有关的文学梦。
次日凌晨三点半,我们匆匆起床,为了去赶四点启锚的运输船,返回下关。那时天空一片漆黑,空气冷湿,走出几步,我才想起还没给服务员结账,于是返回招待所敲值班室的房门。敲了几下,房里无声,我便往门缝里塞了四元人民币。
我牢牢记住了洱海夜里的潮湿气息的味道,便是在那条夜航船上。船上的我们都各白紧缩着,力求回归到刚才的睡梦中去。我睡着了,又做梦了,梦里是小黑龙与大黄龙的战斗,风卷浪涌,我晕眩起来,还嗅到了两条龙口中呼出的腥膻气味。
我想他们的梦境一定与我的不同,因为在日后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不时弥漫的都是关于洱海的清新甜美的气息。
四
我的心曾经一度远离了洱海,那是我再度“下海”后为金钱所累的原因。然而,尽管我游荡在远山的干燥至极的烟尘中,也仍然不时有海边的泳友给我传送来一缕缕潮湿的气息。
亦师亦友的乃光兄是一位执著的写作者,他与我还有另一重关系,那就是成人自学高考时的同学,以及在洱海中击浪的泳友。我常常在洱海边碰到他,听他说一些文学界的事情。是他,维系了我的几乎消散的文学梦。
在那段相对漫长的岁月里,我不读书不看报,完全不知道国内的、省内的、州内的文学动态。
十多年前,在洱海边,他对我说:“你的两篇散文被结集了。”我回答说:“我不知道。”数月后,在海边,他又对我说:“你的《贡山月》被一位大学教师评论了,评得很好。”我仍回答说:“我不知道。”那段时间,我很少回下关,但凡回下关,也独白去亲近一下洱海。只是,我似乎重新认识了一条真理,那就是,写一些力所能及的文学作品,不能买房子,不能买汽车,不能养家糊口,在不远的将来,亦不能颐养天年。
有时,真理就是谬误;有时,谬误就是真理。
在海边,乃光兄跟我约稿,让我终于又拿起了弃之一边的水笔,写了几篇山地散文,发表了,受到及时的鼓励和评价,这是让我的文学梦留存至今的柔韧的纽带。
一个同样的洱海,在不同的人的眼中,都会幻化成不同的意境,并藉以抒发不同的感情。在无数人用文字、用画笔、用相机去捕捉了洱海最动人的景致之后,乃光兄对洱海的描述,让我倍觉白己愚钝。
《秋天的湖》是乃光兄的第一部散文集,里面有一篇描写洱海月的文章,其中一个精彩的情节,让我心动不已。这因为,在秋天的时光里,我也不止一次地到洱海里游泳,不止一次地在水中沐浴着银色月光,这时的心情总会美妙至极,并且会久久地站在水中发呆。这样的夜晚,有时风平浪静,有时会有轻漾的波浪。在乃光兄的眼里,往东涌动的波浪,都印着一个滚动的月亮,月亮一个连着一个,跳动着涌向东岸,然后,倏地跃上了天空。然而,在我的眼中,月亮却只有一个,波浪只漾动着一片银色月光。
我读他的这篇文章已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读了之后,凡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去洱海里游泳,看到的,都是一串向东岸跃动的月亮了。我喜欢跳水,常常头朝下,双手朝前,对着一个眼前的月亮跳了下去。如此,我从水中探出头来的时候,那轮从手中挣脱的月亮已然跃到了天上。
在苍山洱海间,最有名的神话传说就是望夫云。
我记不清是哪一年的雨季天了。我接到泳友的邀约,到喜洲附近的海舌宿营。那晚,在青青的草地上,立起了许多红色的黄色的帐篷。记得我从遥远的矿山赶到那里,累了,我听着风声雨声波涛声,很快就在我的吉普车里睡熟。我睡得很好,感觉奇妙。奇妙之处,直到很久以后读了乃光兄的文章,才知道那晚有望夫云出现,有泳友间的非同寻常的故事发生。
