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校企协同创新是高职院校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内在需求。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校企协同创新,重点在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和教材创新、实训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创新。校企协同创新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制约因素,需要政府重视与支持,校企双方也要强化责任观念,建立保障机制。
关键词 职业能力;校企合作;协同创新;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6-0077-03
一、职业能力培养与校企协同创新的内在逻辑
(一)校企协同创新是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的内在需求
形成于美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能力本位教育是对职业能力教育的最好诠释。能力本位教育思想(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供产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使学员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方式是通过学校聘请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1]。然后,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从国内外实践来看,校企协同创新主要指产学研协同创新,特别是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产业、地方政府进行深度融合,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从而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校企合作是能力本位教育的必然要求,只有通过校企合作,学校才能准确把握企业用人要求,了解市场动向,同时为企业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持。
(二)校企协同创新是实现能力本位教育的必然途径
能力的实现必须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才能完成,校企合作就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将学生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质的有效途径[1]。能力本位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以广东行政职业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为例,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两项专业能力:一是政策法规执行能力。政府经济资源对行业发展的支持将极大影响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需要既熟知政府政策又精通企业管理的桥梁式人才。因此,该专业从法律、政策、企业行政管理三个层面开设系统课程,使学生既熟练掌握国家及地方现行的补贴政策、优惠政策等,又具备协助企业获得政府经济资源的能力。二是行政助理、办公室事务操作能力。通过现场观摩、行政管理综合实训、校外实践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办公室行政、内外关系协调、会议管理、文档管理、行政文书写作等实务知识与操作技能,为培养行政经理奠定基础。
(三)校企协同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高职教育与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学历教育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只有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相协同,建立不同形式的人才培养联盟,完善多种主体联合培养模式,才能促进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并在实践中创新知识,形成良性的上升式循环[2]。
二、职业能力诉求之校企协同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学校应邀请行业、企业、兄弟院校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建设调整进行充分的论证。以校企合作和网络为平台,以信息化促进专业发展。教研室、实训室、工作室各司其职,实施“公共行政 企业行政 商业行政”的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掌握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具备公共部门行政管理和企业行政管理的相关技能,实现人才专业技能的交叉复合。
(二)课程设置创新
从知识内容来看,高职课程可分为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三类。专业理论深度和广度要适中,以够用为度,是专业技术课的理论基础。专业技术课直接反应当前职业岗位的需求,体现职业的针对性。课程设置要做到知识体系完整,职业技能培养突出,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另外,要关注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三)实训模式创新
将实际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是在现有教学系统的基础上设立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完善和有效的学习环境。行政管理专业充分利用现有校内条件,在学校的一些职能部门为学生设立顶岗实习岗位。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依托行政和各教学单位设立实习岗位,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依托乡镇、城市社区和街道等基层行政管理部门或事业单位及各类企业设立实习岗位。
三、校企协同创新的制约因素
首先,企业对学生能力的担忧,承担损失风险会动摇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其次,学校与教师的学科本位观念尚未转变为能力本位[3]。第三,参与协同创新的校企双方因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目标追求等存在差异,会导致合作效率低下甚至失败。第四,大部分高职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师资来源单一、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知识结构陈旧、技术水平不高,科研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不足等问题,难以承担行业企业的技术攻关、技术研发等协同创新工作。因此,企业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不高。第五,不少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仍停留在过去的中等专业教育思维上,片面强调教师的教育教学职责,忽视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之间的互动关系,不重视学校应用性科研工作的开展,也难以催生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协同创新的内生动力。
四、可持续校企协同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政府顶层设计的重视与支持
地方政府制定校企合作发展规划,对校企合作进行宏观调控,以引导企业的投资方向和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如美、英、日等国政府通过产学研合作计划,以经费匹配为纽带,吸引企业增加对研发的投入,多渠道筹集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资金。 (二)建立双赢理念,强化责任观念
一是强化学校的能力本位教育观念。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基本立足点,就是要深入研究和借鉴现代高等教育、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探索与实践为突破口,扩充教学与科研资源,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化改革,尽快实现由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蜕变。学校要秉承服务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紧密契合产业升级、社会转型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对高职教育的时代要求,加快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教育教学与科研互动的稳定机制。
