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场域,一个阅读生态圈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y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個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的阅读水平。基于阅读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以及本校学情,提出建构“和大人一起读”阅读林的想法。通过聚焦栏目阅读,探索“媒介阅读”的路径,营建群体阅读的“场”。阅读实施过程中,合力打造强大的家庭阅读圈、“班班有读”共读平台,并通过整体规划和活动跟进,提升学生阅读力。
  关键词:“和大人一起读” 家庭阅读圈 共读平台 阅读力
  一、锁定起点:提出“一个想法”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的阅读水平。《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强调,必须将保障和促进少年儿童阅读作为全民阅读工作的重点,从小培养少年儿童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学校教育,很大程度上承担着培养终身阅读者的任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对阅读也有明确要求:一、二年级,“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强调让学生爱上阅读,解决基本的字词识记问题,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三、四年级,“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重点是让学生学会阅读;五、六年级,“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默读要有速度,要学会浏览,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本着“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将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系,增设了《和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快乐读书吧》等栏目,强化阅读与生活的联系,让阅读成为学生基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我校地处城乡接合部,96%的学生为外来务工子弟。聚焦这些学生的阅读现状,我们随机抽取200名中、高年级的学生和家长,以问卷和家访的形式,对他们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阅读还存在“阅读层次偏低,兴趣不浓”“阅读方法单一,理解不深”“阅读能力缺失,效果不佳”等问题,家长“愿意投资,但支持不够”“对孩子有阅读期待,但方法不足”,虽然比较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但是由于自身文化程度较低,不知该如何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缺少阅读方法的引领。基于这样的阅读起点,我们提出了一个想法——建构“和大人一起读”阅读林,旨在让阅读成为学生自我和内在的诉求,让学生成为有能力的阅读者。
  二、探索路径:形成“一个场域”
  物理学中的“量子效应”,指的是在超低温等某些特殊条件下,由大量粒子组成的宏观系统呈现出的整体量子现象。受此概念启发,我们决定选择一个恰当的、微观的“实物粒子”——阅读“点”;然后创造一定的条件,使其组成宏观系统——阅读路径,并最终形成整体量子现象——阅读场域,让儿童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一)聚焦一个“点”——栏目阅读
  《和大人一起读》栏目最先出现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是专为初次接触阅读的学生搭建的阅读平台,意在助力他们顺利阅读。这里的“大人”,可以是教师、父母、亲友、邻居等有阅读经验、能带领学生阅读的人。“一起读”是一种阅读方式,是让学生亲历阅读的过程,感受阅读的美好氛围。聚焦这个栏目,一开始,我们在课堂中创设不同的“和大人一起读”的阅读环境,试着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阅读方法,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摸出一条“路”——“媒介”阅读
