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融合,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但在具体融合处理的过程中,如何处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上仍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融合 关系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当前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越来越显现出它巨大的优越性,语文教学如何“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已经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语文教学的创新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只有实现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的双向沟通和交流。有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语文教学的改革才有更宽的路子。
一、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强大优势。
1、课堂信息容量大、密度厚,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多媒体参与教学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多媒体信息在知识传递中表现出特有的优势,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以图像或音像呈现教学信息的媒体具有容量大、生动、形象、直观、接收面广、参与性强的特点,传递教学信息时,显示出极其丰富的表现力和极强的感染力,它能将认识对象在大与小、虚与实、静与动之间相互转化,不受空间、时间、微观、宏观的限制,使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事件、现象、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从而扩大了课堂教学信息的容量与密度。
2、教学方式多样化、复合化,加快了教学的节奏。
现代科学试验表明:在一段时间内,各感官获得的知识是不等的,它们的比例是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视觉和听觉获取的知识达94%之多。另一试验还表明:信息的展示如果是純视觉的,学习时注意的集中率是83.7%,而信息的展示如果是纯听觉的,注意的集中率只有54.6%。可见,“整合”条件下,让教学手段图文并茂、声形共举以及多媒体刺激,让学习者视听并重、全方位感受信息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接受规律、认知规律、学习规律,可以进一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内容的密度,加快了教学节奏,促进教学结构的改革。
3、观察、比较、筛选、应用,提高了思辨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强大的图像、声音制作功能,可以设计并创作大量的图片、音乐、动画、影像等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观察、比较、筛选、应用,将作品的场景、情感、氛围、人物形象等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在一个模拟场景里去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体会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比以往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效果要好得多。比如课本里的小说,人物众多,性格各异,语言表现微妙。我们平时朗读很难准确把握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要朗读得惟妙惟肖,声情并茂,非得有专业演员或说书艺人的本事不可。尤其是那些远离现代生活的历史背景、场景、服饰或人物肖像,有时是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的。
4、选择、改造、重组、创造,提高了信息素养。
语文教学的创新,必须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有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语文教学的改革才有更宽的路子。但是,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应是现代信息技术与过去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简单相加,不是教鞭和黑板换成多媒体,不是书本教材换成音像课件,不是用现代信息技术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否则,整合教学就会走入误区。
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上,我们应该注意一下几个关系: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应与语文教学相整合,以期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要求学科之间的融合、整合而非简单的凑合。
信息技术只是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这一手段的有机“嵌入”,实现两学科之间的“无痕”连接。
二、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处理好这两种关系。“传统”不是落后,“现代”并非一定先进。不论是“传统”还是“现代”都是一种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都起辅助作用。它们各有各的优势,传统教学手段成本低,取材方便,而现代教育手段快捷、直观、生动形象,但成本相对较高,受设备限制,加之专业CAI软件的缺乏,制作费时,专业要求高,我们应有效利用这两种教育手段实现语文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
三、信息技术与教师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朗读的氛围,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语言、体会情感;有信息技术的支撑语文教学寓教于乐;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自主收集整理资料,真正发挥学生自主性。教师似乎可有可无,其实这是一种错误观点,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不是不需要教师,而是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手段的利弊,弄清楚语文教学中为什么要用,目的是什么,不要只注重形式。弄清“辅什么”和“怎么辅”。在使用过程中应熟练操作,要指导学生钻研文本,引领学生做好课内的交流,处理好各种教学方法的关系,把握信息技术应用的时机。
四、信息技术与学生
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从学生心理特点、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出发,使之能够跟上信息技术的要求,才能实现两者的统一。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应以“适合、适度”为原则,所谓“适合”是指信息技术的应用应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所谓“适度”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功能,它的应用有一定的限度,不应占课堂的全部,把语文课上成信息技术展示课。
