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椎弓根螺钉植入在骨质疏松患者脊柱后路固定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9年12月-2011年3月,使用计算机导航辅助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51例(导航组),与同期传统X线机监视下徒手植入椎弓根螺钉治疗该类患者41例(传统组)进行比较。术前经双能骨密度测量两组均合并骨质疏松症。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测定值、病程、累及节段、术前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螺钉重植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术后通过CT采用Richter法评价椎弓根螺钉位置,通过三维CT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导航组植入螺钉250枚,其中初植成功239枚,螺钉重植11枚(4.4%);传统组植入螺钉213枚,其中初植成功190枚,螺钉重植23枚(10.8%);两组螺钉重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19,P=0.009)。导航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传统组(P<0.05)。Richter法评价椎弓根螺钉位置,导航组优240枚、良10枚,传统组优191枚、良21枚、差1枚,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66,P=0.023)。导航组和传统组随访时间分别为(7.8±1.5)个月和(8.7±1.5)个月。导航组术后6个月三维CT显示植骨均达骨性融合,未发现椎弓根螺钉松动、拔出、断裂等情况。传统组1例术后6个月植骨部分吸收,给予支具制动限制活动,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等措施,术后9个月植骨达骨性融合;余患者术后6个月植骨达骨性融合。结论计算机导航技术能够很大程度避免椎弓根螺钉位置偏差、反复拔出重植等情况,实现每枚椎弓根螺钉最大稳定性,减少手术暴露时间及出血量,为合并有骨质疏松症患者行脊柱后路固定手术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手术辅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