  美国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在《朗读手册》中说:“人与书并不是先天相吸引的,开始时必须由媒介——父母、亲戚、邻居、老师或图书管理员,将书带到孩子的世界。”大多数孩子是经由和“大人”一起阅读,从而爱上阅读、学会阅读的。因此,和“大人”一起读,不能局限于课堂中的师生一起读,而应将“大人”的范围扩大化,让阅读的“媒介”更为丰富。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让中、高年级的学生也参与了进来,让他们以“大人”的身份,带领低年级的弟弟妹妹阅读。这样,“大人”和“小孩”的阅读便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大人”和“小孩”的阅读内容开始丰富起来,阅读方式也开始有趣起来。
  (三)营建一个“场”——群体阅读
  美国心理学家勒温的“群体动力学”指出,团体成员之间具有相互的影响力。群体所处的环境,不论物理环境、心理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会对群体产生影响。营造阅读环境,组建阅读共同体,能让阅读效用最大化。由此,我们又将阅读的场域进行了延伸,让阅读从课堂、学校走向家庭、社会。在学校,教师是阅读的引领者;在家庭,父母是阅读的陪伴者。由此,以学生阅读为主、以“大人”陪伴阅读的场域应运而生。
  三、强化实施:深入“一个阅读生态圈”
  教师作为“和大人一起读”的领衔人,要善于协调和调动“大人”资源,实现多元化共读。在“和大人一起读”阅读林的构建中,我们合力打造强大的家庭阅读圈和社交共读平台,并通过整体规划和活动跟进,带领学生深入“阅读生态圈”,持续提升阅读力。
  (一)长程关联,壮大“阅读生态圈”
  1.打造家庭阅读圈。
  对于小学教材里为何要增加《和大人一起读》栏目,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指出:孩子的教育不能只交给学校,更不能交给辅导班,第一位是家长,需要家长以身作则。如果家庭教育不配合,就没有什么办法让孩子学好。父母的参与对养育一个爱阅读的孩子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和大人一起读”阅读林的建设,首先从育人的整体角度出发,打造家庭阅读生活圈。
  首先,共建“家庭图书馆”。我校很多学生因为家里经济并不宽裕,或家长的阅读意识薄弱,家中的图书寥寥无几,更别说读书的环境与空间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借助集团校的力量,开展了“100个家庭图书馆点亮一片星河”的书香家庭共建活动。集团校发动本部100个家庭和分校的家庭互相结对,进行爱心捐赠,帮助分校的100个家庭建立家庭图书馆。结对家庭现场,嘉宾为100对家庭代表分别颁发了“建馆”证与收藏证。100个“家庭图书馆”的交接,100对家庭的交往,带来了100份爱的传递。这一举措,在学校与家庭、家庭与家庭、学生与学生之间架起了爱的桥梁,扬起了每个学生的阅读梦想之帆。   其次,共建“星家長夜校”。为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学校每月会举行一次“星家长夜校”活动,利用晚上的时间,邀请专家、学校骨干教师等,对家长的亲子阅读给予具体指导,在提高家长对阅读的认识的同时,教给他们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如邀请全国优秀班主任王晓波为家长开设《让孩子爱上阅读》专题讲座,从阅读的重要性、营造阅读环境、选书等方面对家长进行详细、具体的指导。“星家长夜校”的创办,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同盟军”,在“家校共建”“协同创新”的合力下,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和纽带,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再次,共建“橙风铃书会”。为了更好地延续本部和分校家庭的友谊,让分校的家长与学生充分浸润书海、沐浴书香,形成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我们还创建了“橙风铃书会”,定期举办“橙风铃书香”家庭亲子阅读经验分享交流会,通过“我的阅读故事”“我们家的悦读时光”等活动展示分校家长和孩子的阅读生活,交流亲子共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乐趣。有了亲身经历,家长和孩子的感触也就格外深刻。另外,我们还特意邀请武进博物馆、总校亲子阅读代表、星河集团本部语文骨干教师等作为嘉宾,为优秀共读家庭中的家长、孩子颁奖,促使共读活动的持续开展。
  2.打造“班班有读”共读平台。
