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歌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强烈流露,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音韵。诗歌的社会价值,其潜移默化的感染教育作用是不容抹煞的。不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开拓思维,增长才干,认识人生,了解社会,激励我们提高觉悟,振兴中华。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因为一首好诗,肯定有一种美的韵律让人陶醉,一种美的意境给人分享。所以古诗歌教学应与培养学生的审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下面笔者就当前的古诗歌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结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谈一下个人的见解。
一、弄懂诗歌的表层意思,发现诗歌的字面表现美
任何感情、任何内容都必须通过语言这一载体来表达,因此,弄清作品的字面意义是理解作品深层含义的第一步。这里强调两点。
1.明白词语的含义
这里的词语并非指一般的意义,而是指特殊含义。一是诗词用的典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中“闻笛赋”“烂柯人”均用了典故。“闻笛赋”原指晋代向秀为悼念被司马昭杀害的朋友嵇吕安而作的《思旧赋》,“烂柯人”原指晋代王质进山砍柴,遇到两位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棋还没终局,他手中的斧柄已烂掉,回到村里发现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去。此处用“典”表明了作者十分复杂的心情,阔别已久,今朝归来,人事全非,抒发了无限惆怅的心怀。二是发挥具有固定象征意义事物的含义。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送别》),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义的。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这样,诗中“杨柳”一词所寓于的“惜别怀远”之意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2.理清句子的结构
诗歌的语言力求精炼,有时还讲求对仗,讲求音韵,不同于一般散文的语言,其句子的结构:一是省略跳跃。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读此诗时,读者须将这些互有关联的景物组合起来加以理解。二是语序有时是非正常语序,理解时须调整成正常语序。如“荡胸生层云,决此入归鸟”(《望岳》)“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西江月》)翻译时须调整为“层层云生荡胸,归鸟入决眦”,“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否则一定会令人费解。
二、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对一些句子如果只停留在表层意思,是远远不能理解作者的意思的,这就需要弄懂诗句的语境意义和意境意义。
1.诗句的语境意义
一般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第一,联系上下文有关的词语。如《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无赖”一词原是贬义词耍流氓之意,但我们联系上下文的“醉里”“锄豆”“织鸡笼”“卧”就应该理解为顽皮淘气,突出了小儿的童真童趣,并用这个小儿的“无赖”行极其生动地反映出这个家的勤劳、和乐。第二,联系作者或所写事件的历史背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非是无病呻吟、空穴来风,都是有感而发。因此,联系作者的处境或作品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理解诗歌的主旨。
2.诗句的意境意义
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意境是思想上感情与艺术境界的结合,这一结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要理解诗歌的意境意义,须抓住诗歌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此人”的“此情”是什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丁瘦马”,叠且九个名词,写出九个典型事物,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图。这三句表面写景,实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尤其是“枯、老、昏、小、古、瘦”等词的运用,有力地渲染出游子那种长期羁旅在景外,不得与家人团聚的凄戚惆怅、郁闷悲苦的思想感情,景由情生,情由景显,情和景容铸在一个浑然天成的艺术整体,创造出萧瑟苍茫、深沉隽永的意境,给人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
三、从艺术角度欣赏,发现诗歌的谋篇布局美
1.语言特点
诗歌语言要求精炼、含蓄。精炼即要求尽量用少的语言去表达丰富的内容,用语准确、生动、传神、形象。如《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一个“卧”字,童真毕现,童趣盎然,平添無限情超。含蓄,即诗歌的语言不能象散文的语言一样直露,但又不是朦朦胧胧、不知所云,它要求感情不露,意言外。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乡音无改鬓毛衰”,具体写自己“老大”之态,以不变的乡音衬托变化的鬓毛,为下文作了铺垫。“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富于戏剧性的场面描写用含蓄着难言的深情。
2.艺术手法
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抒情方式,二是表达手法。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如白居易《观刈麦》“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直接抒发了自己对不劳而获而食者包括自己的责挞自己的愧疚心情。抒情方式还有间接抒情,有的借景抒情,也可以叫托物言志,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写景,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有的寓情于景,情景相融,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就染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花容与鸟鸣本是赏心悦目的,但让处于战乱中的作者看来,却成了“花溅泪”“鸟惊心”。还有的寓情于事,如《十五从军征》。
