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具有民主化、生活化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准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地位和作用,对课堂策略实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要善于在不同的情形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合作学习以小组活动为主,在学习过程中,每位成员要与老师以及其他成员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通过教材内容、教师讲授、同伴经验等渠道搜集信息,运用分析、概括、综合等各种方式处理信息,通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帮助解决问题,达成学习目标。这一系列过程都要由教师进行宏观把握,并在不同情况下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在分组时是一个组织者,在讨论时是一个参与者,在学生出现困惑时是一个引路人,在和学生分享成功时则变成了学生的朋友……在学习七年级民间故事单元时,我布置学生自己搜集、整理民间故事,然后在课上交流。为提高课堂效果,作为课堂组织者的角色,我根据学生各自的特长,有意让每个小组都有一两个或善于讲、或擅长写的同学,以便于协调,促进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在整理收集到的故事时,我又以一个参与者的角色,帮他们出主意,和他们一起探讨如何增强故事的生动性、趣味性,如何进行分类等。在交流故事时,我又变成了他们中的一分子,把自己收集到的故事、歌谣等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和同学们一起说、一起唱。教师只有在各种情形下,随时找到自己的角色,才能不断适应活动需要,促进学习过程的开展。
另外,教师要善于在不同的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合作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又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由掌握知识到形成技能,由熟练运用技巧到内化为固定品质的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在每一个阶段教师起的作用也是不相同的。教师如果始终以一种主导者的角色出现于各个过程,就无法真正和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想交流,这不但不利于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也无法适时地给学生提供帮助。如在导入新课阶段,教师应该是善于引人入胜的导游,要能够以学生想知道的东西作为切入点,引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入佳境。在学生面对障碍退却时,教师则应该是一个手执皮鞭的牧羊人,及时鞭策一下他(她),往前推他(她)一把。在学生遭遇无力解决的难题时,老师应该是一个高明的参谋,适时指点迷津,让他们摆脱困境。教师要随着课堂情形的变化,不断变换角色,以便随时发挥应有的作用,促使学生更快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丑小鸭》一文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丑小鸭》是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童话故事。但这个美丽的天鹅当真是鸭子变成的吗?当然不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找答案。这样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样几个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丑小鸭为什么会受到别人的嘲笑?它遭到了哪些歧视和打击?在这些打击面前它是什么态度?它有什么样的追求?对于这些问题,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和小组交流很容易找到答案。这时老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唱主角,自主学习、自主讨论。作为一个协助者,老师只需提示一下问题、把握好节奏就行了。接着,老师则像一个牧羊人该把羊群引到水草丰美的去处了。我适时地给学生提出以下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它的鸭子身份是谁界定的?它的“丑”的形象是谁赋予的?你以为它丑吗?为什么?“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生在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这句话有什么含义?随着问题的一步步解决,丑小鸭的本来面目也渐渐地被还原了。它是怎样“变”成一只美丽的天鹅的?它为什么感到幸福?又为什么永远不会骄傲?它用自己的努力在别人眼里“变”成了一只天鹅,它当然感到幸福。但因为它本来就是天鹅,所以它不骄傲。对于上问题,学生不一定很轻易地得出正确结论,这时教师作为高参的地位则自然凸显出来了。老师要引领学生挖掘课文内涵,以问题为突破口,进行由表及里的思考,最后集中小组的集体智慧,达成共识。学习完课文以后,我又通过两个问题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本文内容是作者的自我写照,安徒生的经历对你有什么启示?假如你被认定是一只丑小鸭,你会怎样?从而把学生从课堂引向生活,引发学生的深度思索,既锻炼了思想,又提升了能力。
首先,教师要善于在不同的情形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合作学习以小组活动为主,在学习过程中,每位成员要与老师以及其他成员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通过教材内容、教师讲授、同伴经验等渠道搜集信息,运用分析、概括、综合等各种方式处理信息,通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帮助解决问题,达成学习目标。这一系列过程都要由教师进行宏观把握,并在不同情况下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在分组时是一个组织者,在讨论时是一个参与者,在学生出现困惑时是一个引路人,在和学生分享成功时则变成了学生的朋友……在学习七年级民间故事单元时,我布置学生自己搜集、整理民间故事,然后在课上交流。为提高课堂效果,作为课堂组织者的角色,我根据学生各自的特长,有意让每个小组都有一两个或善于讲、或擅长写的同学,以便于协调,促进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在整理收集到的故事时,我又以一个参与者的角色,帮他们出主意,和他们一起探讨如何增强故事的生动性、趣味性,如何进行分类等。在交流故事时,我又变成了他们中的一分子,把自己收集到的故事、歌谣等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和同学们一起说、一起唱。教师只有在各种情形下,随时找到自己的角色,才能不断适应活动需要,促进学习过程的开展。
另外,教师要善于在不同的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合作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又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由掌握知识到形成技能,由熟练运用技巧到内化为固定品质的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在每一个阶段教师起的作用也是不相同的。教师如果始终以一种主导者的角色出现于各个过程,就无法真正和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想交流,这不但不利于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也无法适时地给学生提供帮助。如在导入新课阶段,教师应该是善于引人入胜的导游,要能够以学生想知道的东西作为切入点,引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入佳境。在学生面对障碍退却时,教师则应该是一个手执皮鞭的牧羊人,及时鞭策一下他(她),往前推他(她)一把。在学生遭遇无力解决的难题时,老师应该是一个高明的参谋,适时指点迷津,让他们摆脱困境。教师要随着课堂情形的变化,不断变换角色,以便随时发挥应有的作用,促使学生更快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丑小鸭》一文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丑小鸭》是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童话故事。但这个美丽的天鹅当真是鸭子变成的吗?当然不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找答案。这样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样几个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丑小鸭为什么会受到别人的嘲笑?它遭到了哪些歧视和打击?在这些打击面前它是什么态度?它有什么样的追求?对于这些问题,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和小组交流很容易找到答案。这时老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唱主角,自主学习、自主讨论。作为一个协助者,老师只需提示一下问题、把握好节奏就行了。接着,老师则像一个牧羊人该把羊群引到水草丰美的去处了。我适时地给学生提出以下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它的鸭子身份是谁界定的?它的“丑”的形象是谁赋予的?你以为它丑吗?为什么?“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生在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这句话有什么含义?随着问题的一步步解决,丑小鸭的本来面目也渐渐地被还原了。它是怎样“变”成一只美丽的天鹅的?它为什么感到幸福?又为什么永远不会骄傲?它用自己的努力在别人眼里“变”成了一只天鹅,它当然感到幸福。但因为它本来就是天鹅,所以它不骄傲。对于上问题,学生不一定很轻易地得出正确结论,这时教师作为高参的地位则自然凸显出来了。老师要引领学生挖掘课文内涵,以问题为突破口,进行由表及里的思考,最后集中小组的集体智慧,达成共识。学习完课文以后,我又通过两个问题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本文内容是作者的自我写照,安徒生的经历对你有什么启示?假如你被认定是一只丑小鸭,你会怎样?从而把学生从课堂引向生活,引发学生的深度思索,既锻炼了思想,又提升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