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数学情境的设置方法有很多,较好地创设问题情境是一门艺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启迪智慧,激发学习动机,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的思维和方法,从而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以学生发展为本
Abstract: there are a lot of setting method for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situations, effectively creating question situation is an art, mathematics teachers must pay attention to training students' thinking,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wisdom, stimulating learning motivation, starting from the students' knowledge and life experience, creating vivid interesting situation, lets the student in the specific situation use master thinking and methods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 and skills, mathematics, thereby enhancing the students' mathematics consciousness, improve the students' mathematics accomplishment.
Keywords: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situational cre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中圖分类号:C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目前,很多教师非常重视创设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教学情境和生活环境、问题情境的关系如何?创设有效情境需注意哪些问题?我认为很多教师对这些问题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使得大家往往花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去创设情境,但并没有起到有效的作用。为此,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有效情境中,不但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而且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创设充满童趣的有效教学情境,要因人而宜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得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知识结构中有关的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而同化与顺应离不开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创设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创设适合不同学生特征的多样的情境,为学生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情境创设得有效、运用得好,就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化学习内容,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与学习效率,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从而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案例1]学习内容:一年级的《拼组图形》。
1、先为学生创设一个参观森林王国中袋鼠妈妈家的情境,让学生观察袋鼠妈妈家,提出:“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袋鼠妈妈家是由许多图形组成的,从而引入新课。
2、为小袋鼠补口袋,应选择什么形状的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考虑图形的应用性。
3、为袋鼠妈妈家修补外墙,估计需要多少块长方形的砖,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案例2]教学内容:六年级《圆的周长》
导入:执教老师伴随着多媒体课件那鲜亮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与学生开展了对话——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生:听过。师:动物王国又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可这一次它们是绕着一个圆形的池塘跑……(引出圆的周长)。
新授:学生分组测量圆形卡片,得出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从以上两个案例中不难看出,虽然小学生由于认知、心理年龄等原因,的确需要情境生动、有趣。但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差异性。同时应认识到“生动、有趣”并不是有效情境的标准。关键是这些情境是否有效促进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案例1主要从情境的生活化、现实化、趣味化和情境呈现的连续与递进等方面做了探索。通过一个个问题情境的呈现和解决,既让低年级学生感受、分析、解决了数学问题,又激发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案例2]中的童话故事为什么就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调动他们的兴趣呢?究其原因教师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没有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让他们感到有趣、有挑战性,从而激起他们好奇、好胜的心理,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看来充满童趣的有效情境必须是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有助于学生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的情境。
二、创设贴近学生学习思维的有效教学情境,切忌“唯书”
数学来源与生活,教材只是为教学提供一种素材,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创设贴近自己学生的有效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内化学习内容。
[案例1]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求最小公倍数》:
导入:在音乐声中教师讲解并请学生欣赏自己的新居。创设问题情境:为老师设计电视背景墙。(教材上是铺地)。学生在题纸上用事先准备好的大小不一的长方形进行操作、观察、实验。在其次的推理、交流阶段反映出学生观察、实验的不成功,最终导致整节课的失败。
[案例2]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求最小公倍数》:
导入:教师采用米老鼠和唐老鸭跳格子的情境,米老鼠每次跳2格,唐老鸭每次跳3格,哪一个格是它们同时跳上的?这一情境创设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即启发学生思维、又渲染环境气氛。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情境”不是让学生为游戏而游戏,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让学生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化”的过程。情境创设要对学生学习有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材,不要“教书”而要“用书”。创设的情境是学生熟悉的或可以理解的,但包含的数学问题对学生要富有挑战性、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样的一节课,有效的情境创设能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
三、创设具有大问题意识的有效情境 激发学生深度思考
[案例1]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角的度量》
教师在导课阶段创设的三个问题情境:1、日常生活中会见到各种各样的角,说说你们在哪还见过角?2、你知道什么是角?画一画。3、你们画的角一样大吗?比比看。
[案例2]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角的度量》
激趣: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生:折扇!)
师:(师渐渐打开折扇打到少半时)瞧!现在你想到了什么?(生:“角”)
师:有关角你都知道什么呢?(生1: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2: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生3:角有锐角、直角、钝角。)
师:谁还有不同的想法?(生:角太小啦,没多大风!学生大笑)
师:你们在笑什么呀?(师渐渐打开折扇打到多半时)瞧!(生:角变大了!)
师:让我再来扇一扇吧!风大了一些!
师:就这把折扇怎样才能让它扇出的风最大哪?
生:让角尽量最大!
生:全打开吧!
