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敢于放手,对于基础性问题,交给学生自行处理或互助处理;对于教学重难点,教师可以通过任务或问题进行引领,让学生通过讨论等方式合作探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处于涵泳、鉴赏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确保诗歌教学的课堂活跃性。
【关键词】 诗歌鉴赏 主体性 涵泳 讨论
诗歌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软肋。从学生的角度讲,诗歌鉴赏本身的难度已在他们面前竖起了一道屏障;而课时的限制、高考的影响,又使诗歌的课堂教学中充斥了过多的答题规范、答题技巧、诗词鉴赏知识等的传授和指导,这更让学生望诗歌而生畏。久而久之,学生对诗歌失去了兴趣,诗歌教学越加举步维艰,诗歌教学的效果更是微乎其微。面对这样的诗歌教学现状,我一直在尝试,希望找到一条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投入、主动鉴赏的诗歌教学之路。近日,在执教苏轼的《定风波》一文时,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效果较好,现将这节课的设计要点及教后反思总结如下:
1 《定风波》教学设计要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1 通过质疑互助的方式疏通诗词大意,注重学生自身对诗歌内容的涵泳。古典诗词的教学必须先过语言关,可古典诗词疏通文意又很困难。说它困难,不是因为字难解、句难懂,而是由于诗歌语言具有抒情性、形象性、音乐性、丰富性等特点,一旦转化为白话,往往会少了深意,失了韵味。因此,在《定风波》一词的教学中,我改变了已往逐句疏通文意的做法,要求学生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和已有的知识储备,潜心入词,对词中的文句边疏通边涵泳。遇到疑难、无法疏通的词句,就提出来,通过生生、师生间的互助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以生生互助为主,师生互助为辅;同时,要求提供帮助的同学尽量运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力求切近诗词的意境。这样做,既能让学生走进诗词,又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思考质疑。而产生问题的同时,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了学生对学习的渴望。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先学后教的过程,先学而后教,能最大限度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的学习机会,从而尽可能避免好学生无事可做,差学生无所适从的情况。
1.2 在教师设定的中心任务的引领下,由学生自主赏析诗词。赏析过程中教师适时激疑设问,以引发讨论甚至辩论。《定风波》一词的教学重难点在于对诗词主旨的理解,对词人形象的把握。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引导学生自主赏析、自由讨论,最终提出自己对主旨及词人形象的理解,并依据文本说明理由。在学生讨论及发表见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时机,激疑设问,以便把讨论引向深入。比如,在讨论过程中,有同学认为词人在《定风波》中表达出消极避世的思想,而有的同学则认为词中表现的是词人的豁达和乐观,是积极向上的。这正是引导学生将鉴赏走向深入的好时机,教师应充分利用,让学生对此展开深入的讨论,甚至可以让学生组成正反方进行辩论。正所谓,理越辩越明,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思想不断碰撞,互相启发,自然会使思维向纵深发展,使思想得到深化。
1.3 小组合作,进行赏析要点的总结和赏析方法的归纳。讨论和辩论自然可以让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但这种即时的表达往往缺乏条理性,讨论中达成的共识,形成的结论很难得到巩固和落实,所以,讨论之后,必须要有总结和归纳的过程。在《定风波》这一课的讨论之后,我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总结这首词的主旨,描述出词人的形象,并对自己在赏析主旨及人物形象过程中运用到的方法进行归纳,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这样的总结和归纳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
在传统的诗歌教学中,往往通过教师的讲、问和板书等来完成教学活动,学生完全处在被动的倾听和接受的过程中,主体性往往被忽视。新课改后虽然诗歌教学的课堂也相对热闹起来,增加了诵读和讨论的比重,但这热闹的场景往往是老师导演的结果,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意图和要求在扮演着角色,学生是动起来了,但缺少自主的权利,也很难形成自己的思考,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挥。而且,过于热闹的课堂,让学生少了静静品味和涵泳的时间,这又恰是诗歌鉴赏的大忌讳。我在设计《定风波》时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疏通文意和归纳总结的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独立静思,在静思中涵泳、提升。而围绕中心任务安排的讨论则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只要不脱离中心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悟自由赏析,只要得出结论,并能言之成理即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学生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体,他们互相质疑,互相切磋,互相解答,最终共同收获和提高。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但能学有所得,而且当他们真正体会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自己也有替别人解答疑难的能力,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自己也能与他人达成共识的时候,他们自然会对诗歌产生兴趣,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也会空前高涨。
