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和美课程” 培育“和美少年”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09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美课程”是在东莞“慧教育”的引领下,在大朗镇中心小学“和美教育”核心理念指导下,为实现学校育人目标,通过整体设计,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进行设置、开发和整合等“课程再造”行动,形成了科学合理、学科兼融、丰富多元、纵横开合的校本化“1 5 X”和美课程群。

一、课程理念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格的成长,而人格是涵盖了学力的种种能力的整体结构,同时又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体现,学校的课程理念就是“致力于学生和美人格的养成”。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 以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和美发展为纲
  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关注少数“精英”的发展;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方面目标的全面发展,而不仅关注知识或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使所有学生“模式化”发展;注重学生可持续终身发展,而不仅关注某一阶段的发展;注重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不仅关注个体的发展。
  2. 以各类课程的校本化统整与创新为轴
  学校根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實施要求和学校实际,尤其是师生的成长需求,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和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区域特点和需要。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生实际、教师特点和课程资源,进行地方课程和学校社团课程的开发建设。通过学校课程丰富、优化校本课程结构,提高课程质量。
  3. 以课程实施的全面规范化为本
  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突出课程的文化属性。适度整合地方课程,突出课程的社会属性,努力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经历和体验。科学设置学校课程,突出课程的人本属性,合理设置丰富多彩的学校社团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

二、课程目标


  课程是学生的成长历程,我们需要改革课程,重新构建学习时间与空间。作为和美教育的办学使命,“为师生幸福发展奠基”指向发展学生的校本表达的五大核心素养,其外显样态,可概括为六个字:健康、阳光、乐学。以培养身心健康、善于学习、学会改变、审美雅趣、天下情怀的“和美少年”五大核心素养为目标,提出“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主题化、学校课程个性化”的课程再造策略,做实规定的基础课程,做强“玩出名堂”的游戏活动课程,做亮创客科技、艺术等特色课程,以全面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养为归宿。

三、课程结构


  结构决定功能。“和美少年”五大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与之匹配的课程体系。于是就有了“1 5 X课程”结构。
  和美教育的三条实施路径:和美学段三进段,顺应儿童天性和学段特点,阶梯递进,节点跃升;“1 5 X”课程挖掘国家教材中的学科与活动育人要素,坚持教育从德育开始,德育从生活入手,在课堂主渠道优质落实、落地生根;主题课程群重在探索一种面向时代未来的激发儿童的内在潜质、自觉超越的课程形态。
  “1”以国家基础课程教学与学科拓展课程涵育为基石。学科课程以主题为统领,重组单元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学科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实现学科协同育人。“5”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五大主题教育,主题活动课程强调活动创生,包括“班会与影视、主题表达、和美秀场、主题教育、个性化教育”五类实践性主题教育活动课程。“X”是由“1 5”创生的儿童课程,包括学校、学段、节会、社团、常识教育等课程。“1 5”与“X”不断融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最终实现完整的基础“一”,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程实施


  围绕儿童生命成长期,我们将小学六年学习期,按照两年一个阶段,分为低(养正堂)、中(知行堂)、高(修远堂)三个学段,形成《和美课程体系实施方案》,实现学生素养螺旋上升、完整发展。
  养正学段,呵护兴趣。根据儿童处于不稳定活跃期、兴趣多样等特点,尊重天资与性情,适性扬长。以多方位的兴趣启动学习与成长内驱力,注重言行得体与协商互让品格的养成,强调打牢基础。设立“我是一名少先队员”为目标,通过一年级入学课程、入队礼和二年级保持的持续阶段性进阶,完成养正阶段所规定的学习内容,达到养正教育的目标。
  知行学段,培养乐趣。针对儿童生理差异优势渐平、能力差异渐显、身心处于U形底部发展期等特点,强化知行合一。丰富学习方式,加强实践体验,强调腰杆要硬。用“十岁的天空”作为目标,通过课堂小组化学习,帮助儿童认识自我与集体的基本关系;通过培养儿童的自律自强与诚实守信等品质,完成知行学段进阶,实现同伴互育。
  修远学段,激志成才。基于学生身心处于第二发展期特点,培育学生的理想与抱负。以多元化学习、小课题项目研究等方式,激励学生的学习志趣,实现高起点的精神追求。侧重于学生勇于担当、尊重、感恩品格的养成,增强其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责任感。通过“六年成长毕业报告仪式”和“毕业远行课程”,推动学生带着成才愿望,朝着未来继续出发。

  从课程类型上,学校依据国家基础性课程内容,增加体育、足球、戏剧、积极教育心理学、STEAM等课程。
  从课时实施上,学校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及课程内容特点,设置“长、中、短、微”学时,让学时安排更人性化。
  在养成教育上,侧重全过程习惯养成浸育、多角度环境美育、共协同家校合作并育的“三协同”。习惯养成注重形成自觉、自律、自强的和美品格;环境美育凸显和美文化,以和为美,以和育美,追求以和为贵,以真为美,以和聚力,以美育人;家校共育突出价值认同和共同体建设,培育和谐家风,合力育人。   在整合实施上,针对纵向的“三进阶”和横向的“1 5 X”课程“三协同”,强调价值观元素,从若干和美主题出发,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优化育人过程,提高教育品质,努力达成纵向打通学段,形成衔接,使和美教育过程深入递进;横向打通育人要素、多维联动,实现育人侧重点的结构化,科学育人,横纵结合。

