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有着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摩肩接踵的拥挤人潮,觥筹交错的应酬交际,但人们还是普遍感到孤独。孤独并不只是一种感觉,对于老年人来说,感受到的社交孤立是主要的健康风险之一,可能会令过早死亡的概率增加14%。
最近,英国政府任命了一个听上去很奇葩的新官职,叫孤独大臣。首相特蕾莎·梅宣布,委派主管体育与公民事务的大臣特蕾茜·克劳奇兼任这一职务,着手制定政策,以解决英国人的孤独问题。这位新上任的孤独大臣在接受BBC的采访时说,英国将投入数百万英镑成立一个基金,整合现有的资源,应对孤独问题。把解决孤独问题当成政府的一项事务去處理,还专门设立个孤独大臣的职位,真的有些让人意想不到。
不过,话说回来,英国人真的是很孤独!根据英国孤独委员会的调查报告显示,英国六千多万人口中,超过900万人经常或一直处于孤独中。而且,孤独在各个年龄层、各个人群中都很常见,年龄在7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1/3的人表示孤独感不受自己的控制;超过一半的父母承认有过孤独问题;58%的伦敦难民认为孤独是自己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其实不只英国人感到孤独,孤独感已在全球范围内弥漫。根据美国退休协会的研究,美国45岁以上的成年人中大约有4260万患有慢性孤独病。欧洲一项调查也表明,约1/3的人经常感到孤单。在日本,老年人“孤独死”的情况非常严重,每4个高龄男性之中,就有1个因无人在身边照顾和陪伴而“默默离开人世”。《荷兰时报》在2017年9月份的一篇报道中称,1700万的荷兰人口中,约有100万人感觉非常孤独,约1/3的人感到有些孤独。
作为人口大国,我国国民的孤独情况也非常严峻。首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上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6.9万参与者中,九成人有孤独感。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发现,我国农村有35.1%的老人经常感到孤独。还有一项针对近1.4万名城市老人的调查发现,四成人有孤独、压抑之感。相对而言,农村、女性、高龄、独居且失能的老年人孤独感程度更高。尽管处于大集体中,但社会变迁也让本应天真活泼的孩子和学生们陷入孤独。某儿童娱乐网站去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参与调查的15万名儿童中,有37.2%感受到孤独;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发布报告显示,六成大学生觉得孤独。
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熟人之间的交往会增加人们内心的安全感、归属感,让人们感受到温暖与快乐。但通讯技术日渐发达,让人们实现了“天涯若比邻”愿望的今天,我们的圈子反而越来越小,生活更加私人化。以下8种孤独证实了今天中国人的焦虑,他们正一路小跑地追求更新更好的生活方式,却在陌生的途中陷入喧嚣的孤独。
第一种孤独:依赖科技而不是彼此
今天,虚拟身份比真实身份更具符号性和辨识性。现实生活中我不认识你,但报上网名才发现我早就关注了你。人际交往的第一步不是我加你微博就是你加我QQ。网上点餐、在线游戏、通信基本靠微信,只要自己的感受是真的,没人在乎与自己连线的是谁。中科博爱心理医学研究院院长傅春胜认为,在与人交流时不停摆弄手机,对方会觉得你缺乏诚意,导致人际关系淡漠、疏离。
第二种孤独:谁都过得比我好
微信朋友圈里喜欢“晒”的人很多,靓丽的外表、多彩的生活让围观的人感到羡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雪莉·图克尔则将这种炫耀称为“演示焦虑”。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此类“焦虑”,你所观看的每一个人都把暗面转到后头,只给你看精彩和美好的一面。花在观看别人的幸福上的时间越多,你就越沮丧。“人们为查看曾经的好友、配偶、同事的信息付出了心理代价。他们不该再关注这些,这种情绪有害健康。”雪莉·图克尔说。
第三种孤独:老无所依
在中国,养儿防老的观念正逐渐淡化,最经常的相处方式是:子女为生计奔波,老人则照顾孙辈发挥余热。退休之后,大多数老人就失去了社会认同,也缩减了社交。前年春节,一位68岁的大连老太独自在家,寂寞到摁抽水马桶抽水钮玩,两个月冲走了98吨水。对老人而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娟指出,人的社会关系有“三圈”:外圈是日常生活圈子里的人;中圈是同事、朋友;内圈是亲属。老人退休主要失去中圈,这时需要家人圈来弥补,但大城市的“漂族”一年回家的时间屈指可数,他们的父母往往“三圈”尽失。
