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在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语调的基础上,进入中年级又有了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即要求学生就一定的题目说一段通顺、有条理、符合要求的话。多数学生有畏難心理,归根到底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要解决这一难题,打好朗读基础是关键。
可以说朗读训练是普通话语音训练的继续、巩固和提高,又是一般口语交际训练的必要准备,朗读训练可有效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学习和储存大量优美的词汇和句式,为口语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有口无心的读是难收其效的。因此,朗读应掌握以下要领。
一、培养朗读兴趣
使学生认识到朗读不是可有可无、外界强加的负担。要让学生在内心产生朗读的欲望,激发起学生的激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也是感染学生的有力手段,在这一过程中还应提出应重视或思考的问题,为自读扫清障碍。像《趵突泉》、《阿里山的云雾》等等都是形文兼美的好文章,如果能激发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必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文中优美的词句、秀美景色的描写比比皆是,在反复吟诵中学生审美的情趣和能力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熟悉朗读内容
对文中字、词、句,不但要解决声、韵、调等问题,还要掌握正确的句读,不读破句、不丢字、不添字,培养初步的语感能力,再好的文章读起来磕磕绊绊,不要说去感染别人,就连自己也会觉得索然无味。只有在熟悉朗读内容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进一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即使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共鸣,也可以通过朗读达到初步理解的目的。
三、朗读的技巧
1.加深对词语的理解。除了上面提到的声、韵、调以外,关键是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体现出来的含义,这就要求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体会,单靠字典上的解释达不到真正理解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文中内容的含义,从而“感之于外,受之于心”,与作者产生同感。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三个“都”字并不是词语的重复,而是意在强调此时此刻人们有如此一致的行为,如此一致的神态,关键在于人们沉痛的心情是一样的,即都为悼念周总理而来,所以在阴冷的天气里,出现“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的感人场面也就可以理解了。理解了“都”的作用,就会进一步体会到周总理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崇高。
⒉读出逻辑关系。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句式中的逻辑关系虽没有用术语的形式提出来,但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正确的停顿,不能随意停顿读成破句,如学习《五彩池》时有一个长句“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像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学生一口气读不出来,但是停顿得不正确不但会影响朗读效果,还会影响对句意的理解,这就要求在反复练习、反复诵读中去体会。
⒊注意正确的语调、节奏、重音。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这一句,除了用悲哀低沉的语调外,也要读出正确的节奏和重音,试分析如下:“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这样既突出了来的人多,又能说明人们心情之悲痛。朗读中哪些地方要重读,朗读中哪些节奏有变化,都需要我们用心揣摩,这样才会达到应有的朗读效果。
⒋有感情的朗读。每篇课文的阅读要求都是有感情的朗读。可见朗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朗读能做到有感情才能既与作者产生共鸣又能去感染听众,因为人的语气既有内在的思想感情,又有外在的快慢、高低、强弱、虚实的变化。一般说,喜的感情是气满声高,如《忆江南》、《遨游太空的五星红旗》;悲的感情是气沉声缓,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再见了,亲人》;爱的感情是气缓声柔,如《猫》、《燕子》等等。朗读时都要细细揣摩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充分享受文章的喜怒哀乐,那么我们的思想也会受到陶冶。
总之,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很大,教学中如果巧妙运用声音的这种“可塑性”,着手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和习惯,相信经过长期不懈地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一定会大有提高,练出一副好的口才也不会再是难题。
可以说朗读训练是普通话语音训练的继续、巩固和提高,又是一般口语交际训练的必要准备,朗读训练可有效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学习和储存大量优美的词汇和句式,为口语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有口无心的读是难收其效的。因此,朗读应掌握以下要领。
一、培养朗读兴趣
使学生认识到朗读不是可有可无、外界强加的负担。要让学生在内心产生朗读的欲望,激发起学生的激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也是感染学生的有力手段,在这一过程中还应提出应重视或思考的问题,为自读扫清障碍。像《趵突泉》、《阿里山的云雾》等等都是形文兼美的好文章,如果能激发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必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文中优美的词句、秀美景色的描写比比皆是,在反复吟诵中学生审美的情趣和能力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熟悉朗读内容
对文中字、词、句,不但要解决声、韵、调等问题,还要掌握正确的句读,不读破句、不丢字、不添字,培养初步的语感能力,再好的文章读起来磕磕绊绊,不要说去感染别人,就连自己也会觉得索然无味。只有在熟悉朗读内容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进一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即使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共鸣,也可以通过朗读达到初步理解的目的。
三、朗读的技巧
1.加深对词语的理解。除了上面提到的声、韵、调以外,关键是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体现出来的含义,这就要求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体会,单靠字典上的解释达不到真正理解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文中内容的含义,从而“感之于外,受之于心”,与作者产生同感。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三个“都”字并不是词语的重复,而是意在强调此时此刻人们有如此一致的行为,如此一致的神态,关键在于人们沉痛的心情是一样的,即都为悼念周总理而来,所以在阴冷的天气里,出现“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的感人场面也就可以理解了。理解了“都”的作用,就会进一步体会到周总理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崇高。
⒉读出逻辑关系。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句式中的逻辑关系虽没有用术语的形式提出来,但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正确的停顿,不能随意停顿读成破句,如学习《五彩池》时有一个长句“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像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学生一口气读不出来,但是停顿得不正确不但会影响朗读效果,还会影响对句意的理解,这就要求在反复练习、反复诵读中去体会。
⒊注意正确的语调、节奏、重音。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这一句,除了用悲哀低沉的语调外,也要读出正确的节奏和重音,试分析如下:“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这样既突出了来的人多,又能说明人们心情之悲痛。朗读中哪些地方要重读,朗读中哪些节奏有变化,都需要我们用心揣摩,这样才会达到应有的朗读效果。
⒋有感情的朗读。每篇课文的阅读要求都是有感情的朗读。可见朗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朗读能做到有感情才能既与作者产生共鸣又能去感染听众,因为人的语气既有内在的思想感情,又有外在的快慢、高低、强弱、虚实的变化。一般说,喜的感情是气满声高,如《忆江南》、《遨游太空的五星红旗》;悲的感情是气沉声缓,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再见了,亲人》;爱的感情是气缓声柔,如《猫》、《燕子》等等。朗读时都要细细揣摩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充分享受文章的喜怒哀乐,那么我们的思想也会受到陶冶。
总之,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很大,教学中如果巧妙运用声音的这种“可塑性”,着手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和习惯,相信经过长期不懈地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一定会大有提高,练出一副好的口才也不会再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