在泳友队伍里,在泳友活动中,我的可敬可爱的乃光兄。因了你的一双慧眼,因了你的那只灵性的笔,一切才生动有趣,一切才深刻哲理。
五
我这辈子的最高职务是大理市游泳协会秘书长,任了一届,这应该是一九九0年至一九九三年之间的事情。
协会主席叫那国印,绰号小饵快。
小饵快的成名是在下关只有一座黑龙桥的时候,跳黑龙桥。他从桥上跃起,飞燕式。从仰拍的黑白照片上看,在蓝天白云间,他的姿式,如一只展翅的雄鹰。
因为洱海,我写过关于那国印,关于游泳协会活动的文章。
因为那国印,越来越多的人每日去亲近洱海。
因为泳友,那国印还免费缝制了上千条游泳裤。
在洱海边,那国印的高台跳深水已成权威,再无人能超越他的水平。然而,低台跳浅水,我却有着出众的表现。在团山公园的海心亭,水位下降至九级台阶的最下一台,也就是说,最靠边的水位只有大腿深的时候,我能在一片惊呼声中从九级台阶上飞跃而下,然后,双手和头部又安然地窜出水面。那一天那一刻,在众多的泳友中,却无人敢跟随我做此动作。这动作近似玩命。玩命真好,玩时能让胸中充溢着一股英雄气。为此,我为不断跳水的感觉编发了如下短信:“从岸上跃入水中,那一瞬间,我看见自己的影子,在蓝天白云下飞翔,姿势很美;灼热到骤冷的感觉,激动了每一个细胞;白信、力量和节奏,漾起了柔柔的清波;窜出水面,我喜欢跳跃在指尖的水珠,欣赏一只鸟从头上飞过,以及岸边的四季颜色,让自己也成为风景。” 第一次组织横渡洱海应该是在一九九0年七月中旬,为了能一次性横渡成功,我在洱海出口处的河道里训练自己。那时,河道宽约八十米,我每天增加往返的趟数,直到能一口气游完三十个往返,才让我以此为基础在横渡洱海之后尚存余力。况且,我还在横渡接近彼岸的时候,用充气的轮胎,拖拉过体力不支的泳友。
美丽的洱海也有着美丽的残忍,因为它每年都要淹死几个人,以此来警醒世人关注的目光。我之所以能就任协会第二任秘书长,是因为第一任秘书长在那时溺水而亡。第一任秘书长姓苏,外号长颈鹿,是一位解音律、擅书画的儒雅之士。然而,在一九九0年夏季的某一个时刻,他乘坐长途客车从昆明回到下关,便迫不及待地到洱海里游泳,不期被遗留在水底的尼龙网绳绊住了双脚,以至魂归洱海。
因为洱海,我也有过一次死亡体验。
团山公园地处洱海南岸,有屏障样的息龙山。在山脚海边,有一幢明清风格、造型别致的建筑物,被我承包了用作餐厅、旅游商品展销厅。因有地下室,便被我用来作食用菌的种植环境。同时,我又弄了两条小型的军用巡逻艇,作水上游览观光之用。
在一九九三年夏秋之交的一个日子里,在天空晴朗,洱海蔚蓝的时刻,我带领二十余个男女员工到庭前的水面上游泳。自然地,我为指挥也为教练,要把在洱海里击浪的那份快乐,让每一个员工分享。
享受了洱海击浪给予的那份快乐之后,所有员工都回到各自的岗位之后,我在一条拖上草地的巡逻艇前停住了。这条艇出了故障,等待修理。此时,应邀的一位技工刚好到了,那么,在心情跟阳光一般灿烂着的时候,我们一起修艇吧。
我穿着游泳裤,为那位技工当助手,任肌肤享受着阳光的抚摸,海风的吹拂,并想象着把这条艇修好后,我将把它推进水里去疯狂一回。另一方面,由协会组织的横渡洱海的日子就要到了,我要用这两条艇去做救生船。
我想我的脊背已被阳光叮咬出一层茧皮的时候,突然间天上降下了倾盆大雨,在雨中,我痛快淋漓,我灵魂出窍。然而,瞬间,就在瞬间,我的灵魂真的出窍了。我在返回房间的一个台阶上,突然两眼一黑,身体重重地向后倒去,接着昏迷不醒。
昏迷中,我的潜意识仍然在这个环境中遨游着。仍然是天空晴朗,洱海蔚蓝;仍然是鸟语花香,游艇疯狂。我没有一丝疼痛,没有一丝忧伤。没有,我什么也没有,了无牵挂地在祥和之极的环境中作祥和之极的游荡。