第四种孤独:独生子女
过去,中国人生活在有情感联系的关系中,要面对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丈夫、妻子、孩子等,大家庭中非常热闹。而独生子女一代没有兄弟姐妹,亲戚也越来越少。每个孩子都处在“4-2-1”式家庭结构的金字塔顶端,被整个家庭细心呵护着。过去中国人讲究的人情世故,今天很多都被从简从略了,唯独自我被越放越大。面对“硕大无朋”的自我,人们难免有深切的孤独感。
第五种孤独:离开故乡
2012年4月,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说:“如果我们对员工有任何不合理的要求,就不会像现在‘要一个来三个,……”事实是,为生计,初入城市的农民工只能流血流汗;流水线上的工人哪一个做的不是高强度的工作……过去他们在乡村野蛮生长,一入厂门,各种受限,一些基本的情感需求都无法满足。
第六种孤独:因为爱情
国内某婚恋网站进行了一项8.5万人参与的大型调查,结果发现,89%的男性和82%的女性表示,孤独感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强。36个月爱情即退潮的危险始终存在,艰难相处减少了激情,女人怪男人不守誓言,男人怪女人不似当初,有伴侣常比没伴侣更孤独。
第七种孤独:水泥森林
高楼占领了城市,家升到半空变成一个门牌号。人与人之间失去了交流的触点,每个人都十分留心地锁好防盗门。于是,处于体量无比巨大的城市,我们仍会感到迷茫,就像一个人在月亮上那么孤独。
第八种孤独:孤独症与抑郁症 全世界有6700万孤独症患者,在过去20年里,发达国家的孤独症病例呈现爆发式上涨趋势。在中国,2011年仅广州常住人口中就有约7万名孤独症患者,而且人数还在逐年增加。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斯科特·塞立克说:“遗传和环境因素各负一半责任。”孤独症不是因为被身边的人冷落,而是一种病。同样地,抑郁症也不仅仅是心情不好那么简单。
赫拉巴尔的小说《过于喧嚣的孤独》是一位孤独的废品收购站打包工的独白,他独自在肮脏的地下室工作了35年,用那些被丢弃的字纸将自己武装成心灵最丰盛的人。这个精心酝酿20年之久的故事,实际上是赫拉巴尔面对喧嚣的孤独时给出的解决方案——“在社会的垃圾堆之上而不掉进混乱与惊慌”。
孤独有那么可怕吗,以至于要专门成立个部门来解决这个问题?接下来,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孤独的一些科学研究,重新认识一下孤独。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做过一项著名的孤独实验。研究者将受试者关在隔音房间里,让他们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棉手套,尽可能减少听觉、视觉、触觉等刺激。除了进餐和排泄,受试者必须24小时躺在床上。结果,尽管实验报酬很高,但几乎没人能坚守3天以上。到了第4天,受试者会出现双手发抖、不能笔直走路、应答速度迟缓、对疼痛敏感及出现幻觉等症状。可见,孤独感对人的身心健康危害巨大。
美国杨百翰大学一项涉及30万人的研究表明,孤独感的危害相当于酗酒或每天吸烟15支。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约翰·卡西奥波指出,孤独感会增加人体压力激素皮质醇的分泌水平,从而削弱免疫系统,使人更容易生病,孤独者的血压比正常人高出30毫米汞柱,心脏病和脑卒中的患病率是正常人的3倍。美国、芬兰和瑞典三国联合研究发现,孤独的生活方式使癌症的发病率增加2~3倍。
2012年,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刊登了一项研究,这项研究调查了1600多名60岁以上的美国老年人,进行了6年的随访,发现有将近一半(43%)的老年人感到孤独,而且孤独的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遇到困难,比方说洗澡、穿衣、爬楼梯、走路等。更重要的是,孤独还与老年人的死亡风险增加有关,增加的死亡风险大概是9%;常感孤独的人,寿命减少6年。
荷兰的研究人员对将近2200名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了3年的随访发现,孤独的老年人更容易痴呆,痴呆风险增加了64%。
此外,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还发现,孤独可以通过提高激素和炎症水平,增加心脏病、关节炎、2型糖尿病甚至是自杀的风险。总之,孤独对健康的影响相当可怕。所以,我们要认真对待孤独。
《听信讲座 老人一年花10多万买保健品》《花20多万元买保健品 85岁老人成“月光族”》《79岁大爷7年打卡听养生讲座买1.1万床上用品激怒老伴》……这样的新闻标题您肯定不陌生。节俭的老人为何掏空钱包购买保健品?
