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环境道德教育体系构建问题研究

来源 :科技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onny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解决环境问题的迫切性。而环境道德教育在其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构建环境道德教育体系成为提高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大学生环境保护实践的一个重要措施。构建高校环境道德教育体系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新时期学校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大学生环境素养的必然要求。构建高校环境道德教育体系应该加强环境教育宣传工作、开设环境道德教育相关课程、加强环境道德教育类校园文化活动。
  关键词: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环境问题在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引起人们的关注,保护环境与改善環境成为当前的重要工作。而保护环境与改善环境不仅要从物质层面着手,更需要从精神层面着手,环境道德教育成为环境保护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环境道德教育是现代社会环境教育及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环境道德意识,增强环境道德观念的重要举措。为了了解环境道德教育状况,笔者开展了环境道德教育问卷调查,向宿迁学院的学生分发400份问卷,回收400份,有效率100%。从中发现构建高效环境道德教育体系工作刻不容缓。
  一、环境道德教育现状
  “环境道德教育是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提高全民的环境道德意识、思想观念、情感意识,自觉的运用环境道德准则来规范自己的环境道德行为。它是环境教育的最高层次,为其他环境教育的实现提供了根本保证。”[ 1 ]环境道德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人们的环境素养。
  现今,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环境保护的意识,但对于保护环境的实践力度远远不够。如在问卷调查中,问及学生“若手中有垃圾但旁边没有垃圾桶时怎么办”的问题时,数据显示17.25%的学生选择了随手扔掉,26.25%的学生认为应该放在一个不明显的地方,56.5%的学生认为应该找到垃圾桶后扔掉。可见,学生们具有较好的环境保护意识,绝对大数人意识到保护环境的必要性。但是在实践中,学生的环境保护表现力却不够,如出现校园内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吃完饭没有随手将餐盘放到回收处,看到地上有垃圾不去主动捡起来等等问题。由此可见,在环境保护中还得加强环境道德实践。
  当然,在关于环境道德教育方面,学校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学校对环境道德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工作开展也不足。在问卷调查中,问及学生“学校是以什么形式开展环境道德教育工作的?”,结果显示通过思政课开展教育占31.5%,通过选修课占27%,通过必修课占29%,其他占12.5%。可见,学校主要以思政课形式进行环境道德教育工作,教育方式比较单一。当问及学生对于环境道德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时,数据显示,学生非常了解的占13.75%,而大致了解的人占37.5%,了解很少与一点也不了解分别占41%和7.75%,这些数据显示学校环境道德教育工作开展不足使得学生们对环境道德教育相关知识不能有很深刻的了解,因此,学校应加强环境道德教育工作。
  学校的环境道德工作开展较少,所以环境道德教育效果也不够。当问及学生学校环境道德教育开展效果的时候,学生认为非常好的占9%,认为比较好的占37.5%,认为一般的占41%,认为差的占10.5%,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环境道德教育在高校开展力度不强,环境道德教育的效果不佳,因此,我们要通过构建和完善环境道德教育体系来进一步加强环境道德教育,最终为改善环境做出贡献。
  二、构建高校环境道德教育体系的意义
  环境道德教育已成为西方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在环境保护中发挥了先导作用,在把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推向前进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环境道德教育是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提高全民的环境道德意识、思想观念、情感意识,自觉的运用道德环境准则来规范自己的环境道德行为。它是环境教育的最高层次,为其他环境教育的实现提供了根本保证。”[ 1 ]
  第一,构建高校环境道德教育体系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之后,我国在1994年发布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白皮书——《中国21世纪议程》,其中明确提出要通过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以此推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环境道德就是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进行调节的规范。它的核心内容就是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从人类主观能动性的角度出发,提倡人类要主动承担对自然界道德的责任和义务。”[ 1 ]在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环境道德教育发挥着为生态保护价值定向的作用。环境道德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是提高人的素质的必然需要,也是实现生态保护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高校环境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因此,我们要加强高校环境道德教育,构建高校环境道德教育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构建高校环境道德教育体系是新时期高校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我国的环境道德教育与西方环境道德教育相比,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经过20多年来的努力,中国已初步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形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教育体系,并且其已经被纳入国家教育计划的轨道,成为教育计划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 ]在以往的高校环境教育中,大多着重从政治、经济、文化这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环境道德教育开展力度不足,高校在道德教育中涉及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也较少。“环境道德教育可以使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等内容更加丰富。以更高的境界和更广阔的视野把人类与环境、社会发展融合起来,大大丰富了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 4 ]环境道德教育可以唤起大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是体现和谐社会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实要求,也是现代道德和道德教育发展的必然。”[ 3 ]
  第三,构建高校环境道德教育体系是提升大学生环境素养的必然要求。新时期,社会加快发展的同时对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环境道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是否有良好的环境道德,是衡量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尺度。”[ 3 ]当今,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但是他们的环境素养仍然是较弱的。如问卷调查中问及学生对于身边人的环保意识的看法,认为身边同学环保意识非常好的占17%,比较好的占30.5%,一般的占41.25%,差的占11.25%,不难发现,大学生的环境素养还亟待加强。而高校可以通过构建环境道德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的环境素养。“可以使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从现实利益延伸到人类未来的利益,强调对人的关怀上升到对自然万物的关怀,从而使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水平都上升到一个高度,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3 ]   三、构建高校环境道德教育体系的基本路径
  新时期,教育部门提出加强环境道德教育的任务。一些学校也通过不同方式开展了环境道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有待大力提升,构建和完善高校环境道德教育体系也刻不容缓。