昏迷中有时有一点点清醒,我听见有人一次次对妻说什么病危通知书,听见有人说什么开颅手术。许久之后,还听见熟识的泳友说已经横渡了洱海。我愤怒了,闭着眼睛说了一句话:“为什么不通知我?”没有人回答我的问题,只听见一群人说着:“醒了,醒了,能说话了”的话语。
我醒了,终于彻底地醒了。我在医院里,在病床上,在灵与肉的挣扎中,又把魂归洱海的那个部分,收回了我的属于人世的躯壳。之后,我用一种大彻大悟的心态,写了一篇《淡泊人生》的散文发表。并且,还对知己者说:“这是我的人生宣言。”
我的宣言源于洱海,我的大彻大悟源于洱海。
六
今天,我落脚在南诏故地的一片山坡上,种植了许多果树。我的果实成熟之时,常常有一部分送给了海边的泳友。这些泳友真情地挚爱着洱海的同时,他们也真情地挚爱着我。每年,都会有其中的一部分,到这面山坡上来看望我。近几年来,我出版了几部散文集,尽管内容大多为山地生活,也在有些情景中极自然地提到洱海。同时,每当我驱车返回下关,第一停车点总是海边,与泳友们亲热一番,与洱海水亲近一回,然后回家。妻很宽容我的举止,并一再大度地鼓励我要多加锻炼,在日渐老去的岁月,以期多一份自信和力量。
洱海永远年轻着,洱海边的人群却一代接着一代。洱海是有灵魂的,它会有意地收藏了我不同年龄段的影子。有一天,当我在风平浪静的水面上端详白己的倒影时,似乎看见了洱海把我极为年轻时的面影捧了出来,那么年轻,那么自信,只是,眉宇间含着淡淡的忧郁。
乃光兄写了很多关于洱海的优美散文,我写的很少很少,此时回忆洱海,亲近洱海,我想我是有能力为洱海写一部书的,也许,这也是洱海对我的期待。
洱海是一泓高原碧水,它的美,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智红说:“写一篇洱海的散文吧,要快!”我说:“那我要去游泳了,去洱海的水波里找找感觉。”
认识智红是在三十多年前,在洱海边,在苍山饭店举行的一次笔会上。那时,他给我们读了一首诗,带着他走出来的那座大山的气息,很抒情,很唯美,大家说:“像情窦初开的少女!”
那时的我很年轻,年轻得见了女人就会脸红,就不自在。这个时候,偏偏就有年轻的女人走了过来。笔会结束的那天下午,天气奇热,大家便相约着去不远处的洱海出口处,西洱河的上游游泳。途中,一位年轻貌美又优雅的女人问我:“你叫刘绍良吗?”我惶恐地回答:“对。”她又说:“你能把我的衣服拿过对岸吗?”我说:“试试吧!”她再说:“不能试试,一定要干的!”此时,一群人中有人在看我和她了。我惶恐着又奇怪着,便大着胆子问了一句:“你为什么要把衣服拿过去?”她微笑着,很轻松地回答说:“我家在对面的干休所里,我游过去就回家了。”
在水里,一身衣服加上鞋袜,似乎是一个人的全部重量,压得我身体直往下沉。我自南向北仰游着,高高地举着她的一个布包。布包鼓鼓的似一枚稍不留意就会爆炸的炸弹,我在炸弹的摇晃中晕眩起来。幸好,在这之前我每天游泳,为被一枚二等军功章弄垮了的身体恢复体力,泳技也一天天地娴熟起来。如此,我的双腿快速而节奏分明地蹬动着,保持着身体倾斜而双手高举的姿式。速度虽然很慢,却也稳当当地缓缓地向彼岸移动着。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意念高度集中,那就是:彼岸,彼岸。我的头终于触到彼岸沙土的时候,双腿停止了蹬动,垂在浅滩的泥沙里。如此,我完成了举着布包,大半截身子仍然沉在水里的彼岸造形。这应该是一种胜利者的姿式,这应该是年轻女人眼里的英雄形象。
这位年轻貌美又优雅着的女人叫邓英樱。她游过岸来,从我手中拿走她的布包的时候,只对我说了两个字:“谢谢!”