五、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引导课程改革的方向。“1 5 X”课程有多个评价维度,包括学生评价维度、课堂评价维度等。评价的目的不是简单地评判工作达到怎样的程度,而是促进学校今后各方面工作的改革和完善。学校通过课程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力,提升教师的课程创生和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体系更加完善。
  1. 课堂评价
  在学校里,学生80%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应以兴趣值、方法值、容量值和意义值四个增值点考量学生的课堂学习是否有效。兴趣值,即学生是否更愿意学(包括情感與思维);方法值,即学生是否学得更丰富(包括知识积累及学习内容的丰富和进阶);意义值,即学生是否学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2. 单项技能和综合评价
  单项技能的评价要结合学科的独特素养属性,比如语文的自主识字、古诗文积累、演讲、作文等,数学的运算、思维测评、数学游戏比赛等,英语的百词比赛、演讲、拼读等。
  结合学科间及超学科的综合性,通过学科综合测试,综合“专题学习”研究、学生学习习惯与态度、戏剧与创意表现、社团活动参与度及效果等方面的评价,形成学生综合素养评价。
  3. 评价相关载体
  评价载体就是学校质量的外显标志。这里的“一”不是某一项,而是某一类、某一群等。
  “一单”,指《中心小学单元学习评价单》《阶段性测评试卷单》等。主要采取学生自答、自评及小组互评的方式,综合试卷等,反映学生阶段性的态度、习惯及学习质量。
  “一册”,指《中心小学综合评价素质报告手册》《中心小学主题课程手册》。以学期为节点,将学生的在校表现、学业成绩以及其他情况,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反馈。以每月重大主题课程学习,作为过程性评价。
  “一护照”,指《中心小学学生护照》。该护照与中心小学徽章、“文雅、灵动、仁爱”奖章配合使用,对学生各板块课程学习与实践中的表现进行过程和结果并重的评价。
  “一报告”,指《和美少年成长报告》。基于大数据进行学业测量、问卷调查、日常评价,构建学生学业发展及品格养成的个性化分析系统,每学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服务的成长报告,诊断分析,跟踪指导,激励发展。
其他文献
韶关市浈江区现有5所乡镇寄宿制学校,1300多名寄宿生。对寄宿生及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是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  浈江区教育局副局长余党明介绍,浈江区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步骤,不断摸索寄宿制学校科学规范的管理举措,各学校在贯彻区级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对各环节管理进一步进行细化,从每天学生起床、就餐、学习、活动、就寝等提出分时段工作要求,实行精细化的一日流程管理,确保学生在校安全好、吃得好
期刊
“宿舍,是寄宿生在学校里的另一个家。我们现在的宿舍就像家一样温馨、美丽,有白白净净的墙壁,换上了大大的衣柜,阳台也很整洁、干净。”这是出自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连南县”)大坪镇大坪中心学校寄宿生唐龙英作文中的一段话。  连南县位于粤北山区,是广东省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排瑶聚居地。全县共有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 16所,寄宿生 3688人(小学 1414 人,初中 2274
期刊
近五年,梅州市梅县区上官塘水库小学的学生人数都不足100人,现有6个教学班,是一所典型的乡村小规模学校。  规模虽小,但学校师资力量却不弱。“我们拥有一支奋发向上、老中青比例协调的教师队伍。”校长钟剑介绍,目前,学校有教师17人,学历都在大专以上,其中本科学历14人。队伍中有高级教师1人,中级教师8人,初级教师8人;南粤优秀教师1人,市优秀班主任1人,市骨干教师1人。  “小規模学校,更要想方设法
期刊
从河源市东源县出发,驱车一个多小时,在位于东源县康禾镇大禾村的教学点,记者见到了这里新老两位教师——有着32年从教经验的校长叶健强和“90后”语文教师贺威娴。  叶健强话不多,略显拘谨。他2003年来到大禾教学点,说起从教之初,大专毕业月工资只有50元,回忆里更多的是安贫乐道的淡然和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也许只有对故土的留恋和对乡村教育的信念可以成就这几十年的坚守。  而2018年刚
期刊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  两类学校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据统计,2017学年我省共有6103所乡村小规模学校(指学生数不足100人的乡村小学和教学点),这些学校绝大多数分布在粤东西北地区乡村,不但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而且办学基础设施薄弱,教学质量不高,已明显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短板。  因此,办好两类学校对全
期刊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十八年的乡村教学生涯翩然而过。回忆我热爱的教育事业,这一路走来何尝不是个人道德成长的历程呢?道德启迪——根的事业  我从小便期盼着上一所好大学,可在报考时,父亲,一个为教育事业辛苦奋斗了半辈子的人民教师,以家庭经济的困难和教师精神的富有为由,要求我报考师范学校。毕业工作以后,每每和朋友在一块聚会、交流,自己的自尊、自信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然而,那些在教育战线上默默奉献、辛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