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中国传统村落,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维系中华文明的根脉等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驻村规划师的横空出世,无疑成了解决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刘琳就是安徽省潜山市万涧村的驻村规划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乡村振兴故事……
传统村落是文明的见证者,记录着时代的变迁
“名牌大学硕士毕业,别人都是到大城市去求职发展,可你却想扎根乡村,真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面对好友的质疑,即将从四川大学硕士毕业的刘琳却淡然一笑,因为这中间有她的理想和梦想。
1991年2月,刘琳出生在四川南充,于2017年获得四川大学生物工程硕士学位。与她的很多同学不同的是,大家都希望去大城市去好的单位工作,刘琳的目标却是去乡村工作,希望为国家的精准扶贫战略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基于这样的想法,刘琳加入黑土麦田公益组织,成为湖南的一名驻村扶贫专员。
刘琳知道农村生活艰苦,可当她在扶贫的乡村工作后,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苦和穷。刘琳告诉记者:“因为公益组织要求不能给村民增加负担,所以驻点是居住在村部的农家书屋里,遇到雨天,外面下大雨,床头下小雨,停电更是家常便饭……在进村之前,我从来没思考过人一天为什么要吃三顿饭,进村后才发现一日两餐其实也是可以的。那年夏天干旱断水,做饭需要去很远的地方打水,因为我个子小,后来也习惯了一日一餐。”条件虽然艰苦,但刘琳却乐此不疲,遇到村民家里有农活时,刘琳二话不说,就会参与其中。也正是因为做得多了,刘琳总结出了做农村基层工作的经验,那就是参与百姓的生产生活,和百姓打成一片。
1年的扶贫工作结束后,朋友介绍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正在安徽省开展传统村落保护试点工作,需要驻村规划师,刘琳的“乡建梦”再次被点燃,并最终被派遣到安徽潜山万涧村。说到再次扎根乡村的动机,刘琳告诉记者:“我的老家就是千年历史古城,从小我就对传统村落有着特殊的感情,在我的眼中,传统村落是文明的见证者,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但随着时代变迁,这些传统村落急需保护,让传统村落找回曾经的‘青春’才是我们的初衷。”
刘琳在万涧村安顿下来之后,便开始了她的工作。通过走访和查询资料,刘琳这才知道,万涧村位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北部,虽然地理位置优越,但一直处于未开发状态。村里有35个村民小组,702户人家,虽然有2573人,但其实是个空心村。
这里的传统建筑以典型的“聚族而居、祠居一体”的皖西大屋为主,最大体量的皖西大屋是杨家老屋,占地面积为2643平方米,有99间房,鼎盛时期的杨家老屋有一两百人居住。
刘琳摸清村里的情况后,为村庄的发展提出了路径,希望协助村民成立合作社,从而最大限度地将村庄的房屋、土地、山林等资源整合,进行产业培育。
最初,大多数村民都对以合作社方式抱团发展持观望态度,有村民提出:“我们觉得还是成立公司好,公司听起来更符合时代特色,也便于村庄的发展。”但刘琳却说:“合作社是同为弱者的农户联合起来,为了对抗外部风险的一种有效组合方式,因此,它除了具有经济属性,还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
摸着石头过河,一个人和一座村庄的传奇
刘琳不厌其烦地和村民沟通,讲解成立合作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虽然村民同意成立合作社,但在房屋、土体、资金的投入比例上无法达成共识,有的村民认为,万涧村的核心亮点就是老屋,还有的人认为投入的资金是真金白银……一时间矛盾四起,刘琳的工作也陷入了两难境地。
最让刘琳哭笑不得的是,一天傍晚,她正在做方案,一个村民跑来问刘琳:“你们单位叫什么名称?你们领导叫什么名字?”刘琳一一做了回答。谁知第二天傍晚,这位村民又来了,说道:“我怎么在网上没查到你的名字,你说你是受安徽省住建厅的委托,能不能把委托的文件拿出来给我看看?”经过再三解释,刘琳最终说服了村民。
谁知几天后,有村民对刘琳说:“有人去县政府告你了,说你是传销头目……”刘琳听了,如坠云雾,最终,在当地政府的解释下,村民的疑虑才得以打消。
有着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刘琳认为,进入村庄之初应该尽可能从小事做起,所以不怕吃苦的她和村民一起复垦荒地,开展生态农业等村民参与度极高的项目。