一项对116例受骗老人的调查显示,在受骗老人中,70岁以下的约30%,70岁以上的老人占70%。他们无一例外都极其渴望健康,这也是老年人受骗的最主要原因。买保健品另一大原因是孤独。2015年5月,国家卫计委发布《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称,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近10%。老人独自居住,于是,卖方开始温情忽悠,提着水果拜访老人,给老人倒洗脚水。不曾想,那些叫着“爸妈”,下着跪的“可爱小伙姑娘”让他们掏空了家底。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涛分析,感到孤独的中国老年人会有意识地采取各种措施以缓解孤独感,而购买保健品和保健服务就是其中之一。通过进行保健消费,感到孤独的老年人会获得更多机会参与社会交往,能够增进与他人的情感联系,提高其社会互动水平,更好地找到情感的寄托,以有效缓解其孤独感。老年人购买和消费保健品和保健服务的过程中通过两种方式缓解孤独感。一方面,保健销售人员出于商业利益的动机对老人们进行耐心宣传讲解,同时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使老人们感到被关注和被尊重,在一定程度上这些销售人员甚至充当了子女的情感角色;另一方面,通过与其他老年消费者之间就保健消费共同话题的交流沟通,老年人交到新的朋友,与此同时,时间和地点相对固定的保健消费活动又进一步增加了老人们的社会交往机会。
老年人退休后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如果由此就割断与社会的联系,得不到必要的关怀,就会在精神上“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滋生孤独、孤单、孤寂感,尤其是空巢老人、留守老人,失偶、失独、失能老人,孤独感会强烈到厌生的程度,最后可能伤及身体健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促进中心测评部主任肖震宇强调,孤独是可以摆脱的,前提是要多经营自己的内心世界。
首先,战胜自卑。自卑者总感觉自不如人,所以不愿跟人接触。肖震宇建议,这些人不妨试着与人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其次,随时保持联系。不要在感到孤独时才想起朋友,而要有意识地经常与好友保持联系。这样的密友无需太多,三五个就好,并且要时常想着为他们做些什么。
再次,认识新朋友。孤独的最大对手是新事物,肖震宇指出,多通过朋友去认识新朋友,主动接近别人,给自己的生活增添新元素。要记住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多为别人考虑。
第四,培养一门兴趣爱好。当觉得孤独的时候,可以专注于自己的爱好,平时还能和圈子里的同道相互交流。
第五,锻炼身体。感到孤独不妨出门锻炼一下身体,有助于大脑分泌多巴胺等让人兴奋和欣悦的化学物质,引发积极情绪。
第六,可以通过养花养宠物来进行必要的时间打发。研究表明,老年人在晚年的时候养宠物会使生活更愉快,寿命更长,在心脏病发作时幸存的可能性更大。
第七,换张笑脸。肖震宇说,没人喜欢整天愁眉苦脸或者一脸清高孤傲的人。不妨每天早上照照镜子,看看这张脸能不能让自己感到亲切。
最后,学会陪伴。对孩子,不管多忙,周末也要抽出一点时间来陪他一起玩;对老人,离家的孩子要经常与父母联系,争取每天打个电话,哪怕就告诉他们“我挺好”,时间充裕時可以聊些让老人开心的话题。
消除老年人的孤独寂寞,除了要弘扬孝道,要求亲属多多关怀,更需要社会层面改变对老年人的观感。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老年是人生命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
孤独感在全球蔓延
最近,英国政府任命了一个听上去很奇葩的新官职,叫孤独大臣。首相特蕾莎·梅宣布,委派主管体育与公民事务的大臣特蕾茜·克劳奇兼任这一职务,着手制定政策,以解决英国人的孤独问题。这位新上任的孤独大臣在接受BBC的采访时说,英国将投入数百万英镑成立一个基金,整合现有的资源,应对孤独问题。把解决孤独问题当成政府的一项事务去處理,还专门设立个孤独大臣的职位,真的有些让人意想不到。