2 反思《定风波》的教学,提出几点需注意的问题
2.1 在诗歌教学中,对于基础性问题,教师要相信学生,敢于放手。既然诗歌教学课时有限,诗歌鉴赏又具有相当的难度,那么教师就要合理的利用课堂时间,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对于一些基础性的问题或较易理解的问题,要敢于放手,相信学生有能力完成。为确保完成效果,教师可以适当抽查,或鼓励学生质疑,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加以解决。这样可以避免无意义的浪费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诗词内容的疏通,就可以交给学生自行完成。
2.2 在发起讨论前一定要明确任务,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把握讨论的进程,也要控制讨论的方向。讨论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式,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既能积极思考、发表见解,又能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但讨论又容易流于形式或漫无目的、天马行空。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讨论前,向学生明确讨论的任务,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有明确的指向。讨论展开后,依然可能会出现跑题的情况,因为这个过程中缺少外力约束,学生相对比较自由,而学生的思想有较为活跃。这就要求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深入到学生当中去,一方面参与讨论,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的讨论氛围。同时教师又可以利用肢体语言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和支持,增强学生的信心,也可以通过追问、补充和评价学生的回答,让学生觉得教师对其回答的重视,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热情;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把握讨论的进程和时间,控制讨论的方向,在学生出现跑题或思想偏执时,给以适时的提醒。 2.3 教师提出讨论的问题要设置合理,既符合教学的重难点,又有讨论的价值,并且难易适度。讨论问题设置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讨论的质量和教学的效果,发起讨论的问题只有符合教学重难点的要求,才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达成。讨论要见实效,又要求讨论的问题一定要具有讨论价值,对于那些一看就懂或层面单一的问题,就没有讨论的必要。当然,设置的问题也不能过难,如果难度过大,让学生的讨论无从切入,讨论也很难展开。即便是难度适中又有价值的讨论问题,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学生讨论的情况,并根据实际需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支持,让学生的讨论能够得以继续和深化。
2.4 课上要动静结合,有放有收。在诗歌教学中只有动静结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诗歌鉴赏需要沉潜于诗词之中,反复玩味和推敲,以获得其中之味。这就需要静下心来,独自体味,有道是静能生慧,静能悟情。同时,诗歌教学又要让学生动起来,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学生才能更积极的思考,深入而广泛地交流思想,教师才能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诗歌教学要放得开,也要收得拢。都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诗歌的鉴赏更是如此。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敢于放开,让学生有个人的体验,个性的解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而且,教学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诗歌教学也是一样。在教学一首诗歌时,如果能以此为基础,做到同类型诗歌的拓展阅读,不但能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更能让学生在举一反三中积累鉴赏经验,提高鉴赏水平。在拓展阅读中,学生如果能成功地实现举一而反三,那他们就会获得一种成就感,自然就会对诗歌学习产生兴趣,并乐于主动尝试。放开了,最后还要收得拢才能有切实的教学效果,所以,以解诗歌教学课在自由的讨论、同向的拓展之后,还要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进行收束,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重要方法进行小结。小结的工作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样做,不但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还能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知识建构的能力。
总之,通过本次教学尝试,我深深体认到:学生的潜在能力是无穷的,在教师的引领下,他们完全可以成为诗歌教学课堂的主人。当我们放开手,才能真正发现,我们的学生有能力在诗歌的天堂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 刘远久.浅谈良好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J].新课程,2010(5)
2 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3 黄慧.在想象中放飞诗意——浅谈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诗歌
