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间的对比阅读,是件非常有趣的事儿。比如,读布伊的短篇小说集《偶然天才故事集》,就能联想到戈尔丁的《蝇王》,两部作品同样来自英国作家,却一部如同“热带”,一部更似“极地”。与《蝇王》以至寒至冷的面孔审视着因暴力和杀戮燃烧起的熊熊烈火,并将一切社会弊病归结于人性本源的黑暗和邪恶不同,《偶然天才故事集》走出了悖离英国文学传统的另一条路径:简单淳朴的温情渲染了小说的每一个字符,人性不再是“恶”的本体,而是“善”的源头,正是那些在平凡生活中偶然做出“天才”举动的普通人,将“善”對“困”的解围演绎得深入人心;至于英国作家最擅于嫁接在虚构故事之中的历史概念、时间概念,在布伊这里却不太寻得到踪迹。这自然可以归结为美国文化对布伊的影响,毕竟客居美国纽约多年,马克·吐温笔下哈克贝利式的单纯善良,不可能不影响到他;同时,流淌在其祖母和母亲血液中的法国血统和爱尔兰血统,也让《偶然天才故事集》充满着独特的浪漫主义气息,浸染着与克莱尔·吉根、科尔姆·托宾等同时代爱尔兰作家一样的纯洁文风和干净语言。
而在国内读者、学界和媒体面前,布伊最被津津乐道的话题,还有他另外八分之一的中国血统。或许正是承接于仅有一张照片留存于世的广东籍神秘曾祖父,布伊的这本《偶然天才故事集》中,到处潜藏着“中式”方案和“中式”智慧。“道教”的思想、《诗经》的类比、志怪的精髓、“武术”的精气神,这些“中国元素以及中国文化”,可以说是运用自如、无处不在。比如《黄金助手二号》里,平叔写在爱人墓碑上的“我对你的感情就像/山谷深处怒放的野花/肆意生长/却无人知晓”,像极了《诗经》里“野有蔓草”般的爱情。正所谓“不读《诗经》,不知万物有灵”,小说里借助常见植物抒表爱意,正是最具标识化的《诗经》特色。同样是在《黄金助手二号》里,既有再真实不过的北京胡同场景和市井平民生活,又有万万不可能存在的鬼魂重现和人鬼对话,这样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以及《金鱼》等小说叙事情节上的戛然而止,《麦尔恩德一霸》里主人公惩恶扬善、扶弱济困的举动,除了和“形人而我无形”的武术精髓、“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武道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勾连外,也让人联想到《搜神记》《聊斋志异》等中国志怪小说,彰显着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里所说的“文人之作……亦非有意为小说,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的深刻内涵。至于全书上下闪耀的人性光芒,更是俯仰皆是,小说集里但凡有名有姓的人物,清一色都以善良温润的形象出现:阿肯用怀孕的借口瞒过老人,将死去的金鱼从鱼缸里舀了出来,而老人却恰恰对一切看似并不合理的托词全盘欣然接受(《金鱼》);婚后的大卫,大部分时间都被重病的母亲消耗在了一天三十几通的电话和旷日持久的哭诉之中,即便是差点儿夫妻感情破裂,也仍然没有悔恨(《不忠》);原本计划创作畅销剧本换取大把名利的彭龙伟,突然生出了放弃的念头,转而决定写写北京胡同里的街坊们,“就算所有费用都要他自己承担也在所不惜”(《一位著名中国电影导演的私生活》)……不一而足,这些情节片段所折射出的纯朴、无私、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行,正是布伊最为推崇的“老子之道”。
但可以肯定的是,布伊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坐而论“道”者或者“爱”的歌颂者,与此同时,也不是一个靠纯粹臆想创造故事的人。正如法国作家纪德在小说《伪币制造者》中,借虚构人物爱德华、裴奈尔之口提出的“小说不应该是现实所提供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对立,而应该是两者的兼收并蓄”一样,布伊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表示:“我把很多朋友的人生故事性放在书里,但不是用他们的经历去创造故事,而是用故事表达自己对他们的观感。”于是,即便《偶然天才故事集》中没有任何一篇小说以第一人称起笔,但我们仍然能觉察到那个躲在暗处的布伊,他一边快速搜寻记忆,以现实认知建模,一边又像导演一样,安排书中人物“对号入座”,通过虚构故事实现创造性转化,最终完成对社会生活的审视和判断。