运用信息技术,主要是运用多媒体、通信与网络技术,其显著的特征是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生自主化、活动个性化、环境虚拟化。我们应注意处理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与学生、与教师、与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做好学科之间的整合和渗透,协调与配合,发挥教师自身的优势,唤起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潜在能力与特长,使课堂生动活泼、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正如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所言:“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呼吸。”这就是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最佳写照。让每一节课都成为一次精神享受,一次精神盛宴。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融合 关系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当前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越来越显现出它巨大的优越性,语文教学如何“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已经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语文教学的创新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只有实现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的双向沟通和交流。有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语文教学的改革才有更宽的路子。
一、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强大优势。
1、课堂信息容量大、密度厚,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多媒体参与教学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多媒体信息在知识传递中表现出特有的优势,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以图像或音像呈现教学信息的媒体具有容量大、生动、形象、直观、接收面广、参与性强的特点,传递教学信息时,显示出极其丰富的表现力和极强的感染力,它能将认识对象在大与小、虚与实、静与动之间相互转化,不受空间、时间、微观、宏观的限制,使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事件、现象、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从而扩大了课堂教学信息的容量与密度。
2、教学方式多样化、复合化,加快了教学的节奏。
现代科学试验表明:在一段时间内,各感官获得的知识是不等的,它们的比例是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视觉和听觉获取的知识达94%之多。另一试验还表明:信息的展示如果是純视觉的,学习时注意的集中率是83.7%,而信息的展示如果是纯听觉的,注意的集中率只有54.6%。可见,“整合”条件下,让教学手段图文并茂、声形共举以及多媒体刺激,让学习者视听并重、全方位感受信息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接受规律、认知规律、学习规律,可以进一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内容的密度,加快了教学节奏,促进教学结构的改革。
3、观察、比较、筛选、应用,提高了思辨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强大的图像、声音制作功能,可以设计并创作大量的图片、音乐、动画、影像等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观察、比较、筛选、应用,将作品的场景、情感、氛围、人物形象等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在一个模拟场景里去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体会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比以往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效果要好得多。比如课本里的小说,人物众多,性格各异,语言表现微妙。我们平时朗读很难准确把握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要朗读得惟妙惟肖,声情并茂,非得有专业演员或说书艺人的本事不可。尤其是那些远离现代生活的历史背景、场景、服饰或人物肖像,有时是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的。
4、选择、改造、重组、创造,提高了信息素养。
语文教学的创新,必须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有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语文教学的改革才有更宽的路子。但是,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应是现代信息技术与过去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简单相加,不是教鞭和黑板换成多媒体,不是书本教材换成音像课件,不是用现代信息技术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否则,整合教学就会走入误区。
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上,我们应该注意一下几个关系: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应与语文教学相整合,以期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要求学科之间的融合、整合而非简单的凑合。
信息技术只是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这一手段的有机“嵌入”,实现两学科之间的“无痕”连接。
二、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处理好这两种关系。“传统”不是落后,“现代”并非一定先进。不论是“传统”还是“现代”都是一种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都起辅助作用。它们各有各的优势,传统教学手段成本低,取材方便,而现代教育手段快捷、直观、生动形象,但成本相对较高,受设备限制,加之专业CAI软件的缺乏,制作费时,专业要求高,我们应有效利用这两种教育手段实现语文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
三、信息技术与教师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朗读的氛围,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语言、体会情感;有信息技术的支撑语文教学寓教于乐;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自主收集整理资料,真正发挥学生自主性。教师似乎可有可无,其实这是一种错误观点,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不是不需要教师,而是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手段的利弊,弄清楚语文教学中为什么要用,目的是什么,不要只注重形式。弄清“辅什么”和“怎么辅”。在使用过程中应熟练操作,要指导学生钻研文本,引领学生做好课内的交流,处理好各种教学方法的关系,把握信息技术应用的时机。
四、信息技术与学生
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从学生心理特点、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出发,使之能够跟上信息技术的要求,才能实现两者的统一。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应以“适合、适度”为原则,所谓“适合”是指信息技术的应用应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所谓“适度”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功能,它的应用有一定的限度,不应占课堂的全部,把语文课上成信息技术展示课。
运用信息技术,主要是运用多媒体、通信与网络技术,其显著的特征是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生自主化、活动个性化、环境虚拟化。我们应注意处理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与学生、与教师、与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做好学科之间的整合和渗透,协调与配合,发挥教师自身的优势,唤起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潜在能力与特长,使课堂生动活泼、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正如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所言:“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呼吸。”这就是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最佳写照。让每一节课都成为一次精神享受,一次精神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