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社会中,因为家庭是青少年极为重要的生活成长空间和文化熏陶的温床,青少年的心理与言行无不与家庭氛围息息相关。鉴于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儿童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笔者尝试从家庭教育角度谈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进行青少年心理问题个案的分析。纵观现在社会上发生的大多数青少年心理个案事件,我们不难看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产生大多都留下一定的家庭教育问题痕迹。以下个案是较为典型的一个案例。
一、个案的基本情况
青少年小陆,性别,男,年龄,11岁,独生子女,就读小学五年级。该生性格的形成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因自幼受到母亲的溺爱,比较任性,另一方面又受到父亲的严格控制,做错事就要挨打,形成了反叛的性格。随着年龄的增大,反叛的性格越来越明显,父亲的强硬教育也渐渐失效。他对老师的教育也很反感,上课违纪,作业未能及时完成,导致成绩不理想,常常故意和老师作对,情况比较严重。由于母亲与父亲离异,家人在其幼年时非常溺爱、放纵小陆,尤其是祖父。祖父每天都给他零星的散钱,家庭的经济状况一般。
二、典型问题行为概述
小陆最主要的问题行为是与同学和老师难以相处,经常发生冲突,并且对学习有极大的抵触情绪。小陆智力水平中等,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学习成绩较差。好勇斗狠,难以与同学相处。
问题行为一:小陆在美术课时与同学发生冲突,起因是同学出来走向黑板时路过他桌旁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认为影响了画画,遂在同学返回时故意伸脚绊倒同学,还幸灾乐祸嘲笑同学。班主任找他了解情况,小陆拒不承认错误。他也经常为了一些琐碎的小事与同学争执,同学们多不愿意搭理他。问题行为二:对老师的教育批评不接受,顶撞老师。学期中期,英语老师因小陆在学科测验过程中,问同学有关试题的内容,影响了考场纪律,批评了小陆。之后,小陆跑去摔坏英语老师的饭盒,甚至用力踩上几脚。他還偷偷把英语老师的备课本扔掉,气得老师哭了。问题行为三:对学习有极大的抵触情绪。
体育老师指出他的动作不规范,小陆认为老师与他过不去,就开口骂老师,扬言以后都不上体育课。经老师劝说后他承认个人错误,但称“决不会喜欢上体育课”。从此以后,他在体育课再也不说话,家长竟然也默许他的做法。五年来,小陆与所有任教他的老师和班里大部分同学发生过纠纷,大家都怕了他。
三、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研究显示,当代中青少年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有明显的课堂对抗行为,日渐厌学,学习被动消极,伴有测验和考试焦虑症;富有攻击性,与同学、教师有明显的对抗性;情绪敏感多疑,戒备心强,有悲观情调;表现为低级的兴趣和价值观,做事情依赖性大。在对小陆的辅导过程中,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形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来自于家庭教育的影响。
从小陆的情况来看,家庭教育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明显的。其一:孩子在幼、少年时期的有些行为未能通过教育得以矫治。当孩子的在校表现未能达到要求时,没有家长进行适当的教育引导,缺失教育主导。其二:作为监护人,由于缺乏监护意识,对是非观念和不良行为未能加以正确引导。其三:从家庭结构来看,由于小陆的家缺乏完整的爱,但又有一种无原则的溺爱,只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却无法去关心孩子精神上还需要些什么。其四:家长以物质的满足来弥补打孩子后所产生的内疚心理。
根据心理学家的临床观察,家庭内缺乏正确的教育手段必然促使孩子对对爱的情感麻木不仁,也会抑制了其对周围人产生爱,容易滋长狂妄自大、唯我独尊的变态心理,加剧对孩子心灵的伤害。小陆家庭教育的恶性循环,加重了孩子仇视学校、老师、同学的心理。家庭因孩子的问题失去了往日的欢乐,孩子为了回避问题,把自己深深地麻醉。心理的不适应对一个心智还不成熟、分辨能力不强的孩子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导致了孩子心理问题的产生。所以他只能通过不恰当的方法宣泄内心的不满。
四、具体措施、效果和反思
为使对小陆心理辅导更具实效,我们采取了以下的措施。一是让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与他同坐,日常多点帮助他。二是与其他老师共同配合,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关心他,了解他的想法,让他感受到长辈对他的关心。三是引导监护代理人学一些较浅显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正确应对,配合医生做好心理矫治。四是加强家庭教育方法的指导,对过去的教育方法作反思。五是学校德育小组对其进行心理辅导,随时调控过激情绪。六是多与他的家长沟通,特别是他的母亲,因为母亲对他太溺爱,同时父亲又特别严厉,要家长改变教育方法,降低对他的影响。
通过各方的努力,虽然小陆有时还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发生的频率有所降低,激烈的程度有所缓解。升入六年级后,情况明显好转。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的指引者,因此,必须尽可能多地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将教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如今,小陆正在一点一滴地进步,渐渐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研究表明,青少年学习不良、反社会行为、违法犯罪行为与家庭教育氛围、教育方式及心理环境等密切相关,任何一个青少年的心理偏差发展,以至于最终的行为偏差都能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中找到某些直接或间接的根源。如果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不仅会对青少年的学业产生负面影响,严重的还会制约青少年完整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及时疏导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更要把家庭教育指导作为一种责任,使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教育得到有机整合。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品质,塑造青少年良好的外部形象,作为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个案的基本情况
