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如何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摆在我国高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高校应积极关注市场动态,客观分析市场需求,适时调整办学思路,从转变人才培养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构建完善的大学生服务体系方面努力,不断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0-01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时,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1]一方面,大学生毕业生规模逐年扩大,自然灾害频发,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因素。另一方面,一部分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低,职业素质缺乏,核心竞争力不足,降低了他们就业的砝码。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l)与麦肯锡中国分公司《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报告中指出:“尽管中国每年提供大量的大学毕业生,但高级人才的缺乏使跨国公司在华遭遇人才短缺。在庞大的中国毕业生群体中,只有不到10%拥有为外企工作的技能”。[2]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如何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应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这个名词最早出现于管理学领域,是美国经济学家普哈拉哈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的。他们认为,“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理论虽是针对经济和管理规律提出的观点,但由于它具有深厚的哲学根基及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因此可以将它的概念应用到个人核心竞争力上来,而且这也是对“核心竞争力理论”必要的升华和发展。[3]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各种竞争力的核心,是其各种能力素质中最具特色、最强有力的部分,是人文精神、创新能力、专业技能和健全人格的有机统一。这种竞争力不同于大学生的一般能力,它是在一般能力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提升所形成的独有的、支撑大学生现在甚至将来的竞争优势,并使大学生在长时间内保持竞争优势的心能力。
2 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适时调整办学思路,逐步改变“重招生,轻就业”的状况,实现招生制度与就业制度的衔接。要及时关注市场动态,客观分析市场需求,主动适应市场,从多个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2.1 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式
(1)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现培养目标,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思想,不断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和综合性,所培养的学生才具有就业竞争力。高校应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选修课程比例,让学生在学业上有最大限度的自主权、主动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特长;要增强通识教育课程,加大通识教育的力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特别对于工科专业的大学生,更要重视处理好人文科学与专业知识间的关系。同时,高校应突出应用为核心,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突出实用性特点,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现实性、有用性,从而激发学生会的学习兴趣。
(2)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高校要革新教育理念,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和教育需求,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第一,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第二,强化社会实践。改革实践课程教学方法,增强实训时数,注重实践课程教学方法,使实践教学立体化。要加强毕业实习的管理,建立必要的激励、约束机制和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对毕业实习的全过程跟踪管理与指导。
2.2 建立高水平的创新型教师队伍
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品格直接关系到育人的质量。因此,必须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知识水平、学术水平、文化素养等整体素质,造就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勇于创新实践、学术科研能力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1)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教师队伍的拔培训与考核聘任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形成优胜劣汰、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在注重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教学研究的同时,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把培养学术带头人与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结合起来,加大科研奖励基金和拔尖人才培养基金的投入,资助中青年学术骨干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为造就一批真正能站在科技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选拔优秀的学术骨干,鼓励有经验的学术带头人到一线教学,使教师用知识启迪学生,用学识征服学生,用创新带动学生,在言传身教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组织教师和科研人员和各层次学生建立科技创新的平台,拓展学生专业知识,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新产品开发能力。
2.3 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1)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形势教育和择业心理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扩展就业视野。要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激励大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确立良好的择业心态,提高挫折容忍力,优化心理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2)为大学生提供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高校应为毕业生提供完善的就业指导课程,把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内容包括择业观、就业观、成才观、就业心理、择业技巧的教育和引导,使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通过开展各种就业能力提升培训班、模拟面试和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
(3)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 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鼓励引导大学生创业。同时,高校应采取有力措施,积极争取政府和企业的支持,积极开拓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集专业培训与实践操作于一体的创业平台,使创业教育成为高校学长期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战略性举措。
参考文献
[1] 傅佩佩.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EB],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62/info1258709251312562.htm.
[2] 丁宇岚.跨国公司中国招聘重软能力[J],华人世界,2007(5)35-37.
[3] 王玉敏.刍议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J],现代教育科学,2003(2).
[4] 张小刚.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3)137-138.
[5] 沈超,郭鹏.如何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118-120.