看来,生活中还有许多现象和“角的大小”有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出示课题:角的度量
设疑:
师:看了这个课题,大家觉得要能正确进行角的度量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
生1:要有度量的方法。(师赞许的点点头)
生2:先要选择工具。(师:你是个细致的孩子)
生3:还得了解工具会用才行。(师:你真善于思考。)
师:那就让我们把这些问题排排队,共同研究如何度量角吧。
案例一教师也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认识水平出发,但学生缺乏思考的欲望。究其原因,我认为课之初的情境创设是为了创设而创设,没有真正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在二年级时对于角已有了初步的感知,而且在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第一个问题的提出,虽然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但是问题情境层次太低,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无助于学生发散性的思考,无助于由问题来驱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第二个问题的提出太简单、太直白,学生只能进行白描性的回答,而不会产生有价值的思考。第三个问题的提出,是学生在二年级时让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角的开叉大小有关,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时,已让学生利用各种方法进行过比较,其中观察比较、重叠比较、用三角板比较等方法,在当时会让我们欣喜于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生活经验的丰富,而现在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继续在这种浅显的方法中游走,让我们感觉到情境中问题的设计缺乏较高的思维含量,无法激起学生的深层思考,又怎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以上我们不难看出无效的情境无法使学生产生困惑和好奇心,无法进行深度的思考,从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也就无法迅速的把注意力转移到教学活动中。
案例2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创设有效的情境要有“大问题”意识,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案例2的情境,在教师“一把折扇”、一句“你想到了什么”中,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真正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使不同层面学生的思维进入了“活”的状态;其次,要有一定的新颖性,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能激起学生对此事的关注和兴趣。案例2的情境在“风大小”与“折扇角度大小”的关系中让学生对这一“有用、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产生了学习欲望,使身心都投入到情境创设的状态中;最后,要有灵活的技巧性,情境创设来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要把“生活数学”课堂化,案例2通过对课题的设疑,加上教师适时的评价,让学生直奔主题,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炼,很快进入下一步的实践探究活动状态。
同样的课,不同的情境创设,教学效果差异如此大,让我们深省有效的情境创设,会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创设情境毕竟只是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所以关注的焦点应落足在情境是否有效,是否有效促进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而不是这个情境本身是什么。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要做到朴实、实用,要从教学条件水平、学生生活实际、简单好操作等方面去考虑。要注意每一个情境要有助于学生学习,要重视让每一个學生都能体验到并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要善于多途径、多形式创设情境,善于将预设的教学情境与课堂随时生成的教学情境结合运用。要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分析问题,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情境中绽放。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以学生发展为本
Abstract: there are a lot of setting method for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situations, effectively creating question situation is an art, mathematics teachers must pay attention to training students' thinking,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wisdom, stimulating learning motivation, starting from the students' knowledge and life experience, creating vivid interesting situation, lets the student in the specific situation use master thinking and methods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 and skills, mathematics, thereby enhancing the students' mathematics consciousness, improve the students' mathematics accomplishment.
Keywords: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situational cre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中圖分类号:C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目前,很多教师非常重视创设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教学情境和生活环境、问题情境的关系如何?创设有效情境需注意哪些问题?我认为很多教师对这些问题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使得大家往往花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去创设情境,但并没有起到有效的作用。为此,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有效情境中,不但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而且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创设充满童趣的有效教学情境,要因人而宜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得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知识结构中有关的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而同化与顺应离不开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创设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创设适合不同学生特征的多样的情境,为学生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情境创设得有效、运用得好,就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化学习内容,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与学习效率,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从而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案例1]学习内容:一年级的《拼组图形》。
1、先为学生创设一个参观森林王国中袋鼠妈妈家的情境,让学生观察袋鼠妈妈家,提出:“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袋鼠妈妈家是由许多图形组成的,从而引入新课。
2、为小袋鼠补口袋,应选择什么形状的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考虑图形的应用性。
3、为袋鼠妈妈家修补外墙,估计需要多少块长方形的砖,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案例2]教学内容:六年级《圆的周长》
导入:执教老师伴随着多媒体课件那鲜亮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与学生开展了对话——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生:听过。师:动物王国又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可这一次它们是绕着一个圆形的池塘跑……(引出圆的周长)。