后来,后来的后来,她成了我在大理师专文专四班读书时写作课的老师和班主任。并且,还在我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地给我委了个班长的职务。
那时,我的原始学历是高小五年级。
二
“他下海啦!”许多人为我的大胆发出了由衷的惊叹。当我离开大理师专,返回原单位下关汽车运输总站几天之后,我选择了下海。不过,这是从国企的大船上纵身的一跃。为着一个作家梦,我相信我双脚一点,离开大船进入水面的那一瞬间,我的姿势一定很美。
不过,这是从国企跃入商海,与洱海无关。
那时的洱海静静的一片蔚蓝。那时的洱海边热情似火一片金黄。这是上世纪一九八四年的秋天。
年轻真好!年轻能让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那时,年轻的我在商海里也感觉到了与洱海一般的柔情蜜意,这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缘份,这是一种击浪在洱海波峰上的惬意。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完成了赖以生存的资金的原始积累,进入了一个完全属于我的任我白由飞翔的时间和空间。
我想,成立于一九七九年的大理州文联以及《大理文化》编辑部,注定成为了我的另一种生命的摇篮。我的植根于灵魂深处的作家梦,非常需要这个被摇篮摇动着祝福着的美妙过程。一九八五年秋天,我非常幸运地被州文联副主席、《大理文化》主编施立卓老师破格录用,以临时工的身份,参与了我梦寐以求的文字工作。这是一段幸福的时光,同时,还为我在洱海里大展风姿作了最有效的铺垫。
一九八六年春节前几天,大理坝子里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雪深盈尺。放眼望去,只有洱海还睁着蔚蓝的眼睛。这时,有一个外省的作家团到了大理。在那个阴霾着又飘着雪花的早晨,我骑白行车先到州博物馆去联系白族“三道茶”的礼仪事宜。完了,我便到团山公园去等待由原因带来的团队。在这个团队里,有着我当时最仰慕的诗人唐大同等前辈,以及部分在报纸杂志上早已知名的作家。
我独自站立在南北向的既陡直又绵长的那道石阶前,放眼眼前无尽的雪景,领略着萧萧寒风,想象着客人们将为此发出的赞叹。忽然地,没有一丝涟漪的海面,以及倒影在海面上的苍山雪峰,对我,发出了无言的却又强烈得不可抵御的诱惑,让我在雪地里脱去了衣服,换上总是随身带着的泳裤。
我下水了,向着洱海的纵深处游去。
我下水了,身体的几个部位,刀割般地痛。额头上似孙悟空戴着唐僧的法器,正被慈悲的师父一遍遍地念着紧箍咒语。
这是为着诱惑必须接受的考验,这是为着骄傲必须付出的代价。
我拼命地向前游去,在身体与雪水的快速摩擦中,渐渐地,二者达到了空前地和谐。我放慢了速度,呼吸白如,抬头,我看见了苍山的雄姿;低头,我看见了被我击碎的苍山的倒影。忽然地,我觉得我该回头了,我记起了我此时的使命。
回头,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回头,石阶上站立着一群人,全都面朝北方看着我。还有,我穿的是红包的国标游泳裤,在蓝白的背景里,一定是最醒目的一点。
转过身来,往回游,我听见了原因的呼唤,我看见了他挥动的手臂。
日后,我为此写了《洱海四季歌》。在写冬景的诗行里,我还记得最后几句:“在冬天的洱海里,我就是一方风景;游泳在雪峰之上,回过头来,用黑白分明的眼睛看你。”
三
