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了解我国对德国“双元制”研究的现状,我们检索CNKI得到并分析关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主题的文献1446篇。根据计量分析,对于德国“双元制”的研究兴起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但从20世纪初开始,研究者们的兴趣逐渐浓厚,涌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根据内容分析,研究者们认为当前德国“双元制”在我国的应用主要面临着该制度还没有完全与中国国情相融合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培养模式不规范、培养监管不到位、培养学生质不高等方面。要想解决以上问题,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应该做到: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培养模式、完善监管机制、加强师资建设等,切实让德国“双元制”的种子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发芽[1]。
[关键词]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德国“双元制”模式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该模式“重校企合作、重实践过程、重方法训练、重能力培养”,许多国家纷纷借鉴、采用此模式。该模式对产品质量的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升、乃至德国整个国民经济的飞跃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当前国际上公认的较成熟、有效的职教模式,受到了许多国家竞相效仿,这种模式蕴含操作性较强的办学理念,对于提高我国中职教育办学以及提升中职教育社会地位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所以,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研究者们掀起了一股研究德国“双元制”模式的浪潮,那么,如今相关的研究情况如何?前辈们研究了什么、如何研究、研究结果怎么样?德国“双元制”究竟如何演化成符合中国国情的模式?这些问题还需要研究者做出回答。我们要关注的不仅仅是整体研究情况,还包括这些文献的内部联系,以期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梳理目前关于德国“双元制”研究的发展脉络,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培养方式,切实让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内化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2]。
为了解我国对德国“双元制”模式研究的文献状况,笔者检索了中国知网(CNKI),检索时间为2018年7月22日。据不完全统计,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有1446篇,剔除重复和不相关文献后,得321篇文献,并以此作为了本次梳理的研究对象[3]。
关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的刊载时间,我们通过知网上计量统计发现,20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的10年间,发文量处于相对较平缓的数量,但是在 2008年后突然增加一倍,且一直持稳步上升趋势,这与国家逐步重视职业教育有密切关系。由于2020年的期刊论文还未完全发表,截至检索日期共发表相关文献累计达到1400余篇,关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热情日渐高涨[4]。(见图1)
一、关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概念研究
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所谓双元,指的是企业和学校各为一元,要求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个是职业学校,学习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另一个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学生在其中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5]。该模式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为制度保障,设置精准的专业,拥有经验丰富的师资和严谨的过程监控,确保畅通的职业上升通道,因而获得了极高的社会认可度[6]。
二、我国关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本土化的问题研究
(一)培养模式不规范
一是高职院校、企业不够重视校企合作[7]。目前中国本土的职业学校始终延续的是传统的教学观念,对于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始终流于形式[8]。无论是在专业种类的开设方面,还是在专业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方面,都出现与时代脱节的现象,比如当前热门的专业美容美发等,在公立的职业学校开设较少,专业课教师的教学内容仍然较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际应用[9]。因此,很多职业学校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发现许多知识还需要从零学起,有些同学找不到合适的专业进行对口实习。
二是缺乏能够协调校企合作的第三方机构。当前的校企合作,主要是学校主动找到用人单位,解决学生的实习和就业问题;或者企业根据当前的用人缺口,到职业学校招聘一些学生跟岗实习;没有中立的第三方机构,来协调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导致学生实习制度比较凌乱、不成系统,学生出现实习问题后也是投诉无门[10]。
三是面临庞大的经费筹措问题。在双元制落实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经费问题,但是目前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经费筹措机制,导致该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有缩水或者变质的味道[11]。
(二)培养监管不到位
一是没有规范的建立校企共同主导的合作法律规章制度。目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只能根据学校的实习条例规章来进行投诉和维权,职业教育校企共同主导的合作法律规章制度还比较欠缺,导致学校和企业在配合过程中,一直畏手畏脚,不能放手去干[12]。
二是没有具体的确立校企合作管理主体的责、权、利。中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年龄普遍偏小,只有14-18岁之间,很容易在实习期间发生安全等问题,但是目前关于进企业实习的安全问题并没有纳入法律法規,企业想用人,但又苦于责、权、利划分不清,出现想用人却不敢用人的局面[13]。
(三)培养学生质不高
一是中职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不能满足高技能高素养工人的需求。当前中国的国情还是普通大学毕业生为主导,中职学生毕业生始终不受重视,感觉“低人一等”。据不完全统计,中职学校毕业生毕业后能够自主创业或者进入公司奋斗进管理层的寥寥可数,更多的徘徊在三四线城市的服务领域,工资低、技术含量低。
二是“双师型”师资数量少。就中国目前的中职学校来看,双师型教师占比较少,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技能资格的教师,在学校占的比例还不足30%。中职学校的老师,一部分自普高转过来,一部分自企业转过来,还有一部分直接录取大学生。普遍存在理论强、技能轻的缺陷。 三、关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国本土化路径研究
(一)更新教育观念
