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媒体报道的画面中,印度总理辛格身后半步常常站着一位头发稀疏花白、神态轻松而矜持的官员——他就是辛格总理的左膀右臂,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希夫尚卡尔·梅农。
国家安全顾问的任命是从2010年1月开始。此前,梅农曾担任印度外交秘书(相当于外交部副部长部长)、驻巴基斯坦和以色列等国大使。2000年至2003年,梅农出任印度驻华大使。
事实上,梅农早在上世纪50年代便与中国结缘。在父亲出任印度驻拉萨总领事期间,梅农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如今已经年过花甲的他,能说流利的中文,熟稔中国的情况。
当然,对华事务只是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工作中的一部分。但是,有这样一位熟悉中国事务的人士担任国家安全的最高谋士,对于中印关系无疑是个利好消息。梅农同时还是中印边界问题印方特别代表,和中方特别代表、国务委员戴秉国一道,正为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展开密切磋商。
国家安全顾问位高权重,而当《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问及他的角色与当年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有何异同,梅农谦虚笑称:“他权力比我大多了。”
梅农的办公室在辛格总理办公室附近,戒备森严。9月15日,《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通过了三道安检和重重登记进入了他的办公室。会见时不能携带手提包以及照相机、手机、采访录音笔等任何仪器,就这样,本次采访在记者“赤手空拳”的情况下进行。
中国新闻周刊:我们注意到,公共舆论对中印两国关系似乎影响越来越大。你如何看待媒体对两国关系的作用?
梅农:很坦率地说,中印两国媒体的交流是不够的。放眼世界,这些年来印度和中国可谓是发展和变化最大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在改变,媒体也在改变,尤其是互联网有巨大的发展,我们要面对这个现实。中印两国的交往虽然有长久的历史,但我们之间并不是非常了解。
在我看来,两国高层的交往是很顺畅的。我们和中国外交人员打交道,感觉交流很容易,不存在障碍。但两国民间的交往还需要做更多工作。媒体的交流非常重要。和中国一样,在印度,公共舆论越来越成为影响政府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印度,有各种各样的媒体,它们的立场各自不同。印度媒体对一些问题非常敏感,政府需要非常谨慎地处理问题。在这里,外交工作中的很多事,我们都是要公开去做的。
中国新闻周刊:对于中国的发展,印度似乎有很多误解。
梅农:我不认为中国的发展对印度产生威胁。但问题是我们两国民众缺乏了解,信息确实是匮乏的。目前,在中国学习的印度学生只有3500人,印度媒体派驻中国的记者很少,这些都说明我们交流不够。
中印两国在历史上有过争执,但我们之间合作的因素远大于纷争。此外,我们各自国内有很多重要的事务要处理,因此在保持地区稳定问题上有共同利益。只要是邻国,几乎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关键在于学会如何处理问题,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
中印之间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没有哪个问题是不能解决的。目前,两国领导有很好的沟通,两国有足够的智慧解决这些问题,并学会在国际事务上开展密切合作,包括环境、气候、能源、经济等领域的合作。
中国新闻周刊:中印边界问题谈判进展如何?当前有没有一个时间表?
梅农:1988年拉吉夫﹒甘地总理访华时,印中双方达成这样一个共识:无论边界谈判进展如何,印中边界首先要保持现状。1993年,两国签署了在印中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此后,两国又建立了很多互信机制,包括制定边界巡逻程序标准,这一系列努力使得印中边界成为最安定的边境线之一。双方在这个问题上是有默契的,知道如何保持边界和平,不至于让事态往坏的方向发展。
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双方确实需要一个解决问题的机制。2005年,两国总理签署了解决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协议,建立了特别代表机制(梅农是印方特别代表)。目前,两国特别代表正在就解决争端的框架展开谈判。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时间表”,但我们的总理总是跟我说,“快一点,快一点!”