看你,在洱海里看岸上的你,你也成为我眼中的风景。洱海的岸上,总有匆匆的四季过客,总有拨动田园牧歌琴弦的长住于此的农民。我有如此感觉是乘坐在一条运输船上,由洱海西南角的州府下关驶向东北角的渔村双廊的途中产生的。这是一段四十余公里的水上行程,是一片鸥鸟翻飞,浪花璀灿的风景。
同行者是同事朱洪东,从省城来的已具建树的诗人于坚和云南小说界的旗手姚霏。我们刚从东北方向的泸沽湖笔会回来,胸中还充溢着寂寞千年的泸沽湖的静美和神秘。几天前,在那块女性的土地上,许多新鲜的意象扑面而来,震撼着激动着我的心胸。因此,在洱海的运输船上,我白然地联想到另一泓碧水,想到那几只一半沉在水里,一半翘首盼望的猪槽船,渐渐地,我在联想和对比中运思了一首长诗,还记得的诗句如下:“也许艋舸船的白帆,折射着摩梭人的阳光:也许猪槽船的木桨,应和着自家人的歌唱;一个在东北,一个在西南,两个湖畔的民族,一样地勇敢。” 双廊是个静谧着美丽着的渔村,它是梦中的太阳白天的月亮,它是《诗经》《蒹葭》里的那位伊人,对我来说,总是在水一方。
在任何一个个体生命中,有些情绪的产生和隐伏,微妙得连白己也说不清楚。模糊些好,模糊能产生等距离的朦胧美。
四个小时之后,我们踏上了朦胧美的土地。
五个小时之后,我在半岛的礁石林旁游泳。
六个小时之后,我们在海边,在木船上照相。
七个小时之后,我们在一户渔民家中吃酸辣竹丁鱼。
九个小时之后,我们在海边简陋的乡政府招待所入住。
双廊很美。朦胧美是一种精神取向,清晰美是一种生活真实。这两种的美,在那个年代,已被一位独具慧眼的电影导影看中,因此,在一部讲述云南的植物学家蔡希陶的纪录性影片中,就第一次大量地出现了双廊的大青树镜头、渔村镜头和海景镜头。这是把双廊美景向世界展示的先导,是对人文环境的肯定,是人类和自然界和谐共荣的赞歌。
那时我们都年轻,在枕着波涛入睡的过程中,我想我们都会有了婴儿般的感觉,在摇篮里被母亲轻轻地摇动着。摇动着的,还有我们的与洱海有关的文学梦。
次日凌晨三点半,我们匆匆起床,为了去赶四点启锚的运输船,返回下关。那时天空一片漆黑,空气冷湿,走出几步,我才想起还没给服务员结账,于是返回招待所敲值班室的房门。敲了几下,房里无声,我便往门缝里塞了四元人民币。
我牢牢记住了洱海夜里的潮湿气息的味道,便是在那条夜航船上。船上的我们都各白紧缩着,力求回归到刚才的睡梦中去。我睡着了,又做梦了,梦里是小黑龙与大黄龙的战斗,风卷浪涌,我晕眩起来,还嗅到了两条龙口中呼出的腥膻气味。
我想他们的梦境一定与我的不同,因为在日后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不时弥漫的都是关于洱海的清新甜美的气息。
四
我的心曾经一度远离了洱海,那是我再度“下海”后为金钱所累的原因。然而,尽管我游荡在远山的干燥至极的烟尘中,也仍然不时有海边的泳友给我传送来一缕缕潮湿的气息。
亦师亦友的乃光兄是一位执著的写作者,他与我还有另一重关系,那就是成人自学高考时的同学,以及在洱海中击浪的泳友。我常常在洱海边碰到他,听他说一些文学界的事情。是他,维系了我的几乎消散的文学梦。
在那段相对漫长的岁月里,我不读书不看报,完全不知道国内的、省内的、州内的文学动态。
十多年前,在洱海边,他对我说:“你的两篇散文被结集了。”我回答说:“我不知道。”数月后,在海边,他又对我说:“你的《贡山月》被一位大学教师评论了,评得很好。”我仍回答说:“我不知道。”那段时间,我很少回下关,但凡回下关,也独白去亲近一下洱海。只是,我似乎重新认识了一条真理,那就是,写一些力所能及的文学作品,不能买房子,不能买汽车,不能养家糊口,在不远的将来,亦不能颐养天年。
