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商品进出口国,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服务进出口国。中国服务贸易近些年来进步迅速,但其整体水平较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有限。鉴于此,文章依据1997、2002和2005年的投入产出数据,探究中美两国关于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并进行比较,最后对我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生产者服务;投入产出;中间需求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1)14-0044-02
按照三次产业演变规律,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不断上升,并最终占据主导地位。经济服务化是世界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一般趋势,然而,我国却存在一定的悖论现象。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较低,服务业也尚未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价值链中的主要增值点、盈利点和国际产业竞争的焦点越来越集中于“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两端的生产者服务(Producer Services)上。虽然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但在这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我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很多产业还内化在制造业内部,尚未完全外化为独立的产业形态,其对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机制尚不清晰。
1中间需求状况
生产者服务业(也称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一词最早由 Greenfield在研究服务业及其分类提出。由于自身研究角度的差异,各类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但从总体来看,主要是从要素密集程度和投入产出关系两个方面予以界定。文章根据1997、2002、2005年投入产出表的相关数据,对中美两国的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一个综合比较。
1.1研究方法
投入产出分析法是瓦西里·列昂惕夫(W.Leontief)的首创,以产品部门分类为基础的棋盘式平衡表,用于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入和产出、投入的来源和产出的去向,以及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提供、相互消耗产品的错综复杂的技术经济关系。通常用来分析国民经济部门间的经济联系。投入产出表包括中间使用、最终使用、附加值和收入再分配四个部分。对于单个部门和国民经济整体来说,总产出=总投入,即中间品部分+最终使用部分=中间投入+增加值。
1.2对照分析中美不同时期生产者服务业的总体状况
①1997年、2002年、2005年中美两国生产者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率。从表1中可以看出,美国生产者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产出中所占比重 1997年达到70.11%,显示了美国新经济时期生产者服务业在服务业中的显著地位,这一比重在 5年后有 5.62%回落的变化,2005年又稍有回升达到65.93%。同一时期,中国生产者服务业在第三产业的比重则远远不如美国,1997年达到36.43%,虽然在发展中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相对美国的比重,仍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
②1997年、2002年、2005年中美两国生产者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中间需求率,即某一产业的中间需求率,是指各产业对某产业产品的中间需求之和,与整个国民经济对产业部门产品的总需求之比。这个指标反映了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品中有多少作为中间产品,即原材料为各产所需求。中间需求率越高,表明该产业部门就越带有原材料产业的性质。中间需求率公式为:
Gi=■(i=1,2,……,n)
其中,∑xij ,Yi分别代表国民经济各行业对第i产业的中问需求和最终需求。根据表2,我们可以看出服务业总体的中间需求率,即总产出中用于中间使用的比例。中美两国的服务业总体中间需求率在考察期内均维持在 50%左右,即大部分的服务提供给其他部门使用。
2生产者服务业的感应力系数及影响力系数研究
利用里昂惕夫逆矩阵系数表,可以对产业间的波及效果加以分析。感应度反映某一产业受其他产业最终使用增加的波及作用程度;感应度系数(亦称推动力系数)表示感应度的相对水平,反映国民经济各行业对整个经济推动作用的相对大小。影响力反映某一产业感应度的增加对其他产业的波及作用程度;影响力系数(亦称带动系数)表示影响力的相对水平,反映国民经济各行业对整个经济带动作用的相对大小。感应力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是对产业的相互波及作用进行动态分析的一个有力工具。感应力、影响力均较高的产业部门,在经济发展中具有更为重要的主导地位。
2.1感应力系数
感应力系数是指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某一个产品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感应度系数越大,该部门所受到的需求压力越大。其计算公式为:Ei■
其中■ij为矩阵中第i行第j列的系数E>1,表示该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即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增加单位最终需求时,该部门应增加更多单位产出。换言之,该部门增加产出有助于缓解其对国民经济均衡增长的“瓶颈”制约作用 ,因此也称“前相关联系数”。中美生产者服务业感应力系数比较如表3所示。
与1997年、2005年的情形相比较,2002年美国信息业的感应力系数大于1,说明美国信息业在其中发挥主导性产业的作用。与其他产业相比,美国金融保险业的感应力系数在1997年、2002年和2005年时均呈上升趋势,说明这一产业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强;而商业性服务业在 2002年较 1997年均有上升后,于2005年时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由此说明2005年时美国服务业各部门的需求和带动作用除金融保险业在不断上升外均呈现小幅下降趋势。说明美国经济在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的同时,经济整体有下滑趋势。从而也说明了以金融保险业为提升重点产业时,实际上是无益于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相反呈现出各产业较低的需求和带动作用。与此同时,从感应度系数来看,1997~2002年,中国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的感应度系数有所增加,显示两类部门对国民经济推动作用的相对水平提高,运输邮电业的感应度几乎持平,商业性服务业的感应系数降幅较大,其他服务业小幅下降;2002~2005,中国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和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的感应度系数上升,其三类部门则有不同程度下降。
