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明代是帖学大盛的一代。法帖传刻十分活跃。由于士大夫清玩风气和帖学的盛行,影响书法创作,所以,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在楷书热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诞生了数位著名的以小楷著称的书家。下面我们主要以文徵明与王宠代表性的书家为主要研究对象,来比较、研究他们小楷的异同,从而进一步更加细致的了解、掌握明代书法发展概况、小楷书法发展以及为我们的小楷书法学习、创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明代;小楷;比较
明代中期以后,书法逐渐摆脱了台阁体的统治。开始走向了健康发展的道路。书法活动的中心也由皇室官僚集中的北京,转为经济、商业繁盛的苏南,这种标志,即是吴门书派的出现。吴门书派是明代最为重要的书法流派。作为一个地域性的书法流派,其艺术成就之高,历时之久,人员之众,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均属罕见。它的发生、发展以至衰落都有迹可寻,在书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祝允明、文徵明的时代,是吴门书派发展至高潮的阶段,所以祝、文二人在当时实为吴门书画界之核心。文徵明晚卒于祝允明三十三年,学生众多,因此比较二人,又以文徵明对吴门书派影响最大。文徵明的学生王宠与陈淳,在他们身后名声显赫,成就亦颇高。因此后人将祝、文、陈、王称为“吴中四名家”。此四人之中小楷书法成就最高,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文徵明与王宠二人。
一、文徵明与王宠及书评。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为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文征明从青年时代就拜师于沈周、李应祯、吴宽,这些师辈皆为当时文学艺术界名流,所以青年时代的文徵明便学业大进,名声日隆,但他并不追踪时人,而从宋元上朔魏晋。
他少年时代,本蓄有大志,“交游数人,并以义气相得,以志业相高,以功名相激昂”。五十四岁那年,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到了京城朝廷,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的职位。这时他的书画已负盛名,求其书画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文征明心中悒悒不乐,自到京第二年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辞官以后,也走上了与其师一样的隐逸道路,以诗、书、画、文为生,实则成了专职书画家,他自戒书画“三不肯,宗藩、中贵、外国也”,即使是达官贵人也不回拜,他孤芳高洁的品德在当时很受文人重视。
在众多书体中,文徵明的小楷最为称道,时有“小楷名动海内”之誉。他的小楷清劲秀雅,结字方整,用笔中规中距,“深得智永笔法”,于端庄流利之中透出一股雅致。传世作品中,如《高士传》《题赵魏公二贴》等早期作品,赵孟頫面孔居多,结体略扁些,起收笔也比较尖细,点画精整劲健。
文徵明五十三岁入翰林院为待诏时,受欧阳询的影响略见其欧书影子,健劲中有些板滞之气,如此时所做《又参政吴公墓志铭》等,均可见入宫以后带来的影响。其晚年小楷如《醉翁亭记》、《归去来兮》、《离骚》,已人化境,精炼规整,毫无懈怠之笔。早中晚岁虽各阶段有所不同,但却反应了他一生都于小楷用功,暗示了与明初台阁体小楷的一脉的抗衡。谢肇评其小楷云:“至国朝文徵仲先生始极意结构,疏密匀称,位置适宜,如八面观色,色相俱足,于书苑中亦盖代之一人也。”
王宠,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为邑诸生,贡人太学。他的书法初学蔡羽,后结识蔡羽之友文征明,后与文征明之子文嘉,以及陈淳等名士也交往过甚,再到以后王宠与唐寅又结为亲家。在这样的氛围中,王宠的书法声望日隆,而成为吴门书派的丰将之一。