教学.http://www.gezhixq.net/bak/onews.asp?id=1306,2011-09-05
【关键词】 诗歌鉴赏 主体性 涵泳 讨论
诗歌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软肋。从学生的角度讲,诗歌鉴赏本身的难度已在他们面前竖起了一道屏障;而课时的限制、高考的影响,又使诗歌的课堂教学中充斥了过多的答题规范、答题技巧、诗词鉴赏知识等的传授和指导,这更让学生望诗歌而生畏。久而久之,学生对诗歌失去了兴趣,诗歌教学越加举步维艰,诗歌教学的效果更是微乎其微。面对这样的诗歌教学现状,我一直在尝试,希望找到一条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投入、主动鉴赏的诗歌教学之路。近日,在执教苏轼的《定风波》一文时,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效果较好,现将这节课的设计要点及教后反思总结如下:
1 《定风波》教学设计要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1 通过质疑互助的方式疏通诗词大意,注重学生自身对诗歌内容的涵泳。古典诗词的教学必须先过语言关,可古典诗词疏通文意又很困难。说它困难,不是因为字难解、句难懂,而是由于诗歌语言具有抒情性、形象性、音乐性、丰富性等特点,一旦转化为白话,往往会少了深意,失了韵味。因此,在《定风波》一词的教学中,我改变了已往逐句疏通文意的做法,要求学生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和已有的知识储备,潜心入词,对词中的文句边疏通边涵泳。遇到疑难、无法疏通的词句,就提出来,通过生生、师生间的互助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以生生互助为主,师生互助为辅;同时,要求提供帮助的同学尽量运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力求切近诗词的意境。这样做,既能让学生走进诗词,又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思考质疑。而产生问题的同时,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了学生对学习的渴望。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先学后教的过程,先学而后教,能最大限度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的学习机会,从而尽可能避免好学生无事可做,差学生无所适从的情况。
1.2 在教师设定的中心任务的引领下,由学生自主赏析诗词。赏析过程中教师适时激疑设问,以引发讨论甚至辩论。《定风波》一词的教学重难点在于对诗词主旨的理解,对词人形象的把握。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引导学生自主赏析、自由讨论,最终提出自己对主旨及词人形象的理解,并依据文本说明理由。在学生讨论及发表见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时机,激疑设问,以便把讨论引向深入。比如,在讨论过程中,有同学认为词人在《定风波》中表达出消极避世的思想,而有的同学则认为词中表现的是词人的豁达和乐观,是积极向上的。这正是引导学生将鉴赏走向深入的好时机,教师应充分利用,让学生对此展开深入的讨论,甚至可以让学生组成正反方进行辩论。正所谓,理越辩越明,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思想不断碰撞,互相启发,自然会使思维向纵深发展,使思想得到深化。
1.3 小组合作,进行赏析要点的总结和赏析方法的归纳。讨论和辩论自然可以让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但这种即时的表达往往缺乏条理性,讨论中达成的共识,形成的结论很难得到巩固和落实,所以,讨论之后,必须要有总结和归纳的过程。在《定风波》这一课的讨论之后,我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总结这首词的主旨,描述出词人的形象,并对自己在赏析主旨及人物形象过程中运用到的方法进行归纳,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这样的总结和归纳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
在传统的诗歌教学中,往往通过教师的讲、问和板书等来完成教学活动,学生完全处在被动的倾听和接受的过程中,主体性往往被忽视。新课改后虽然诗歌教学的课堂也相对热闹起来,增加了诵读和讨论的比重,但这热闹的场景往往是老师导演的结果,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意图和要求在扮演着角色,学生是动起来了,但缺少自主的权利,也很难形成自己的思考,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挥。而且,过于热闹的课堂,让学生少了静静品味和涵泳的时间,这又恰是诗歌鉴赏的大忌讳。我在设计《定风波》时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疏通文意和归纳总结的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独立静思,在静思中涵泳、提升。而围绕中心任务安排的讨论则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只要不脱离中心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悟自由赏析,只要得出结论,并能言之成理即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学生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体,他们互相质疑,互相切磋,互相解答,最终共同收获和提高。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但能学有所得,而且当他们真正体会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自己也有替别人解答疑难的能力,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自己也能与他人达成共识的时候,他们自然会对诗歌产生兴趣,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也会空前高涨。
2 反思《定风波》的教学,提出几点需注意的问题