政府应该进一步积极营造尊重产业工人、注重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风气,扭转时下老百姓普遍心目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偏见,重构职业教育在大家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加强职业技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舆论引导,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等值的宣传,积极在初级中学阶段开展职业教育的启蒙教育,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职业学校进行学习,促进全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认可与支持。与此同时,学生也应该改变自己的观念,职业教育并不是所谓的低层次教育,而是和普通教育一样类型的教育,职业技能的夯实,同样可以带来成功的事业。
(二)规范培养模式
虽说“双元制”在德国非常成功,但我们对其借鉴不能单纯的实行“拿来主义”,我们应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培养模式。目前基本可行的办法有“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三者相结合。订单培养,指的是专门为特定的企业培养专业化人才;工学交替指的是不仅仅在最后一年学制进行实习,要在整个中职三年学制中实现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指的是在职业学校学习的最后半年,深入对口的企业,进行岗位训练和岗位实习。
此外,还应加强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有机衔接。当前的高考政策,不仅只有普高升大学一条路可走,还可以通过职业中学实现中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可以就读中职学校的高考班,参加单招考试或者全国高考,顺利升入全日制大学。
(三)完善监管机制
一是修订学校职业培养规划。将相关的职业课程大纲予以修订和补充,帮助学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准备,并为中国经济界源源不断地输送高质量专业人才。
二是加强职教法律体系的建设。职业教育法制建设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要从职业教育法制建设规划入手,逐步完善职业教育法治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规内容要全面、系统、完整。条款描述不要过于原则,要具体明确、可操作性要强等。
三是尽快建立行业协会等监督调节机构。要切实尽快落实建立监督调解机构,以备做到“双元制”的实施过程中能做到有法可依。
(四)加强师资建设
一是积极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首先是要改进师资培养模式,我们可以选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业第一线实践锻炼,让我们的老师除了具备理论,还应夯实技能。其次是要坚持对师资进行在职培训,高校应坚持“按需派遣、重点培养、保证质量、学以致用”的原则,给予老师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培训,应该根据老师们的专业、学历、实践经验等制定合适的培训计划,可以将老师选派到企业企业、研究所、社会甚至国外高校或外资企业等地进行一线锻炼,让老师了解当前社会对人才技能的最新需要,更新自己的技能观念和技能内容,从而进一步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有效地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是加强专业设置的现代性。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应该尊重市场需求,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培养什么,确保我们的毕业生一走出学校就能到一线干工作。像当前热门的汽修、烹饪、旅游、幼师、财经等专业应该确保设置,还可以适当设置美容美发、身体保健等服务型专业,更应该包含计算机、金融、经济等高等学科专业。
三是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打破学科本位,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一定要做到理论和实训并重,甚至实训的课时比例应该更重。切实做到,学生在课堂上所学,拿到实践基地能使用,返回课堂又能将实践经验再次升华,实现理论—实践—再理论的圆满过程。
(五)落实必须“双元”
德国“双元制”的核心在于,企业必须按照《企业职业培训条例》对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学校必须按照《学校框架教学计划》实施理论课程教学,校企合作配合紧密、分工明确、严格执行,切实落实产教的深层次融合。
四、結语
综观现有研究,目前学界关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研究有一定成果,总结了当前德国“双元制”在我国发展的一些困境,提出了一些建设中国特色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路径,但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就研究对象而言,目前学界多对德国“双元制”的内容进行研究,而很少对该体制如何适应中国国情方面进行探究;从研究方法上来看,目前学界关于德国“双元制”研究以思辨居多,缺乏个案研究,缺乏实际的数据支撑,往往信效度不够;从研究视角上来看,大多数研究者的视角是从教育管理本身出发,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参考文献:
[1]崔岩.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7):71-74.
[2]刘国强,齐庆国,张磊,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架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16):367-369.
[3]王菁华,梁伟样,李钧敏,等.德国“双元制”成功奥秘:职业教育标准研发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20(18):66-69.
[4]谢定生,龙筱刚.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及启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9):18-20.
[5]赵学瑶,卢双瑶.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应用的再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5(10):18-22.
[6]田立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微观思考——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谈起[J].新西部(理论版),2014(3):124-125.
[7]盛建军,周晓刚.高等职业教育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实践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4(2):18-19.
[8]唐春生.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对行业转制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J].高教论坛,2014(8):3-6.
[9]赵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学习效果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5):91-96.
[10]王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及其启示——企业参与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意义[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20-21.