  学习、运动等需要坚持,阅读也是如此。学生难以坚持阅读的重要原因是缺乏监督,没有动力。为了让学生坚持阅读,我们决定打造社交共读平台——“班班有读”,因为我们坚信,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
  “班班有读”共读平台目前已推广到全国很多学校的很多班级,对于推动持久阅读很有帮助。以我所在的班级为例,9月开学动员家长和孩子参加时,只有9个家庭愿意加入。我把这9个家庭的家长和孩子建了一个小群,和他们一起共读。共读过程中,受某些因素的干扰,有些家庭偶尔也会中断阅读。其中有两个家庭坚持得最好,不仅每天会在朋友圈晒孩子的阅读情况,还会利用中午上班间隙阅读当天的内容,到了晚上再和孩子一起交流阅读感受。最终,这两支“小分队”按计划顺利读完了《一棵树的脚步》《男孩的雨》。午读课上,我请这两位学生上台分享阅读经验和参加“班班有读”活动的感受。为了对他们的坚持给予肯定,我还特地为他们准备了精美的礼物,并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之后,我鼓励班里的其他学生带领自己家里的大人加入阅读这两本书的行列。于是,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了共读平台。有的嫌借书不过瘾,还自己买了书,一遍又一遍地读。寒假,当“班班有读”共读平台再次报名的时候,人数达到了40!共读队伍越来越壮大,幸福完整的阅读新生活正在徐徐开启。
  在微信朋友圈晒了一段时间的“班班有读”亲子共读活动记录后,有天我看到了好友的一则留言:“爸爸去哪儿了?”此时,我突然意识到:是呀,目前加入共读队伍的几乎全是妈妈,爸爸去哪了?!阅读不仅是妈妈的事情,更应该有爸爸的参与。于是,只要逮到爸爸和孩子共读的案例,我就会不遗余力对这样的家庭进行表扬,从微信朋友圈晒到家长微信群,又从家长微信群晒到校园阅读群。这样的正向激励,吸引了不少学生爸爸的眼球。大约一个月后,班里已经有十几位爸爸加入了“班班有读”共读平台。在和孩子共读并一起参加阅读活动的过程中,爸爸们由衷地感叹:“和孩子一起阅读,让我们有了很多共同语言,让我体会到了通过无声的语言教育孩子的魅力。以后,我要更多地参与孩子的共读活动,更多地融入他们的阅读世界。”“以前,我总认为挣钱养家糊口是我的第一要务,但在和孩子一起共读时,我突然发现,陪伴孩子,让孩子过幸福生活才更重要。共读生活中,我和孩子都觉得学习生活非常温暖,亲子关系也格外和谐。这一路的陪伴,孩子在成长,我自己也在成长。”“一起共读,让我记录了和孩子相处的每个美好时刻,感谢这些读书活动给我们留下的美好回忆。”……
  就这样,每天的学校生活结束后,家庭的阅读生活开始了:关掉电视、手机,亲子共读、共聊,亲子共享“和大人一起读”的乐趣……孩子的阅读兴趣在无压力的氛围中,在家长的温柔陪伴下自然养成;大人的阅读方法、思维方式、情感态度等,给予孩子导向和暗示,成为孩子爱阅读、会阅读的助推剂。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学生努力阅读的过程“看得见”,我们还依托班级阅读社交圈,利用“晓黑板”发起全班阅读打卡活动,鼓励学生即时分享,实时交互,反馈激励。在阅读社交平台中,家长、老师、学生可以随时互动评论,敦促人人在读。而且,对于未打卡成员,“晓黑板”还会一键提醒,让家长、学生从忙碌中脱身,转向阅读。在这样的即时分享、交互、激励中,亲戚、朋友、师长、同伴的一个个“赞”,就能让学生收获无尽的阅读喜悦,拥有更大的阅读动力。
  (二)教、读、评共进,提升阅读力
  阅读是一种能力。阅读能力就是感受力、思考力和想象力。真正的阅读是既要读进来,又要读出去。为避免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的阅读,我们特别重视对阅读过程的干预和指导,实施教、读、评一致,推进深度阅读。
  1.和大人一起设定阅读任务。
  兴趣需要“保鲜”,“保鲜”需要合理的计划支持。每读一本书,我们都建议大人和孩子一起设定阅读任务。比如,在感知全书概貌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制订阅读计划,分解整本书的阅读内容,细化每天的阅读任务和要求。当然,任务的设定和共读单的设计需指向阅读习惯的养成、情感体验的生成,强调读写结合,体现整体意识、体裁意识、话题意识等,能够帮助学生从“学习如何阅读”到“通过阅读去学习”。以共读《一棵树的脚步》为例,我们对共读进度时程规划做了细化设计(详见下页图1)。
  从图1可以看出,我们用了12天时间共读《一棵树的脚步》。对于每一天的阅读内容和任务,我们都做了细化。下页表1展示的是11月20日的共读内容、共读任务和能力指向。对这一天的共读计划,教师、家长和孩子可以根据书的章节内容,依托共读单,用猜、讲、读、想、画、演、写等方法来完成。我们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对共读内容进行圈点批注,让书秒变“大花脸”;我们用便利贴梳理思维,留下阅读、思考的痕迹;我们用“鱼骨图”梳理故事脉络、提取主要人物和相关的重要事件;我们借助“朋友圈”等方式,有规划地开展阅读……午读时光,是我们的班级交流时刻。在这段美好的时光中,每一位共读主体都尽情分享自己的收获,围绕同一文本、相同话题或不同话题,进行头脑风暴。在认同与碰撞、互动与融通中,共读效应达到最大化。学生经由他人发现自我,从共读表层走向深处,从被动走向主动,从短暂走向持久,阅读的“心流”由此产生。   2.和大人一起策划阅读活动。
