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时下教学改革的趋势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渗透学科的核心素养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从初中生物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具体阐述如何有效实现“结构与功能观”的教学渗透,让学生在实例、实际和实践中,认识理解“结构与功能观”。希望能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形成一定的生命观念,实现学科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生物;结构与功能观;策略
在生物学学科中,核心素养主要包含“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大方面。“生命观念”是最具生物学科特色的核心素养,是当今生物学科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任务之一。“生命观念”主要又包括:系统观、进化观和生态观。而“结构与功能观”是系统观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
在以往的初中生物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重视“结构与功能观”的渗透。很多学生依然在死记生物知识点,没有学会灵活理解掌握,学习特别费劲,效果非常差。因此,教师需要认识到以往教学理念中的不足,切实将“结构与功能观”渗透落实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初步探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有效实现“结构与功能观”的教学渗透。
本文是以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为例。通过本章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生命观念:不同类群的动物都能适应环境,具有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
一、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的“结构与功能观”素材
教师认真分析研究课本,充分挖掘课本中的“结构与功能观”素材,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关注课本中的“观察与思考”,从而在具体的知识点上帮助学生构建“结构和功能观”。
例1:在学习《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时候,组织同学们参加教材第9页“观察蚯蚓实验”:(1)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2)观察蚯蚓的运动;(3)尝试亲手摸摸蚯蚓,能不能感受到它的体表有黏液?并讨论①蚯蚓的身体是否呈两侧对称?②身体分节对于运动有什么意义?刚毛在运动中起什么作用?③体表黏液有什么意义?通过观察与讨论,学生就知道蚯蚓的灵活运动,是因为身体分节,而且蚯蚓的体壁肌肉发达、刚毛也可以协助运动;蚯蚓的正常呼吸是因为体壁可以分泌黏液,黏液保持体壁的湿润。通过观察蚯蚓活动,思考讨论具体的问题,从而构建蚯蚓的身体分节与运动相适应,蚯蚓的体壁特点与呼吸相适应的观点。
例2:在学习第六节《鸟》的时候,组织学生参加教材第30页“观察与思考”活动,观察大山雀、金雕、丹顶鹤、啄木鸟和野鸭的图片。观察5种鸟的喙有什么特征?推测这些特征与鸟的食性有联系吗?观察5种鸟的足的有什么特征?这些特征与鸟的生活环境有什么联系?从而认识到各种鸟足的特征是与其生活环境相关联的,各种鸟喙的特征是与其取食的食物类型相关联,从而构建鸟的身体结构与鸟的各种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现有的素材,让学生在现在的素材上认识生命世界,从而认识各种生命现象,通过教材中的丰富素材构建学生的生命观念,通过实例构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通过思维导图、概念图、总结等方式,构建学生的“结构与功能观”
现在的生物教材图片精美、内容丰富,学生可以从中获取大量的知识,但是面对零散的生物知识,初中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不强,很难把零散的知识归纳起来,更难以自主构建各种生命观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概念图、总结等方式,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方便学生直观认识结构与功能观的关系:生物体的结构必然有其相对应的功能存在;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去实现。
例: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主要特征
三、通过建立系统的知识题库,构建学生的“结构与功能观”
在课堂上,生物教师的讲解可能已经非常完美,教师的自我感觉也很好,但是很多学习者会出现“左耳进,右耳出”的情况,一到考试的时间大脑又是一片空白。因此,教师需要建立系统的知识题库,在生物课堂上需要让学生当堂训练,在训练中切切实实认识“结构与功能观”的关系:生物体的结构必然有其相对应的功能存在;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去实现,从而构建实实在在的结构与功能观。
例1:蛔虫的体表有一层密不透水的
【关键词】初中生物;结构与功能观;策略
在生物学学科中,核心素养主要包含“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大方面。“生命观念”是最具生物学科特色的核心素养,是当今生物学科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任务之一。“生命观念”主要又包括:系统观、进化观和生态观。而“结构与功能观”是系统观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
在以往的初中生物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重视“结构与功能观”的渗透。很多学生依然在死记生物知识点,没有学会灵活理解掌握,学习特别费劲,效果非常差。因此,教师需要认识到以往教学理念中的不足,切实将“结构与功能观”渗透落实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初步探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有效实现“结构与功能观”的教学渗透。
本文是以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为例。通过本章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生命观念:不同类群的动物都能适应环境,具有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
一、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的“结构与功能观”素材
教师认真分析研究课本,充分挖掘课本中的“结构与功能观”素材,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关注课本中的“观察与思考”,从而在具体的知识点上帮助学生构建“结构和功能观”。
例1:在学习《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时候,组织同学们参加教材第9页“观察蚯蚓实验”:(1)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2)观察蚯蚓的运动;(3)尝试亲手摸摸蚯蚓,能不能感受到它的体表有黏液?并讨论①蚯蚓的身体是否呈两侧对称?②身体分节对于运动有什么意义?刚毛在运动中起什么作用?③体表黏液有什么意义?通过观察与讨论,学生就知道蚯蚓的灵活运动,是因为身体分节,而且蚯蚓的体壁肌肉发达、刚毛也可以协助运动;蚯蚓的正常呼吸是因为体壁可以分泌黏液,黏液保持体壁的湿润。通过观察蚯蚓活动,思考讨论具体的问题,从而构建蚯蚓的身体分节与运动相适应,蚯蚓的体壁特点与呼吸相适应的观点。
例2:在学习第六节《鸟》的时候,组织学生参加教材第30页“观察与思考”活动,观察大山雀、金雕、丹顶鹤、啄木鸟和野鸭的图片。观察5种鸟的喙有什么特征?推测这些特征与鸟的食性有联系吗?观察5种鸟的足的有什么特征?这些特征与鸟的生活环境有什么联系?从而认识到各种鸟足的特征是与其生活环境相关联的,各种鸟喙的特征是与其取食的食物类型相关联,从而构建鸟的身体结构与鸟的各种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现有的素材,让学生在现在的素材上认识生命世界,从而认识各种生命现象,通过教材中的丰富素材构建学生的生命观念,通过实例构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通过思维导图、概念图、总结等方式,构建学生的“结构与功能观”
现在的生物教材图片精美、内容丰富,学生可以从中获取大量的知识,但是面对零散的生物知识,初中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不强,很难把零散的知识归纳起来,更难以自主构建各种生命观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概念图、总结等方式,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方便学生直观认识结构与功能观的关系:生物体的结构必然有其相对应的功能存在;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去实现。
例: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主要特征
三、通过建立系统的知识题库,构建学生的“结构与功能观”
在课堂上,生物教师的讲解可能已经非常完美,教师的自我感觉也很好,但是很多学习者会出现“左耳进,右耳出”的情况,一到考试的时间大脑又是一片空白。因此,教师需要建立系统的知识题库,在生物课堂上需要让学生当堂训练,在训练中切切实实认识“结构与功能观”的关系:生物体的结构必然有其相对应的功能存在;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去实现,从而构建实实在在的结构与功能观。
例1:蛔虫的体表有一层密不透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