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达仁最后的生命选择

来源 :今日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xiant2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月24日,台湾前知名体育主播傅达仁离开这个世界近9个月后,家人公布了他进行“安乐死”的画面。
  在瑞士一间白色平房里,他喝下一小杯药,含了一块糖,和大家说了再见,接着靠在儿子肩头,慢慢停止了呼吸,就像睡着了一样。
  傅达仁年轻时是有名的体育主播,身高180公分,体重80公斤。日渐衰老后,他的身体开始出现多处“战场”,胃被切了一半,左眼几乎看不见,还患有胆管阻塞、胰脏癌,瘦到只有49公斤。医生说,就算是化疗,存活两年的几率也不超过50%。
  傅达仁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年轻时奋斗向前,年老时喜乐再见”。在这位85岁老人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不想被插管、被抢救,而且他更害怕失智——失去对生命的掌控权。他专程从台湾飞到瑞士,在这个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主动迎接死亡。
  他成为第一位去瑞士实施安乐死的中国台湾人,也是第一位做出这种选择的亚洲人。

01


  死亡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不只关乎生命个体,还关系到一个人在尘世的牵连。
  第一次提出安乐死时,傅达仁的妻子郑贻根本不想理他,只回斥了一句,“你这什么馊主意”。
  彼时,傅达仁已八十出头,每多活一年,他身体里就少一些东西。他做过胃部切除手术,失去了一半的胃,左眼有黄斑病变,视力降到0.1,肌肉也萎缩了,像一个被掏空了的麻袋。
  2016年6月,他下腹剧痛,突发高烧,去医院照X光,诊断是胆管堵塞。医生说,胆汁把胆管塞住了,要在胆管里放支架,支架每次只能撑半年,每隔半年,都要再次开刀换支架,如此循环。
  那个时候,他常常受肠绞痛困扰,每天睁开眼来,只能躺着,没办法做事,也没有办法好好吃东西。他是一个很爱吃的人,做体育主播时,自创了许多解说术语,都与食物有关:因为爱吃火锅,他把篮球盖帽称为“盖火锅”;他还将一种棒球全垒打命名为“阳春全垒打”,这是他吃阳春面时想到的。
  “吃”是人最基本的一个功能,如果連这个东西都被剥夺走了,他不愿意面对这样的人生。他想到了去瑞士安乐死。
  家属当然舍不得。妻子劝,儿子也劝,“我们就跟他说,你这个只是胆管而已,胆嘛,很多人拿掉胆也可以活很久啊,你再多陪我们一下嘛。”他的儿子傅俊豪说。
  家人想尽办法拖延,整天问他“你不是要写自传吗”,用这个办法拖了他半年时间。自传一写完,他又很坚决地要去瑞士,家人又说,“你再学油画,要多画一些,才可以开画展”,又拖了半年。
  更糟糕的事情发生了。第二次换胆管支架时,傅达仁被查出患有胰脏癌,胰脏里有一个超过3公分的肿瘤,每公分有超过10万个癌细胞。医生解释,胰脏是一个很脆弱的器官,像一块豆腐,藏在胃、肠子的后面,胰脏癌很难治愈,如果开刀加化疗,他存活两年的几率是50%。
  家人也慌了,不停鼓励他,“得了癌症,你要抗争,要化疗啊。你如果走不动,我们可以推你。”
  这位曾经的篮球运动员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老,从原本的160斤,一路瘦下去,到最后只剩下98斤。他爱体面,总是穿着西装出门,西装撑不起来了,他用围巾遮住自己嶙峋的脖颈,在外面他总是中气十足地说话,人家说他,“很有气力,不像要死的人。”
  只有家人能看到他脆弱的样子。他回到家,把衣服脱下来,把假发拿掉,把假牙拿掉,躺在床上,变回一个病人。止痛药一颗两颗三颗四颗变成吗啡,吗啡一颗两颗三颗最后变成喝——两天喝一瓶,一瓶375毫升。家人不忍心,听他说自己每天痛,一觉睡起来就痛,“像是有人在一直捶我的肚子。”
  他实在是太不快乐了,偷偷向儿子诉苦,“每次进手术房,冰冷的床,一堆人排队等着进去,每个人都这样子。”好几次,傅俊豪半夜突然听到“kong”的一声,冲到父亲房间,有的时候是遥控器掉了,有的时候是杯子掉了,爸爸倒在地上起不来。
  最严重的一次,傅达仁高烧入院,点滴一插上去,整个人开始抽搐,从下午3点开始,躺下,坐起来,躺下,坐起来,三秒钟一次,整个人一直抖,翻白眼,没有意识。“想死死不掉,想活又活不了”,医生说,那是濒死期。
  这一次,家人终于决定,支持他去瑞士安乐死。临出发前一个礼拜,他的左手不小心碰到床头柜,因为皮肤老化,“脆了,整个裂开,一整道全是血”,伤口要缝12针。他终于可以任性起来,“反正要去瑞士了”,就用人工皮贴着,再不愿挨针。