我个人的感觉是,前些年印中两国进行对话时,80%的时间都在谈边界问题,而现在这个话题已经没那么重了,毕竟,我们现在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可谈。★
国家安全顾问的任命是从2010年1月开始。此前,梅农曾担任印度外交秘书(相当于外交部副部长部长)、驻巴基斯坦和以色列等国大使。2000年至2003年,梅农出任印度驻华大使。
事实上,梅农早在上世纪50年代便与中国结缘。在父亲出任印度驻拉萨总领事期间,梅农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如今已经年过花甲的他,能说流利的中文,熟稔中国的情况。
当然,对华事务只是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工作中的一部分。但是,有这样一位熟悉中国事务的人士担任国家安全的最高谋士,对于中印关系无疑是个利好消息。梅农同时还是中印边界问题印方特别代表,和中方特别代表、国务委员戴秉国一道,正为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展开密切磋商。
国家安全顾问位高权重,而当《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问及他的角色与当年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有何异同,梅农谦虚笑称:“他权力比我大多了。”
梅农的办公室在辛格总理办公室附近,戒备森严。9月15日,《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通过了三道安检和重重登记进入了他的办公室。会见时不能携带手提包以及照相机、手机、采访录音笔等任何仪器,就这样,本次采访在记者“赤手空拳”的情况下进行。
中国新闻周刊:我们注意到,公共舆论对中印两国关系似乎影响越来越大。你如何看待媒体对两国关系的作用?
梅农:很坦率地说,中印两国媒体的交流是不够的。放眼世界,这些年来印度和中国可谓是发展和变化最大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在改变,媒体也在改变,尤其是互联网有巨大的发展,我们要面对这个现实。中印两国的交往虽然有长久的历史,但我们之间并不是非常了解。
在我看来,两国高层的交往是很顺畅的。我们和中国外交人员打交道,感觉交流很容易,不存在障碍。但两国民间的交往还需要做更多工作。媒体的交流非常重要。和中国一样,在印度,公共舆论越来越成为影响政府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印度,有各种各样的媒体,它们的立场各自不同。印度媒体对一些问题非常敏感,政府需要非常谨慎地处理问题。在这里,外交工作中的很多事,我们都是要公开去做的。
中国新闻周刊:对于中国的发展,印度似乎有很多误解。
梅农:我不认为中国的发展对印度产生威胁。但问题是我们两国民众缺乏了解,信息确实是匮乏的。目前,在中国学习的印度学生只有3500人,印度媒体派驻中国的记者很少,这些都说明我们交流不够。
中印两国在历史上有过争执,但我们之间合作的因素远大于纷争。此外,我们各自国内有很多重要的事务要处理,因此在保持地区稳定问题上有共同利益。只要是邻国,几乎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关键在于学会如何处理问题,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
中印之间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没有哪个问题是不能解决的。目前,两国领导有很好的沟通,两国有足够的智慧解决这些问题,并学会在国际事务上开展密切合作,包括环境、气候、能源、经济等领域的合作。
中国新闻周刊:中印边界问题谈判进展如何?当前有没有一个时间表?
梅农:1988年拉吉夫﹒甘地总理访华时,印中双方达成这样一个共识:无论边界谈判进展如何,印中边界首先要保持现状。1993年,两国签署了在印中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此后,两国又建立了很多互信机制,包括制定边界巡逻程序标准,这一系列努力使得印中边界成为最安定的边境线之一。双方在这个问题上是有默契的,知道如何保持边界和平,不至于让事态往坏的方向发展。
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双方确实需要一个解决问题的机制。2005年,两国总理签署了解决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协议,建立了特别代表机制(梅农是印方特别代表)。目前,两国特别代表正在就解决争端的框架展开谈判。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时间表”,但我们的总理总是跟我说,“快一点,快一点!”
我个人的感觉是,前些年印中两国进行对话时,80%的时间都在谈边界问题,而现在这个话题已经没那么重了,毕竟,我们现在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可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