“这个个子不高的小丫头,能吃苦,是真心为我们好。”有村民对刘琳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只有被群众认可了,才能更好地开展下一步的工作。刘琳在和合作社的成员商量后,大家决定开辟10亩土地,种植金丝皇菊,刘琳和村民们一起顶着烈日下地干活。“这哪像是研究生啊,活脱脱一个地道的农民呢。”对于村民们的玩笑话,刘琳听了却毫不在意,她以自己的行动得到了村民的认可,经过多次磋商,合作社的入股比例难题也得到了解决。
由于没有商标,也没有销售经验,金丝皇菊虽然品质不错,但如何销售出去,成了摆在大家面前的第一难题。刘琳也想过在网上卖,但“三无”产品无法得到顾客的认可。关键时刻,合作社的理事们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利用自己的朋友圈,四处推销金丝皇菊。最让刘琳感动的是,合作社的理事们即便打车送货,回来也不报销路费,大家觉得合作社才起步,必须齐心协力,才有可能步入正轨。
在刘琳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之下,改造好的杨家花屋,定位于是一个兼具餐饮、住宿和小型会务接待功能的青年旅舍。
2019年8月,青年旅舍開始运营前夕,刘琳特别担心合作社的运营会出现问题,也有村民建议以低价转租给个人,但刘琳还是希望合作社自己运营,但又面临一个难题,那就是万一做砸了谁来承担后果? 一直以来,刘琳给自己的角色定位是“陪伴式成长”,所以,她最终还是没有干涉合作社的决策。让她惊喜的是,合作社也没有让她失望,几个月的时间,青年旅舍就实现营收17.7万元。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基层的工作琐碎又耗时,常常让刘琳忙得焦头烂额,为了不遗漏任何一件小事,刘琳养成了随身携带记事本的习惯,晚上回到宿舍再进行归类整理。
青年旅舍的運营步入正轨后,刘琳又在心中谋划着下一件大事,那就是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处于脱节状况。刘琳告诉记者:“我经常和村民开玩笑说,家长不能自己打着麻将,刷着抖音,然后问小孩子你怎么还不去学习。”
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陪伴式”驻村规划师好样的
在和村民商量之后,村里的造纸作坊成了书屋的最佳选址地点,刘琳通过单位的党费捐赠建好了萤萤公益书屋。
其实,书屋在建造中刘琳就开始思考,书屋建好后应该由谁来运营?最开始,刘琳找了一些公益组织和社会企业,也联合了一些高校社团,但最终都无疾而终。走投无路之下,刘琳决定自己来做,她系统性地提出“萤萤公益书屋陪读计划”,从孩子的阅读、口头表达、写作、担任书屋小馆长等方面,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书屋的良性运营,让刘琳松了一口气,她告诉记者:“村里开会时,会场就我一个是女性,但我发现,村里的很多事,女性都是不可或缺的力量,我希望能和万涧的女性一起,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能够让女性更广泛地参与村庄公共事务。2020年9月,我们成立了本地区唯一一家农村妇女公益组织——‘涧行者乡村服务发展中心’。”
中心成立后,刘琳和“涧行者”们经常举办各类活动和外出参观学习,女性的自信心明显提高,甚至有的女性自信地告诉刘琳:“男人可以办到的事,万涧村的女性也可以做到,我们就是半边天,我们行……”
被大家的自信感染的刘琳,和村里的女性一起定了个小目标——办一场“村晚”。整台“村晚”从主持到演员,完全由村民扮演。但2021年因为疫情,国家倡导就地过年,为了让在外地过年的村民能够看到家乡的变化,所以“村晚”也从线下搬到了线上。
一次,刘琳在村里走访时发现,一位老人因为渴望与人交流,经常从轮椅上摔下来,挣扎着爬出院子。刘琳看了内心五味杂陈,她开始系统调研村庄老人的现状与养老需求,并最终决定在芮家老屋创立老年活动中心。
同济大学的李斌教授得知刘琳的想法后,免费出设计,还不辞辛劳来到万涧村。但让刘琳难过的是,李斌教授在村里做完调研,回到上海的第二天,却突发疾病去世了。刘琳和小伙伴们强忍悲痛,按照李斌教授的方案,芮家老屋更新项目现已正式启动。
已经很久都没有回家的刘琳,每天都在为万涧村操劳,她告诉记者:“现在是2021年8月,我来村子里已经3年了,我把这里当成了我的家。3年时间,我用掉了20多个笔记本,每当看到村里的变化,我都感到非常自豪。作为驻村规划师,我们要一直往后退,让村民成长起来,这样的乡村,才会有可持续发展。”
看着面貌一新的村庄,村民们最为感激的人,还是刘琳,村民陈友华就把村里的变化写成了诗歌《一剪梅·回味乡愁》:规划犹似风扶柳/书屋敞亮/旅舍清幽/金菊满园香满楼/留住相思/回味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