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1城市景观设计理论
1.1审美理论
景观学,一个仅仅诞生一个世纪的艺术,却是人类生存的艺术。作为一门艺术,景观学离不开审美理论,刘滨谊的三元论中,将景观美学理论作为景观三元论的第一元。
19世纪,人们对于艺术的定义是美等于艺术,认为艺术是一切美的东西,到了20世纪唯美主义遭到批判,艺术不能与美画上等号,两者是相交的关系,20世纪以后,意义或意味(meaning)的理念成为主流。
关于美学的理念,有几个代表人物。其一是桑塔亚那,他认为美学体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感官美,即人们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能直接感受到的自然美;第二层是形式美,即事物的统一、比例、韵律、色彩等;第三层是象征美,是一种精神层次的美,指事物包含一定的思想感情。
其二是斯坦芬,他把美学分成三层框架,第一层是生态学意义上的美,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持自然生态的才是美的;第二层是文化美,文化是人的精神财产,是历史中精华的记忆,美学离不开文化。第三层是个人美,每个人由于审美不同,思维不同,看待美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仁者见仁。
1.2环境行为心理
(1)环境行为学
环境行为学把人类的行为(包括经验、行动)与其相应的环境(包括物质的、社会的和文化的)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
(2)了望—庇护理论
了望—庇护理论是英国地理学家阿普尔顿(Appleton)在1975年提出的,他认为人在自然环境中是以“猎人”和“猎物”的双重身份出现的。当作为猎人时人需要环境提供庇护,当作为猎物时人需要安全感。
(3)格式塔完形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对城市形体环境的认知,具有一种整体“完形”效应,是一种经由若干个别空间场所、各种知觉元素体验的叠加结果。人本能的趋利避害的知觉体验和特定的生活方式形成的社会文化的整合是整体性的另一个层面。这是产生图形知觉的必要条件。如果外在刺激物没有差别。
1.3现代新思潮
(1)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探究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程的新特征"新矛盾及其文化走向! "文化"多元价值等为特征的宽容性"开放性创作思维!
解构主义
解模式内在共同的东西$解构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反中心,反秩序,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强调文本结构的断裂化!无序化和不确定性
集简主义
集简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彼得沃克,提倡一切纯粹抽象,反对繁荣杂糅。
2.1城市广场发展史
中国广场发展史:中国是否存在明确意义上的广场一直备受争议,但是从公共活动场所的意义上来说,中国具有悠久的广场历史。欧洲广场发展史:欧洲城市广场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古希腊广场→古罗马广场→中世纪广场→文艺复兴与巴洛克广场→古典主义广场。
2.2城市广场设计原则
(1)整体性原则,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也许个别的美也会感动人,但真正的艺术作品,个别的美是没有的,唯有整体才是美”。
人性化原则,要具有适宜的尺度,考虑人的行为活动与场地内道路以及构筑物的尺度关系。要具有识别性,根据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的认知地图,人对周边环境的记忆是会有选择的储存在大脑里,而有识别性的空间更容易被记忆。要具有舒适性,选用适当的材质作为铺装,增加光亮区,注重细节设计。
安全性原则。城市广场常常是周边交通是枢纽,合理的布置可以減少安全隐患。同时广场内部设计要遵循规范,保证市民安全。
文化性原则。文化是精神层面的美,将历史文化和场地精神融合到设计中来,才会是广场具有生命力,持久力。
效率性原则。广场不同于城市公园,主要为人们提供集散,交通等功能。位于城市交通中心的广场主要功能是交通,因此要有宽敞便捷的道路可供快速穿行。
3城市景观设计理论在广场中的应用
3.1美学价值中的广场
自然美。广场设计由于其交通便捷的需求和大量人群聚集的需求,不能设计成迂回曲折的自然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广场中不能有自然美,这里的自然主要是生态意义上的自然,需要用到可持续的天然的石材,增加绿色植物的使用,不必修剪成矫揉造作的形态,。
艺术美。广场宜选择规形态设计,规则的设计中又要呈现出一种自然,不做作,这就需要应用到艺术设计原则。统一、韵律、秩序、色彩、均衡等。
精神美。任何设计如果要有生命力,那么一定是注入了精神内涵,传承了历史文化。仅仅是物质元素构成的广场是不会说话的,它不会告诉你一块石头的来源,一棵树的历史,或者场地存在的精神。广场的生命在于其精神文化的内涵。
3.2环境行为心理下的广场
(1)横长向与人性化
水平线给人稳定感,环境中通过物体限定水平线强调它的有限性以及可控性。竖线与水平线不同,需要仰视,因而产生一种神秘感与敬畏感。由于广场中建筑多为竖向,广场本身需要用横向线条缓解竖向建筑队人心理造成的压迫感。