不过,话说回来,英国人真的是很孤独!根据英国孤独委员会的调查报告显示,英国六千多万人口中,超过900万人经常或一直处于孤独中。而且,孤独在各个年龄层、各个人群中都很常见,年龄在7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1/3的人表示孤独感不受自己的控制;超过一半的父母承认有过孤独问题;58%的伦敦难民认为孤独是自己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其实不只英国人感到孤独,孤独感已在全球范围内弥漫。根据美国退休协会的研究,美国45岁以上的成年人中大约有4260万患有慢性孤独病。欧洲一项调查也表明,约1/3的人经常感到孤单。在日本,老年人“孤独死”的情况非常严重,每4个高龄男性之中,就有1个因无人在身边照顾和陪伴而“默默离开人世”。《荷兰时报》在2017年9月份的一篇报道中称,1700万的荷兰人口中,约有100万人感觉非常孤独,约1/3的人感到有些孤独。
作为人口大国,我国国民的孤独情况也非常严峻。首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上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6.9万参与者中,九成人有孤独感。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发现,我国农村有35.1%的老人经常感到孤独。还有一项针对近1.4万名城市老人的调查发现,四成人有孤独、压抑之感。相对而言,农村、女性、高龄、独居且失能的老年人孤独感程度更高。尽管处于大集体中,但社会变迁也让本应天真活泼的孩子和学生们陷入孤独。某儿童娱乐网站去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参与调查的15万名儿童中,有37.2%感受到孤独;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发布报告显示,六成大学生觉得孤独。
我们身边的8种孤独
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熟人之间的交往会增加人们内心的安全感、归属感,让人们感受到温暖与快乐。但通讯技术日渐发达,让人们实现了“天涯若比邻”愿望的今天,我们的圈子反而越来越小,生活更加私人化。以下8种孤独证实了今天中国人的焦虑,他们正一路小跑地追求更新更好的生活方式,却在陌生的途中陷入喧嚣的孤独。
第一种孤独:依赖科技而不是彼此
今天,虚拟身份比真实身份更具符号性和辨识性。现实生活中我不认识你,但报上网名才发现我早就关注了你。人际交往的第一步不是我加你微博就是你加我QQ。网上点餐、在线游戏、通信基本靠微信,只要自己的感受是真的,没人在乎与自己连线的是谁。中科博爱心理医学研究院院长傅春胜认为,在与人交流时不停摆弄手机,对方会觉得你缺乏诚意,导致人际关系淡漠、疏离。
第二种孤独:谁都过得比我好
微信朋友圈里喜欢“晒”的人很多,靓丽的外表、多彩的生活让围观的人感到羡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雪莉·图克尔则将这种炫耀称为“演示焦虑”。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此类“焦虑”,你所观看的每一个人都把暗面转到后头,只给你看精彩和美好的一面。花在观看别人的幸福上的时间越多,你就越沮丧。“人们为查看曾经的好友、配偶、同事的信息付出了心理代价。他们不该再关注这些,这种情绪有害健康。”雪莉·图克尔说。
第三种孤独:老无所依
在中国,养儿防老的观念正逐渐淡化,最经常的相处方式是:子女为生计奔波,老人则照顾孙辈发挥余热。退休之后,大多数老人就失去了社会认同,也缩减了社交。前年春节,一位68岁的大连老太独自在家,寂寞到摁抽水马桶抽水钮玩,两个月冲走了98吨水。对老人而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娟指出,人的社会关系有“三圈”:外圈是日常生活圈子里的人;中圈是同事、朋友;内圈是亲属。老人退休主要失去中圈,这时需要家人圈来弥补,但大城市的“漂族”一年回家的时间屈指可数,他们的父母往往“三圈”尽失。
第四种孤独:独生子女
过去,中国人生活在有情感联系的关系中,要面对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丈夫、妻子、孩子等,大家庭中非常热闹。而独生子女一代没有兄弟姐妹,亲戚也越来越少。每个孩子都处在“4-2-1”式家庭结构的金字塔顶端,被整个家庭细心呵护着。过去中国人讲究的人情世故,今天很多都被从简从略了,唯独自我被越放越大。面对“硕大无朋”的自我,人们难免有深切的孤独感。
