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进行的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使我们有机会在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的重要成就的同时,认真思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思考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思考教育如何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回顾以往教育改革与发展所走过的历程,可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其一,教育思想、理念与教育实践的逐渐背离。教育思想和理念,体现教育总体的价值取向,反映实现教育终极目标的正确途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往所遵循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与现实的教育实践活动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距离,教育的理想主义色彩正在逐渐淡化,以应试为导向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已然形成。虽然我们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在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里也有明确的要求,但在实践的层面却得不到很好的贯彻落实,手段不能很好地为目的服务,因而偏离了正确的方向,从而使素质教育的实施举步维艰。
其二,无视教育规律的政绩冲动。教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但由权力所带来的政绩冲动,往往无视教育规律,运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对教育的发展进行干预,追求轰轰烈烈和短期效应。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长效特性与政绩追求的急功近利始终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形成的后果。要么是口头上重视教育,真正解决起问题来就困难重重,所以,中央才会反复强调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要么在抓教育的同时,把它作为重要的政绩工程,追求短期内见到成效,以至于出现某个地方因升学率下滑,四大班子领导向全县人民集体道歉的奇特景观,它从政府层面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使教育的发展失去了自身应有的规律和目标。
其三,改善办学条件进程中的过度物质化追求。过去由于教育欠帐太多,教育的物质基础薄弱,改善办学条件成为促进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甚至是主要的任务。不管是人民教育人民办,还是人民教育政府办,追求的都是投入的增加和条件的改善,引以为豪的成果是“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就近三十年情况来看,这确实是一项巨大的成就,它使教育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改善办学的物质条件的同时,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教育的精神文化内涵建设。我们的“跑钱校长”、“基建校长”、“盖楼校长”越来越多,而“专家校长”、“名家校长”越来越少,校舍盖得越来越漂亮,而学校的精神文化内涵却越来越贫乏,成为了物质的空壳。在某些地方,学校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被打上了政绩工程和面子工作的印记,出现工程质量不高或过度建设造成浪费的现象。其实,所谓名校者,最主要是有深厚的人文积淀、良好的教育传统、先进的办学理念和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而不仅仅是有优越的硬件设施,有较高的升学率。我们对于学校的评价体系,在这一方面同样存在着很大的缺憾。
其四,优质资源短缺前提下的结构性浪费。受教育发展水平所限,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一方面,我们仍将面临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而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逐,必然产生教育资源的结构性浪费。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大量转移,过去分级办学体制形成的学校格局,已经不能适应现有的就学需求。乡镇以下学校生源的快速萎缩,必然造成已有教育资源的浪费,如果不能转变观念,及时进行学校布局结构的调整,继续在师资、校舍、设备等方面进行不必要的投入,就会造成新的更大的浪费。事实上,由于许多有条件的家长都送孩子到县城甚至市州所在地去上学,不少乡镇初中已經面临着生源严重不足的问题。但由于多年来在政策主导下形成的就近入学的习惯,使那些经济状况不太好的家庭,考虑到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给家庭可能带来的经济负担,不太愿意送孩子去城里上寄宿制学校,而一些乡镇政府也不大希望自己地域内的学校被撤并,从而使这些学校处在生源不足、运转困难、质量无法保证而又不可能很快撤并的两难境地。而要维持这样一种局面,还要在经费、师资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安排,浪费也就在所难免。
其五,数量扩张与质量保障之间难以平衡。经过不断发展,教育的整体规模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但由于软硬件建设的跟进相对滞后,特别是师资队伍数量和水平的提升与学校规模数量的扩张不能完全适应,从而导致教育整体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所以,在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教育能否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能否提高内在的发展品质,对一个国家未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如果我们能够厘清影响和制约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和矛盾,并找到相应的破解之法,应是教育系统学习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最具现实意义的成果。
其一,教育思想、理念与教育实践的逐渐背离。教育思想和理念,体现教育总体的价值取向,反映实现教育终极目标的正确途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往所遵循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与现实的教育实践活动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距离,教育的理想主义色彩正在逐渐淡化,以应试为导向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已然形成。虽然我们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在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里也有明确的要求,但在实践的层面却得不到很好的贯彻落实,手段不能很好地为目的服务,因而偏离了正确的方向,从而使素质教育的实施举步维艰。
其二,无视教育规律的政绩冲动。教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但由权力所带来的政绩冲动,往往无视教育规律,运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对教育的发展进行干预,追求轰轰烈烈和短期效应。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长效特性与政绩追求的急功近利始终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形成的后果。要么是口头上重视教育,真正解决起问题来就困难重重,所以,中央才会反复强调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要么在抓教育的同时,把它作为重要的政绩工程,追求短期内见到成效,以至于出现某个地方因升学率下滑,四大班子领导向全县人民集体道歉的奇特景观,它从政府层面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使教育的发展失去了自身应有的规律和目标。
其三,改善办学条件进程中的过度物质化追求。过去由于教育欠帐太多,教育的物质基础薄弱,改善办学条件成为促进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甚至是主要的任务。不管是人民教育人民办,还是人民教育政府办,追求的都是投入的增加和条件的改善,引以为豪的成果是“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就近三十年情况来看,这确实是一项巨大的成就,它使教育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改善办学的物质条件的同时,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教育的精神文化内涵建设。我们的“跑钱校长”、“基建校长”、“盖楼校长”越来越多,而“专家校长”、“名家校长”越来越少,校舍盖得越来越漂亮,而学校的精神文化内涵却越来越贫乏,成为了物质的空壳。在某些地方,学校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被打上了政绩工程和面子工作的印记,出现工程质量不高或过度建设造成浪费的现象。其实,所谓名校者,最主要是有深厚的人文积淀、良好的教育传统、先进的办学理念和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而不仅仅是有优越的硬件设施,有较高的升学率。我们对于学校的评价体系,在这一方面同样存在着很大的缺憾。
其四,优质资源短缺前提下的结构性浪费。受教育发展水平所限,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一方面,我们仍将面临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而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逐,必然产生教育资源的结构性浪费。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大量转移,过去分级办学体制形成的学校格局,已经不能适应现有的就学需求。乡镇以下学校生源的快速萎缩,必然造成已有教育资源的浪费,如果不能转变观念,及时进行学校布局结构的调整,继续在师资、校舍、设备等方面进行不必要的投入,就会造成新的更大的浪费。事实上,由于许多有条件的家长都送孩子到县城甚至市州所在地去上学,不少乡镇初中已經面临着生源严重不足的问题。但由于多年来在政策主导下形成的就近入学的习惯,使那些经济状况不太好的家庭,考虑到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给家庭可能带来的经济负担,不太愿意送孩子去城里上寄宿制学校,而一些乡镇政府也不大希望自己地域内的学校被撤并,从而使这些学校处在生源不足、运转困难、质量无法保证而又不可能很快撤并的两难境地。而要维持这样一种局面,还要在经费、师资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安排,浪费也就在所难免。
其五,数量扩张与质量保障之间难以平衡。经过不断发展,教育的整体规模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但由于软硬件建设的跟进相对滞后,特别是师资队伍数量和水平的提升与学校规模数量的扩张不能完全适应,从而导致教育整体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所以,在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教育能否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能否提高内在的发展品质,对一个国家未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如果我们能够厘清影响和制约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和矛盾,并找到相应的破解之法,应是教育系统学习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最具现实意义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