2.2影响力系数
影响力系数是指国民经济某一个产品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越大,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也越大。其计算公式为:Fj■
F>1,表示该产业部门产出的增加对其他产业部门产出的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水平。影响力系数越大,该产业部门对其他产业部门的带动作用越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大,因此也称“后相关联系数”,中美生产者服务业影响力系数比较如表4所示。
从影响力系数看,1997~2002年,我国金融保险业以外的四类部门影响力系数各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明这一时期这些部门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的相对水平上升;2002~2005年,只有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和商业性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些微提高,其他三类部门则不同程度下降,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有四类服务部门的影响力系数 在考察期内均小于1,说明服务部门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只有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在 2002年、2005年的感应度系数略大于1,其他服务部门几乎在所有年份均远小于1。这表明,从总体上看,我国服务部门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弱。相对美国而言,与其他产业相比,美国金融保险业的影响力系数在1997年、2002年和2005年时均呈上升趋势,说明这一产业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强;而商业性服务业在 2002年较 1997年均有上升后,于2005年时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其他几类服务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则有不程度的上升,说明这些产业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
3结语
①超过一半生产者服务投入到第三产业,尽管中国与美国在生产者服务的静态分配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但动态发展趋势基本相似,即第三产业占用比重趋于上升,第二产业占用比重趋于下降,第一产业占用比重微乎其微。
②在五类服务部门中,批发零售贸易业与运输邮电业的感应度系数及影响力系数明显较大。从总体上看,中国服务部门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和推动作用都比较弱。而美国信息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的感应度系数及影响力系数相对中国的系数而言都有较高水平,说明美国服务部门对其国家经济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强。
参考文献:
[1] 王文祥.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西安财经
学院学报,2010,(5).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关键词:生产者服务;投入产出;中间需求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1)14-0044-02
按照三次产业演变规律,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不断上升,并最终占据主导地位。经济服务化是世界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一般趋势,然而,我国却存在一定的悖论现象。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较低,服务业也尚未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价值链中的主要增值点、盈利点和国际产业竞争的焦点越来越集中于“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两端的生产者服务(Producer Services)上。虽然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但在这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我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很多产业还内化在制造业内部,尚未完全外化为独立的产业形态,其对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机制尚不清晰。
1中间需求状况
生产者服务业(也称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一词最早由 Greenfield在研究服务业及其分类提出。由于自身研究角度的差异,各类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但从总体来看,主要是从要素密集程度和投入产出关系两个方面予以界定。文章根据1997、2002、2005年投入产出表的相关数据,对中美两国的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一个综合比较。
1.1研究方法
投入产出分析法是瓦西里·列昂惕夫(W.Leontief)的首创,以产品部门分类为基础的棋盘式平衡表,用于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入和产出、投入的来源和产出的去向,以及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提供、相互消耗产品的错综复杂的技术经济关系。通常用来分析国民经济部门间的经济联系。投入产出表包括中间使用、最终使用、附加值和收入再分配四个部分。对于单个部门和国民经济整体来说,总产出=总投入,即中间品部分+最终使用部分=中间投入+增加值。
1.2对照分析中美不同时期生产者服务业的总体状况
①1997年、2002年、2005年中美两国生产者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率。从表1中可以看出,美国生产者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产出中所占比重 1997年达到70.11%,显示了美国新经济时期生产者服务业在服务业中的显著地位,这一比重在 5年后有 5.62%回落的变化,2005年又稍有回升达到65.93%。同一时期,中国生产者服务业在第三产业的比重则远远不如美国,1997年达到36.43%,虽然在发展中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相对美国的比重,仍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
