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钓鱼是渔民心中的一根标尺,寓意着自我完善和自我认同,也展示了中国文人隐晦的心理和志向。实际上,文人模仿姜太公钓鱼,他们的意图也非常明显——可以借此被朝廷欣赏,显示他们的雄心壮志,这是自古以来文人的理想。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钓鱼文化遍布古代诗词、故事传说之中。姜太公的钓鱼神技,即使直钩下水,仍有无数鱼自愿上钩,其眼光之长远让人自叹不如。
钓鱼文化也不只吸引了深谋远虑的成年人,胡令能的一首《小儿垂钓》,可见“蓬头稚子”也沉迷其中。钓鱼如此风靡,难道只是为了钓到的鱼吗?其实,这背后蕴含着智慧。
“虞不出则财匮少”的漁猎文化
在早期,智人就发现钻燧石生火可以去除食物的腥味。同时,他们也发现了鱼的食用方式,将食物的范围从陆地扩大到了水里。
舜时期,打渔者设立专门部门管理渔猎。此时,渔猎占据了主要的财产地位,“虞不出则财匮少”的渔猎文化开始形成。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捕鱼和狩猎一直是社会财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夏桀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这句话足以表明捕鱼和狩猎的状态,皇帝最大的财产是“海”,因为打渔者生活在海上,所以捕鱼和狩猎是获得最主要财产的一种方式,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春秋战国。
由于渔猎文化独特的社会地位,鱼在早期非常流行,有些人甚至用鱼骨做首饰戴在身上,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此外,在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创造了“龙”。这种闻所未闻的生物是鱼的高级形态,这说明当时人们对鱼有一种隐秘的尊重。
钓鱼在民间普及开来
钓鱼对捕鱼设备、鱼饵和技巧非常讲究,这是一般人无法掌握的。据传,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名叫玄洲的钓鱼高手,他在捕鱼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楚襄王便派士大夫宋玉等人跟着他学钓鱼。之后,宋玉写了《钓赋》一书,使玄洲的钓鱼经验得到了广泛传播。
然而,钓鱼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据说姜子牙的徒弟武吉花了一天时间,却只钓到七八条大鱼。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钓鱼只是贵族饭后消遣的方式。到唐朝时,钓鱼风靡一时。唐代诗人司空曙的《江村即事》写道:“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可见他对钓鱼的热爱已经达到了无私的境界。
钓鱼真正在民间普及是在宋朝。宋真宗和宋仁宗十分热衷钓鱼,不仅经常在皇宫举办钓鱼活动,还组织大臣们一起比赛。为了投其所好,一众大臣开始人手一根鱼竿,“沉迷”于钓鱼,以博得皇帝的好感。
在宋代孟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中,详细记录了汴京(今开封)官员开放金明池、琼林苑作为渔场。之后,钓鱼活动传到民间,百姓们也纷纷效仿,钓鱼也就随之普及开来了。
渔夫之意不在鱼
在古代中国文学中,渔夫是一个沉着冷静的人,没有受到外事的影响。钓鱼时,渔夫们需要超强的耐心和毅力,以及出色的视力和快速的判断力。钓鱼是他们心中的一根标尺,寓意着自我完善和自我认同,也展示了中国文人隐晦的心理和志向。
比如姜太公钓鱼不是乐趣,他早就知道会遇见周文王。如果周文王和他的政治观点一致,他将能施展抱负。实际上,文人模仿姜太公钓鱼的意图也非常明显——可以借此被朝廷欣赏,显示他们的雄心壮志,这是自古以来文人的理想。
中国地域广阔,江山代有才人出。正如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里所写:“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能被人赏识,出人头地的机会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很多自认才华横溢的人,常常怀才不遇。这些人无力改变现实,又不肯同流合污,只能远离官场,寄情于山水。或如东晋诗人陶渊明般“采菊东篱下”,或如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般“独钓寒江雪”。这一钓,钓的不是鱼,而是“欲”。是重回官场驰骋的“欲”,是得帝王赏识的“欲”。所以,远离官场,一甩鱼钩垂钓于山水的洒脱,并不是真正的洒脱,而是郁郁不得志的无奈和企盼有人理解的孤独。
