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动人的父亲节礼物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lysev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父亲节前夕,网上热传着一个温暖的故事:由于父亲突发重病成为植物人,暨南大学研究生王涛与弟弟王波相继休学辞工,日夜守候在病床前护理、呼唤父亲。拿自己“做试验”自学扎针、输液,每天呼唤父亲不下百遍,每半小时为父亲拍一次背、每两小时翻一次身 两个小伙子对父亲细心专业的护理感动了很多网友。不少网友感叹,“久病床前有孝子”,两兄弟对父亲不离不弃的守护,是这个父亲节最动人的礼物。
  “我们不能就这样放弃父亲”
  王涛的父亲王顺平今年49岁,病发前在深圳当厨师。2012年2月10日,王顺平突然出现手脚发麻、头晕等症状,前往医院检查后发现脑部有梗塞。回到湖南老家治疗一段时间后,王顺平的病情不断恶化,后来昏迷不醒,成了植物人。
  父亲病倒后,王涛和弟弟王波相继赶回老家照顾父亲。面对医院的“无能为力”和医药费的难以为继,兄弟俩含泪将父亲接回家休养。“在一次输氧结束后,我们发现爸爸居然还能自主呼吸,突然感觉有了一线希望。”王涛说。
  为了不中断父亲的治疗,王涛按照在医院打出来的清单,从医药公司买回了成箱的药品。“打针、输液都是自己操作。”王涛说,村里的医生难请,他和弟弟只好自学打针,为安全起见先反复在对方身上“做试验”。当时,兄弟俩的手上都扎了不少针孔,经过反复练习,渐渐能熟练地为父亲打针。
  虽然多家医院都认为王顺平康复的可能性不大,但王涛和弟弟一直没有放弃希望。在照顾父亲的同时,他们四处打听、筹钱,寻找新的治疗机会。今年5月初,带着借来的几万元,王涛和弟弟把父亲送到广州接受治疗。
  “父亲还不到50岁,我们不能就这样放弃他。”王涛说,“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必须试一试,不能给父亲和自己留下遗憾。”
  “风风雨雨和您在一起”
  在广东省江南医院,王涛因照料父亲休息不够,他的眼中布满了血丝。但是,对于父亲的病情,王涛显得并不悲观,说到最近父亲的脚几次动了动,对声音开始有反应,嘴部蠕动也越来越多,他的脸上出现了笑容。
  王涛是暨南大学应用数学专业研二学生,父亲患病后,他一直陪伴照顾至今。在深圳打工的弟弟王波也辞去工作,兄弟俩轮流守候在病床前。每天,他们都会调好闹钟,每两个小时为父亲翻一次身,每半个小时为父亲拍一次背,按摩、排痰、喂食、擦身、清理大小便……不管白天黑夜,父亲的床前永远有人守候。
  只要一有闲暇,特别是在做护理的同时,王涛和弟弟都会在父亲的耳边念叨,“爸爸,要坚强点”“爸爸,等你好了,我们一起去照个全家福”……每天,他们都要呼唤父亲不下百次,讲他最喜欢的孙女涵涵的趣事,讲他最喜欢的电影和电视剧,讲一家人曾经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王涛和弟弟期待着,通过这样的情感交流,渐渐唤起父亲的意识。
  父爱如山难忘。从小学六年级开始,王涛就在学校寄宿,与父亲一起生活的时间很少。父亲虽然没什么文化,也不善言辞,但在王涛心里,他是一座“山”,支撑起了整个家。
  王涛说:“很小就辍学的父亲不希望我们像他一样‘没文化’,他省吃俭用供我们读书,每天起早贪黑,从未有过抱怨,觉得那是应该的。现在我们孝敬他、照顾他,也是应该的。”
  为了父亲,正在读研二的王涛论文还没写完就暂时搁置了,“学位和学历,这些都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现在对我来说,守护和唤醒父亲是最重要的。”
  “只要爸爸在,就是一个完整的家。”在王涛的微博上,记录了他对父亲说的话,“不准倒下,我的大树,我的大楼,我要您站起!”“不准倒下,还有天,还有地,还有我,风风雨雨和您在一起。”
  
  孝德感人:拳拳感恩心,殷殷反哺情
  王涛与弟弟护理父亲的视频和图片在网上热传,感动了很多网友。不少网友感叹,“久病床前有孝子”,期待“孝心创造生命奇迹”。
  而王涛和弟弟对父亲不离不弃的守护,也触动了不少网友心中对父亲的思念和对亲情的思考。网友“大金”说,“送给父亲最珍贵的礼物,不是物质,不是金钱,而是这样一份孝心。”不少网友感叹,“兄弟俩对父亲的守护,是这个父亲节最动人的礼物。”
  “中国好人网”创办人、华南师范大学理论部副主任谈方说,王涛兄弟俩对父亲的照顾之所以感动了很多人,就是因为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很多人对80后、90后有偏见,认为新一代年轻人普遍比较自私、没有感恩之心。但是,我们从王涛兄弟俩的身上看到,中华民族传统的“孝悌”观念还是深植于年青一代心中。
  谈方说,近年来,从西方舶来的父亲节和母亲节越来越受到国内年轻人的重视,很多人会为父母送上各种礼物表达孝心,这种感恩的心值得倡导。但相比节日礼物,父母更需要的,往往是子女在日常生活中的关怀和体贴,是出门在外时的牵挂和问候。当今的年轻人无法再像以前一样做到“父母在,不远游”,但是,即使无法“常回家看看”,也应该跟父母“常打电话聊聊”。
其他文献
7月24日下午,刚履新的遵义市委书记廖少华看望了老红军王道金,以及谢培庸等曾任地厅级正职的老同志。副市长王祖彬陪同看望。  当天,廖少华先后来到老红军王道金的病房,以及谢培庸、柳跃华、李洪涛、杨春时、周大新等在遵曾任正地级实职离退休老同志家中看望。每到一处,廖少华认真询问每位老同志的健康状况、生活情况,特别详细询问了老红军王道金的病情及治疗护理情况,并向老同志简要介绍了自己的工作经历。  “看到你
期刊
