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1)05—0141—02
一、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作为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总体来说,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资金和技术、人才和智力等方面会得到大力扶植。为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国家旅游局专门颁发了《全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纲要(2009—2015年)》。各地积极响应,出台各类办法和措施,如河南省结合实际,确定128个村为首批“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特色村。并组织专职人员对这些特色村实行动态管理,引入竞争机制,着力培养乡村旅游人才,做到优胜劣汰、良性发展。这一切必然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强劲的推动力。
第二,乡村旅游的发展对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会产生很大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会促进农村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又使得农村地区经济结构在悄然发生变化。过去农村经济以种植业为主,第三产业比例很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乡村旅游带动了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建筑、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乡村旅游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为农产品运输提供了方便,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率,促进了优势农产品发展。乡村旅游要求农业的观赏性,必然使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增大,同时也促进了观光农业的发展。这一切使得农村经济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第三,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机会,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开放,也为弘扬当地民俗文化,为整个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目前我国城市失业人口不断增加,再就业压力大,乡镇企业发展迟缓,就业容纳力下降;而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能为相关产业和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食、住、行、游、娱、购等多方面的需求,可有效促进农村服务业的发展,繁荣农村市场,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而大量游客的涌入,对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加快农民价值观念的改变,摒弃头脑中长期形成的“以农为本,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意识,在从事经营的过程中锻炼才干,提高自身素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第四,乡村旅游的发展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乡村旅游为农产品销售就地提供市场,减少了农产品的营销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当地的特色农产品经过加工还可制成精美的土特产礼品,获得高收益。目前,我国各地的土特产品加工还相对薄弱,当地居民销售的多是未经加工的初级产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给发展当地土特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深加工,把产品打入本地区以外的市场带来机会。
当然,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社会也有着一定的消极影响,这种消极影响首先表现在乡村文化的异化上,随着城市游客的大量涌入,使得相对弱势的乡村文化逐渐被相对强势的都市文化所同化,失去个性;为满足城市游客的猎奇心理,优良的和原生态的传统民俗可能被篡改,甚至以牺牲乡村宗教的神圣与严肃性来吸引游客,从而造成传统乡村文化的破坏与消失。其次,随着游客以及游客乘坐的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大量涌入,乡村原有的清新、自然的泥土气息会日益消失。游客及经营者遗留的生活垃圾,开发商制造的建筑垃圾遗留在乡村旅游区,不仅严重影响了居民和游客的生活和健康,也严重影响着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乡村旅游科学发展的对策
1.以科学发展观推动乡村旅游以及乡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引导各地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灵活经营,科学管理。加强监管力度,尽可能减少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合理引导旺季和淡季旅游客流有序流动,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承的。实现生态的可持续要求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与基本生态进程、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资源的维护协调一致 。经济的可持续是指发展乡村旅游能取得经济效益,资源能得到有效的管理,以便能造福于子孙后代。社会文化的可持续是指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提高人们对其生活的控制能力,这一能力的提高要与人们的文化和价值观相协调。
2.建立规范化的乡村旅游管理模式
乡村旅游由于规模小、分布广,其组织制度可参照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制度模式,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在乡村旅游集中的地方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具体负责业务指导、宣传促销、会员培训、活动安排、财务结算、受理咨询投诉等。赋予乡村旅游协会有规范项目管理、促进合理竞争、有序发展、确保游客合法权益及经营者基本利益的责任。企业和个人在申请经营乡村旅游活动时,必须证件(卫生许可证、安全许可证、旅游从业人员岗前培训证、经营许可证等)齐全。主管部门及协会应制定章程规范服务行为。对提出申请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严格的考察和审批,并采取动态跟踪管理。对不符合要求,不达标准的经营户进行处置处理。管理机构和协会可借鉴星级宾馆评定办法对乡村旅游进行等级划分,从基础条件、安全标准、卫生标准、资源与环境保护、综合管理、接待设施、服务质量要求和选择项目等几个方面对乡村旅游经营者进行综合评价。
3.开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
开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一是要因地制宜地设立旅游项目,二是要大力弘扬特色文化。如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各地农村的饮食、穿着打扮、节庆、婚嫁、房舍建筑、民歌民谣、传统工艺等乡土文化都充满浓郁的地方色彩。开发这些资源,让游客接受乡村文化的熏陶,可使民俗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4.培养高素质的从业者队伍
要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强化对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为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乡村旅游的规范和管理,尤其对从业人员要进行强化培训。首先,对服务质量和卫生要求方面进行强化培训。其次,对于旅游接待服务的技术技能,职业道德以及包括地理风情、异域文化、旅游法规、环境保护等行业知识进行培训,以提高从业者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为乡村旅游服务,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消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要提高对乡村旅游的认识,培养从业者对乡村文化的优越感和自豪感。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过程中,结合浓厚的历史乡土文化优势,突出“乡村性”这一特点,推进产品的深层次开发,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生态和文化内涵,努力使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和谐相融。真正开发出富有乡土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李丰生,李肇荣,张文祥.乡村旅游研究与实践:桂北乡村旅游开发示范[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2]杨胜明.乡村旅游:反贫困战略的实践[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3]国家旅游局编.发展乡村旅游典型案例[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4]王云才,郭焕成,徐辉林.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伊人