城市广场中需要有视觉焦点,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例如,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垂直线条打断人视野中画面背景的水有如意大利锡耶那坎波广场不但通过设置雕塑。
.视觉趋光性的运用视觉总会关注视野范围内较亮的区域.城市广场环境中最能引人注目的设施、小品、铺地图案、植物等应置于光亮区。
重视细部设计人眼的视角范围是60°,视平线以上27°,以下33°。所以应当注重地面铺装、环境小品的设计。
3.3后现代主义的人文广场
合理建设广场规模。后现代主义历来主张反整体性和宏大叙事,强调断裂和差异。一个适合人群聚会的广场面积大约是0.5公顷,如果考虑到其服务的半径以及功能的复杂性,广场规模应当为0.5公顷。
后现代城市广场在追求环境优美的基础上,应注重多元化空间的营造#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需求,为市民提供足够的“可坐”和“可休憩”的空间,营造城市广场良好的场所感。
后现代主义毕竟是资本主义后工业时代的产物,是从资本主义温床中滋生出来的文化,倘若不加区别地全盘接受,必将深受其害。有鉴于此,我们对之的态度应该是,抛开后现代主义那些摧毁一切。
4广场设计的思考
我国广场设计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数量多,精品少,存在建设成风,概念滥化的现象。第二,尺度过大,盲目攀比,中国人讲排场,认为越大越有气魄,却忽视了适宜人的尺度。第三,功能单调,空间取向随意,许多广场只有空旷的铺地和少许绿色植物,只能满足交通和简单的休闲。第三,生态意识不强,如何使用可持续的铺地材料,是否种植绿色植物等等考虑的都不多。第四,缺乏文化内涵与地方特色。
以上理论可以指导中国现代广场设计的实践,努力为市民提供适宜的户外休闲集散空间。
参考文献
【1】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盖尔,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陈蓓露,公共艺术的触觉表达与慢生活设计[J].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论文集
【5】陈冬晶,张建华,都市慢景观与禅意生活[J],上海商业,2010
【6】刘潇阳,慢生活态度、能力及其养成研究——基于上海市若干在职成人的访谈与分析[D]. 华东师范大学,2012
【7】谭敦民.慢生活流行[J].百科知识,2008(06)
【8】王菁菁,城市慢行系统及慢行空间景观营建[J],2010
【9】百度百科-慢食运动[0L].http:baike.baidu.com/view/95654.htm
【10】Britton B K,Glynn S M.Mental management and creativity:A cognitivemodel of time management for intellectual productivity[M].New York:Plen
um Press, 1989.
1城市景观设计理论
1.1审美理论
景观学,一个仅仅诞生一个世纪的艺术,却是人类生存的艺术。作为一门艺术,景观学离不开审美理论,刘滨谊的三元论中,将景观美学理论作为景观三元论的第一元。
19世纪,人们对于艺术的定义是美等于艺术,认为艺术是一切美的东西,到了20世纪唯美主义遭到批判,艺术不能与美画上等号,两者是相交的关系,20世纪以后,意义或意味(meaning)的理念成为主流。
关于美学的理念,有几个代表人物。其一是桑塔亚那,他认为美学体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感官美,即人们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能直接感受到的自然美;第二层是形式美,即事物的统一、比例、韵律、色彩等;第三层是象征美,是一种精神层次的美,指事物包含一定的思想感情。
其二是斯坦芬,他把美学分成三层框架,第一层是生态学意义上的美,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持自然生态的才是美的;第二层是文化美,文化是人的精神财产,是历史中精华的记忆,美学离不开文化。第三层是个人美,每个人由于审美不同,思维不同,看待美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仁者见仁。
1.2环境行为心理
(1)环境行为学
环境行为学把人类的行为(包括经验、行动)与其相应的环境(包括物质的、社会的和文化的)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
(2)了望—庇护理论
了望—庇护理论是英国地理学家阿普尔顿(Appleton)在1975年提出的,他认为人在自然环境中是以“猎人”和“猎物”的双重身份出现的。当作为猎人时人需要环境提供庇护,当作为猎物时人需要安全感。
(3)格式塔完形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对城市形体环境的认知,具有一种整体“完形”效应,是一种经由若干个别空间场所、各种知觉元素体验的叠加结果。人本能的趋利避害的知觉体验和特定的生活方式形成的社会文化的整合是整体性的另一个层面。这是产生图形知觉的必要条件。如果外在刺激物没有差别。
1.3现代新思潮
(1)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探究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程的新特征"新矛盾及其文化走向! "文化"多元价值等为特征的宽容性"开放性创作思维!