(《古人垂钓的几种文化精神境界》《中国钓鱼的发展轨迹》等)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钓鱼文化遍布古代诗词、故事传说之中。姜太公的钓鱼神技,即使直钩下水,仍有无数鱼自愿上钩,其眼光之长远让人自叹不如。
钓鱼文化也不只吸引了深谋远虑的成年人,胡令能的一首《小儿垂钓》,可见“蓬头稚子”也沉迷其中。钓鱼如此风靡,难道只是为了钓到的鱼吗?其实,这背后蕴含着智慧。
“虞不出则财匮少”的漁猎文化
在早期,智人就发现钻燧石生火可以去除食物的腥味。同时,他们也发现了鱼的食用方式,将食物的范围从陆地扩大到了水里。
舜时期,打渔者设立专门部门管理渔猎。此时,渔猎占据了主要的财产地位,“虞不出则财匮少”的渔猎文化开始形成。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捕鱼和狩猎一直是社会财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夏桀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这句话足以表明捕鱼和狩猎的状态,皇帝最大的财产是“海”,因为打渔者生活在海上,所以捕鱼和狩猎是获得最主要财产的一种方式,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春秋战国。
由于渔猎文化独特的社会地位,鱼在早期非常流行,有些人甚至用鱼骨做首饰戴在身上,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此外,在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创造了“龙”。这种闻所未闻的生物是鱼的高级形态,这说明当时人们对鱼有一种隐秘的尊重。
钓鱼在民间普及开来
钓鱼对捕鱼设备、鱼饵和技巧非常讲究,这是一般人无法掌握的。据传,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名叫玄洲的钓鱼高手,他在捕鱼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楚襄王便派士大夫宋玉等人跟着他学钓鱼。之后,宋玉写了《钓赋》一书,使玄洲的钓鱼经验得到了广泛传播。
然而,钓鱼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据说姜子牙的徒弟武吉花了一天时间,却只钓到七八条大鱼。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钓鱼只是贵族饭后消遣的方式。到唐朝时,钓鱼风靡一时。唐代诗人司空曙的《江村即事》写道:“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可见他对钓鱼的热爱已经达到了无私的境界。
钓鱼真正在民间普及是在宋朝。宋真宗和宋仁宗十分热衷钓鱼,不仅经常在皇宫举办钓鱼活动,还组织大臣们一起比赛。为了投其所好,一众大臣开始人手一根鱼竿,“沉迷”于钓鱼,以博得皇帝的好感。
在宋代孟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中,详细记录了汴京(今开封)官员开放金明池、琼林苑作为渔场。之后,钓鱼活动传到民间,百姓们也纷纷效仿,钓鱼也就随之普及开来了。
渔夫之意不在鱼
在古代中国文学中,渔夫是一个沉着冷静的人,没有受到外事的影响。钓鱼时,渔夫们需要超强的耐心和毅力,以及出色的视力和快速的判断力。钓鱼是他们心中的一根标尺,寓意着自我完善和自我认同,也展示了中国文人隐晦的心理和志向。
比如姜太公钓鱼不是乐趣,他早就知道会遇见周文王。如果周文王和他的政治观点一致,他将能施展抱负。实际上,文人模仿姜太公钓鱼的意图也非常明显——可以借此被朝廷欣赏,显示他们的雄心壮志,这是自古以来文人的理想。
中国地域广阔,江山代有才人出。正如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里所写:“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能被人赏识,出人头地的机会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很多自认才华横溢的人,常常怀才不遇。这些人无力改变现实,又不肯同流合污,只能远离官场,寄情于山水。或如东晋诗人陶渊明般“采菊东篱下”,或如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般“独钓寒江雪”。这一钓,钓的不是鱼,而是“欲”。是重回官场驰骋的“欲”,是得帝王赏识的“欲”。所以,远离官场,一甩鱼钩垂钓于山水的洒脱,并不是真正的洒脱,而是郁郁不得志的无奈和企盼有人理解的孤独。
(《古人垂钓的几种文化精神境界》《中国钓鱼的发展轨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