②1997年、2002年、2005年中美两国生产者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中间需求率,即某一产业的中间需求率,是指各产业对某产业产品的中间需求之和,与整个国民经济对产业部门产品的总需求之比。这个指标反映了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品中有多少作为中间产品,即原材料为各产所需求。中间需求率越高,表明该产业部门就越带有原材料产业的性质。中间需求率公式为:
Gi=■(i=1,2,……,n)
其中,∑xij ,Yi分别代表国民经济各行业对第i产业的中问需求和最终需求。根据表2,我们可以看出服务业总体的中间需求率,即总产出中用于中间使用的比例。中美两国的服务业总体中间需求率在考察期内均维持在 50%左右,即大部分的服务提供给其他部门使用。
2生产者服务业的感应力系数及影响力系数研究
利用里昂惕夫逆矩阵系数表,可以对产业间的波及效果加以分析。感应度反映某一产业受其他产业最终使用增加的波及作用程度;感应度系数(亦称推动力系数)表示感应度的相对水平,反映国民经济各行业对整个经济推动作用的相对大小。影响力反映某一产业感应度的增加对其他产业的波及作用程度;影响力系数(亦称带动系数)表示影响力的相对水平,反映国民经济各行业对整个经济带动作用的相对大小。感应力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是对产业的相互波及作用进行动态分析的一个有力工具。感应力、影响力均较高的产业部门,在经济发展中具有更为重要的主导地位。
2.1感应力系数
感应力系数是指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某一个产品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感应度系数越大,该部门所受到的需求压力越大。其计算公式为:Ei■
其中■ij为矩阵中第i行第j列的系数E>1,表示该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即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增加单位最终需求时,该部门应增加更多单位产出。换言之,该部门增加产出有助于缓解其对国民经济均衡增长的“瓶颈”制约作用 ,因此也称“前相关联系数”。中美生产者服务业感应力系数比较如表3所示。
与1997年、2005年的情形相比较,2002年美国信息业的感应力系数大于1,说明美国信息业在其中发挥主导性产业的作用。与其他产业相比,美国金融保险业的感应力系数在1997年、2002年和2005年时均呈上升趋势,说明这一产业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强;而商业性服务业在 2002年较 1997年均有上升后,于2005年时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由此说明2005年时美国服务业各部门的需求和带动作用除金融保险业在不断上升外均呈现小幅下降趋势。说明美国经济在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的同时,经济整体有下滑趋势。从而也说明了以金融保险业为提升重点产业时,实际上是无益于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相反呈现出各产业较低的需求和带动作用。与此同时,从感应度系数来看,1997~2002年,中国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的感应度系数有所增加,显示两类部门对国民经济推动作用的相对水平提高,运输邮电业的感应度几乎持平,商业性服务业的感应系数降幅较大,其他服务业小幅下降;2002~2005,中国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和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的感应度系数上升,其三类部门则有不同程度下降。
2.2影响力系数
影响力系数是指国民经济某一个产品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越大,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也越大。其计算公式为:Fj■
F>1,表示该产业部门产出的增加对其他产业部门产出的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水平。影响力系数越大,该产业部门对其他产业部门的带动作用越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大,因此也称“后相关联系数”,中美生产者服务业影响力系数比较如表4所示。
从影响力系数看,1997~2002年,我国金融保险业以外的四类部门影响力系数各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明这一时期这些部门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的相对水平上升;2002~2005年,只有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和商业性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些微提高,其他三类部门则不同程度下降,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有四类服务部门的影响力系数 在考察期内均小于1,说明服务部门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只有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在 2002年、2005年的感应度系数略大于1,其他服务部门几乎在所有年份均远小于1。这表明,从总体上看,我国服务部门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弱。相对美国而言,与其他产业相比,美国金融保险业的影响力系数在1997年、2002年和2005年时均呈上升趋势,说明这一产业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强;而商业性服务业在 2002年较 1997年均有上升后,于2005年时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其他几类服务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则有不程度的上升,说明这些产业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
3结语
①超过一半生产者服务投入到第三产业,尽管中国与美国在生产者服务的静态分配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但动态发展趋势基本相似,即第三产业占用比重趋于上升,第二产业占用比重趋于下降,第一产业占用比重微乎其微。
②在五类服务部门中,批发零售贸易业与运输邮电业的感应度系数及影响力系数明显较大。从总体上看,中国服务部门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和推动作用都比较弱。而美国信息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的感应度系数及影响力系数相对中国的系数而言都有较高水平,说明美国服务部门对其国家经济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强。
参考文献:
[1] 王文祥.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西安财经
学院学报,2010,(5).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