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去年我县开展有效教学过关活动以来,切实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高效的课堂,已成为我们历史组全体同仁的共识。在实践中,我们利用导学案,将前置性学习和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学案导学下的自主、合作模式,该模式的总体思路是:以学案为载体,将学案与教材相结合,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讲解诱导相结合,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具体说来,该模式操作流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导入新课是指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或是利用新旧知识的关键联系点,创设情境导入,或是通过对旧知识的检查导入新课,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比较快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来。接着由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在书上就相关要点做好标记,在疑难之处打上问号。在这一环节中,导学案仍然在教师手中,因为我们发现中学生(包括部分优秀生)往往没有阅读教材的习惯。许多学生对教材的阅读仅停留在对字面的理解,往往忽略其丰富的内涵,因此,我们首先要调动学生阅读教材的热情,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对教材的阅读中读出兴趣、读出能力。
二、学案辅助。再读课文
在学生初步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再下发导学案,这样会方便学生自主梳理课文。历史导学案分五部分:课题、学习目标、知识提纲、课堂探究和达标检测。学习目标的制定主要是依据课程标准中对本课的要求,目标的表述是用“记住”“掌握”等非常明确的词语,让学生做到一目了然,心中有数,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再次仔细阅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完成知识提纲部分,如有疑难问题及时记载下来。这部分我们要求学生自学,自主解决问题,不允许合作。
三、组内合作。初步释疑
在导学案的完成过程中,总有一些问题是个人解决不了的,再加上学生新提出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放到小组讨论的层次上。合作小组我们以前后左右四人为一组,由组长负责主持,要求每人都要积极参与,必须要全员发言。小组活动的内容有三项:首先是对知识提纲进行相互找错纠错,再对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和新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解决方法,完善问题答案。最后是讨论导学案中的课堂探究题。课堂探究题是针对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问题而设计的,可以以问题的方式出现,也可以以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可以说课堂探究题是学案中最有创新提升空间的地方。
比如学习九年级《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一课时,我们设计了一道问答式探究题:为什么早期人类文明都产生在大河流域?再比如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我们又设计了材料型探究题如下:“蒸汽机的吼声使欧、北美、亚三大洲发生变革,以改革或革命的方式建立了强有力的政权,劳动力被大量解放出来;蒸汽机造就大量财富,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原料、市场均来自遥远的地区;蒸汽机激发了人的需求,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摘自王世德《世界近代史》,请结合史实说明工业革命如何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创造条件的?这些题目都需要小组成员在充分阅读教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在小组内集体攻关才有可能解决,如果遇到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则由记录员做好记录,准备在班级在进行交流。
四、全班交流。展示提升
在这一环节,我们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主要是将知识提纲的答案在班级展示,将他们讨论的课堂探究题的结果进行交流,将他们小组的疑难困惑向全班提出。其他小组的成员,一方面要认真听,另一方面要积极地对问题进行补充解答。如果有全班共性的问题,可能会超出学生认识水平的,这时教师再给学生搭桥引路,为学生创造获得正确结论的条件,促使学生思考、探索、争辩,直至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
五、落实目标。达标检测
经过以上的环节,导学案中的问题和学生的疑难困惑都得以解决,这时,我们要求学生再次对照学习目标,将所学课文进行当堂的记忆、巩固,然后,独立完成导学案中的达标检测题,教师随机地进行批改。
我们采用的导学案下自主、合作的历史课堂,经过一年的探索,实践证明,这种授课模式对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高效性问题具有重要价值。它的应用彻底改变了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教师把主动权放在了课前导学案的编制上,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师生共赢。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导入新课是指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或是利用新旧知识的关键联系点,创设情境导入,或是通过对旧知识的检查导入新课,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比较快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来。接着由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在书上就相关要点做好标记,在疑难之处打上问号。在这一环节中,导学案仍然在教师手中,因为我们发现中学生(包括部分优秀生)往往没有阅读教材的习惯。许多学生对教材的阅读仅停留在对字面的理解,往往忽略其丰富的内涵,因此,我们首先要调动学生阅读教材的热情,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对教材的阅读中读出兴趣、读出能力。
二、学案辅助。再读课文
在学生初步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再下发导学案,这样会方便学生自主梳理课文。历史导学案分五部分:课题、学习目标、知识提纲、课堂探究和达标检测。学习目标的制定主要是依据课程标准中对本课的要求,目标的表述是用“记住”“掌握”等非常明确的词语,让学生做到一目了然,心中有数,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再次仔细阅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完成知识提纲部分,如有疑难问题及时记载下来。这部分我们要求学生自学,自主解决问题,不允许合作。
三、组内合作。初步释疑
在导学案的完成过程中,总有一些问题是个人解决不了的,再加上学生新提出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放到小组讨论的层次上。合作小组我们以前后左右四人为一组,由组长负责主持,要求每人都要积极参与,必须要全员发言。小组活动的内容有三项:首先是对知识提纲进行相互找错纠错,再对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和新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解决方法,完善问题答案。最后是讨论导学案中的课堂探究题。课堂探究题是针对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问题而设计的,可以以问题的方式出现,也可以以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可以说课堂探究题是学案中最有创新提升空间的地方。
比如学习九年级《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一课时,我们设计了一道问答式探究题:为什么早期人类文明都产生在大河流域?再比如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我们又设计了材料型探究题如下:“蒸汽机的吼声使欧、北美、亚三大洲发生变革,以改革或革命的方式建立了强有力的政权,劳动力被大量解放出来;蒸汽机造就大量财富,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原料、市场均来自遥远的地区;蒸汽机激发了人的需求,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摘自王世德《世界近代史》,请结合史实说明工业革命如何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创造条件的?这些题目都需要小组成员在充分阅读教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在小组内集体攻关才有可能解决,如果遇到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则由记录员做好记录,准备在班级在进行交流。
四、全班交流。展示提升
在这一环节,我们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主要是将知识提纲的答案在班级展示,将他们讨论的课堂探究题的结果进行交流,将他们小组的疑难困惑向全班提出。其他小组的成员,一方面要认真听,另一方面要积极地对问题进行补充解答。如果有全班共性的问题,可能会超出学生认识水平的,这时教师再给学生搭桥引路,为学生创造获得正确结论的条件,促使学生思考、探索、争辩,直至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
五、落实目标。达标检测
经过以上的环节,导学案中的问题和学生的疑难困惑都得以解决,这时,我们要求学生再次对照学习目标,将所学课文进行当堂的记忆、巩固,然后,独立完成导学案中的达标检测题,教师随机地进行批改。
我们采用的导学案下自主、合作的历史课堂,经过一年的探索,实践证明,这种授课模式对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高效性问题具有重要价值。它的应用彻底改变了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教师把主动权放在了课前导学案的编制上,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师生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