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榜梯田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西部月亮山腹地的加榜乡东北面,在大山深处,距县城80公里,是中国最好的梯田之一。加榜梯田总面积近1万亩,主要分布在党扭至加榜全长25公里的公路两侧,梯田中散落着苗乡特有的吊脚楼,是苗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
“梯田”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南宋范成大的《骖鸾录》,那是他从故乡吴郡去广西一路上的旅行笔记。他在江西袁州看到岭阪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故名“梯田”。
苗族的稻田都是依山而种,随山势地形的变化而变化,因地制宜,山坡海拔的高低,坡度的平缓及山坡的大小决定了梯田大小和形态。加榜独特的地型地貌决定了这里的梯田面积最大不过一畝,大多数田都是只能种一二行禾的“带子丘”和“青蛙一跳三块田”的碎田块,最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面山坡就有成百上千亩。
加榜梯田不仅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而且线条优美。无论从局部还是整体形态来看,可以说加榜梯田都吸取了天下梯田之精华,秀丽又壮观,极具魅力。特别是那居于梯田间的山村、小寨与梯田交相辉映,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无不体现出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给人一种“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的感觉,令到此地的人无不为加榜梯田秀美的风光所折服。
初夏时节,注满水后的梯田水润灵动,四处波光粼粼,水面倒映着田园一切美好的景致,当太阳升起,山间薄雾弥漫,晨辉映衬之中,更凸显出其婀娜多姿的风采。当阳光透过云层洒向梯田时,朱熹笔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在这里得到完美呈现,连同散落于田间宁静的苗家吊脚楼,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中国山水画。
梯田顺着山势延伸,或长或短,或宽或窄,大者不盈一亩,小者状如簸箕。站在高处望去,梯田成为抽象的风景画,曼妙的曲线仿佛成了大山的“指纹”。
贵州省从江县是侗族、苗族和壮族聚居的山区,这里的人自古以糯米为主食,在高山梯田里种植着近百种原始的糯稻。远离现代文明的喧嚣,散落的村寨像一个个孤岛,深藏在大山深处。
老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从古到今,农耕民族精心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获取食物的活动和非凡智慧无处不在。不过,梯田里的糯稻并不是村民们唯一的收获,田里还藏着其它的秘密——水稻田里可以同时养鲤鱼和鸭子,这种稻鱼鸭共作的古老体系,已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加榜梯田从加车河谷绕着山梁向上攀升,像一座“天梯”连接着天地间,梯带高低落差有两三百米,梯田每一部分的大小形态却完全不同,让人目不暇接。梯田一层层而上,天梯腰部的世外苗族小寨更是给这片风景起到了点缀,小寨与梯田相互依偎,交相辉映,早晚之间还能看到农耕的人背着工具下山干活,一步一阶梯。苗族人民用双手在创造自己生活的同时,也给我们创造了一场视觉盛宴。
加榜梯田成名已久,但因少有人前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在这个地方完美地保留了下来。在这个地方,生活很简单,人们很单纯,时间过得很慢。在这里,我终于明白“岁月静好”的意思了。因此,与其说加榜梯田是一个景点,不如说是一个自然风光的圣地。
亚洲仅有两个地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旅游胜地,一个是西藏,另一个就是贵州的黔东南。余秋雨先生在访黔东南时说过这样一句经典名言:“用美丽回答一切。”
旅行对于很多人而言,就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享受着旅途上的每一刻,感悟生活的真谛。我的感悟就是:
一是震撼于自然之美。享誉中外的加榜梯田,清晨的景象美的惊心动魄,在阳光的照射下,亮汪汪的田成了一面镜子,折射出五彩的光,一道、两道、无数道;闪耀着银的、金的、赤的光,亮得刺眼,美得心醉,像水墨丹青画,更像绚丽的凤冠霞帔。那被覆盖了的金色梯田和居于梯田间的山村、小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阐释得淋漓尽致。被自然美景笼罩,这也是洗涤身心的过程。待到傍晚,加榜梯田水天一色,童话般的小木屋镶嵌其中,落日的余晖洒在明亮的水面上,真是绝美的人间烟火;
二是感动于村民之美。加榜之美,在于梯田,更在于顽强而又淳朴的村民。乡村的环境尽管恬淡,但每日劳作的艰辛,也只有顽强的村民们可以克服。村民们平凡的日常耕作,却是最值得我们铭记的不平凡,所以,于都市里的我们而言,在加榜最大的收获,也许就是抛下都市的一切繁华与焦躁,心境简单透明地接受自然洗涤,拥抱淳朴善良,并回归平和,感受人性的一尘不染。
每每踏上一段旅途,不是为看一场花事,也不是为赏一蓑烟雨,更不为观一抹夕阳,只是这样山一程、水一路的从一座城辗转到另一座城。走走停停,不为栖居,只为可以在此生经过的岁月自由行走,听从心的牵引。不问去路,不念归程,只跟着心去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