二是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观念。企业与高校进行合作并回报社会,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益事业。学校要发挥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优势,鼓励教学系部面向企业开展职业培训、技术服务,支持行业企业的发展;企业将技术服务和技术研发项目委托学校进行,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双赢互惠的长效机制[4]。
(三)建立校内评估和激励机制
成立由学校领导及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校企合作协调指导委员会,全面指导协调校企合作各项工作。各院、系、部由一名领导具体分管校企合作工作,并配备一名专(兼)职校企合作联络员,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学校和各院、系、部制定的年度工作计划中,必须把校企合作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年度工作总结要体现校企合作工作。校企合作将作为每年考核各院、系、部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根据校企合作开展的情况和效果,每年评选校企合作工作优秀单位、优秀工作者,重点评选校企合作完成的研发项目,并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专业课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情况和效果,将同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选优秀教师等挂钩。
(四)建立监督反馈机制
监督反馈机制是校企协同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而多元评价则是监督反馈的主要形式。实施学生、学校、企业等多元评价,从不同角度看待校企合作及创新的利弊得失,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平衡多方利益,保证校企协同创新的持续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樊继轩.基于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民办高校“本科学历教育 职业技能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1):15-20.
[2]王茂莉.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协同创新的探索及实践[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6):66-68.
[3]孙云志,何玉宏.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0):19-21.
[4]宁军胜,王樨锡.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19):32-33.
Study on the Appealing for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of Occupational Abilities
LIU Ying
(Guangdong Administration Vocational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65, China)
Abstract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is the inherent demand for cultivating occupation abi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based on occupation ability training focuses on innova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aterials, practice training model and construction mode of teaching staff.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novation encounters many restricting factors that need government’s attention and support, both the university and the enterprise also should strengthen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try to establish security mechanisms.
Key words occupation ability;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operative innov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dministration specialties
关键词 职业能力;校企合作;协同创新;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6-0077-03
一、职业能力培养与校企协同创新的内在逻辑
(一)校企协同创新是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的内在需求
形成于美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能力本位教育是对职业能力教育的最好诠释。能力本位教育思想(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供产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使学员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方式是通过学校聘请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1]。然后,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从国内外实践来看,校企协同创新主要指产学研协同创新,特别是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产业、地方政府进行深度融合,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从而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校企合作是能力本位教育的必然要求,只有通过校企合作,学校才能准确把握企业用人要求,了解市场动向,同时为企业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持。
(二)校企协同创新是实现能力本位教育的必然途径
能力的实现必须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才能完成,校企合作就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将学生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质的有效途径[1]。能力本位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以广东行政职业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为例,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两项专业能力:一是政策法规执行能力。政府经济资源对行业发展的支持将极大影响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需要既熟知政府政策又精通企业管理的桥梁式人才。因此,该专业从法律、政策、企业行政管理三个层面开设系统课程,使学生既熟练掌握国家及地方现行的补贴政策、优惠政策等,又具备协助企业获得政府经济资源的能力。二是行政助理、办公室事务操作能力。通过现场观摩、行政管理综合实训、校外实践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办公室行政、内外关系协调、会议管理、文档管理、行政文书写作等实务知识与操作技能,为培养行政经理奠定基础。
(三)校企协同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高职教育与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学历教育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只有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相协同,建立不同形式的人才培养联盟,完善多种主体联合培养模式,才能促进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并在实践中创新知识,形成良性的上升式循环[2]。
二、职业能力诉求之校企协同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学校应邀请行业、企业、兄弟院校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建设调整进行充分的论证。以校企合作和网络为平台,以信息化促进专业发展。教研室、实训室、工作室各司其职,实施“公共行政 企业行政 商业行政”的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掌握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具备公共部门行政管理和企业行政管理的相关技能,实现人才专业技能的交叉复合。