“你的身体还好吗?”“向你表达敬意!”7月22日,新任铜仁市委书记刘奇凡在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梁伟,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离退局局长彭爱华的陪同下来到刘东平、何振坤、郝炳然等家中,亲切看望慰问铜仁市部分市级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  每到一处,刘奇凡对老领导、老同志们为铜仁经济社会发展付出的辛勤汗水和贡献表示诚挚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刘奇凡说,老领导、老同志为铜仁建设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打下了坚实基础
期刊
8月12日,全国老年期刊协会第25届年会在贵阳举行,来自各省、市(区)党委老干局的领导、全国23家老年期刊的负责人共5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国期刊协会老年期刊分会会长、中国老年杂志社社长王平君主持,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老干部局局长石松江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共贵州省委当代贵州杂志社社长、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期刊协会党刊分会会长赵宇飞,中共贵州省委老干部局副局长王小乐出
期刊
生命不等于呼吸,生命是活动。既然是活动,就不应该简单地像呼吸一样。这种价值,说得小点,就是全力做了那些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当我们面临自己或是亲人的病痛及死亡的时候,我们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来让生命的价值得以体现,让生命更有质量呢?  “我知道死亡有一万多道门,让人们各自退场离去。”  ———得知父亲身患恶性肿瘤晚期的陈作兵,把父亲送回了浙江诸暨老家。他是浙医一院毒理专家、医学博士,根据父亲的要求他没
期刊
现实中,似乎每个人的宿命皆是“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亦不能选择自己的死亡。”当人们面对病痛和死亡的威胁时,很多时候生与死的判决权都交在了亲人手中,而医生的建议在这个时候成为了最主要的参考依据,在病患者生与死的抉择中,医生担当了着重要的角色。  为危重病人花钱是浪费吗?  20年前,我救过一个人,那时我才刚从医学院毕业一年。  当时这位中年男子呼吸急促,躺着一动不动,因为腹痛而呻吟。我立刻想到的是
期刊
近期“孝子邓明建助母安乐死获刑”、“医学博士为癌症晚期父亲选择放弃治疗安享余生”两个受到大家关注的事件再次将“尊严死”、“生前预嘱”、“临终关怀”这几个敏感的词汇带到了公众的面前,让我们每个人都再一次直面关于“死亡”的话题,思考生与死的意义。  中国的传统思想,认为人尚在世时谈及死亡是不吉利的,尤其问及是否对临终有所安排时,60岁以上人群较少愿意积极答复。多数人都认为一个人的死亡并不是他自己一个人
期刊
6月27日,由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主办的“喜迎十八大,业务我争先”省老干部工作政策知识电视抢答赛举行。老同志王思齐、李玲、龚贤永、步智信、袁荣贵到现场观看了比赛。  据悉,本次竞赛包括“闭卷答题竞赛”和“电视竞赛”两个竞赛单元。闭卷答题竞赛单元已于6月15日进行,全省各市、州、县(市、区、特区)离退休干部工作局、省委各部委、省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省属地厅级事业单位、省属高等院
期刊
常常有人问我是否觉得“幸福”?我对“幸福”的定义是什么?  西方有一句话:Happiness is where home is——“哪儿是家,哪儿就有幸福。”你在这个地方最没有忧虑,你可以穿着内裤到处跑,也不会觉得有非礼的地方,也不用担心自己的隐私权受到侵犯。幸福是一种冷静。你可以在能量很低的情况下都生存得不错。就说睡觉吧,你在哪儿睡得好?是上海宾馆的一个房间?隔壁住的是谁你不知道,所以你老觉得有
期刊
2012年春天,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照例答中外记者问,在谈到政治体制改革和王立军事件时,多次强调须反思“文革”,两次提到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个决议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回顾30年前决议出台幕后的曲折艰辛,反思新中国成立以来曾经走过的弯路,或许我们今天能够更好地理解温家宝的语重心长“没有政
期刊
俄罗斯一支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老奶奶组合”获得2012年度欧洲电视歌唱大赛总决赛亚军,她们不仅仅成为俄罗斯众人追捧的“新星”,更获得了全世界的瞩目。  唱响欧洲  “布拉诺沃老奶奶”演唱组合来自俄罗斯东部乌德穆尔特共和国的布拉诺沃村,现有9名成员,最年长者86岁,最年轻者55岁,多数人已退休。这个组合以翻唱为主,以俄语或乌德穆尔特语重新演绎英国知名摇滚乐队“甲壳虫”等国外音乐人和一些俄罗斯歌手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