  2011版课标强调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阅读活动,为学生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丰富的阅读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在的探究欲、表现欲,使阅读成为一种享受。“和大人一起读”活动中,我们倡导学生和大人一起策划阅读活动。目前,我们已经共同策划了“说来听听,营造阅读小时光”“做点小研究,让阅读更有意味”“亲身去体验,让生活溢满书香”“学点小策略,做睿智的小读者”等活动。
  “说来听听,营造阅读小时光”灵感的产生,是受钱伯斯的《说来听听》中的核心观点“要千方百计让孩子主动表达,说来听听”的影响。在“和大人一起读”共读活动中,每读完一本书,我们都会创设一个与书中情境相近、相似的阅读环境,吸引每个读者参与交流,“说来听听”。即使是没读懂这本书,对这本书中的很多观点有困惑,也可以通过活动参与交流,说出感受,道出疑惑,提出质疑……如交流《小鹿斑比》一书时,大家一起“说说成长”,先给书中的关键人物排了序,又围绕“有‘他’和没有‘他’,长大后的小鹿斑比会一样吗?”“他们的影响与‘他’对小鹿斑比的影响一样吗?”“我发现成长的密码是什么?”“如果要把这本书推荐给别人,我会推荐给谁?”等话题自由发言。
  “做点小研究,让阅读更有意味”活动将阅读当作游戏,意在使阅读过程有意思、有意义。针对不同的书目,我们会设计不同的小研究,然后学生根据各自的爱好,选择不同的项目深度研究。比如,共读《窗边的小豆豆》一书,我们设计了“豆豆的朋友圈”“豆豆的生活日記”“豆豆的趣事”“豆豆的巴学园”“豆豆的梦想”“巴学园的便当”“书中的文化”等研究项目,和学生一起查阅资料,一起绘画描述,一起交流拓展……力求让学生的阅读更有深度。
  “亲身去体验,让生活溢满书香”活动的开展,是想将书中的故事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故事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就像李玉贵老师和学生读完《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一书后,直接把学生带到了糖果工厂,让学生通过观察糖果生产线,了解糖果从储备原料到经过多道工序被加工成型,又从被裹上精美的包装到最终流向市场的整个过程。今年秋游前,我们才共读过《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于是,我建议学生秋游时自己准备便当,而且便当里也要有“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当书中的故事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师生之间、亲子之间也就有了更多共同的交流密码。以这样的密码承载阅读交流,阅读会更有滋味。
  “学点小策略,做睿智的小读者”活动的形成,源于“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的思路。特级教师蒋军晶说过,阅读是可以教的,教什么?教阅读策略。阅读策略,就是为了达到阅读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阅读方法和技巧。在阅读活动中,运用恰当的阅读策略,可以让原生态的阅读更专业、更深入,让阅读者的阅读力更深厚。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共安排了四个阅读策略单元,分别是预测、提问、提高阅读的速度、有目的地阅读。平时的阅读中,我们会有意识地渗透这些策略,并附加一些策略,如图像化、整合资讯、自我监测联结等。在不断的运用与渗透中,大人和孩子的阅读力都得到明显提升。
  “和大人一起读”,带着孩子在阅读林中自由徜徉,充分发掘了学生、教师和家长的阅读积极性。当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独创的阅读感悟被激活,独创的阅读方式被记录的时候,他们便会爱上阅读,拥有阅读的能力和自己的思想。而进入自由阅读的境界,最终会让他们过上幸福而完整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周益民.童年爱上一本书:教师、父母如何伴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2] 温儒敏.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从“吕叔湘之问”说起[J].课程·教材·教法,2016(6).