青少年小陆,性别,男,年龄,11岁,独生子女,就读小学五年级。该生性格的形成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因自幼受到母亲的溺爱,比较任性,另一方面又受到父亲的严格控制,做错事就要挨打,形成了反叛的性格。随着年龄的增大,反叛的性格越来越明显,父亲的强硬教育也渐渐失效。他对老师的教育也很反感,上课违纪,作业未能及时完成,导致成绩不理想,常常故意和老师作对,情况比较严重。由于母亲与父亲离异,家人在其幼年时非常溺爱、放纵小陆,尤其是祖父。祖父每天都给他零星的散钱,家庭的经济状况一般。
二、典型问题行为概述
小陆最主要的问题行为是与同学和老师难以相处,经常发生冲突,并且对学习有极大的抵触情绪。小陆智力水平中等,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学习成绩较差。好勇斗狠,难以与同学相处。
问题行为一:小陆在美术课时与同学发生冲突,起因是同学出来走向黑板时路过他桌旁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认为影响了画画,遂在同学返回时故意伸脚绊倒同学,还幸灾乐祸嘲笑同学。班主任找他了解情况,小陆拒不承认错误。他也经常为了一些琐碎的小事与同学争执,同学们多不愿意搭理他。问题行为二:对老师的教育批评不接受,顶撞老师。学期中期,英语老师因小陆在学科测验过程中,问同学有关试题的内容,影响了考场纪律,批评了小陆。之后,小陆跑去摔坏英语老师的饭盒,甚至用力踩上几脚。他還偷偷把英语老师的备课本扔掉,气得老师哭了。问题行为三:对学习有极大的抵触情绪。
体育老师指出他的动作不规范,小陆认为老师与他过不去,就开口骂老师,扬言以后都不上体育课。经老师劝说后他承认个人错误,但称“决不会喜欢上体育课”。从此以后,他在体育课再也不说话,家长竟然也默许他的做法。五年来,小陆与所有任教他的老师和班里大部分同学发生过纠纷,大家都怕了他。
三、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研究显示,当代中青少年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有明显的课堂对抗行为,日渐厌学,学习被动消极,伴有测验和考试焦虑症;富有攻击性,与同学、教师有明显的对抗性;情绪敏感多疑,戒备心强,有悲观情调;表现为低级的兴趣和价值观,做事情依赖性大。在对小陆的辅导过程中,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形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来自于家庭教育的影响。
从小陆的情况来看,家庭教育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明显的。其一:孩子在幼、少年时期的有些行为未能通过教育得以矫治。当孩子的在校表现未能达到要求时,没有家长进行适当的教育引导,缺失教育主导。其二:作为监护人,由于缺乏监护意识,对是非观念和不良行为未能加以正确引导。其三:从家庭结构来看,由于小陆的家缺乏完整的爱,但又有一种无原则的溺爱,只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却无法去关心孩子精神上还需要些什么。其四:家长以物质的满足来弥补打孩子后所产生的内疚心理。
根据心理学家的临床观察,家庭内缺乏正确的教育手段必然促使孩子对对爱的情感麻木不仁,也会抑制了其对周围人产生爱,容易滋长狂妄自大、唯我独尊的变态心理,加剧对孩子心灵的伤害。小陆家庭教育的恶性循环,加重了孩子仇视学校、老师、同学的心理。家庭因孩子的问题失去了往日的欢乐,孩子为了回避问题,把自己深深地麻醉。心理的不适应对一个心智还不成熟、分辨能力不强的孩子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导致了孩子心理问题的产生。所以他只能通过不恰当的方法宣泄内心的不满。
四、具体措施、效果和反思
为使对小陆心理辅导更具实效,我们采取了以下的措施。一是让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与他同坐,日常多点帮助他。二是与其他老师共同配合,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关心他,了解他的想法,让他感受到长辈对他的关心。三是引导监护代理人学一些较浅显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正确应对,配合医生做好心理矫治。四是加强家庭教育方法的指导,对过去的教育方法作反思。五是学校德育小组对其进行心理辅导,随时调控过激情绪。六是多与他的家长沟通,特别是他的母亲,因为母亲对他太溺爱,同时父亲又特别严厉,要家长改变教育方法,降低对他的影响。
通过各方的努力,虽然小陆有时还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发生的频率有所降低,激烈的程度有所缓解。升入六年级后,情况明显好转。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的指引者,因此,必须尽可能多地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将教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如今,小陆正在一点一滴地进步,渐渐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研究表明,青少年学习不良、反社会行为、违法犯罪行为与家庭教育氛围、教育方式及心理环境等密切相关,任何一个青少年的心理偏差发展,以至于最终的行为偏差都能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中找到某些直接或间接的根源。如果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不仅会对青少年的学业产生负面影响,严重的还会制约青少年完整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及时疏导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更要把家庭教育指导作为一种责任,使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教育得到有机整合。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品质,塑造青少年良好的外部形象,作为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