[11]周祺.中德职业教育比较分析与启示[J].长江丛刊,2020(27):78-79.
[12]黄慧荣.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考核评价体系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07):93-95.
[13]曹旭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及启示——以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为例[J].职业教育(中旬刊),2020,19(2):69-71.
[关键词]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德国“双元制”模式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该模式“重校企合作、重实践过程、重方法训练、重能力培养”,许多国家纷纷借鉴、采用此模式。该模式对产品质量的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升、乃至德国整个国民经济的飞跃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当前国际上公认的较成熟、有效的职教模式,受到了许多国家竞相效仿,这种模式蕴含操作性较强的办学理念,对于提高我国中职教育办学以及提升中职教育社会地位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所以,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研究者们掀起了一股研究德国“双元制”模式的浪潮,那么,如今相关的研究情况如何?前辈们研究了什么、如何研究、研究结果怎么样?德国“双元制”究竟如何演化成符合中国国情的模式?这些问题还需要研究者做出回答。我们要关注的不仅仅是整体研究情况,还包括这些文献的内部联系,以期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梳理目前关于德国“双元制”研究的发展脉络,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培养方式,切实让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内化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2]。
为了解我国对德国“双元制”模式研究的文献状况,笔者检索了中国知网(CNKI),检索时间为2018年7月22日。据不完全统计,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有1446篇,剔除重复和不相关文献后,得321篇文献,并以此作为了本次梳理的研究对象[3]。
关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的刊载时间,我们通过知网上计量统计发现,20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的10年间,发文量处于相对较平缓的数量,但是在 2008年后突然增加一倍,且一直持稳步上升趋势,这与国家逐步重视职业教育有密切关系。由于2020年的期刊论文还未完全发表,截至检索日期共发表相关文献累计达到1400余篇,关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热情日渐高涨[4]。(见图1)
一、关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概念研究
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所谓双元,指的是企业和学校各为一元,要求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个是职业学校,学习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另一个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学生在其中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5]。该模式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为制度保障,设置精准的专业,拥有经验丰富的师资和严谨的过程监控,确保畅通的职业上升通道,因而获得了极高的社会认可度[6]。
二、我国关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本土化的问题研究
(一)培养模式不规范
一是高职院校、企业不够重视校企合作[7]。目前中国本土的职业学校始终延续的是传统的教学观念,对于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始终流于形式[8]。无论是在专业种类的开设方面,还是在专业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方面,都出现与时代脱节的现象,比如当前热门的专业美容美发等,在公立的职业学校开设较少,专业课教师的教学内容仍然较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际应用[9]。因此,很多职业学校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发现许多知识还需要从零学起,有些同学找不到合适的专业进行对口实习。
二是缺乏能够协调校企合作的第三方机构。当前的校企合作,主要是学校主动找到用人单位,解决学生的实习和就业问题;或者企业根据当前的用人缺口,到职业学校招聘一些学生跟岗实习;没有中立的第三方机构,来协调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导致学生实习制度比较凌乱、不成系统,学生出现实习问题后也是投诉无门[10]。
三是面临庞大的经费筹措问题。在双元制落实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经费问题,但是目前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经费筹措机制,导致该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有缩水或者变质的味道[11]。
(二)培养监管不到位
一是没有规范的建立校企共同主导的合作法律规章制度。目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只能根据学校的实习条例规章来进行投诉和维权,职业教育校企共同主导的合作法律规章制度还比较欠缺,导致学校和企业在配合过程中,一直畏手畏脚,不能放手去干[12]。
二是没有具体的确立校企合作管理主体的责、权、利。中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年龄普遍偏小,只有14-18岁之间,很容易在实习期间发生安全等问题,但是目前关于进企业实习的安全问题并没有纳入法律法規,企业想用人,但又苦于责、权、利划分不清,出现想用人却不敢用人的局面[13]。
(三)培养学生质不高
一是中职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不能满足高技能高素养工人的需求。当前中国的国情还是普通大学毕业生为主导,中职学生毕业生始终不受重视,感觉“低人一等”。据不完全统计,中职学校毕业生毕业后能够自主创业或者进入公司奋斗进管理层的寥寥可数,更多的徘徊在三四线城市的服务领域,工资低、技术含量低。
二是“双师型”师资数量少。就中国目前的中职学校来看,双师型教师占比较少,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技能资格的教师,在学校占的比例还不足30%。中职学校的老师,一部分自普高转过来,一部分自企业转过来,还有一部分直接录取大学生。普遍存在理论强、技能轻的缺陷。 三、关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国本土化路径研究
(一)更新教育观念
政府应该进一步积极营造尊重产业工人、注重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风气,扭转时下老百姓普遍心目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偏见,重构职业教育在大家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加强职业技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舆论引导,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等值的宣传,积极在初级中学阶段开展职业教育的启蒙教育,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职业学校进行学习,促进全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认可与支持。与此同时,学生也应该改变自己的观念,职业教育并不是所谓的低层次教育,而是和普通教育一样类型的教育,职业技能的夯实,同样可以带来成功的事业。