(二)课程设置创新
从知识内容来看,高职课程可分为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三类。专业理论深度和广度要适中,以够用为度,是专业技术课的理论基础。专业技术课直接反应当前职业岗位的需求,体现职业的针对性。课程设置要做到知识体系完整,职业技能培养突出,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另外,要关注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三)实训模式创新
将实际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是在现有教学系统的基础上设立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完善和有效的学习环境。行政管理专业充分利用现有校内条件,在学校的一些职能部门为学生设立顶岗实习岗位。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依托行政和各教学单位设立实习岗位,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依托乡镇、城市社区和街道等基层行政管理部门或事业单位及各类企业设立实习岗位。
三、校企协同创新的制约因素
首先,企业对学生能力的担忧,承担损失风险会动摇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其次,学校与教师的学科本位观念尚未转变为能力本位[3]。第三,参与协同创新的校企双方因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目标追求等存在差异,会导致合作效率低下甚至失败。第四,大部分高职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师资来源单一、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知识结构陈旧、技术水平不高,科研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不足等问题,难以承担行业企业的技术攻关、技术研发等协同创新工作。因此,企业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不高。第五,不少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仍停留在过去的中等专业教育思维上,片面强调教师的教育教学职责,忽视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之间的互动关系,不重视学校应用性科研工作的开展,也难以催生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协同创新的内生动力。
四、可持续校企协同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政府顶层设计的重视与支持
地方政府制定校企合作发展规划,对校企合作进行宏观调控,以引导企业的投资方向和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如美、英、日等国政府通过产学研合作计划,以经费匹配为纽带,吸引企业增加对研发的投入,多渠道筹集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资金。 (二)建立双赢理念,强化责任观念
一是强化学校的能力本位教育观念。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基本立足点,就是要深入研究和借鉴现代高等教育、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探索与实践为突破口,扩充教学与科研资源,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化改革,尽快实现由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蜕变。学校要秉承服务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紧密契合产业升级、社会转型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对高职教育的时代要求,加快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教育教学与科研互动的稳定机制。
二是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观念。企业与高校进行合作并回报社会,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益事业。学校要发挥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优势,鼓励教学系部面向企业开展职业培训、技术服务,支持行业企业的发展;企业将技术服务和技术研发项目委托学校进行,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双赢互惠的长效机制[4]。
(三)建立校内评估和激励机制
成立由学校领导及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校企合作协调指导委员会,全面指导协调校企合作各项工作。各院、系、部由一名领导具体分管校企合作工作,并配备一名专(兼)职校企合作联络员,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学校和各院、系、部制定的年度工作计划中,必须把校企合作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年度工作总结要体现校企合作工作。校企合作将作为每年考核各院、系、部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根据校企合作开展的情况和效果,每年评选校企合作工作优秀单位、优秀工作者,重点评选校企合作完成的研发项目,并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专业课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情况和效果,将同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选优秀教师等挂钩。
(四)建立监督反馈机制
监督反馈机制是校企协同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而多元评价则是监督反馈的主要形式。实施学生、学校、企业等多元评价,从不同角度看待校企合作及创新的利弊得失,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平衡多方利益,保证校企协同创新的持续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樊继轩.基于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民办高校“本科学历教育 职业技能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1):15-20.
[2]王茂莉.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协同创新的探索及实践[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6):66-68.
[3]孙云志,何玉宏.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0):19-21.
[4]宁军胜,王樨锡.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19):32-33.
Study on the Appealing for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of Occupational Abilities
LIU Ying
(Guangdong Administration Vocational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65, China)
Abstract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is the inherent demand for cultivating occupation abi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based on occupation ability training focuses on innova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aterials, practice training model and construction mode of teaching staff.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novation encounters many restricting factors that need government’s attention and support, both the university and the enterprise also should strengthen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try to establish security mechanisms.
Key words occupation ability;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operative innov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dministration special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