02


  这一天终于来了。
  2018年6月7日,一切都按傅达仁的安排进行着。他早早醒来,和家人吃了面包、一点点火腿,还有鸡蛋。11点左右,他到达“尊严屋”,他将在这里喝下结束生命的药水,“三分钟睡着,很平静很平静地走。”
  半年前,他来过一次瑞士,搭乘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经过两次医疗和心理评估,拿到了瑞士安乐死机构的“绿灯通行证”。在这个全世界唯一一个可以为外籍人士执行安乐死的国家,年满18岁、被诊断出罹患绝症、只剩下3到6个月生命的人,都可以申请安乐善终。
  在离开世界前的最后两小时,傅达仁签署了一些文件,证明自己意识清醒、自愿前来,签完字后,他没忘记交代儿子傅俊豪自己的骨灰去处,“要把我带回去,一起回台湾去。”
  他们还开了一个小小的派对。他吃了家人为他准备的巧克力蛋糕,还吃了一个水煮蛋,在房间的一角,蜡烛被摆成了一个大大的爱心形状,美丽又温馨,他很满意,“巧克力蛋糕真好吃。”
  正式开始了,傅达仁喝下了一小杯止吐剂。按计划,休息25分钟后,他将喝下一杯药,含有剧毒,能让人在3分钟内死亡。   回忆起等待间隙的那25分钟,儿子傅俊豪形容,就像每一个吃完晚餐后的25分钟那样,一家人坐在一起聊天,“他在这个时候还没忘记回人家的line(一個类似微信的聊天软件)。”家人哄着他,要不要表演几段体育播报,他提气,张口就来,语调铿锵幽默,还配上肢体动作——
  “坏坏坏,连三坏,空中抓飞鸟,右边45度角,上篮,擦板,得分”;“姚明在三楼投篮,小个子够不到望球兴叹啊”;“xx队领先一分,九局下半,最后一球,投出去了,哎哟我的妈,再进三分xx队赢啦,耶!”
  播报了几段,他有些累了,腰杆不再笔直,斜靠在儿子的怀里,像一株倒伏的麦穗。他挥挥手,那是再见的手势,“亲爱的朋友,我没劲儿啦。”
  在人生最后几分钟里,家人按照他的意思,陪他一起唱了他最爱的歌曲《Amazing Grace》,用的是他改编的词,“家人相聚,如此遥远,都是上帝恩典”。在头一天晚上,这个85岁的老头儿还爬起来改写歌词,被家人发现,“明天要走了,这么晚还在滑手机。”
  一口,两口,三口,他喝完了药,含了一块巧克力糖果,送了一口水,躺在儿子的身上,“先是睡着,那个时候还有他的呼吸,慢慢慢慢地离开,慢慢慢慢呼吸就停止了。”
  三分钟,无痛,傅达仁在歌声之中含着一块糖,睡去了。
  他在家人的歌声和怀抱中离去,离去时没有哭天抢地,人们在他陷入沉睡后,小声地啜泣。妻子郑贻还在忍着,她告诉自己,“现在还不要哭,他还可以听得到。”