解构主义
解模式内在共同的东西$解构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反中心,反秩序,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强调文本结构的断裂化!无序化和不确定性
集简主义
集简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彼得沃克,提倡一切纯粹抽象,反对繁荣杂糅。
2.1城市广场发展史
中国广场发展史:中国是否存在明确意义上的广场一直备受争议,但是从公共活动场所的意义上来说,中国具有悠久的广场历史。欧洲广场发展史:欧洲城市广场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古希腊广场→古罗马广场→中世纪广场→文艺复兴与巴洛克广场→古典主义广场。
2.2城市广场设计原则
(1)整体性原则,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也许个别的美也会感动人,但真正的艺术作品,个别的美是没有的,唯有整体才是美”。
人性化原则,要具有适宜的尺度,考虑人的行为活动与场地内道路以及构筑物的尺度关系。要具有识别性,根据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的认知地图,人对周边环境的记忆是会有选择的储存在大脑里,而有识别性的空间更容易被记忆。要具有舒适性,选用适当的材质作为铺装,增加光亮区,注重细节设计。
安全性原则。城市广场常常是周边交通是枢纽,合理的布置可以減少安全隐患。同时广场内部设计要遵循规范,保证市民安全。
文化性原则。文化是精神层面的美,将历史文化和场地精神融合到设计中来,才会是广场具有生命力,持久力。
效率性原则。广场不同于城市公园,主要为人们提供集散,交通等功能。位于城市交通中心的广场主要功能是交通,因此要有宽敞便捷的道路可供快速穿行。
3城市景观设计理论在广场中的应用
3.1美学价值中的广场
自然美。广场设计由于其交通便捷的需求和大量人群聚集的需求,不能设计成迂回曲折的自然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广场中不能有自然美,这里的自然主要是生态意义上的自然,需要用到可持续的天然的石材,增加绿色植物的使用,不必修剪成矫揉造作的形态,。
艺术美。广场宜选择规形态设计,规则的设计中又要呈现出一种自然,不做作,这就需要应用到艺术设计原则。统一、韵律、秩序、色彩、均衡等。
精神美。任何设计如果要有生命力,那么一定是注入了精神内涵,传承了历史文化。仅仅是物质元素构成的广场是不会说话的,它不会告诉你一块石头的来源,一棵树的历史,或者场地存在的精神。广场的生命在于其精神文化的内涵。
3.2环境行为心理下的广场
(1)横长向与人性化
水平线给人稳定感,环境中通过物体限定水平线强调它的有限性以及可控性。竖线与水平线不同,需要仰视,因而产生一种神秘感与敬畏感。由于广场中建筑多为竖向,广场本身需要用横向线条缓解竖向建筑队人心理造成的压迫感。
城市广场中需要有视觉焦点,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例如,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垂直线条打断人视野中画面背景的水有如意大利锡耶那坎波广场不但通过设置雕塑。
.视觉趋光性的运用视觉总会关注视野范围内较亮的区域.城市广场环境中最能引人注目的设施、小品、铺地图案、植物等应置于光亮区。
重视细部设计人眼的视角范围是60°,视平线以上27°,以下33°。所以应当注重地面铺装、环境小品的设计。
3.3后现代主义的人文广场
合理建设广场规模。后现代主义历来主张反整体性和宏大叙事,强调断裂和差异。一个适合人群聚会的广场面积大约是0.5公顷,如果考虑到其服务的半径以及功能的复杂性,广场规模应当为0.5公顷。
后现代城市广场在追求环境优美的基础上,应注重多元化空间的营造#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需求,为市民提供足够的“可坐”和“可休憩”的空间,营造城市广场良好的场所感。
后现代主义毕竟是资本主义后工业时代的产物,是从资本主义温床中滋生出来的文化,倘若不加区别地全盘接受,必将深受其害。有鉴于此,我们对之的态度应该是,抛开后现代主义那些摧毁一切。
4广场设计的思考
我国广场设计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数量多,精品少,存在建设成风,概念滥化的现象。第二,尺度过大,盲目攀比,中国人讲排场,认为越大越有气魄,却忽视了适宜人的尺度。第三,功能单调,空间取向随意,许多广场只有空旷的铺地和少许绿色植物,只能满足交通和简单的休闲。第三,生态意识不强,如何使用可持续的铺地材料,是否种植绿色植物等等考虑的都不多。第四,缺乏文化内涵与地方特色。
以上理论可以指导中国现代广场设计的实践,努力为市民提供适宜的户外休闲集散空间。
参考文献
【1】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盖尔,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陈蓓露,公共艺术的触觉表达与慢生活设计[J].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论文集
【5】陈冬晶,张建华,都市慢景观与禅意生活[J],上海商业,2010
【6】刘潇阳,慢生活态度、能力及其养成研究——基于上海市若干在职成人的访谈与分析[D]. 华东师范大学,2012
【7】谭敦民.慢生活流行[J].百科知识,2008(06)
【8】王菁菁,城市慢行系统及慢行空间景观营建[J],2010
【9】百度百科-慢食运动[0L].http:baike.baidu.com/view/95654.htm
【10】Britton B K,Glynn S M.Mental management and creativity:A cognitivemodel of time management for intellectual productivity[M].New York:Plen
um Press,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