古诗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在渗透审美教育时应结合学生的语文基础,年龄特征、认知能力和时代要求,切不可将教师个人观点强加于学生身上,向是充分应用好现代教学媒介,设置好就让学生充分发挥审美能力的平台,让学生主动又发现美,欣赏美,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发现中品味成功。培养学生愉快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兴趣。
一、弄懂诗歌的表层意思,发现诗歌的字面表现美
任何感情、任何内容都必须通过语言这一载体来表达,因此,弄清作品的字面意义是理解作品深层含义的第一步。这里强调两点。
1.明白词语的含义
这里的词语并非指一般的意义,而是指特殊含义。一是诗词用的典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中“闻笛赋”“烂柯人”均用了典故。“闻笛赋”原指晋代向秀为悼念被司马昭杀害的朋友嵇吕安而作的《思旧赋》,“烂柯人”原指晋代王质进山砍柴,遇到两位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棋还没终局,他手中的斧柄已烂掉,回到村里发现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去。此处用“典”表明了作者十分复杂的心情,阔别已久,今朝归来,人事全非,抒发了无限惆怅的心怀。二是发挥具有固定象征意义事物的含义。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送别》),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义的。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这样,诗中“杨柳”一词所寓于的“惜别怀远”之意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2.理清句子的结构
诗歌的语言力求精炼,有时还讲求对仗,讲求音韵,不同于一般散文的语言,其句子的结构:一是省略跳跃。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读此诗时,读者须将这些互有关联的景物组合起来加以理解。二是语序有时是非正常语序,理解时须调整成正常语序。如“荡胸生层云,决此入归鸟”(《望岳》)“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西江月》)翻译时须调整为“层层云生荡胸,归鸟入决眦”,“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否则一定会令人费解。
二、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对一些句子如果只停留在表层意思,是远远不能理解作者的意思的,这就需要弄懂诗句的语境意义和意境意义。
1.诗句的语境意义
一般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第一,联系上下文有关的词语。如《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无赖”一词原是贬义词耍流氓之意,但我们联系上下文的“醉里”“锄豆”“织鸡笼”“卧”就应该理解为顽皮淘气,突出了小儿的童真童趣,并用这个小儿的“无赖”行极其生动地反映出这个家的勤劳、和乐。第二,联系作者或所写事件的历史背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非是无病呻吟、空穴来风,都是有感而发。因此,联系作者的处境或作品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理解诗歌的主旨。
2.诗句的意境意义
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意境是思想上感情与艺术境界的结合,这一结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要理解诗歌的意境意义,须抓住诗歌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此人”的“此情”是什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丁瘦马”,叠且九个名词,写出九个典型事物,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图。这三句表面写景,实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尤其是“枯、老、昏、小、古、瘦”等词的运用,有力地渲染出游子那种长期羁旅在景外,不得与家人团聚的凄戚惆怅、郁闷悲苦的思想感情,景由情生,情由景显,情和景容铸在一个浑然天成的艺术整体,创造出萧瑟苍茫、深沉隽永的意境,给人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
三、从艺术角度欣赏,发现诗歌的谋篇布局美
1.语言特点
诗歌语言要求精炼、含蓄。精炼即要求尽量用少的语言去表达丰富的内容,用语准确、生动、传神、形象。如《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一个“卧”字,童真毕现,童趣盎然,平添無限情超。含蓄,即诗歌的语言不能象散文的语言一样直露,但又不是朦朦胧胧、不知所云,它要求感情不露,意言外。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乡音无改鬓毛衰”,具体写自己“老大”之态,以不变的乡音衬托变化的鬓毛,为下文作了铺垫。“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富于戏剧性的场面描写用含蓄着难言的深情。
2.艺术手法
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抒情方式,二是表达手法。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如白居易《观刈麦》“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直接抒发了自己对不劳而获而食者包括自己的责挞自己的愧疚心情。抒情方式还有间接抒情,有的借景抒情,也可以叫托物言志,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写景,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有的寓情于景,情景相融,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就染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花容与鸟鸣本是赏心悦目的,但让处于战乱中的作者看来,却成了“花溅泪”“鸟惊心”。还有的寓情于事,如《十五从军征》。
古诗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在渗透审美教育时应结合学生的语文基础,年龄特征、认知能力和时代要求,切不可将教师个人观点强加于学生身上,向是充分应用好现代教学媒介,设置好就让学生充分发挥审美能力的平台,让学生主动又发现美,欣赏美,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发现中品味成功。培养学生愉快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