[6] 李家智.高校如何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J],社会纵横,2009,24(4).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0-01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时,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1]一方面,大学生毕业生规模逐年扩大,自然灾害频发,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因素。另一方面,一部分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低,职业素质缺乏,核心竞争力不足,降低了他们就业的砝码。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l)与麦肯锡中国分公司《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报告中指出:“尽管中国每年提供大量的大学毕业生,但高级人才的缺乏使跨国公司在华遭遇人才短缺。在庞大的中国毕业生群体中,只有不到10%拥有为外企工作的技能”。[2]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如何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应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这个名词最早出现于管理学领域,是美国经济学家普哈拉哈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的。他们认为,“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理论虽是针对经济和管理规律提出的观点,但由于它具有深厚的哲学根基及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因此可以将它的概念应用到个人核心竞争力上来,而且这也是对“核心竞争力理论”必要的升华和发展。[3]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各种竞争力的核心,是其各种能力素质中最具特色、最强有力的部分,是人文精神、创新能力、专业技能和健全人格的有机统一。这种竞争力不同于大学生的一般能力,它是在一般能力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提升所形成的独有的、支撑大学生现在甚至将来的竞争优势,并使大学生在长时间内保持竞争优势的心能力。
2 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适时调整办学思路,逐步改变“重招生,轻就业”的状况,实现招生制度与就业制度的衔接。要及时关注市场动态,客观分析市场需求,主动适应市场,从多个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2.1 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式
(1)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现培养目标,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思想,不断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和综合性,所培养的学生才具有就业竞争力。高校应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选修课程比例,让学生在学业上有最大限度的自主权、主动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特长;要增强通识教育课程,加大通识教育的力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特别对于工科专业的大学生,更要重视处理好人文科学与专业知识间的关系。同时,高校应突出应用为核心,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突出实用性特点,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现实性、有用性,从而激发学生会的学习兴趣。
(2)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高校要革新教育理念,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和教育需求,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第一,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第二,强化社会实践。改革实践课程教学方法,增强实训时数,注重实践课程教学方法,使实践教学立体化。要加强毕业实习的管理,建立必要的激励、约束机制和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对毕业实习的全过程跟踪管理与指导。
2.2 建立高水平的创新型教师队伍
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品格直接关系到育人的质量。因此,必须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知识水平、学术水平、文化素养等整体素质,造就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勇于创新实践、学术科研能力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1)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教师队伍的拔培训与考核聘任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形成优胜劣汰、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在注重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教学研究的同时,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把培养学术带头人与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结合起来,加大科研奖励基金和拔尖人才培养基金的投入,资助中青年学术骨干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为造就一批真正能站在科技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选拔优秀的学术骨干,鼓励有经验的学术带头人到一线教学,使教师用知识启迪学生,用学识征服学生,用创新带动学生,在言传身教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组织教师和科研人员和各层次学生建立科技创新的平台,拓展学生专业知识,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新产品开发能力。
2.3 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1)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形势教育和择业心理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扩展就业视野。要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激励大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确立良好的择业心态,提高挫折容忍力,优化心理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2)为大学生提供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高校应为毕业生提供完善的就业指导课程,把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内容包括择业观、就业观、成才观、就业心理、择业技巧的教育和引导,使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通过开展各种就业能力提升培训班、模拟面试和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
(3)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 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鼓励引导大学生创业。同时,高校应采取有力措施,积极争取政府和企业的支持,积极开拓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集专业培训与实践操作于一体的创业平台,使创业教育成为高校学长期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战略性举措。
参考文献
[1] 傅佩佩.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EB],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62/info1258709251312562.htm.
[2] 丁宇岚.跨国公司中国招聘重软能力[J],华人世界,2007(5)35-37.
[3] 王玉敏.刍议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J],现代教育科学,2003(2).
[4] 张小刚.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3)137-138.
[5] 沈超,郭鹏.如何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118-120.
[6] 李家智.高校如何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J],社会纵横,2009,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