03


  傅达仁的骨灰被安葬在台湾新北市金山基督教平安园。遵照他的遗志,墓碑上的照片选了他年轻时穿着西装的照片。那时他还是一个气象主播,“爱搞怪,如果明天是晴天,就穿红色西装,如果明天下雨,他会在摄影棚里打伞。”
  他台湾的家里没什么变化,他的房间门总是开着,桌上的药还在,假发还在,墙上的画还在。要说少了点什么,家里好像少了一个声音,有时候是骂人的声音,有时候是喊“吃饭了”的声音。
  每天回到家,傅俊豪还是习惯性地往父亲房间走,以前父亲还在的时候,回家了都要跟他打招呼,他总躺在那边休息。特别想念父亲时,傅俊豪会去墓地看他,和他说话。
  傅达仁在60岁时才有了这个儿子,从小他就教育儿子,“我可能明天就死了。”从儿子三年级开始,他早上6点钟就把儿子叫起来,逼着儿子到对面体育场锻炼,他拿一个很大的扫把,儿子做得不对就打。他祖籍山东,嗓门很大,“又壮,像山一样”,对于小时候的傅俊豪而言,“很可怕”。
  傅俊豪还记得自己小时候脚有点内八,父亲会在晚上睡觉时把他的腿绑起来,“他要我直”。傅达仁最喜欢和孩子说的话是“年轻时奋勇向前”,人生要奋斗,有一次傅俊豪打篮球扭到手,回家告诉父亲,傅达仁说,“这没什么,我们以前打篮球大拇指都扳到手腕了,还不是扳回来继续打”,最后才会补一句,“你还是要去看医生。”
  如今谈到父亲时,傅俊豪声音总是哑哑的,他没有恸哭,说到父亲生前趣事甚至会笑出来。他常常梦到父亲,都是光鲜亮丽的形象,“好像是他在让我们知道他过得很好。”最近一次,他梦到和父亲在游泳池边玩水,先是一个很瘦弱很瘦弱的老人,是病的形象,慢慢走下水,当他出水那一刹那,整个身体又慢慢地回到以前充满肌肉风采的样子。
  过去9个月来,许多人通过各种途径前来询问傅达仁前往瑞士安乐善终的过程,傅俊豪说了很多遍,“发现讲完之后,大家还是不太了解,”他心理建设许久,决定公布那段用来留念的视频。
  他想用这种方式感谢父亲,感谢他用这么勇敢的方式,教会自己面对死亡。在亚洲社会,其实是避谈死亡的,只要一讲死,“我们都说呸、呸、呸,你不要咒我”。但父亲的想法不一样,在生命已经留不住时,傅达仁说,“安乐死是快车,可以坐快车我为什么要坐慢车,反正都是要到那个终点啊。”
  电话的最后,傅俊豪给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在傅达仁安乐善终前一天,他接到了好友莫索尔的电话,那是他儿时的同学,一位摩梭人,因患有肺结核受到孤立,只有傅达仁拿东西给他吃,他们成了至交。
  莫索尔在西班牙做记者,他们在那通最后的电话里聊到死亡,就像聊春游和天气一样稀松平常:
  “你要去安乐死啊?”
  “我本来订到明天,但他们明天排满了,就安排在后天了。”
  “那你走得很坦然。”
  “是啊,无憾,I love you.我的家人都在我四周,我们在好漂亮的公园。”
  “你平安好走。”
  “好。”
  (蒋怡荐自《博客天下》)
其他文献
改革者  2013年,故宫博物院开始对机动车说不,规定所有机动车一律不能再穿行开放区,包括故宫的员工,也包括贵宾。“英国的白金汉宫、法国的凡尔赛宫、日本的皇宫,都不允许车辆穿行,这是一个文化尊严的问题。”第一个撞上这条规定的贵宾是时任法国总统的奥朗德。2013年4月,他来到故宫。在单霁翔的坚持下,奥朗德在午门前下车,步行参观。  毫无疑问,单霁翔是个改革者。单霁翔说,自己刚到故宫当院长的时候,办公
期刊
美国核桃,是德州的特产,也是德州的州树。我们沃顿一带,是德州最大的核桃生产基地之一,这里有大片核桃农庄,还有无数没有主人的核桃林。每年十月至来年二月,是核桃的成熟期。风一吹,小精灵们便“啪啪啪”地往下跳。你如果在核桃林待一天,至少能捡一百磅果子。如果一家人全部出动,一天下来至少能捡三百磅,扛到核桃收购站,一块钱一磅卖掉,白花花的真金白银就到手了。  美国最低工资标准是一小时约七美元,打一天工五六十