有时,真理就是谬误;有时,谬误就是真理。
在海边,乃光兄跟我约稿,让我终于又拿起了弃之一边的水笔,写了几篇山地散文,发表了,受到及时的鼓励和评价,这是让我的文学梦留存至今的柔韧的纽带。
一个同样的洱海,在不同的人的眼中,都会幻化成不同的意境,并藉以抒发不同的感情。在无数人用文字、用画笔、用相机去捕捉了洱海最动人的景致之后,乃光兄对洱海的描述,让我倍觉白己愚钝。
《秋天的湖》是乃光兄的第一部散文集,里面有一篇描写洱海月的文章,其中一个精彩的情节,让我心动不已。这因为,在秋天的时光里,我也不止一次地到洱海里游泳,不止一次地在水中沐浴着银色月光,这时的心情总会美妙至极,并且会久久地站在水中发呆。这样的夜晚,有时风平浪静,有时会有轻漾的波浪。在乃光兄的眼里,往东涌动的波浪,都印着一个滚动的月亮,月亮一个连着一个,跳动着涌向东岸,然后,倏地跃上了天空。然而,在我的眼中,月亮却只有一个,波浪只漾动着一片银色月光。
我读他的这篇文章已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读了之后,凡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去洱海里游泳,看到的,都是一串向东岸跃动的月亮了。我喜欢跳水,常常头朝下,双手朝前,对着一个眼前的月亮跳了下去。如此,我从水中探出头来的时候,那轮从手中挣脱的月亮已然跃到了天上。
在苍山洱海间,最有名的神话传说就是望夫云。
我记不清是哪一年的雨季天了。我接到泳友的邀约,到喜洲附近的海舌宿营。那晚,在青青的草地上,立起了许多红色的黄色的帐篷。记得我从遥远的矿山赶到那里,累了,我听着风声雨声波涛声,很快就在我的吉普车里睡熟。我睡得很好,感觉奇妙。奇妙之处,直到很久以后读了乃光兄的文章,才知道那晚有望夫云出现,有泳友间的非同寻常的故事发生。
在泳友队伍里,在泳友活动中,我的可敬可爱的乃光兄。因了你的一双慧眼,因了你的那只灵性的笔,一切才生动有趣,一切才深刻哲理。
五
我这辈子的最高职务是大理市游泳协会秘书长,任了一届,这应该是一九九0年至一九九三年之间的事情。
协会主席叫那国印,绰号小饵快。
小饵快的成名是在下关只有一座黑龙桥的时候,跳黑龙桥。他从桥上跃起,飞燕式。从仰拍的黑白照片上看,在蓝天白云间,他的姿式,如一只展翅的雄鹰。
因为洱海,我写过关于那国印,关于游泳协会活动的文章。
因为那国印,越来越多的人每日去亲近洱海。
因为泳友,那国印还免费缝制了上千条游泳裤。
在洱海边,那国印的高台跳深水已成权威,再无人能超越他的水平。然而,低台跳浅水,我却有着出众的表现。在团山公园的海心亭,水位下降至九级台阶的最下一台,也就是说,最靠边的水位只有大腿深的时候,我能在一片惊呼声中从九级台阶上飞跃而下,然后,双手和头部又安然地窜出水面。那一天那一刻,在众多的泳友中,却无人敢跟随我做此动作。这动作近似玩命。玩命真好,玩时能让胸中充溢着一股英雄气。为此,我为不断跳水的感觉编发了如下短信:“从岸上跃入水中,那一瞬间,我看见自己的影子,在蓝天白云下飞翔,姿势很美;灼热到骤冷的感觉,激动了每一个细胞;白信、力量和节奏,漾起了柔柔的清波;窜出水面,我喜欢跳跃在指尖的水珠,欣赏一只鸟从头上飞过,以及岸边的四季颜色,让自己也成为风景。” 第一次组织横渡洱海应该是在一九九0年七月中旬,为了能一次性横渡成功,我在洱海出口处的河道里训练自己。那时,河道宽约八十米,我每天增加往返的趟数,直到能一口气游完三十个往返,才让我以此为基础在横渡洱海之后尚存余力。况且,我还在横渡接近彼岸的时候,用充气的轮胎,拖拉过体力不支的泳友。
