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国实施新课标以来,我校针对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1)新型课堂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根本。这是课堂改革的前提和根本出发点。(2)“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应成为评价新型课堂效果的基本标准。(3)新型课堂应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交流、互动的场所,而不应是教师单独表演的舞台。(4)新型课堂应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天地,而不应是教師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构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格局,展示新的教学过程,形成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创造的主人,在课堂中通过引导、互动、探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品质人格、学科素养、学习能力都能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初中语文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初中语文学案教学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重视,其学案教学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但是,在初中语文学案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学案价值的最大发挥,逐步走向教条,走向僵化,初中语文语文课堂的丰富多样、动态生成、文本细读等受到限制,语文学案教学有效性在消弱。
我校一些教师认为语文学案不过是教学内容习题化,在设计学案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把学案变为教案的翻版,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织成一个个习题,甚至机械照搬课本内容,连编排顺序都完全一样;也有些教师把学案变为试卷,收集与罗列大量的试题,大搞题海战术。最近,一些教师上课连语文课本也不带,只拿一张学案走进课堂,课堂上师生就一张学案进行教学,把学案变成“教材”,师生就一张学案进行学习,完全是讲解学案,不是“用教材教”,而是教“学案”。不少学案设计的问题显得过浅,过多,缺乏思考的力度,更缺乏思维的厚度和宽度,一张学案的文本解读都是一些问题的系列化,实际上这是“满堂问”的变种,学案教学存在严重的问题化。一些老师在学案的具体使用中,过分拘泥于学案的设计的要求和内容,固定、僵死的固守预设的学案,不能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而变化,缺乏一种智慧生成的意识,使一些可贵的生成内容得不到重视,影响了学案教学的实际效果。
由于我校学案不成系列,学生不仅要做学案上的内容,还要做《学用通》等教辅资料上的练习;单元测试也是不可少的,使用学案的那课学生的学习几乎就是课前“做习题”,课中交流“做题结果”,课后“再做习题”进行巩固,以及预习下一个“导学案”上的习题,就是不停“操练”,“导学案”成了“习题集”,更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这样的学习已经演变为“习题循环”,已经沦落为“习题操练”,与新课改及素质教育渐行渐远。
教学活动虽然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学生的学显得尤为重要,设计学案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状态和认知水平。所设计的问题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随意拔高。因为前者对激发学生思维,增加知识积累、提高问题能力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和价值;而后者又会使学生望而生畏,降低学习热情,不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甚至于产生反感,止步不前。只有当问题难易适度而且由浅入深呈现梯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时,才能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说,语文学案可按照识记重点字词(注意写字、解释语境中的词义),基本文学常识与文体知识等较为简单的内容到文意把握、写法探究、语言品味、收获启迪、最后由课内问课外迁移运用。这样才能真正对学生起到引发思考,促进理解的作用。
学案既不同于教案,也不是预习提纲,我以为教学中的“学案”设计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明确教学目标,建立知识结构框架。学案中要体现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构建知识结构包括学科知识结构、单元的知识结构、课文、课时知识结构。通过知识结构分析,建立知识结构框架,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2)把握知识的重、难点,找出最佳切入点。“学案”把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一定方法引导和思维启示,让学生自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设计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设计恰当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教师要依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依据学生的情况,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还要具有一定的层次。(4)通过练习,及时自查和巩固学习效果。学案还要设计学生自学探索后的自查巩固。学生层次不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自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许多各个层面的新问题,帮助学生及时从练习中发现这些问题并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要本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这样我们教师的辛苦付出才能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初中语文学案教学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重视,其学案教学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但是,在初中语文学案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学案价值的最大发挥,逐步走向教条,走向僵化,初中语文语文课堂的丰富多样、动态生成、文本细读等受到限制,语文学案教学有效性在消弱。
我校一些教师认为语文学案不过是教学内容习题化,在设计学案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把学案变为教案的翻版,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织成一个个习题,甚至机械照搬课本内容,连编排顺序都完全一样;也有些教师把学案变为试卷,收集与罗列大量的试题,大搞题海战术。最近,一些教师上课连语文课本也不带,只拿一张学案走进课堂,课堂上师生就一张学案进行教学,把学案变成“教材”,师生就一张学案进行学习,完全是讲解学案,不是“用教材教”,而是教“学案”。不少学案设计的问题显得过浅,过多,缺乏思考的力度,更缺乏思维的厚度和宽度,一张学案的文本解读都是一些问题的系列化,实际上这是“满堂问”的变种,学案教学存在严重的问题化。一些老师在学案的具体使用中,过分拘泥于学案的设计的要求和内容,固定、僵死的固守预设的学案,不能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而变化,缺乏一种智慧生成的意识,使一些可贵的生成内容得不到重视,影响了学案教学的实际效果。
由于我校学案不成系列,学生不仅要做学案上的内容,还要做《学用通》等教辅资料上的练习;单元测试也是不可少的,使用学案的那课学生的学习几乎就是课前“做习题”,课中交流“做题结果”,课后“再做习题”进行巩固,以及预习下一个“导学案”上的习题,就是不停“操练”,“导学案”成了“习题集”,更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这样的学习已经演变为“习题循环”,已经沦落为“习题操练”,与新课改及素质教育渐行渐远。
教学活动虽然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学生的学显得尤为重要,设计学案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状态和认知水平。所设计的问题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随意拔高。因为前者对激发学生思维,增加知识积累、提高问题能力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和价值;而后者又会使学生望而生畏,降低学习热情,不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甚至于产生反感,止步不前。只有当问题难易适度而且由浅入深呈现梯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时,才能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说,语文学案可按照识记重点字词(注意写字、解释语境中的词义),基本文学常识与文体知识等较为简单的内容到文意把握、写法探究、语言品味、收获启迪、最后由课内问课外迁移运用。这样才能真正对学生起到引发思考,促进理解的作用。
学案既不同于教案,也不是预习提纲,我以为教学中的“学案”设计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明确教学目标,建立知识结构框架。学案中要体现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构建知识结构包括学科知识结构、单元的知识结构、课文、课时知识结构。通过知识结构分析,建立知识结构框架,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2)把握知识的重、难点,找出最佳切入点。“学案”把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一定方法引导和思维启示,让学生自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设计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设计恰当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教师要依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依据学生的情况,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还要具有一定的层次。(4)通过练习,及时自查和巩固学习效果。学案还要设计学生自学探索后的自查巩固。学生层次不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自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许多各个层面的新问题,帮助学生及时从练习中发现这些问题并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要本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这样我们教师的辛苦付出才能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