王宠是书法史难得有的才子,书画造诣很全面,篆、隶、楷、行、草,尤善行书和小楷,而且他的诗文在当时声誉很高,而尤以书名噪一时,为明代中期著名的书法家。其小楷极具特色,其小楷著名的代表作品主要有《五忆歌并序卷》、《藤王阁序》、《游包山集》。发展至今魏晋小楷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影响深远,而就在明朝小楷崇尚流美的风尚下,王宠是真正能得魏晋小楷之风韵并且极有创新意识的勇者,王宠小楷,得力于钟太傅、二王、智永、初唐虞世南等书家,颇有晋人韵味,《五忆歌并序卷》《摩东方朔像赞卷》为其典型的小楷面貌,结字空靈,气息高古而典雅,书法中透漏一种矫矫不群的隐逸之气,这与他“人品高旷”的性格颇为一致。在结字、用笔上都与祝允明、文徵明有异趣,因而在吴门书派中超然出尘,独树一帜。
《四友离书论》:“衡山(文徵明)之后,书法当以王雅宜为第一,盖其书本于大令(王献之),兼之人品高旷,故神韵超逸,迥出诸人之上。”当时与祝允明、文徵明齐名。王宠的书法在当时最大一个特点就是“新”,这也是书法发展过程中我们要追求的创新,他的书法中字里行间透出的那份空灵、舒朗,这种美感源自于他恬淡自适的生活中所孕育出的高古旷达的人品,而绝非才力、技巧所能展现的。王宠四十岁便离开了人世,很多人为他的英年早逝而感到惋惜,惋惜命运没有给他更多的时间创作更完善的书法。也许他还算不上是书法史上的大名家,但他空灵、疏朗、无一丝尘俗之气的书法与性灵,也足以让后人永远对他怀念有加。
二、文徵明、王宠小楷书法之异同。
以文征明、王宠为代表的蝇头小楷是明代书法有两大发展潮流之一,悠远、恬淡。两位书家小楷源流均系取法上古,气韵人晋,他们的小楷是一种主动的审美追求,经历了唐代高度的楷书发展,如欧阳询的严谨,如颜真卿的朴拙,又经过了宋代的发扬光大,后人已经很难突破,明代面临这种历史发展的尴尬,明代小楷既吸收了唐的严谨朴拙,又吸纳了魏晋的萧散、空灵,才有了别具一格的明代小楷。
通过对以上两位书家的大致了解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两大书家的取法同样上古,王宠小楷得力于钟太傅、二王智永,透漏着一种矫矫不群的隐逸之气,所作小楷高古典雅,拙巧相生,有清淡隐逸之趣,更有魏晋人之古韵;文徵明小楷取法自《黄庭》、《乐毅》中来,清劲秀雅,“深得智永笔法”,清雅秀美过之,魏晋古韵质朴而不足;从结体上看文徵明小楷字形皆略扁,唯有王宠小楷字形略长、疏阔,如《游包山集》;从用笔看,文征明其小楷笔划婉转,节奏缓和,法度严谨而意态生动;王宠其小楷转笔多圆润,给人以温柔敦厚之感,笔画起笔处多用露锋,整体显现出这种笔画巧而结字拙。
关键词:明代;小楷;比较
明代中期以后,书法逐渐摆脱了台阁体的统治。开始走向了健康发展的道路。书法活动的中心也由皇室官僚集中的北京,转为经济、商业繁盛的苏南,这种标志,即是吴门书派的出现。吴门书派是明代最为重要的书法流派。作为一个地域性的书法流派,其艺术成就之高,历时之久,人员之众,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均属罕见。它的发生、发展以至衰落都有迹可寻,在书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祝允明、文徵明的时代,是吴门书派发展至高潮的阶段,所以祝、文二人在当时实为吴门书画界之核心。文徵明晚卒于祝允明三十三年,学生众多,因此比较二人,又以文徵明对吴门书派影响最大。文徵明的学生王宠与陈淳,在他们身后名声显赫,成就亦颇高。因此后人将祝、文、陈、王称为“吴中四名家”。此四人之中小楷书法成就最高,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文徵明与王宠二人。
一、文徵明与王宠及书评。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为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文征明从青年时代就拜师于沈周、李应祯、吴宽,这些师辈皆为当时文学艺术界名流,所以青年时代的文徵明便学业大进,名声日隆,但他并不追踪时人,而从宋元上朔魏晋。