美丽的洱海也有着美丽的残忍,因为它每年都要淹死几个人,以此来警醒世人关注的目光。我之所以能就任协会第二任秘书长,是因为第一任秘书长在那时溺水而亡。第一任秘书长姓苏,外号长颈鹿,是一位解音律、擅书画的儒雅之士。然而,在一九九0年夏季的某一个时刻,他乘坐长途客车从昆明回到下关,便迫不及待地到洱海里游泳,不期被遗留在水底的尼龙网绳绊住了双脚,以至魂归洱海。
因为洱海,我也有过一次死亡体验。
团山公园地处洱海南岸,有屏障样的息龙山。在山脚海边,有一幢明清风格、造型别致的建筑物,被我承包了用作餐厅、旅游商品展销厅。因有地下室,便被我用来作食用菌的种植环境。同时,我又弄了两条小型的军用巡逻艇,作水上游览观光之用。
在一九九三年夏秋之交的一个日子里,在天空晴朗,洱海蔚蓝的时刻,我带领二十余个男女员工到庭前的水面上游泳。自然地,我为指挥也为教练,要把在洱海里击浪的那份快乐,让每一个员工分享。
享受了洱海击浪给予的那份快乐之后,所有员工都回到各自的岗位之后,我在一条拖上草地的巡逻艇前停住了。这条艇出了故障,等待修理。此时,应邀的一位技工刚好到了,那么,在心情跟阳光一般灿烂着的时候,我们一起修艇吧。
我穿着游泳裤,为那位技工当助手,任肌肤享受着阳光的抚摸,海风的吹拂,并想象着把这条艇修好后,我将把它推进水里去疯狂一回。另一方面,由协会组织的横渡洱海的日子就要到了,我要用这两条艇去做救生船。
我想我的脊背已被阳光叮咬出一层茧皮的时候,突然间天上降下了倾盆大雨,在雨中,我痛快淋漓,我灵魂出窍。然而,瞬间,就在瞬间,我的灵魂真的出窍了。我在返回房间的一个台阶上,突然两眼一黑,身体重重地向后倒去,接着昏迷不醒。
昏迷中,我的潜意识仍然在这个环境中遨游着。仍然是天空晴朗,洱海蔚蓝;仍然是鸟语花香,游艇疯狂。我没有一丝疼痛,没有一丝忧伤。没有,我什么也没有,了无牵挂地在祥和之极的环境中作祥和之极的游荡。
昏迷中有时有一点点清醒,我听见有人一次次对妻说什么病危通知书,听见有人说什么开颅手术。许久之后,还听见熟识的泳友说已经横渡了洱海。我愤怒了,闭着眼睛说了一句话:“为什么不通知我?”没有人回答我的问题,只听见一群人说着:“醒了,醒了,能说话了”的话语。
我醒了,终于彻底地醒了。我在医院里,在病床上,在灵与肉的挣扎中,又把魂归洱海的那个部分,收回了我的属于人世的躯壳。之后,我用一种大彻大悟的心态,写了一篇《淡泊人生》的散文发表。并且,还对知己者说:“这是我的人生宣言。”
我的宣言源于洱海,我的大彻大悟源于洱海。
六
今天,我落脚在南诏故地的一片山坡上,种植了许多果树。我的果实成熟之时,常常有一部分送给了海边的泳友。这些泳友真情地挚爱着洱海的同时,他们也真情地挚爱着我。每年,都会有其中的一部分,到这面山坡上来看望我。近几年来,我出版了几部散文集,尽管内容大多为山地生活,也在有些情景中极自然地提到洱海。同时,每当我驱车返回下关,第一停车点总是海边,与泳友们亲热一番,与洱海水亲近一回,然后回家。妻很宽容我的举止,并一再大度地鼓励我要多加锻炼,在日渐老去的岁月,以期多一份自信和力量。
洱海永远年轻着,洱海边的人群却一代接着一代。洱海是有灵魂的,它会有意地收藏了我不同年龄段的影子。有一天,当我在风平浪静的水面上端详白己的倒影时,似乎看见了洱海把我极为年轻时的面影捧了出来,那么年轻,那么自信,只是,眉宇间含着淡淡的忧郁。
乃光兄写了很多关于洱海的优美散文,我写的很少很少,此时回忆洱海,亲近洱海,我想我是有能力为洱海写一部书的,也许,这也是洱海对我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