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高中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必修课体现课程的均衡性,而选修课则更多地体现选择性。必修课是选修课的前提,选修课是必修课的延伸。选修课对必修课内容的拓展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选修课比必修课要求更高,容量更大。高中语文教学,旨在保证学生达到共性目标的前提下,关注他们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多种选择,满足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多方面的需求,使他们的特长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高中语文选修课既可选择多样的教学内容和多种的教学方式,同时也不可忽视基础性要求。只有努力做到多样性和基础性兼顾,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一.坚持多样性原则
选修课教学的多样性表现在: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教学方式的多种性两个方面,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在《影视名作欣赏》的教学中,可以利用《三国演义》《魂断蓝桥》《城南旧事》《音乐之声》《海底总动员》等影视名作,指导学生展开影视艺术欣赏探究活动。可以采用整部作品欣赏与课文阅读相结合、片段欣赏与重点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精彩对白进行朗读和表演,对作品的内涵和艺术进行研读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例如:学习《三国演义》时,首先让学生对作品有个整体把握,认识到《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描写了许多场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惊心动魄;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和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其中最为鲜活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全书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在对三国历史的态度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其次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失街亭》的阅读,进行重点探究。《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它通过对魏、蜀两国对街亭的争夺战役的描述,赞扬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其深谋远滤,以及他严明执法、勇于自责的优良作风;批评了马谡狂妄自大、脱离实际、言过其实、违反军令的严重错误。通过学习要让学生领悟作品是如何用形象的语言、生动的情节、细致的心理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应该如何正确评价诸葛亮任用马谡守街亭这一事件。这样以来,学生不仅对作品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有了理解和把握,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力。
《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中的第八单元是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作品共三幕,依次截取了清代末年、民国初年和抗战胜利后三个时期的横断面,采用人物带故事的写法,通过裕泰茶馆由盛而衰的变迁,以及在茶馆中活动的各种各样人物的生活变迁,反映了前后半个世纪的社会风貌,展示了人们与旧时代之间的矛盾冲突。面对这样一部代表了作者创作最高成就的现实主义杰作,可以采用“经典导读——课堂讨论——体会表演”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理解戏剧是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也让学生感受到作品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征。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诗歌散文篇章,感悟深思,激发兴趣,强化体验,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因此,应重视对作品的鉴赏和探究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提倡合作探究,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同时,要养成诵读的习惯。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都是现代抒情诗歌作品,《贺新郎》(毛泽东)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依依柔情,更表现了作者献身革命的激情。《也许》(闻一多)表达了对早夭女儿的刻骨的爱,以及失去女儿的无限痛苦。《一个小农家的暮》(刘半农)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秋歌》(痖弦)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向往和追求,诗里行间透露出的情感至诚至柔。《妈妈》(江非)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歌颂和热爱,情感至纯至真。这些诗歌都以情动人,非常适合诵读。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感悟现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坚持基础性兼顾的原则
虽然说,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但就高中阶段而言,它们又都是基础性课程。如果不把握基础性这一点,很可能使高中语文的选修课,失掉基础教育的基本特征,最终失去语文教育的基本功能。因此,我们在选修课的教学中,既要坚持多样性原则,同时,还要坚持基础性兼顾的原则。例如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系列时,要在发展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同时,也要特别强调基础知识的落实。这个系列的课程内容,从深度和广度上都超出了以前学过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过去知识的梳理和整合。所以,我们要帮助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基础知识:正确读音、正确书写汉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等等。这些回顾对于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和培养新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另外,选修课的文章都是文学价值很高的作品,我们应将文学欣赏和基础积累“齐抓共管”,让学生从语言知识、文学知识和文化知识等诸多方面去学习、积累和提高。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长河中,诞生过无数优秀的诗人,从屈原、陶渊明、到李白、杜甫,灿烂如星辰;留下了无数的优美诗篇,从诗经、楚辞到乐府民歌,从魏晋诗歌到唐诗、宋词、元曲,它们一脉相承,而又风格迥异,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欣赏这些诗篇,对于成长中的高中学生来说,具有陶冶性情,提升审美品位,培养艺术鉴赏力的作用。因此,在进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系列的选修课教学时,对于《六国论》(苏询)、《伶官传序》(欧阳修)、《项脊轩志》(归有光)、《虞美人》(李煜)、《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蜀相》(杜甫)等经典作品,我们既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成长背景、人生经历等情况,又要注重督促学生字句落实、反复诵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知人论世,理解作者思想情感,体会作品的深刻内涵,进入作品所创造的境界,感受古典诗歌艺术魅力。
例如:在学习杜甫的诗歌《蜀相》时,我们既要引导学生了解:诗题“蜀相”指诸葛亮,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所以称为“蜀相”。诸葛亮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辅佐刘备兴复汉室,建立蜀汉政权,后又辅佐刘备之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终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死于军中,完成了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后世景仰。还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蜀相》是作者在游武侯祠之后写的,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但仕途坎坷,壮志难酬。创作本诗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国势危难,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的、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所以,全诗的主旨就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同时,我们还要注重督促学生对基础知识也要逐一落实。比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领会:中国古代诗歌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古体诗或古风。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押韵较自由,按照诗句的字数,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另一类叫近体诗或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近体诗分两种,一种称绝句,一种称律诗,律诗在形式上和格律上都有很严格的要求。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既发展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又实现了基础知识的落实。这样以来,在选修课的教学中,我们既坚持了多样性原则,同时也兼顾了基础性的原则。
