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一直坚持“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优质教育,让学生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努力实现使全体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创新的培养目标。
教育教学思考实践为践行办学理念,落实培养目标,学校以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立了“双主体”创新主题教育,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创新。
一、创新学校管理机制有效推进学校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重建学校管理制度。修改完善学校规章制度,使其适应新课程需要,重新建立了学校章程。
2.重视管理机制改革,鼓励名师脱颖而出。每年教师节坚持三级学科带头人、教育教学改革标兵的评选等。
3.重新构建教师评价体系,调动广大教师追求发展、创新工作的积极性。逐渐建立和完善包括教育理论、学科素养、教学基本功、课程实施能力等方面内容的教师学科能力新标准,明确学科教师专业质量标准。
二、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主体创新
打造“高师德、高专业、高能力、高贡献、有特色”教师队伍,让学习和创新成为教师追求的工作方式和习惯。教师达到乐教、会教、教好。
三、抓好教师主体创新点
包括观念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创新、评价手段创新等。
四、促进教师主体创新的策略
1.有效开展校本培训。围绕新课程,通过班子引领-名师带动-全员推进形式提高校本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开展有效练功活动,尤其是“每人一绝”训练。在共同体研修基础上,引领教师重点从学科目标解读、教育思想研究、教育教学技艺修炼、读经典深剖析四方面,结合自身特点和训练内容,以学期为单位制定学习和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方向,小处着手做大文章,将先进的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教学实践,有助于形成自己的风格和自身专业发展。
3.开展教科研活动,提高教学创新能力。通过学科论坛、同课异构、案例交流、分层教学等方式,组织教师广泛参与教科研,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思想。
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主体创新
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达到乐学、会学、学好。
坚持德育为先,创新育人环境,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养成教育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为保障,班级文化建设为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为学生乐于创新、敢于创新创设良好环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1.向教学的各个环节要质量。包括备课、上课、批改、辅导、作业、习惯、期末复习、学生评价、媒体使用等环节,把课堂教学环节量化考核作为常态工作。
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导入、新授、提问、讨论、小结以及作业设计等环节都注重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在教学手段上力争科学、有效地利用数字媒体和其他资源,做到高效率,高效益;其次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了分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通过教学目标分层完成、课内训练内容分层落实,不同的学生分组进行递进式思维训练、布置个性化作业等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每节课中得到适合的培养和提高,都能随时随地的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与满足,激发其兴趣和创造力,进而萌发新的学习动力。
2.开展有效校本教研。一是研究教材。研究教材内容、编者意图、“三维”目标;二是研究学情。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做好学情分析,进而优化教学设计,实现课堂高效;三是研究教法学法。依据“三维”目标,研究并落实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让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成为课堂常态,建立起主体探究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倡导“七放手”。即: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重难点放手让学生讨论;问题放手让学生解答;结论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放手让学生构建。深入探索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不同发展,使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彻底迸发,获得成功感;四是开展好教研活动。围绕教研主题开展好经常性的“说课——上课——评课”、同课异构、学科论坛等活动。
3.开发校本课程,拓展学生发展空间。通过校本选修课程、语文素养提高工程(目标定位在字写得好、话说得好、文作得好。具体做法包括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习作指导与评改的教学研究,古诗词、国学经典的积累,每天20分钟写字训练,每周一节的语文素养课,每年一次的读书节系列活动,包括跳蚤书市、亲子阅读等,每年一次语文素养展示大赛、班级特色展示等,不断营造班级、校园书香氛围)、课前一歌、阳光体育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特长发展。
更正
发表在2016年第三期下旬刊34页《表扬与批评的艺术》的第二个摘要应为:关键词。
教育教学思考实践为践行办学理念,落实培养目标,学校以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立了“双主体”创新主题教育,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创新。
一、创新学校管理机制有效推进学校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重建学校管理制度。修改完善学校规章制度,使其适应新课程需要,重新建立了学校章程。
2.重视管理机制改革,鼓励名师脱颖而出。每年教师节坚持三级学科带头人、教育教学改革标兵的评选等。
3.重新构建教师评价体系,调动广大教师追求发展、创新工作的积极性。逐渐建立和完善包括教育理论、学科素养、教学基本功、课程实施能力等方面内容的教师学科能力新标准,明确学科教师专业质量标准。
二、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主体创新
打造“高师德、高专业、高能力、高贡献、有特色”教师队伍,让学习和创新成为教师追求的工作方式和习惯。教师达到乐教、会教、教好。
三、抓好教师主体创新点
包括观念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创新、评价手段创新等。
四、促进教师主体创新的策略
1.有效开展校本培训。围绕新课程,通过班子引领-名师带动-全员推进形式提高校本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开展有效练功活动,尤其是“每人一绝”训练。在共同体研修基础上,引领教师重点从学科目标解读、教育思想研究、教育教学技艺修炼、读经典深剖析四方面,结合自身特点和训练内容,以学期为单位制定学习和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方向,小处着手做大文章,将先进的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教学实践,有助于形成自己的风格和自身专业发展。
3.开展教科研活动,提高教学创新能力。通过学科论坛、同课异构、案例交流、分层教学等方式,组织教师广泛参与教科研,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思想。
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主体创新
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达到乐学、会学、学好。
坚持德育为先,创新育人环境,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养成教育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为保障,班级文化建设为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为学生乐于创新、敢于创新创设良好环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1.向教学的各个环节要质量。包括备课、上课、批改、辅导、作业、习惯、期末复习、学生评价、媒体使用等环节,把课堂教学环节量化考核作为常态工作。
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导入、新授、提问、讨论、小结以及作业设计等环节都注重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在教学手段上力争科学、有效地利用数字媒体和其他资源,做到高效率,高效益;其次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了分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通过教学目标分层完成、课内训练内容分层落实,不同的学生分组进行递进式思维训练、布置个性化作业等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每节课中得到适合的培养和提高,都能随时随地的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与满足,激发其兴趣和创造力,进而萌发新的学习动力。
2.开展有效校本教研。一是研究教材。研究教材内容、编者意图、“三维”目标;二是研究学情。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做好学情分析,进而优化教学设计,实现课堂高效;三是研究教法学法。依据“三维”目标,研究并落实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让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成为课堂常态,建立起主体探究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倡导“七放手”。即: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重难点放手让学生讨论;问题放手让学生解答;结论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放手让学生构建。深入探索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不同发展,使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彻底迸发,获得成功感;四是开展好教研活动。围绕教研主题开展好经常性的“说课——上课——评课”、同课异构、学科论坛等活动。
3.开发校本课程,拓展学生发展空间。通过校本选修课程、语文素养提高工程(目标定位在字写得好、话说得好、文作得好。具体做法包括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习作指导与评改的教学研究,古诗词、国学经典的积累,每天20分钟写字训练,每周一节的语文素养课,每年一次的读书节系列活动,包括跳蚤书市、亲子阅读等,每年一次语文素养展示大赛、班级特色展示等,不断营造班级、校园书香氛围)、课前一歌、阳光体育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特长发展。
更正
发表在2016年第三期下旬刊34页《表扬与批评的艺术》的第二个摘要应为: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