当彭龙伟生活的城市淹没在“灰黄色的雾霾”之中(《一位著名中国电影导演的私生活》),当亚历桑德拉深陷“时尚设计师的喧嚣世界”(《美神缪斯》),当“小翁所在社区被新建的购物商场四周包围”(《黄金助手二号》),当巴克斯特的住所成了“那条街上唯一的私人住户”,周围挤满了“高档男装制衣店和美发店”(《麦尔恩德一霸》)……布伊想要表达的当然不只是城市发展问题、自然生态问题、物质生活问题和行业竞争问题,他让压抑窒息、格格不入的外在环境,紧紧锁住主人公的喉骨,在丝毫透不过气的艰难处境下,旁观他们究竟如何自持和抉择。这就如同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麦克尤恩的《水泥花园》、达什纳的《移动迷宫》等,都不约而同将主人公置放于“异境”之中,进而实现对人与世界关系由表及里的纵深“勘探”。最典型的就是《黄金助手二号》,主人公小翁所在的城中村,如同一个“⊙”符号,已经被“沉甸甸的珠宝”和“对面的香奈儿店”层层包围,一个圈层的快速增厚必然会导致另一个圈层的示弱和锐减;但布伊显然不是悲观主义者,他让小翁以继承平民智慧的方式突然发迹,进而走入两个圈层之间,用象征初心和互助的平民磁场,去辐射易先生所深陷的那个寓意孤独和金钱的富人磁场。布伊没有将这种辐射定义为短兵相接式的领地争夺战,甚至都没有否认也没有试图扭转这样的历史进程,而是用平民磁场中最本质最优良的“基因”对日益病变的现代社会进行善意改良,同时也把外圈层的雄厚资本注入底层生活进行重要接济,达到相互净化的目的,小说的一切情节发展都顺应“善”的指引,就连结局也都浸染着浓厚的大团圆色彩。
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曾多次表示,自己对诗人荷尔德林的“人是谁?人是必须为其所是提供见证者”的钟情和推崇;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又提出了“Dasein”(亲在)的概念,提出人只有以亲临其境的状态,感知周遭的具体环境,才能真正审视人与环境的关系,进而参悟人的境遇,解决好人的问题。布伊以及他的《偶然天才故事集》,正是以设身处地的姿态、强烈的人文主义情怀,对物质爆炸时代的“病症”开出了善意而怜悯的“药方”,并让这样的“药方”真正成为推动狭隘走向豁达的救济,成为归正社会发展路径的标尺。
而在国内读者、学界和媒体面前,布伊最被津津乐道的话题,还有他另外八分之一的中国血统。或许正是承接于仅有一张照片留存于世的广东籍神秘曾祖父,布伊的这本《偶然天才故事集》中,到处潜藏着“中式”方案和“中式”智慧。“道教”的思想、《诗经》的类比、志怪的精髓、“武术”的精气神,这些“中国元素以及中国文化”,可以说是运用自如、无处不在。比如《黄金助手二号》里,平叔写在爱人墓碑上的“我对你的感情就像/山谷深处怒放的野花/肆意生长/却无人知晓”,像极了《诗经》里“野有蔓草”般的爱情。正所谓“不读《诗经》,不知万物有灵”,小说里借助常见植物抒表爱意,正是最具标识化的《诗经》特色。同样是在《黄金助手二号》里,既有再真实不过的北京胡同场景和市井平民生活,又有万万不可能存在的鬼魂重现和人鬼对话,这样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以及《金鱼》等小说叙事情节上的戛然而止,《麦尔恩德一霸》里主人公惩恶扬善、扶弱济困的举动,除了和“形人而我无形”的武术精髓、“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武道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勾连外,也让人联想到《搜神记》《聊斋志异》等中国志怪小说,彰显着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里所说的“文人之作……亦非有意为小说,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的深刻内涵。