一、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作为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总体来说,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资金和技术、人才和智力等方面会得到大力扶植。为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国家旅游局专门颁发了《全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纲要(2009—2015年)》。各地积极响应,出台各类办法和措施,如河南省结合实际,确定128个村为首批“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特色村。并组织专职人员对这些特色村实行动态管理,引入竞争机制,着力培养乡村旅游人才,做到优胜劣汰、良性发展。这一切必然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强劲的推动力。
第二,乡村旅游的发展对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会产生很大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会促进农村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又使得农村地区经济结构在悄然发生变化。过去农村经济以种植业为主,第三产业比例很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乡村旅游带动了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建筑、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乡村旅游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为农产品运输提供了方便,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率,促进了优势农产品发展。乡村旅游要求农业的观赏性,必然使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增大,同时也促进了观光农业的发展。这一切使得农村经济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第三,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机会,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开放,也为弘扬当地民俗文化,为整个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目前我国城市失业人口不断增加,再就业压力大,乡镇企业发展迟缓,就业容纳力下降;而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能为相关产业和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食、住、行、游、娱、购等多方面的需求,可有效促进农村服务业的发展,繁荣农村市场,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而大量游客的涌入,对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加快农民价值观念的改变,摒弃头脑中长期形成的“以农为本,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意识,在从事经营的过程中锻炼才干,提高自身素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第四,乡村旅游的发展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乡村旅游为农产品销售就地提供市场,减少了农产品的营销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当地的特色农产品经过加工还可制成精美的土特产礼品,获得高收益。目前,我国各地的土特产品加工还相对薄弱,当地居民销售的多是未经加工的初级产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给发展当地土特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深加工,把产品打入本地区以外的市场带来机会。
当然,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社会也有着一定的消极影响,这种消极影响首先表现在乡村文化的异化上,随着城市游客的大量涌入,使得相对弱势的乡村文化逐渐被相对强势的都市文化所同化,失去个性;为满足城市游客的猎奇心理,优良的和原生态的传统民俗可能被篡改,甚至以牺牲乡村宗教的神圣与严肃性来吸引游客,从而造成传统乡村文化的破坏与消失。其次,随着游客以及游客乘坐的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大量涌入,乡村原有的清新、自然的泥土气息会日益消失。游客及经营者遗留的生活垃圾,开发商制造的建筑垃圾遗留在乡村旅游区,不仅严重影响了居民和游客的生活和健康,也严重影响着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乡村旅游科学发展的对策
1.以科学发展观推动乡村旅游以及乡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引导各地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灵活经营,科学管理。加强监管力度,尽可能减少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合理引导旺季和淡季旅游客流有序流动,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承的。实现生态的可持续要求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与基本生态进程、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资源的维护协调一致 。经济的可持续是指发展乡村旅游能取得经济效益,资源能得到有效的管理,以便能造福于子孙后代。社会文化的可持续是指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提高人们对其生活的控制能力,这一能力的提高要与人们的文化和价值观相协调。
2.建立规范化的乡村旅游管理模式
乡村旅游由于规模小、分布广,其组织制度可参照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制度模式,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在乡村旅游集中的地方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具体负责业务指导、宣传促销、会员培训、活动安排、财务结算、受理咨询投诉等。赋予乡村旅游协会有规范项目管理、促进合理竞争、有序发展、确保游客合法权益及经营者基本利益的责任。企业和个人在申请经营乡村旅游活动时,必须证件(卫生许可证、安全许可证、旅游从业人员岗前培训证、经营许可证等)齐全。主管部门及协会应制定章程规范服务行为。对提出申请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严格的考察和审批,并采取动态跟踪管理。对不符合要求,不达标准的经营户进行处置处理。管理机构和协会可借鉴星级宾馆评定办法对乡村旅游进行等级划分,从基础条件、安全标准、卫生标准、资源与环境保护、综合管理、接待设施、服务质量要求和选择项目等几个方面对乡村旅游经营者进行综合评价。
3.开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
开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一是要因地制宜地设立旅游项目,二是要大力弘扬特色文化。如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各地农村的饮食、穿着打扮、节庆、婚嫁、房舍建筑、民歌民谣、传统工艺等乡土文化都充满浓郁的地方色彩。开发这些资源,让游客接受乡村文化的熏陶,可使民俗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4.培养高素质的从业者队伍
要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强化对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为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乡村旅游的规范和管理,尤其对从业人员要进行强化培训。首先,对服务质量和卫生要求方面进行强化培训。其次,对于旅游接待服务的技术技能,职业道德以及包括地理风情、异域文化、旅游法规、环境保护等行业知识进行培训,以提高从业者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为乡村旅游服务,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消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要提高对乡村旅游的认识,培养从业者对乡村文化的优越感和自豪感。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过程中,结合浓厚的历史乡土文化优势,突出“乡村性”这一特点,推进产品的深层次开发,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生态和文化内涵,努力使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和谐相融。真正开发出富有乡土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李丰生,李肇荣,张文祥.乡村旅游研究与实践:桂北乡村旅游开发示范[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2]杨胜明.乡村旅游:反贫困战略的实践[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3]国家旅游局编.发展乡村旅游典型案例[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4]王云才,郭焕成,徐辉林.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