(二)规范培养模式
虽说“双元制”在德国非常成功,但我们对其借鉴不能单纯的实行“拿来主义”,我们应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培养模式。目前基本可行的办法有“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三者相结合。订单培养,指的是专门为特定的企业培养专业化人才;工学交替指的是不仅仅在最后一年学制进行实习,要在整个中职三年学制中实现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指的是在职业学校学习的最后半年,深入对口的企业,进行岗位训练和岗位实习。
此外,还应加强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有机衔接。当前的高考政策,不仅只有普高升大学一条路可走,还可以通过职业中学实现中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可以就读中职学校的高考班,参加单招考试或者全国高考,顺利升入全日制大学。
(三)完善监管机制
一是修订学校职业培养规划。将相关的职业课程大纲予以修订和补充,帮助学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准备,并为中国经济界源源不断地输送高质量专业人才。
二是加强职教法律体系的建设。职业教育法制建设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要从职业教育法制建设规划入手,逐步完善职业教育法治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规内容要全面、系统、完整。条款描述不要过于原则,要具体明确、可操作性要强等。
三是尽快建立行业协会等监督调节机构。要切实尽快落实建立监督调解机构,以备做到“双元制”的实施过程中能做到有法可依。
(四)加强师资建设
一是积极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首先是要改进师资培养模式,我们可以选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业第一线实践锻炼,让我们的老师除了具备理论,还应夯实技能。其次是要坚持对师资进行在职培训,高校应坚持“按需派遣、重点培养、保证质量、学以致用”的原则,给予老师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培训,应该根据老师们的专业、学历、实践经验等制定合适的培训计划,可以将老师选派到企业企业、研究所、社会甚至国外高校或外资企业等地进行一线锻炼,让老师了解当前社会对人才技能的最新需要,更新自己的技能观念和技能内容,从而进一步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有效地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是加强专业设置的现代性。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应该尊重市场需求,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培养什么,确保我们的毕业生一走出学校就能到一线干工作。像当前热门的汽修、烹饪、旅游、幼师、财经等专业应该确保设置,还可以适当设置美容美发、身体保健等服务型专业,更应该包含计算机、金融、经济等高等学科专业。
三是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打破学科本位,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一定要做到理论和实训并重,甚至实训的课时比例应该更重。切实做到,学生在课堂上所学,拿到实践基地能使用,返回课堂又能将实践经验再次升华,实现理论—实践—再理论的圆满过程。
(五)落实必须“双元”
德国“双元制”的核心在于,企业必须按照《企业职业培训条例》对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学校必须按照《学校框架教学计划》实施理论课程教学,校企合作配合紧密、分工明确、严格执行,切实落实产教的深层次融合。
四、結语
综观现有研究,目前学界关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研究有一定成果,总结了当前德国“双元制”在我国发展的一些困境,提出了一些建设中国特色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路径,但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就研究对象而言,目前学界多对德国“双元制”的内容进行研究,而很少对该体制如何适应中国国情方面进行探究;从研究方法上来看,目前学界关于德国“双元制”研究以思辨居多,缺乏个案研究,缺乏实际的数据支撑,往往信效度不够;从研究视角上来看,大多数研究者的视角是从教育管理本身出发,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参考文献:
[1]崔岩.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7):71-74.
[2]刘国强,齐庆国,张磊,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架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16):367-369.
[3]王菁华,梁伟样,李钧敏,等.德国“双元制”成功奥秘:职业教育标准研发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20(18):66-69.
[4]谢定生,龙筱刚.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及启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9):18-20.
[5]赵学瑶,卢双瑶.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应用的再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5(10):18-22.
[6]田立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微观思考——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谈起[J].新西部(理论版),2014(3):124-125.
[7]盛建军,周晓刚.高等职业教育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实践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4(2):18-19.
[8]唐春生.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对行业转制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J].高教论坛,2014(8):3-6.
[9]赵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学习效果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5):91-96.
[10]王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及其启示——企业参与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意义[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20-21.
[11]周祺.中德职业教育比较分析与启示[J].长江丛刊,2020(27):78-79.
[12]黄慧荣.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考核评价体系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07):93-95.
[13]曹旭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及启示——以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为例[J].职业教育(中旬刊),2020,19(2):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