综上所述,选修课的设置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从形式上向素质教育转变,模式上向大学教育转变,它在高中新课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中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选修课既可选择多样的教学内容和多种的教学方式,同时也不可忽视基础性要求。只有努力做到多样性和基础性兼顾,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刘小燕,教师,现居甘肃兰州。
一.坚持多样性原则
选修课教学的多样性表现在: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教学方式的多种性两个方面,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在《影视名作欣赏》的教学中,可以利用《三国演义》《魂断蓝桥》《城南旧事》《音乐之声》《海底总动员》等影视名作,指导学生展开影视艺术欣赏探究活动。可以采用整部作品欣赏与课文阅读相结合、片段欣赏与重点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精彩对白进行朗读和表演,对作品的内涵和艺术进行研读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例如:学习《三国演义》时,首先让学生对作品有个整体把握,认识到《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描写了许多场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惊心动魄;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和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其中最为鲜活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全书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在对三国历史的态度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其次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失街亭》的阅读,进行重点探究。《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它通过对魏、蜀两国对街亭的争夺战役的描述,赞扬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其深谋远滤,以及他严明执法、勇于自责的优良作风;批评了马谡狂妄自大、脱离实际、言过其实、违反军令的严重错误。通过学习要让学生领悟作品是如何用形象的语言、生动的情节、细致的心理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应该如何正确评价诸葛亮任用马谡守街亭这一事件。这样以来,学生不仅对作品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有了理解和把握,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力。
《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中的第八单元是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作品共三幕,依次截取了清代末年、民国初年和抗战胜利后三个时期的横断面,采用人物带故事的写法,通过裕泰茶馆由盛而衰的变迁,以及在茶馆中活动的各种各样人物的生活变迁,反映了前后半个世纪的社会风貌,展示了人们与旧时代之间的矛盾冲突。面对这样一部代表了作者创作最高成就的现实主义杰作,可以采用“经典导读——课堂讨论——体会表演”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理解戏剧是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也让学生感受到作品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征。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诗歌散文篇章,感悟深思,激发兴趣,强化体验,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因此,应重视对作品的鉴赏和探究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提倡合作探究,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同时,要养成诵读的习惯。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都是现代抒情诗歌作品,《贺新郎》(毛泽东)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依依柔情,更表现了作者献身革命的激情。《也许》(闻一多)表达了对早夭女儿的刻骨的爱,以及失去女儿的无限痛苦。《一个小农家的暮》(刘半农)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秋歌》(痖弦)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向往和追求,诗里行间透露出的情感至诚至柔。《妈妈》(江非)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歌颂和热爱,情感至纯至真。这些诗歌都以情动人,非常适合诵读。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感悟现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坚持基础性兼顾的原则
虽然说,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但就高中阶段而言,它们又都是基础性课程。如果不把握基础性这一点,很可能使高中语文的选修课,失掉基础教育的基本特征,最终失去语文教育的基本功能。因此,我们在选修课的教学中,既要坚持多样性原则,同时,还要坚持基础性兼顾的原则。例如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系列时,要在发展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同时,也要特别强调基础知识的落实。这个系列的课程内容,从深度和广度上都超出了以前学过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过去知识的梳理和整合。所以,我们要帮助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基础知识:正确读音、正确书写汉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等等。这些回顾对于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和培养新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另外,选修课的文章都是文学价值很高的作品,我们应将文学欣赏和基础积累“齐抓共管”,让学生从语言知识、文学知识和文化知识等诸多方面去学习、积累和提高。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长河中,诞生过无数优秀的诗人,从屈原、陶渊明、到李白、杜甫,灿烂如星辰;留下了无数的优美诗篇,从诗经、楚辞到乐府民歌,从魏晋诗歌到唐诗、宋词、元曲,它们一脉相承,而又风格迥异,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欣赏这些诗篇,对于成长中的高中学生来说,具有陶冶性情,提升审美品位,培养艺术鉴赏力的作用。因此,在进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系列的选修课教学时,对于《六国论》(苏询)、《伶官传序》(欧阳修)、《项脊轩志》(归有光)、《虞美人》(李煜)、《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蜀相》(杜甫)等经典作品,我们既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成长背景、人生经历等情况,又要注重督促学生字句落实、反复诵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知人论世,理解作者思想情感,体会作品的深刻内涵,进入作品所创造的境界,感受古典诗歌艺术魅力。
例如:在学习杜甫的诗歌《蜀相》时,我们既要引导学生了解:诗题“蜀相”指诸葛亮,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所以称为“蜀相”。诸葛亮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辅佐刘备兴复汉室,建立蜀汉政权,后又辅佐刘备之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终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死于军中,完成了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后世景仰。还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蜀相》是作者在游武侯祠之后写的,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但仕途坎坷,壮志难酬。创作本诗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国势危难,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的、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所以,全诗的主旨就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同时,我们还要注重督促学生对基础知识也要逐一落实。比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领会:中国古代诗歌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古体诗或古风。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押韵较自由,按照诗句的字数,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另一类叫近体诗或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近体诗分两种,一种称绝句,一种称律诗,律诗在形式上和格律上都有很严格的要求。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既发展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又实现了基础知识的落实。这样以来,在选修课的教学中,我们既坚持了多样性原则,同时也兼顾了基础性的原则。
综上所述,选修课的设置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从形式上向素质教育转变,模式上向大学教育转变,它在高中新课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中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选修课既可选择多样的教学内容和多种的教学方式,同时也不可忽视基础性要求。只有努力做到多样性和基础性兼顾,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刘小燕,教师,现居甘肃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