至于全书上下闪耀的人性光芒,更是俯仰皆是,小说集里但凡有名有姓的人物,清一色都以善良温润的形象出现:阿肯用怀孕的借口瞒过老人,将死去的金鱼从鱼缸里舀了出来,而老人却恰恰对一切看似并不合理的托词全盘欣然接受(《金鱼》);婚后的大卫,大部分时间都被重病的母亲消耗在了一天三十几通的电话和旷日持久的哭诉之中,即便是差点儿夫妻感情破裂,也仍然没有悔恨(《不忠》);原本计划创作畅销剧本换取大把名利的彭龙伟,突然生出了放弃的念头,转而决定写写北京胡同里的街坊们,“就算所有费用都要他自己承担也在所不惜”(《一位著名中国电影导演的私生活》)……不一而足,这些情节片段所折射出的纯朴、无私、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行,正是布伊最为推崇的“老子之道”。
但可以肯定的是,布伊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坐而论“道”者或者“爱”的歌颂者,与此同时,也不是一个靠纯粹臆想创造故事的人。正如法国作家纪德在小说《伪币制造者》中,借虚构人物爱德华、裴奈尔之口提出的“小说不应该是现实所提供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对立,而应该是两者的兼收并蓄”一样,布伊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表示:“我把很多朋友的人生故事性放在书里,但不是用他们的经历去创造故事,而是用故事表达自己对他们的观感。”于是,即便《偶然天才故事集》中没有任何一篇小说以第一人称起笔,但我们仍然能觉察到那个躲在暗处的布伊,他一边快速搜寻记忆,以现实认知建模,一边又像导演一样,安排书中人物“对号入座”,通过虚构故事实现创造性转化,最终完成对社会生活的审视和判断。
当彭龙伟生活的城市淹没在“灰黄色的雾霾”之中(《一位著名中国电影导演的私生活》),当亚历桑德拉深陷“时尚设计师的喧嚣世界”(《美神缪斯》),当“小翁所在社区被新建的购物商场四周包围”(《黄金助手二号》),当巴克斯特的住所成了“那条街上唯一的私人住户”,周围挤满了“高档男装制衣店和美发店”(《麦尔恩德一霸》)……布伊想要表达的当然不只是城市发展问题、自然生态问题、物质生活问题和行业竞争问题,他让压抑窒息、格格不入的外在环境,紧紧锁住主人公的喉骨,在丝毫透不过气的艰难处境下,旁观他们究竟如何自持和抉择。这就如同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麦克尤恩的《水泥花园》、达什纳的《移动迷宫》等,都不约而同将主人公置放于“异境”之中,进而实现对人与世界关系由表及里的纵深“勘探”。最典型的就是《黄金助手二号》,主人公小翁所在的城中村,如同一个“⊙”符号,已经被“沉甸甸的珠宝”和“对面的香奈儿店”层层包围,一个圈层的快速增厚必然会导致另一个圈层的示弱和锐减;但布伊显然不是悲观主义者,他让小翁以继承平民智慧的方式突然发迹,进而走入两个圈层之间,用象征初心和互助的平民磁场,去辐射易先生所深陷的那个寓意孤独和金钱的富人磁场。布伊没有将这种辐射定义为短兵相接式的领地争夺战,甚至都没有否认也没有试图扭转这样的历史进程,而是用平民磁场中最本质最优良的“基因”对日益病变的现代社会进行善意改良,同时也把外圈层的雄厚资本注入底层生活进行重要接济,达到相互净化的目的,小说的一切情节发展都顺应“善”的指引,就连结局也都浸染着浓厚的大团圆色彩。
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曾多次表示,自己对诗人荷尔德林的“人是谁?人是必须为其所是提供见证者”的钟情和推崇;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又提出了“Dasein”(亲在)的概念,提出人只有以亲临其境的状态,感知周遭的具体环境,才能真正审视人与环境的关系,进而参悟人的境遇,解决好人的问题。布伊以及他的《偶然天才故事集》,正是以设身处地的姿态、强烈的人文主义情怀,对物质爆炸时代的“病症”开出了善意而怜悯的“药方”,并让这样的“药方”真正成为推动狭隘走向豁达的救济,成为归正社会发展路径的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