  [3] 蒋军晶.和孩子聊书吧:让孩子爱上阅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4] ﹝英﹞爱丽森·戴维.帮助你的孩子爱上阅读[M].宋苗,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孙晔隽,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分校语文教师。常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武进区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曾获省“杏坛杯”赛课一等奖,武进区青年教师基本功暨评优课一等奖,武进区信息化能手比赛一等奖,武进区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
其他文献
摘要:深度学习是人的学习、学习者的学习,包括教师的学习,而不仅是学生的学习。作为对时代挑战的应对,深度学习是教师的职业应然;作为对自我实现的追求,深度学习是人的生命必然。深度学习的核心,在于知识的价值与可能,体现为知识的理解、融通、批判、应用和创造;深度学习的意义,在于自我的选择与确认,让人成为自己,成为更好的人;深度学习的指向,在于关系的重构与调适,促进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万物之间建立和调适
期刊
摘要:批判性思维理论认为,论证说出来的理由只是一部分,那些没有说出来的理由就是隐含前提。隐含前提有可能反映论证者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假定,抓住这些根本假定,写作者可能开拓出崭新的写作空间。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写作隐含前提隐含假设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普通高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批准号:BHA16014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用批判性思维的眼光看
期刊
摘要:将项目学习的理念引入数学课堂,以真实的生活问题为驱动,整体规划学习时间,重新架构学习路径,变“先学后用”为“为用而学”,呈现出不同的学习效果。《元、角、分》单元的项目学习共4个课时,立足学生起点,围绕驱动性问题,通过模拟购物,让学生学会布展、学会推销、学会选择、学会合理使用资金等。这些单元项目学习当中的“副产品”,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并不亚于原初学习模式当中那些“主产品”知识点。 
期刊
江苏省海安市实验小学是一所有传奇色彩的学校。这是一所以数学教学研究见长的学校,相继从这里走出去的华应龙、贲友林、仲广群、许卫兵、储冬生,都是全国小学数学教学界的“风云人物”。更让人叹服的是,这些风云人物的离开,并没有影响这所学校以它的高水平、高质量蜚声省内外。近年来,在“共生教育”理念引领下的项目学习,又让这所学校声名更隆。  纵观我国40年来的教育改革历程,我们分明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由教学研究到
期刊
摘要:写作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但很多学生却“谈作色变”。以项目学习的方式来开展习作教学,项目导引,紧扣主线,设计活动;项目实施,尊重起点,范文引路;项目评价,突破难点,微课助推。项目学习下的学生习作,因为生活情境而真实,因为范文指引而精彩,因为微课助推而提升。  关键词:项目学习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写作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然而现实中,很多学生却“
期刊
摘要:十岁成长仪式是“八礼四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成长仪式陷入了说教式、娱乐式的藩篱。以项目学习的方式来开展十岁成长仪式,通过项目导引、项目实施、项目展示,让目标从庸俗走向深邃,让德行从教化走向生长,让仪式从单一走向丰盈。通过这个不一样的成长仪式,让学生在十岁这个特别的驿站获得不一样的生命启迪,激发成长的“生命自觉”。  关键词:项目学习成长仪式德育生命自觉  十岁是一个人从童年走向少年的转折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抓住文章的思路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沿着这条“路”去理解课文的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把握课文的层次结构,弄清字词句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具体来说,应引导学生在自学中摸索思路,在朗读中突出思路,在设疑中展开思路,在想象中体会思路,真正达到发展智力、培養能力之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章思路阅读能力  原文刊发于《江苏教育》1984年第9期,略有删改。  “作者思有路
期刊
摘要:语文教育的当代性从根本上说就是教育观念的当代性。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实施教学,语文教育才是当下的,也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当代性。教师要在新课标理念下认识统编教材,从当代生活出发,提出学习任务,设计学习情境。要不断地开辟课程资源,将我们身边的社会生活化为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境,培养和鼓励学生用语文去认识社会、体验生活,解决身边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育当代性统编教材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已经投
期刊
摘要:李吉林老师用一句“要一辈子对别人好,帮助别人!”表达自己一生所体悟和践行的“道”。以三件事为印证:某教育机构假借“李吉林团队”名义举办同课异构活动,为了不让参会代表蒙受损失,李老师主动授权与对方合作;在面临重要选择时,李老师设身处地出主意、想办法;表达出现歧义时,李老师只是提醒要注意行文的严谨、处事的谨慎。  关键词:李吉林 追忆往事 教育屐痕  2019年7月20日上午10时,在李吉林老师
期刊
摘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通过“习斋号,起班名”和“赏兰亭,话书法”两个案例,让学生初步感知中国古老的书斋斋号文化和书法艺术,加深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传统文化斋号《兰亭集序》书法  本文系江苏省盐城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小学阶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