期刊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红闳中《韓熙载夜宴图》局部  第一次劫难,发生在南北朝时期。梁元帝萧绎在位时期,喜好读书作画,他的文章、书法、绘画称三绝,其绘画对隋唐影响很大。他珍藏许多古代书籍、字画。天成元年,梁国遭遇西魏的进攻,京城失陷,梁军大败,梁元帝萧绎逃往江陵,他担心自己的珍藏的宝物落入敌人手里,于是他令舍人高善宝“将聚集数十年……古画、法帖、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尽焚于一炬。”将所珍藏的古书、字画全
期刊
吃不完还能兜着走  最早开办“集体食堂”的,可能要属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孟尝君最大的特点是礼贤下士,招徕了大量食客,为他们提供免费的食宿,最多的时候达到三千多人。  而完整意义上的“机关食堂”制度确立于唐初。李世民坐上皇位后一度成了工作狂,延长了朝会的时间。那时候中央机关官员上班本来就早,鸡还没叫就要起床。会议时间长加上没椅子坐,散会时的饥肠辘辘可想而知。于是唐太宗以“聊备薄菲”为配套措施,与
期刊
仅有1.5平方英里(约3.9平方公里)的叙利亚巴古兹村,“伊斯兰国(IS)”建立的所謂“哈里发国”的最后一个据点,美国支持的“叙利亚民主军”已经围攻了数月。  IS残余部队还在抵抗,他们引爆汽车炸弹,并用无人机投掷爆炸物。在夜幕的掩护下,自杀式炸弹袭击者冲过封锁线,袭击“叙利亚民主军”的营房。  但抵抗是徒劳的。在过去的几周里,“伊斯兰国”武装分子的家人们开始纷纷逃离巴古兹,成千上万穿着黑衣的女子
期刊
“没价值的大象”成为内战幸存者  一群大象在非洲国家莫桑比克的戈隆戈萨国家公园里漫步。和其他非洲象不同,这群大象中无论公母,许多都没长獠牙,或者只长了很小的两颗。那是长达17年的莫桑比克內战留给这个种群的集体印记。内战期间,戈隆戈萨保护区90%的大象被屠杀,数量从4000多头降到了三位数。象牙流向市场,换来的资金被投入战争,象肉则供战士食用。一些没有獠牙的大象,因“没有价值”,成为浩劫的幸存者。 
期刊
中国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猪肉生产国,也是最大的猪肉消费国,但是本土饲养的洋猪品种却占据超过95%的市场。真正的中华土猪已成为市面上的稀少品种,更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作为中国四大名猪之一的太湖猪,原产自苏州,是我国本土极具代表性的猪种。半个世纪前,仅苏州地区就有超过40万头。太湖猪特别能生,一胎可产崽15只左右,比一般外国母猪多一半。太湖猪还特别好养活,吃啥都行。然而,随着国外洋猪的冲击,太湖猪种群快
期刊
認为古人饭量非常大,这是一种错觉。  不可否认,史料当中确实有一些超级大饭桶,但他们之所以被记载下来,恰恰是因为太出奇了,远远超过常人。换句话说,这些大饭桶不能代表古人的平均饭量。  有人说《墨子》一书中守城士兵每天吃1斗,每顿吃5升,还说古代每升1.5公斤。  古代每升真是1.5公斤吗?扯!“升”是容量单位,“斤”是重量单位,同样一升,你放小麦进去,和放大米进去,重量会相差很多。历朝历代的升,具
期刊
某市,有一老太太到某政府部门办事,可能办事不顺,老太太骂脏话、臭话,重复骂某副科长一句“不信你女儿不生病”。这个副科长实在吞不下这口气,一巴掌就掴了过去,打得老太太满天星斗。事后那副科长被撤职,调离本岗。  请问,你同情谁?  说实在的,你若搞民意测验,人们一定会同情副科长的。为什么?道理简单得很,国人历来主张一人做事一人当,你不必上挂下联、扯东扯西。你办事不顺,你可以发泄不满,骂几句当事人,调侃
期刊
三十多位老人、二十幾个孩子被分成两组比赛传篮球,老人分坐左右两边,孩子们站在中间,哪一队在最短时间内把一筐篮球传完,就是哪一队赢。  这是一场老幼同乐活动,孩子和老人来自武汉市的老幼同养机构——童心苑。童心苑实际是个代称,由武昌路幼儿园和武昌区复兴路社区的童心苑老年公寓(下称“老年公寓”)共同组成。在这里,养老院和幼儿园开在一起,老人和幼儿结合供养。  这里的主建筑是一栋两层高的白色小楼,一层是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