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四年级数学共十五个单元,分为数与计算、空间图形、统计、游戏公平四个部分。其中数与计算是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数与计算能力的认识和学习能力非常重要,那么小学数学教师如何跳出“数与计算不简单,要想提高有点难”这一难题呢?笔者简单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分析如下。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与计算;计算能力;提高
一、数的认识
在数数过程中,体会数的意义;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掌握数的读写,结合实际背景,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在观察比较中,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更要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会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要适时地让学生能够根据教材所提供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且能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解答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应认识到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学生认识了生活中的负数之后,我们要让他们到生活中去观察正负数的应用情况,以便他们进一步拓宽对负数的认识。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从而使学生会读写零下温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二、乘法与除法
1.乘法
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乘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交流过程中,归纳估计的方法,适当地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在探索过程中,发现乘法的运算定律。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运用学过的知识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提供丰富的实际问题,来鼓励学生根据运算的含义运用乘法解答实际问题,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去寻找能够用乘法解答的问题。例如:“几名学生想每人帮助3名希望小学的同学,他们想送给希望小学的同学每人一本12元的《小学数学1+2》和一套21元的文具。求每人要花多少钱。”引导学生得出三种计算方法:
(1)12×3=36(元),21×3=63(元),36+63=99(元)。
(2)12+21=33(元),33×3=99(元)。
(3)12×3+21×3=99(元)。
2.除法
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提高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除法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提高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他们的估算能力。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不论是学习新的知识,还是巩固练习已学过的知识,都应该让学生先估一估,然后再算一算。
三、认识方程
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并利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师在建立方程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实际问题中各个量的含义,分析其中蕴含的数量关系,从而寻找等量关系,一定注意不要让学生机械地学习知识,要注意对学生灵活思维的培养。
教学中,要因题而异。学生都知道: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以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但遇到“3-ⅹ=2,16÷ⅹ=4”这样的问题,学生却不会解决。这时就要让学生从学过的加、减、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入手。这样,类似的问题学生就能迎刃而解了。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題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
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学生要会灵活运用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与计算;计算能力;提高
一、数的认识
在数数过程中,体会数的意义;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掌握数的读写,结合实际背景,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在观察比较中,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更要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会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要适时地让学生能够根据教材所提供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且能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解答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应认识到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学生认识了生活中的负数之后,我们要让他们到生活中去观察正负数的应用情况,以便他们进一步拓宽对负数的认识。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从而使学生会读写零下温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二、乘法与除法
1.乘法
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乘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交流过程中,归纳估计的方法,适当地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在探索过程中,发现乘法的运算定律。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运用学过的知识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提供丰富的实际问题,来鼓励学生根据运算的含义运用乘法解答实际问题,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去寻找能够用乘法解答的问题。例如:“几名学生想每人帮助3名希望小学的同学,他们想送给希望小学的同学每人一本12元的《小学数学1+2》和一套21元的文具。求每人要花多少钱。”引导学生得出三种计算方法:
(1)12×3=36(元),21×3=63(元),36+63=99(元)。
(2)12+21=33(元),33×3=99(元)。
(3)12×3+21×3=99(元)。
2.除法
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提高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除法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提高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他们的估算能力。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不论是学习新的知识,还是巩固练习已学过的知识,都应该让学生先估一估,然后再算一算。
三、认识方程
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并利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师在建立方程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实际问题中各个量的含义,分析其中蕴含的数量关系,从而寻找等量关系,一定注意不要让学生机械地学习知识,要注意对学生灵活思维的培养。
教学中,要因题而异。学生都知道: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以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但遇到“3-ⅹ=2,16÷ⅹ=4”这样的问题,学生却不会解决。这时就要让学生从学过的加、减、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入手。这样,类似的问题学生就能迎刃而解了。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題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
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学生要会灵活运用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