新授:学生分组测量圆形卡片,得出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从以上两个案例中不难看出,虽然小学生由于认知、心理年龄等原因,的确需要情境生动、有趣。但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差异性。同时应认识到“生动、有趣”并不是有效情境的标准。关键是这些情境是否有效促进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案例1主要从情境的生活化、现实化、趣味化和情境呈现的连续与递进等方面做了探索。通过一个个问题情境的呈现和解决,既让低年级学生感受、分析、解决了数学问题,又激发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案例2]中的童话故事为什么就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调动他们的兴趣呢?究其原因教师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没有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让他们感到有趣、有挑战性,从而激起他们好奇、好胜的心理,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看来充满童趣的有效情境必须是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有助于学生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的情境。
二、创设贴近学生学习思维的有效教学情境,切忌“唯书”
数学来源与生活,教材只是为教学提供一种素材,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创设贴近自己学生的有效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内化学习内容。
[案例1]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求最小公倍数》:
导入:在音乐声中教师讲解并请学生欣赏自己的新居。创设问题情境:为老师设计电视背景墙。(教材上是铺地)。学生在题纸上用事先准备好的大小不一的长方形进行操作、观察、实验。在其次的推理、交流阶段反映出学生观察、实验的不成功,最终导致整节课的失败。
[案例2]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求最小公倍数》:
导入:教师采用米老鼠和唐老鸭跳格子的情境,米老鼠每次跳2格,唐老鸭每次跳3格,哪一个格是它们同时跳上的?这一情境创设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即启发学生思维、又渲染环境气氛。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情境”不是让学生为游戏而游戏,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让学生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化”的过程。情境创设要对学生学习有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材,不要“教书”而要“用书”。创设的情境是学生熟悉的或可以理解的,但包含的数学问题对学生要富有挑战性、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样的一节课,有效的情境创设能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
三、创设具有大问题意识的有效情境 激发学生深度思考
[案例1]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角的度量》
教师在导课阶段创设的三个问题情境:1、日常生活中会见到各种各样的角,说说你们在哪还见过角?2、你知道什么是角?画一画。3、你们画的角一样大吗?比比看。
[案例2]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角的度量》
激趣: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生:折扇!)
师:(师渐渐打开折扇打到少半时)瞧!现在你想到了什么?(生:“角”)
师:有关角你都知道什么呢?(生1: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2: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生3:角有锐角、直角、钝角。)
师:谁还有不同的想法?(生:角太小啦,没多大风!学生大笑)
师:你们在笑什么呀?(师渐渐打开折扇打到多半时)瞧!(生:角变大了!)
师:让我再来扇一扇吧!风大了一些!
师:就这把折扇怎样才能让它扇出的风最大哪?
生:让角尽量最大!
生:全打开吧!
看来,生活中还有许多现象和“角的大小”有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出示课题:角的度量
设疑:
师:看了这个课题,大家觉得要能正确进行角的度量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
生1:要有度量的方法。(师赞许的点点头)
生2:先要选择工具。(师:你是个细致的孩子)
生3:还得了解工具会用才行。(师:你真善于思考。)
师:那就让我们把这些问题排排队,共同研究如何度量角吧。
案例一教师也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认识水平出发,但学生缺乏思考的欲望。究其原因,我认为课之初的情境创设是为了创设而创设,没有真正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在二年级时对于角已有了初步的感知,而且在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第一个问题的提出,虽然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但是问题情境层次太低,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无助于学生发散性的思考,无助于由问题来驱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第二个问题的提出太简单、太直白,学生只能进行白描性的回答,而不会产生有价值的思考。第三个问题的提出,是学生在二年级时让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角的开叉大小有关,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时,已让学生利用各种方法进行过比较,其中观察比较、重叠比较、用三角板比较等方法,在当时会让我们欣喜于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生活经验的丰富,而现在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继续在这种浅显的方法中游走,让我们感觉到情境中问题的设计缺乏较高的思维含量,无法激起学生的深层思考,又怎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以上我们不难看出无效的情境无法使学生产生困惑和好奇心,无法进行深度的思考,从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也就无法迅速的把注意力转移到教学活动中。
案例2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创设有效的情境要有“大问题”意识,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案例2的情境,在教师“一把折扇”、一句“你想到了什么”中,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真正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使不同层面学生的思维进入了“活”的状态;其次,要有一定的新颖性,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能激起学生对此事的关注和兴趣。案例2的情境在“风大小”与“折扇角度大小”的关系中让学生对这一“有用、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产生了学习欲望,使身心都投入到情境创设的状态中;最后,要有灵活的技巧性,情境创设来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要把“生活数学”课堂化,案例2通过对课题的设疑,加上教师适时的评价,让学生直奔主题,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炼,很快进入下一步的实践探究活动状态。
同样的课,不同的情境创设,教学效果差异如此大,让我们深省有效的情境创设,会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创设情境毕竟只是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所以关注的焦点应落足在情境是否有效,是否有效促进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而不是这个情境本身是什么。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要做到朴实、实用,要从教学条件水平、学生生活实际、简单好操作等方面去考虑。要注意每一个情境要有助于学生学习,要重视让每一个學生都能体验到并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要善于多途径、多形式创设情境,善于将预设的教学情境与课堂随时生成的教学情境结合运用。要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分析问题,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情境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