第五种孤独:离开故乡
2012年4月,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说:“如果我们对员工有任何不合理的要求,就不会像现在‘要一个来三个,……”事实是,为生计,初入城市的农民工只能流血流汗;流水线上的工人哪一个做的不是高强度的工作……过去他们在乡村野蛮生长,一入厂门,各种受限,一些基本的情感需求都无法满足。
第六种孤独:因为爱情
国内某婚恋网站进行了一项8.5万人参与的大型调查,结果发现,89%的男性和82%的女性表示,孤独感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强。36个月爱情即退潮的危险始终存在,艰难相处减少了激情,女人怪男人不守誓言,男人怪女人不似当初,有伴侣常比没伴侣更孤独。
第七种孤独:水泥森林
高楼占领了城市,家升到半空变成一个门牌号。人与人之间失去了交流的触点,每个人都十分留心地锁好防盗门。于是,处于体量无比巨大的城市,我们仍会感到迷茫,就像一个人在月亮上那么孤独。
第八种孤独:孤独症与抑郁症 全世界有6700万孤独症患者,在过去20年里,发达国家的孤独症病例呈现爆发式上涨趋势。在中国,2011年仅广州常住人口中就有约7万名孤独症患者,而且人数还在逐年增加。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斯科特·塞立克说:“遗传和环境因素各负一半责任。”孤独症不是因为被身边的人冷落,而是一种病。同样地,抑郁症也不仅仅是心情不好那么简单。
赫拉巴尔的小说《过于喧嚣的孤独》是一位孤独的废品收购站打包工的独白,他独自在肮脏的地下室工作了35年,用那些被丢弃的字纸将自己武装成心灵最丰盛的人。这个精心酝酿20年之久的故事,实际上是赫拉巴尔面对喧嚣的孤独时给出的解决方案——“在社会的垃圾堆之上而不掉进混乱与惊慌”。
孤独的危害相当于每天抽15支烟
孤独有那么可怕吗,以至于要专门成立个部门来解决这个问题?接下来,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孤独的一些科学研究,重新认识一下孤独。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做过一项著名的孤独实验。研究者将受试者关在隔音房间里,让他们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棉手套,尽可能减少听觉、视觉、触觉等刺激。除了进餐和排泄,受试者必须24小时躺在床上。结果,尽管实验报酬很高,但几乎没人能坚守3天以上。到了第4天,受试者会出现双手发抖、不能笔直走路、应答速度迟缓、对疼痛敏感及出现幻觉等症状。可见,孤独感对人的身心健康危害巨大。
美国杨百翰大学一项涉及30万人的研究表明,孤独感的危害相当于酗酒或每天吸烟15支。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约翰·卡西奥波指出,孤独感会增加人体压力激素皮质醇的分泌水平,从而削弱免疫系统,使人更容易生病,孤独者的血压比正常人高出30毫米汞柱,心脏病和脑卒中的患病率是正常人的3倍。美国、芬兰和瑞典三国联合研究发现,孤独的生活方式使癌症的发病率增加2~3倍。
2012年,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刊登了一项研究,这项研究调查了1600多名60岁以上的美国老年人,进行了6年的随访,发现有将近一半(43%)的老年人感到孤独,而且孤独的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遇到困难,比方说洗澡、穿衣、爬楼梯、走路等。更重要的是,孤独还与老年人的死亡风险增加有关,增加的死亡风险大概是9%;常感孤独的人,寿命减少6年。
荷兰的研究人员对将近2200名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了3年的随访发现,孤独的老年人更容易痴呆,痴呆风险增加了64%。
此外,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还发现,孤独可以通过提高激素和炎症水平,增加心脏病、关节炎、2型糖尿病甚至是自杀的风险。总之,孤独对健康的影响相当可怕。所以,我们要认真对待孤独。
孤寂的老年人,易被不良商家钻空子
《听信讲座 老人一年花10多万买保健品》《花20多万元买保健品 85岁老人成“月光族”》《79岁大爷7年打卡听养生讲座买1.1万床上用品激怒老伴》……这样的新闻标题您肯定不陌生。节俭的老人为何掏空钱包购买保健品?