2.1 在诗歌教学中,对于基础性问题,教师要相信学生,敢于放手。既然诗歌教学课时有限,诗歌鉴赏又具有相当的难度,那么教师就要合理的利用课堂时间,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对于一些基础性的问题或较易理解的问题,要敢于放手,相信学生有能力完成。为确保完成效果,教师可以适当抽查,或鼓励学生质疑,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加以解决。这样可以避免无意义的浪费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诗词内容的疏通,就可以交给学生自行完成。
2.2 在发起讨论前一定要明确任务,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把握讨论的进程,也要控制讨论的方向。讨论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式,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既能积极思考、发表见解,又能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但讨论又容易流于形式或漫无目的、天马行空。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讨论前,向学生明确讨论的任务,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有明确的指向。讨论展开后,依然可能会出现跑题的情况,因为这个过程中缺少外力约束,学生相对比较自由,而学生的思想有较为活跃。这就要求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深入到学生当中去,一方面参与讨论,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的讨论氛围。同时教师又可以利用肢体语言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和支持,增强学生的信心,也可以通过追问、补充和评价学生的回答,让学生觉得教师对其回答的重视,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热情;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把握讨论的进程和时间,控制讨论的方向,在学生出现跑题或思想偏执时,给以适时的提醒。 2.3 教师提出讨论的问题要设置合理,既符合教学的重难点,又有讨论的价值,并且难易适度。讨论问题设置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讨论的质量和教学的效果,发起讨论的问题只有符合教学重难点的要求,才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达成。讨论要见实效,又要求讨论的问题一定要具有讨论价值,对于那些一看就懂或层面单一的问题,就没有讨论的必要。当然,设置的问题也不能过难,如果难度过大,让学生的讨论无从切入,讨论也很难展开。即便是难度适中又有价值的讨论问题,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学生讨论的情况,并根据实际需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支持,让学生的讨论能够得以继续和深化。
2.4 课上要动静结合,有放有收。在诗歌教学中只有动静结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诗歌鉴赏需要沉潜于诗词之中,反复玩味和推敲,以获得其中之味。这就需要静下心来,独自体味,有道是静能生慧,静能悟情。同时,诗歌教学又要让学生动起来,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学生才能更积极的思考,深入而广泛地交流思想,教师才能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诗歌教学要放得开,也要收得拢。都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诗歌的鉴赏更是如此。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敢于放开,让学生有个人的体验,个性的解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而且,教学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诗歌教学也是一样。在教学一首诗歌时,如果能以此为基础,做到同类型诗歌的拓展阅读,不但能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更能让学生在举一反三中积累鉴赏经验,提高鉴赏水平。在拓展阅读中,学生如果能成功地实现举一而反三,那他们就会获得一种成就感,自然就会对诗歌学习产生兴趣,并乐于主动尝试。放开了,最后还要收得拢才能有切实的教学效果,所以,以解诗歌教学课在自由的讨论、同向的拓展之后,还要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进行收束,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重要方法进行小结。小结的工作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样做,不但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还能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知识建构的能力。
总之,通过本次教学尝试,我深深体认到:学生的潜在能力是无穷的,在教师的引领下,他们完全可以成为诗歌教学课堂的主人。当我们放开手,才能真正发现,我们的学生有能力在诗歌的天堂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 刘远久.浅谈良好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J].新课程,2010(5)
2 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3 黄慧.在想象中放飞诗意——浅谈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诗歌
教学.http://www.gezhixq.net/bak/onews.asp?id=1306,2011-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