  第一,加強环境道德教育宣传工作。政府要重视环境道德教育,凭借自身的影响力号召人们一起参加到环境保护工作中。环境保护部门可以举办环境道德教育宣传报告,向公民传播关于环境道德教育的相关知识;也可以通过广告、报纸、网络平台等多种途径宣传环境道德知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了解环保意识通过网络的占44%,通过广播、电视的占22.5%,通过报纸杂志的占20.25%,通过专业书籍的占10.75%,通过其他途径的占2.5%。教育主管部门还应该为环境道德教育提供资金保证,支持开展环境道德教育项目,为高校构建环境道德教育体系提供良好的基础。
  第二,开设环境道德教育相关课程。高校可以把关于环境科学基础的课程设置为通识教育课程,通过广泛的教育提升学生的环境素养。高校仅仅以思政课形式开展环境道德教育是不足的,可以调整课程结构,按文科、理科、艺术类等不同的情况开设不同的环境道德教育相关课程。高校还可以开设环境道德教育类选修课,让学生通过参与课程的学习,增强环境保护观念,更好地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加强环境道德教育类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与环境道德教育相关的文化活动,如,在世界环境保护日组织相关的知识竞赛;在植树节组织学生植树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还可以在特定月份可以举行校园环境保护主题系列活动等。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发挥环境保护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实际行动来影响感染身边的人。高校也可以加强环境道德教育宣传力度和实践环节,指导学生成立环保社团并开展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来宣传环境道德教育的知识,让更多的人通过这些活动,收获更多知识。
  “加强高校环境道德教育,提升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的科学性,构建和完善高校环境道德教育体系,任重而道远。切实提升高校环境教育的科学性,值得广大的学者进入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在环境道德教育的实践中加以运用和推广。”[4]高校应该构建和完善环境道德教育体系,使大学生增强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遵循环境道德,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王霏.论高校环境道德教育和绿色校园建设[J].2011,23(21):207-208.
  [2] 黄锡生,张菱芷.中国环境教育现状及对策探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4):134-137.
  [3] 李佩.新形势下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的有效路径选择[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4] 夏新广.提升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科学性的研究和探析[J].教育时空,2014(18):146.
  作者简介:张能(1995-),女,江苏苏州人,宿迁学院法政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学生。
其他文献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幼儿园要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幼儿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关键词:社区资源;园本课;开发建设  社
期刊
摘要:实训基地是新时期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升办学实力的重要阵地,也是增强学生实践技能、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提供社会服务的平台。本文在简要介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相城科技园实训基地建设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及存在问题,并从实际出发,提出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内部协同、加大科技创新和深化产教融合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管理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享受到这些高新技术带来的便利。人们对生活环境舒适度、安全感、便利性等各个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智能家居就应运而生。本文主要从物联网的环境下来考虑智能家居的发射控制系统设计。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家居;发射控制;设计  随着各种科技产品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物联网的生态圈慢慢建立,智能家居的生态链也越来越成熟。当前环境下,很多智
期刊
摘 要:文中以某焦化厂原厂区地块为研究对象,在对该企业资料收集和现场勘查的基础上,对该地块进行了初步污染概念模型的建立。研究认为:场地初步污染概念模型是在场地调查及风险评估中建立并逐步完善的;场地污染概念模型是场地调查和风险评估的基础和核心,也是场地调查和风险评估的主线。  关键词:焦化厂地块;污染概念模型;土壤污染;场地环境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被淘汰或落后的工业企业关停并转
期刊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蕴涵深刻的教育理论体系,强调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校园是传承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也是立德树人的客观环境,因而在高校校园建设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因素,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时代需求。本文剖析新时代在高校校园建设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探讨高校校园建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举措。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校校园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蕴涵深刻的教
期刊
摘 要: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取得进步和发展就必须拥有创新精神。社会的过快发展,导致传统行业必须通过改革进行创新,否则只能被时代淘汰。为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高校必须要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的培养。伴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社会和相关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以“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专业为例,分析高校对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
期刊
摘要:经过对某水库坝址工程地质条件研究,明确该水库坝址存在一定的渗漏及坝基稳定性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治理措施。且根据该坝址的工程地质情况,对重力坝及面板堆石坝两种坝型进行比选,并选择了更为优异的混凝土重力坝为坝型。  关键词:工程地质条件;绕坝渗漏;坝基稳定性;坝型比选    1 工程概况  某水库位于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距六盘水市约33km,交通较为便利。水库校核洪水位1903.3m,总库容万9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的解读,分析了高职学生培养的现状,提出高职院校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培养的有效途径,构建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与校园文化,培养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精神;校园文化  Explorat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Vocational Spirit and Skills in Higher Voca
期刊
摘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不仅能让孩子更好地实现学习阶段的过渡,为其终身教育奠定基础,并且能提高基础教育起点。由于幼儿园教育理念出现偏差,家园合作中对家长的指导成效不佳,地方政府监督管理体制不合理,导致“小学化”问题屡禁不止。幼儿园要重视自身教育价值,树立科学教育理念,加强对家长的宣传指导工作,相关部门健全监督管理体制,彻底排查整治“小学化”问题。  关键词:幼小衔接;幼儿园;小学化  一、绪论  
期刊
摘 要:党建工作在创业型高校实务工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问题、新需求层出不穷,传统党建教育思路和方法,已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学生群体和社会环境,这是对创业型高校党建工作者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关键词:互联网+;党建导师;创业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高校党建工作应与互联网进行有机结合,党建工作者应开阔自己的党建思维,将党建工作与网络平台有机结合,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