他少年时代,本蓄有大志,“交游数人,并以义气相得,以志业相高,以功名相激昂”。五十四岁那年,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到了京城朝廷,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的职位。这时他的书画已负盛名,求其书画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文征明心中悒悒不乐,自到京第二年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辞官以后,也走上了与其师一样的隐逸道路,以诗、书、画、文为生,实则成了专职书画家,他自戒书画“三不肯,宗藩、中贵、外国也”,即使是达官贵人也不回拜,他孤芳高洁的品德在当时很受文人重视。
在众多书体中,文徵明的小楷最为称道,时有“小楷名动海内”之誉。他的小楷清劲秀雅,结字方整,用笔中规中距,“深得智永笔法”,于端庄流利之中透出一股雅致。传世作品中,如《高士传》《题赵魏公二贴》等早期作品,赵孟頫面孔居多,结体略扁些,起收笔也比较尖细,点画精整劲健。
文徵明五十三岁入翰林院为待诏时,受欧阳询的影响略见其欧书影子,健劲中有些板滞之气,如此时所做《又参政吴公墓志铭》等,均可见入宫以后带来的影响。其晚年小楷如《醉翁亭记》、《归去来兮》、《离骚》,已人化境,精炼规整,毫无懈怠之笔。早中晚岁虽各阶段有所不同,但却反应了他一生都于小楷用功,暗示了与明初台阁体小楷的一脉的抗衡。谢肇评其小楷云:“至国朝文徵仲先生始极意结构,疏密匀称,位置适宜,如八面观色,色相俱足,于书苑中亦盖代之一人也。”
王宠,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为邑诸生,贡人太学。他的书法初学蔡羽,后结识蔡羽之友文征明,后与文征明之子文嘉,以及陈淳等名士也交往过甚,再到以后王宠与唐寅又结为亲家。在这样的氛围中,王宠的书法声望日隆,而成为吴门书派的丰将之一。
王宠是书法史难得有的才子,书画造诣很全面,篆、隶、楷、行、草,尤善行书和小楷,而且他的诗文在当时声誉很高,而尤以书名噪一时,为明代中期著名的书法家。其小楷极具特色,其小楷著名的代表作品主要有《五忆歌并序卷》、《藤王阁序》、《游包山集》。发展至今魏晋小楷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影响深远,而就在明朝小楷崇尚流美的风尚下,王宠是真正能得魏晋小楷之风韵并且极有创新意识的勇者,王宠小楷,得力于钟太傅、二王、智永、初唐虞世南等书家,颇有晋人韵味,《五忆歌并序卷》《摩东方朔像赞卷》为其典型的小楷面貌,结字空靈,气息高古而典雅,书法中透漏一种矫矫不群的隐逸之气,这与他“人品高旷”的性格颇为一致。在结字、用笔上都与祝允明、文徵明有异趣,因而在吴门书派中超然出尘,独树一帜。
《四友离书论》:“衡山(文徵明)之后,书法当以王雅宜为第一,盖其书本于大令(王献之),兼之人品高旷,故神韵超逸,迥出诸人之上。”当时与祝允明、文徵明齐名。王宠的书法在当时最大一个特点就是“新”,这也是书法发展过程中我们要追求的创新,他的书法中字里行间透出的那份空灵、舒朗,这种美感源自于他恬淡自适的生活中所孕育出的高古旷达的人品,而绝非才力、技巧所能展现的。王宠四十岁便离开了人世,很多人为他的英年早逝而感到惋惜,惋惜命运没有给他更多的时间创作更完善的书法。也许他还算不上是书法史上的大名家,但他空灵、疏朗、无一丝尘俗之气的书法与性灵,也足以让后人永远对他怀念有加。
二、文徵明、王宠小楷书法之异同。
以文征明、王宠为代表的蝇头小楷是明代书法有两大发展潮流之一,悠远、恬淡。两位书家小楷源流均系取法上古,气韵人晋,他们的小楷是一种主动的审美追求,经历了唐代高度的楷书发展,如欧阳询的严谨,如颜真卿的朴拙,又经过了宋代的发扬光大,后人已经很难突破,明代面临这种历史发展的尴尬,明代小楷既吸收了唐的严谨朴拙,又吸纳了魏晋的萧散、空灵,才有了别具一格的明代小楷。
通过对以上两位书家的大致了解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两大书家的取法同样上古,王宠小楷得力于钟太傅、二王智永,透漏着一种矫矫不群的隐逸之气,所作小楷高古典雅,拙巧相生,有清淡隐逸之趣,更有魏晋人之古韵;文徵明小楷取法自《黄庭》、《乐毅》中来,清劲秀雅,“深得智永笔法”,清雅秀美过之,魏晋古韵质朴而不足;从结体上看文徵明小楷字形皆略扁,唯有王宠小楷字形略长、疏阔,如《游包山集》;从用笔看,文征明其小楷笔划婉转,节奏缓和,法度严谨而意态生动;王宠其小楷转笔多圆润,给人以温柔敦厚之感,笔画起笔处多用露锋,整体显现出这种笔画巧而结字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