一项对116例受骗老人的调查显示,在受骗老人中,70岁以下的约30%,70岁以上的老人占70%。他们无一例外都极其渴望健康,这也是老年人受骗的最主要原因。买保健品另一大原因是孤独。2015年5月,国家卫计委发布《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称,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近10%。老人独自居住,于是,卖方开始温情忽悠,提着水果拜访老人,给老人倒洗脚水。不曾想,那些叫着“爸妈”,下着跪的“可爱小伙姑娘”让他们掏空了家底。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涛分析,感到孤独的中国老年人会有意识地采取各种措施以缓解孤独感,而购买保健品和保健服务就是其中之一。通过进行保健消费,感到孤独的老年人会获得更多机会参与社会交往,能够增进与他人的情感联系,提高其社会互动水平,更好地找到情感的寄托,以有效缓解其孤独感。老年人购买和消费保健品和保健服务的过程中通过两种方式缓解孤独感。一方面,保健销售人员出于商业利益的动机对老人们进行耐心宣传讲解,同时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使老人们感到被关注和被尊重,在一定程度上这些销售人员甚至充当了子女的情感角色;另一方面,通过与其他老年消费者之间就保健消费共同话题的交流沟通,老年人交到新的朋友,与此同时,时间和地点相对固定的保健消费活动又进一步增加了老人们的社会交往机会。
孤独是可以摆脱的
老年人退休后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如果由此就割断与社会的联系,得不到必要的关怀,就会在精神上“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滋生孤独、孤单、孤寂感,尤其是空巢老人、留守老人,失偶、失独、失能老人,孤独感会强烈到厌生的程度,最后可能伤及身体健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促进中心测评部主任肖震宇强调,孤独是可以摆脱的,前提是要多经营自己的内心世界。
首先,战胜自卑。自卑者总感觉自不如人,所以不愿跟人接触。肖震宇建议,这些人不妨试着与人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其次,随时保持联系。不要在感到孤独时才想起朋友,而要有意识地经常与好友保持联系。这样的密友无需太多,三五个就好,并且要时常想着为他们做些什么。
再次,认识新朋友。孤独的最大对手是新事物,肖震宇指出,多通过朋友去认识新朋友,主动接近别人,给自己的生活增添新元素。要记住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多为别人考虑。
第四,培养一门兴趣爱好。当觉得孤独的时候,可以专注于自己的爱好,平时还能和圈子里的同道相互交流。
第五,锻炼身体。感到孤独不妨出门锻炼一下身体,有助于大脑分泌多巴胺等让人兴奋和欣悦的化学物质,引发积极情绪。
第六,可以通过养花养宠物来进行必要的时间打发。研究表明,老年人在晚年的时候养宠物会使生活更愉快,寿命更长,在心脏病发作时幸存的可能性更大。
第七,换张笑脸。肖震宇说,没人喜欢整天愁眉苦脸或者一脸清高孤傲的人。不妨每天早上照照镜子,看看这张脸能不能让自己感到亲切。
最后,学会陪伴。对孩子,不管多忙,周末也要抽出一点时间来陪他一起玩;对老人,离家的孩子要经常与父母联系,争取每天打个电话,哪怕就告诉他们“我挺好”,时间充裕時可以聊些让老人开心的话题。
消除老年人的孤独寂寞,除了要弘扬孝道,要求亲属多多关怀,更需要社会层面改变对老年人的观感。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老年是人生命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